《敕勒歌》的作者是誰?為何說她的藝術價值不遜於同時期的敦煌?

文|梅岱

《敕勒歌》的作者是誰?為何說她的藝術價值不遜於同時期的敦煌?

要說古代詩歌的知曉率、普及率,《敕勒歌》自然可上排行榜的前列,因為它是不朽的經典。什麼是經典?很重要的標準就是經得起歷史的檢驗,經得起時間的淘洗。泥沙俱下、大浪淘沙,沉澱下來的才是金子。同樣,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浩如煙海的詩詞歌賦,真正流傳下來的,當然是經典,是不朽之作了。

不要以為鴻篇鉅製才是經典,文學藝術的價值是不能以外在的量作標準的。你的作品篇幅再長,字數再多,如果是一地雞毛、一堆柳絮,豈不是一陣輕風就可以吹得無影無蹤了嗎?《敕勒歌》雖然篇幅簡短,卻成為史詩和絕唱,永遠鮮亮,永遠有生命力。原因是什麼?就在於它是人民大眾之作,是人民寫的,也是寫人民的。有人考證誰是《敕勒歌》的作者,有的說是高歡,有的說是斛律金,有的說是民間創作。我以為民間之作更合情理,就像許多地方廣為流傳的山歌、民謠一樣,《敕勒歌》自然是敕勒人的集體創作。

還有些研究者認為,作為敕勒人的民歌,《敕勒歌》最早是用敕勒語演唱的,而斛律金在那次宴飲上演唱時用了鮮卑語。按理說,斛律金作為敕勒人,本該用敕勒語唱,為什麼卻用了鮮卑語?這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的東魏多用鮮卑語,這已成為整個社會之風氣,以致“高祖(齊高祖高歡)每申令三軍,常鮮卑語”,這同孝文帝時代推崇“漢化”“禁諸北語”確實有很大不同。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當時參加玉壁之戰的東魏將士除了敕勒人外,還有鮮卑人、漢人等。

《敕勒歌》的作者是誰?為何說她的藝術價值不遜於同時期的敦煌?

雲紋瓦當,北魏,現藏敕勒川博物館

《敕勒歌》從用敕勒語演唱,到形成《敕勒歌》的“鮮卑語版”,這本身就經過了一個由敕勒語轉譯為鮮卑語的過程。之後,《敕勒歌》又被從鮮卑語譯為漢語並進行了藝術再加工流入南朝,後來被郭茂倩收入《樂府詩集》。這也就是說,《敕勒歌》是經過了兩重翻譯流傳下來,成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個“漢語版”。可見,《敕勒歌》也是民族融合之作,是胡漢各族人民共同演繹的團結、統一、和諧、相融之歌。

看到一篇文章說,寫在紙上的文字,時間長了會發黃,藏在圖書館裡也可能有落塵和蟲蛀,但寫到人心裡面的文字是永遠不會磨滅的。我想,《敕勒歌》就是這樣,將永遠刻印在人們的記憶裡,一代代被人們所傳承、傳唱,所記取、仰望。

我曾想,《敕勒歌》就其文化藝術價值講,完全不遜於和它同時期的敦煌、雲岡、龍門。但又想,大凡物質化了的藝術,諸如建築、雕塑,也包括其他美術作品,在歷史的長河裡,很容易毀於天災人禍。像龍門石窟中賓陽洞的禮佛圖浮雕,應該是龍門雕塑中最中心、最華彩的部分,只可惜被一個叫普愛倫的文物販子鑿挖盜走。而已經深入人心的《敕勒歌》,就不會遭遇這樣的厄運,不用擔心強盜們的惡行。因為《敕勒歌》是沁人心脾的藝術。只要人在,只要中華大地上生生不息的中華兒女在,還怕有什麼人用什麼法子從人們的心裡挖去盜走?

《敕勒歌》的確是一首有文化力量的歌。走進《敕勒歌》,走進這寄寓鄉愁的心靈之歌,這悠揚浩蕩的草原之風,這震古爍今的不朽之作,讓我領略到了中國古典詩詞的簡約之美,領略到了北方少數民族文學的粗獷之美,領略到了民族融合文化氣象的和諧之美。這種美,有如草原濃香的奶茶,有如氈房嫋嫋的炊煙,有如馬頭琴激昂宛轉的樂曲,世代流淌在人們的心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