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年輕時蠢,不知道這叫奢侈

陳丹青:年輕時蠢,不知道這叫奢侈

陳丹青:年輕時蠢,不知道這叫奢侈

陳丹青:年輕時蠢,不知道這叫奢侈

陳丹青:年輕時蠢,不知道這叫奢侈

陳丹青:年輕時蠢,不知道這叫奢侈

陳丹青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前

35年前,1982年元月,陳丹青第一次走進大都會博物館。

“平生第一次在看也看不過來的原作之間夢遊似的亂走,直走得腰腿滯重、口乾舌燥。我哪裡曉得逛美術館這等辛苦,又不肯停下歇息。眼睛只是睜著……”

自此,這裡成為了他的“大學”。

“當初我揣著幾十美金來到美利堅,只為一件事:奔美術館看原作。往後怎麼活下去、畫下去,全不知道。現在想來,真蠢得連這就叫做“奢侈”也不知道。”

陳丹青:年輕時蠢,不知道這叫奢侈

1985年 陳丹青與友人在紐約

紐約大都會美術館到處是警衛,一色青灰制服,但行頭簡單,只是徒手,每座小館至少派定一位。當你拐進暗幽幽的中世紀告解室、古印度廟廊偏房或埃及經卷館,正好沒有觀眾時,必定先瞧見一位警衛呆在那裡。

文藝復興館、印象派館、設在頂層的蘇州亭院,男女警衛可就多了,聊天,使眼色,來回閒步。在千萬件珍藏瑰寶中,他們是僅有的活人,會打哈欠,只因身穿制服,相貌不易辨識。人總有片刻的同情心吧 (也許是好奇心),當我瞥見哪位百無聊賴的警衛仰面端詳名畫,就會閃過一念: 三百六十五天,您還沒看夠麼?

陳丹青:年輕時蠢,不知道這叫奢侈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當我在館內臨畫完畢,手提摹本通過時,警衛必須仔細查證內框邊緣和畫布反面事先加蓋的館方專章(從不瞧一眼我的畫藝),確認無詐,這才拍拍我的肩背,放我出館,就像小說《復活》中聶赫留朵夫探完監,擠過門口時被獄卒在背上拍那麼一記。

只有那位肥胖的老警衛每次都留住我,偏頭審視摹本:“哈! 艾爾·格列柯,不可思議。你保管發財——等一等,這絕對就是那張原作,你可騙不了我!”

老頭子名叫喬萬尼,意大利移民。如果不當值,這位來自文藝復興國的老警衛可以教我全本歐洲美術史呢。

陳丹青:年輕時蠢,不知道這叫奢侈

博物館與警衛

1982年元月,我踏雪造訪大都會美術館,平生第一次在看也看不過來的原作之間夢遊似的亂走,直走得腰腿滯重、口乾舌燥。我哪裡曉得逛美術館這等辛苦,又不肯停下歇息。眼睛只是睜著,也不知看在眼裡沒有。腦子呢,似乎擠滿想法,其實一片空白。

記得獲准留學,行前被江豐老師叫去。“不要怕吃苦,”老先生沉吟著,並不看我,“到了美術館,就吃點麵包、香腸,這樣子,我們中國的油畫就上去了嘛!”

後來呢,後來發現美術館闊人區的香腸麵包並不便宜,而且美術館內不準吃東西:其實是自己窮。美術館餐廳一份三明治,七八美元,加上地鐵來回票,對當年如我似的中國留學生來說,能省則省。館外小攤有便宜“熱狗”,既難吃,也不果腹。怎麼辦呢,於是自備一份乾糧,坐在館外慢慢地咽。

據伍爾芙夫人的說法,若缺了高濃度營養,寫作時腦後那根“火苗”就是躥不上來 ( 難怪“困難時期”中國高級知識分子得賞較多的是糧票和油票 )。我既非作家,更不是“高知”,乍來美國, 腸胃史的內容不過是美院食堂那份菜單:熬白菜、饅頭、白開水。 以這點蛋白質、卡路里加脂肪,哪裡扛得住逛美術館這類高度體力兼腦力支出的風雅情事。好在美院伙食總算長進了:那年歸國探訪,只見面色活潤的年輕人圍在桌邊,爆腰花、醋熘魚片、番茄炒雞蛋,還叫白酒。

祝福年輕人!如今真喜歡看見青年,常常發現自己在那兒傻看。

陳丹青:年輕時蠢,不知道這叫奢侈

陳丹青,1992 年攝於畫室

奇怪。人到了美術館會好看起來——有閒階級,閒出種種視覺效果;文人雅士,則個個精於打扮,歐洲人氣質尤佳;天然好看的是波希米亞型窮藝術家或大學生,衣履隨便,青春洋溢,站在畫幅或雕像前,靜下來了,目光格外純良:我所謂的好看就是這意思。

去年在一篇訪談中被問及藝術與人民的關係,我想,我們或許將“人民”和“文化人口”相混淆了。初來,看到音樂廳、歌劇院和美術館的人潮,我不禁感慨:此地的人民真有教養。但我錯了。其實千千萬萬美國人民擠滿在商場、賭場、迪斯尼樂園、流行歌廳、體育館、健身房、電影院,或穩坐在自家電視機前,手裡捏一罐啤酒。

就我所知,古代的藝術和人民曾經關係和諧。意大利人民(包括乞丐和囚犯)擠在西斯廷教堂朝聖,中國老百姓(包括商賈和馱夫)鑽進敦煌洞中禮佛,那時,說藝術等同於宗教,不如說藝術等同於今日所謂“媒介”——我們口口聲聲的“現代”,人民更在乎藝術,藝術更在乎人民嗎?

此間一份社會調查顯示,在男性中有高達百分之四十的人從不去美術館,畢生對藝術毫無興趣。而在受過所謂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士中,去美術館的人數比例也少得可憐——然而這少得可憐的一撮人,就我所見,常使此地美術館人滿為患,每逢專展,一票難求。

所以值得比較分析的是各國文化人口在“人民”中的比例差異和差異的原因。今天,將人與人排比而貶褒,未免乖張,我的意思是,美術館館裡館外的人群或可測出今昔文化生態的變遷。

陳丹青:年輕時蠢,不知道這叫奢侈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內

弗蘭西斯·培根在紐約一家豪華旅館電梯間遇見一位闊佬,手提紙袋破了,滾出青豆和馬鈴薯來。培根於是說:“他的套間裡想必備著小爐子,好讓他煮這些菜蔬吃。噢,對有錢人來說,這才叫做奢侈!”

培根自己也有錢,在倫敦買好幾處畫室,髒亂不堪,晚年還睡牆角邊的破舊墊子。

奢侈觀確乎可以是好多種。一位北方來的名作家即曾對我嘆道:奢侈啊!我現在都不敢坐下來讀小說:花好幾百租著房子,你他媽得趕緊出去把錢掙回來!

這是實話。好幾次我陪國中剛出來的朋友上美術館,自以為他們理當興奮,至少臉該正對著牆上的畫。可是有位老兄看著看著,又把頭朝我別過來:“昨晚想想又哭了一場。往後怎麼活下去呀,你還有心思看畫?”

我至今記得出館後這位老兄臨風站著憂心如焚的神色。謝天謝地,他很快在外州發財了,電話裡都聽得出眉飛色舞的——“往後怎麼活下去呀!”這真是一隻揮之不去的大蒼蠅。

好在我是老油條了,“插隊落戶”的前科結結實實墊著,犯起愁來,一會兒又想別的去。想什麼呢,索性上美術館臨畫。青豆、馬鈴薯還得過磅付錢,臨畫,一律免費。

陳丹青:年輕時蠢,不知道這叫奢侈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內

美術館自身談不上“奢侈”,美術館是“貴重”。無價珍藏不必說,單是養好幾百警衛就是一大筆開銷。大都會美術館正廳 總櫃檯和四面石壁上的壁龕,長年供著大號名貴鮮花,每簇市價 至少千元以上,三五天更換一次,是一個出版界大家族永久性贈送的。

奢侈嗎?照培根的說法不能算,仍屬“貴重”物品。此地美術館多屬私立,前廳石牆嵌有刻滿捐家姓名的石碑,還留著空餘,誰捐贈誰上榜。我曾見老刻工戴著袖套氣閒神定對著石碑下鑿子。這是真正的手藝匠人啊,在紐約就像稀有動物般難得一見,可是往來觀眾誰也不看他。

當初我揣著幾十美金來到美利堅,只為一件事:奔美術館看原作。往後怎麼活下去、畫下去,全不知道。現在想來,真蠢得連這就叫做“奢侈”也不知道。如今國中來的不少同行總算知道得多了:簡歷、幻燈片子、參展資料、得獎記錄,外加畫廊名單。美術館呢,有空再去,或根本不去。是啊,憑什麼非得去——我想明白了:恐怕這才叫做“奢侈”!

陳丹青:年輕時蠢,不知道這叫奢侈

1994年木心與陳丹青,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門口石階

(來源:印象安徽IMPAH微信公眾號)

陳丹青:年輕時蠢,不知道這叫奢侈

陳丹青:年輕時蠢,不知道這叫奢侈

陳丹青:年輕時蠢,不知道這叫奢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