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戒》背後,那個失落的世界

從2001年第一部《指環王:護戒使者》,到2014年的《霍比特人:五軍之戰》,指環王系列電影共拍了六部,每部都叫好又叫座,吸引了全球億萬觀眾。

所有這些,都來自一個孤獨男人出於對溫熙過往的懷念,為自己構築的異世界。

《魔戒》背後,那個失落的世界

霍比特人居住的袋底洞

這位原著作者是英國人托爾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他生於1892年,死於1973年。顯而易見的,他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不是每個人都知道的是,他年輕的時候,也完整地經歷了歐洲的美好時代(Belle poque)。

托爾金創造出來一個宏大的異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各種族都有屬於自己的語言和神話體系。當然,托爾金從人類歷史中吸取了不少文化素材。在電影版的《指環王》系列電影中,故事中各種族的特徵有了一個直觀的視覺化的呈現。其中人類和矮人的語言,服飾,住宅,等生活方式都跟中世紀的歐洲人比較接近;作為反派的半獸人軍隊則不斷地砍伐森林,冶煉鋼鐵,製造機械用於戰爭,這些半獸人的醜陋形象和行為似乎都源於作者對他經歷的兩次世界大戰/現代工業的記憶,它們的老巢魔多的建築風格也類似於法西斯建築。最有意思的是,作為文明守望者的精靈們,他們的住宅,傢俱,服飾,生活方式,全部都是“新藝術”( Art Nouveau)風格的;而最終拯救了世界的霍比特人,他們的生活方式則非常貼近於“新藝術”在英國本土的版本——工藝美術運動(The Arts & Crafts Movement)的精神內核。

《魔戒》背後,那個失落的世界

精靈公主身邊的欄杆 是典型的新藝術風格

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是從19世紀末持續到一戰前的反主流文化運動。涉及到歐洲多個國家,後來甚至跨越大西洋影響到了美國。涉及到的藝術家眾多,光是出名的都有上百個人。新藝術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叫法,每個個體也都會有不同的表述。在比利時和法國它被稱為“新藝術”(Art Nouveau),在德國它被稱為“青年風格”(Jugendstil),在奧地利的維也納稱它為“分離派”(Secessionist),在意大利被稱為“自由風格”(Stilo Liberty)……

多股力量,多種流派此起彼伏,他們共同匯聚成一股潮流,形成了一場美的革命。

新藝術運動打破了很多創作上的限制,這些限制在我們今天看來非常莫名其妙,但是在當時卻是非常專橫的存在。在新藝術運動之前,歐美主流文化中對“藝術”和“美”的定義狹隘僵化到令人髮指的地步。主流觀點認為只有沙龍裡展出的繪畫和雕塑才能叫“藝術”,而只有技術上符合新古典主義/學院派教條、思想上符合主流價值觀的作品才會被納入官方沙龍,當作“藝術”來對待。富人家裡堆砌各種滯重冗餘且沒有實際功能的裝飾元素,而窮人則將就用著各種劣質粗陋的工業產品。

《魔戒》背後,那個失落的世界

精靈女王凱蘭崔爾統治的地方 這個空間裡的一切都是完美而成熟的新藝術風格

新藝術運動打破了高雅藝術和手工藝之間的界限,他們認為藝術不僅是掛在牆上的(學院派)繪畫。他們把生活中的一切都變成來藝術品。無論是門窗、傢俱、樓梯、檯燈、地毯、窗簾等各種紡織品,還是商業海報、書籍報刊的插圖、商品包裝、戲劇服裝佈景……所有東西都可以成為新藝術的載體。

同時,新藝術摒棄了新古典主義/維多利亞式滯重繁冗拘謹,採用了一種輕盈簡潔的風格。他們從傳統手工藝品和大自然中吸取靈感,大量使用古代/民間幾何圖案以及自然中的元素和植物般自然伸展的線條,比如植物藤蔓、花朵、昆蟲、海洋生物、漩渦、冰晶等等,更是具有一種自由自在的散漫氣質。

《魔戒》背後,那個失落的世界

精靈王愛隆統治的國度 這個圓形會議廳的設計也很有新藝術的感覺

新藝術在英國的版本就是“工藝美術運動”(The Arts & Crafts Movement)。主要發起人是藝術評論家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和藝術家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C·F·A·沃塞(Charles Francis Annesley Voysey)等人。發起時間相當早,可以說其它國家的“新藝術”多多少少都受了他們的影響。他們反對維多行亞式的矯揉造作和繁冗滯重,同時也反對沒有美感的劣質工業化產品。非常推崇民間手工藝帶來的獨特性和自由表達,主張把藝術和傳統手工藝融為一體,將藝術融入到各種實用的物品中。他們一方面擴充了藝術的應用範圍,一方面也提升了日用品的美感。涉及的品類跨度非常大,建築裝飾、門窗、書籍裝幀、紡織品……也不拘泥於特定的材料。他們選擇從大自然和傳統手工藝中吸取靈感,摒棄繁複滯重的堆砌起來的裝飾,大量使用靈動流暢的線條。他們打破了高雅藝術和手工藝之間的界限,他們認為藝術不僅是掛在牆上的(學院派)繪畫。他們相信日常用品也應該是美的,因此會反對當時通過工業大生產製造出的醜陋粗劣的商品,對中世紀的傳統手工藝則頗有好感。

歐洲的“美好時代”和新藝術運動在時間上述重合的,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新藝術”就是“美好時代”的樣子。它自由唯美,又略帶頹廢,聚集了過往文明的精萃,又和自然緊密相連。

而這種美好,隨著一戰的爆發戛然而止。和很多歐洲人一樣,托爾金因現代戰爭造成的巨大破壞而驚心,也為美好時代的失落而痛心。

《魔戒》背後,那個失落的世界

英格蘭西南部的Cotswolds,威廉莫里斯最愛的地方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1930年1月,托爾金開始寫《霍比特人》。1937年9月,《霍比特人》在英國出版。霍比特人的Happy ending過去沒多久,第二次世界大戰又開打了。

1954年8月,《魔戒再現》出版。11月,《雙塔奇兵》出版。1955年10月,《王者歸來》出版。1966年,《魔戒》成了國際暢銷書。

在故事裡,美和善良戰勝了醜惡和殘暴。但在現實中,勝利卻並沒有這麼圓滿。

《魔戒》中反派的老巢魔多不僅僅代表著一戰二戰中英國所面對的那個具體的敵人,不僅僅是法西斯敵國。它還代表著人類自身的貪婪和醜陋,權力慾,破壞慾,血淋淋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工業化的粗製濫造…都是對從古代世界流傳下來的自由多元的美所造成的威脅和傷害。

《魔戒》背後,那個失落的世界

中土剛鐸的都城 建築是中世紀風格的

《霍比特人》裡,霍比特人比爾博·巴金斯一開始期待著一場冒險,然後他完成了一場大冒險,最後重新回到了原來的美好生活中去,深藏功與名。

而在《魔戒》裡,另一個霍比特人弗羅多本來不想離開家鄉,卻不得不去完成一個幾乎不可能的任務。最後他拯救了文明,卻帶上了永遠無法痊癒的傷,也無法再回到自己拼命守護的故鄉。

這也體現了托爾金本人心境的變化。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他已經明白,即使戰爭結束,那個溫熙美好的時代再也回不去了。

可能它原本就是一個夢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