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乾隆來過,河南一小鎮名字立即高大上,還成就了國家非遺

藝術 乾隆 舞蹈 梁武帝 清朝 書法毛筆世家 2018-12-06

項城市位於河南省東南部的豫東平原上,而在項城的東南部有一個小鎮叫官會。這個小鎮因乾隆皇帝的到來而得名,也因迎接乾隆而成就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官會響鑼”。

1.官會鎮地名的來歷。

官會原名荒蕪店,據載當時民謠稱:“有女不嫁荒蕪坡,莊稼少,槐草多,晒黃頭髮漚爛藍腳”。傳說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下江南體察民情,因聽說荒蕪坡的貧瘠,特來視察。河南、山東、安徽一帶的官員集中到荒蕪坡迎接乾隆皇帝,百官會集,聲勢浩大,場面恢弘,乾隆皇帝因此賜名荒蕪店為“官會”。

2.官會響鑼的來歷。

官會響鑼歷史悠久,相傳始於南朝梁武帝時期,盛於清楚。為迎接乾隆皇帝蒞臨,本地進士王子由特地召集銅鑼藝人編排了一套銅鑼與舞蹈相結合的表演,乾隆皇帝大加讚賞,也頗受當地官員及老百姓的青睞,官會響鑼從此流傳下來。

3.官會響鑼的榮譽。

傳統的官會響鑼只有鑼,但打法分為幾種,具有不同的等級差別。七點鑼為老百姓紅白喜事所用,九點鑼作為縣級官員所用,依次還有十二點鑼、十四點鑼、十六點鑼和二十四點鑼,二十四點鑼當時就是為了迎接乾隆皇帝所準備的。1998年,官會響鑼參加河南省第七屆民間音樂舞蹈比賽,一舉榮獲編導、作曲、表演、輔導四項金獎。1999年,改編“鑼龍”赴京參演,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最高獎“山花獎”。2008年,官會響鑼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官會響鑼的傳承。

數百年來,官會響鑼已經發展演變成為一種獨具風情的民間藝術形式,並一直活躍在豫東廣大農村的紅白喜事,廟會慶典活動中,深受群眾的喜愛。2018年5月,王金亮作為官會響鑼第十二代傳承人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60多歲的王金亮,從小就跟著父親參加各種響鑼演出,1973年以來就一直從事響鑼項目的表演、收集和整理工作,1990年開始組織整理了官會響鑼打擊樂譜,並收藏老藝術家的音像、視頻資料,為官會響鑼的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

5.官會響鑼的發展未來。

官會響鑼是迄今為止在全國發現的唯一一個鑼為道具的舞蹈,它填補了我國舞蹈文化中缺少鑼舞的空白。如何讓官會響鑼再次興盛起來?這需要當地政府要加大對這種傳統文化的關注力度,從觀念上給予重視,從物質上給予支持,給民間傳統文化一個展示的舞臺。

因乾隆來過,河南一小鎮名字立即高大上,還成就了國家非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