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話劇熱愛者探索海南話劇發展

原標題:近年來,一批本土話劇熱愛者以創新排演、復排經典等多種方式探索海南話劇發展 開啟海南的話劇生活

本土話劇熱愛者探索海南話劇發展

《墨跡未乾》劇照

坐落於倫敦泰晤士河南岸的莎士比亞環球劇場(Shakespeare’s Globe)正以《羅密歐與朱麗葉》《李爾王》等多部莎翁經典劇目開啟2017夏季演出季,這個於上世紀90年代仿造重建、依舊沿襲伊麗莎白時期舞臺風格的劇場早已成為全世界莎翁迷們的“朝聖之地”。

在當下語境中重溫經典,大海之南,海南島上的一批戲劇愛好者們也正在籌備著他們的演出。由海南人藝帶來的“2017國際當代戲劇演出季”於4月底拉開序幕,《玩偶之家》《墨跡未乾》《不是海鷗》《凱撒》四部劇目,從公開排練、表演工作坊到預演,海南人藝以創新的演出與更為密切的觀眾互動,在推動本地戲劇事業發展時,也在構建著屬於海南的戲劇生活。

5月31日晚,《墨跡未乾》於海南大學藝術學院音樂廳精彩上演。演出結束後,觀眾卻仍是沉浸其中,遲遲不肯離席。

戲劇團體初登場

隨著本土文化事業與市場的發展、居民精神文化產品消費需求的愈加多元,內陸地區話劇產業與市場的生機勃勃,話劇這一藝術形式逐漸在本地生活中日益被關注。不少本地話劇事業的推動者都在尋找著一個時機成立一個屬於海南人民自己的話劇藝術團體。

2010年秋天,還在上海戲劇學院任教的鄧菡彬在海南大學舉行過兩次講座後就有了在海南創立話劇院的想法。當時的海南話劇怕是連“市場”都還沒有,僅僅是屬於小眾的一種文化消閒與聚合。也難怪鄧菡彬的朋友都在質疑他:“你是想在沙漠裡種花嗎?”

2012年,鄧菡彬正式來到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戲劇影視系任教,後來他又成為了海南省劇協副主席。職業、專業、對話劇的熱愛讓他與一班熱愛話劇的人們在一部部話劇“試水”中,打造出海南省人藝話劇院的雛形。

2016年底,海南人藝創排了話劇《莎翁客棧》海南人藝版;今年1月,《冒充愛情》海南人藝版也與觀眾見面。據瞭解,海南人藝將於今年內正式掛牌。

19世紀末,俄羅斯演員、導演、戲劇教育家和理論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與聶米羅維奇·丹欽創建了莫斯科藝術劇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希望通過此舉將戲劇演出正式從大眾文化消費中剝離出來,讓人們能夠將戲劇當成一門獨立的藝術來欣賞。莫斯科藝術劇院的成立也成為了現代戲劇表演開始的標誌。

在流行文化與快消形式大行其道的當下,鄧菡彬與眾多話劇愛好者也希望能夠以更加結合當下、富有創新的劇目打動觀眾。在鄧菡彬看來,一個地方的話劇院應該避免單純的“機構化”,而是真正創作出有內涵與溫度的作品,在推動觀眾生活方式養成的同時,表達地域文化和思考。

海南人藝目前擁有20餘名成員,除了幾位專職演員外,大部分成員都是來自傳媒、文工團等單位的兼職演員。5月31日晚,《墨跡未乾》在海南大學藝術學院音樂廳精彩上演,引起巨大關注。

海南人藝的四部佳作

“2017國際當代戲劇演出季”第一輪從4月開始持續了1個多月的時間。在此期間,海南人藝帶來《玩偶之家》《墨跡未乾》《不是海鷗》《凱撒》四部劇目。

鄧菡彬介紹:“這次的四個劇目中,《玩偶之家》與《墨跡未乾》的原著色彩最重,這兩部作品之前也都是話劇舞臺上的經典之作。”《玩偶之家》此次在保留原著風味的同時,以“戲中戲”的方式呈現。

《不是海鷗》是鄧菡彬的原創作品,9年前他在美國伯克利留學時曾經演出過這部作品。此次他又對劇本進行了一些修改。

相比起這3部話劇,《凱撒》則是一部環境戲劇。“從創排之初我們就沒有想過讓它在正式的舞臺上演出。它更像是一種美術館裡的藝術品,人們與環境所產生的互動,與在劇場演出有所不同。”據鄧菡彬介紹,《凱撒》以“話劇表演+樂隊+舞蹈”的多元方式進行演出。

“要從當地文化生態切入,讓作品與其產生交互。”鄧菡彬認為,重排經典作品一方面是滿足民眾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則是以藝術方式迴應當代。

“在當下社會意識下,女性關於女權表達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和表達方式,一些女孩子常常討論《玩偶之家》的女主人娜拉最後是不是該出走。重現大師作品,就是希望觀眾可以藉此結合當下,進行更有意思、更為深刻的思考。”鄧菡彬說。

斯洛文尼亞哲學家齊澤克曾說:“當你在自己的日常生活體驗中都能看到某個哲學家諸概念的痕跡,那個時候,你才能確認你對那個哲學家的真愛。”對於海南人藝的創作者與演員們來說,經典猶如這位“真愛”,重排經典不能是把莎翁這樣的大師簡單地認定為外國的古人,而是要用當代年輕人的身體、眼界去感受這位“外國古人”作品的時代內涵,激活它的當代體驗,讓作品“活”起來。

這班話劇愛好者們期待著觀眾們在生活中感知劇作所反映的哲思,在觀看過作品之後能夠引起觀眾的思考,哪怕觀眾們暫時“想不明白”,在他們看來也是有意義的。

以“好玩”作品挖掘本地潛力

“不可否認的是,海南目前既算不上中國話劇的原創重地,在消費市場上也不是中國話劇巡演版圖上的市場重地。”鄧菡彬說。

回顧海南近年來的話劇發展歷程,也曾出現過一些演出院團或作品,但整體來看,生命力都不算長久。曾經短暫出現過的一些演出團體也都排演過一些劇目,但相對零散,並未能產生較為久遠的影響。

校園戲劇方面,海南大學“海棠劇社”的出現為話劇圈增添了幾分亮色,連續五年以不同劇目參加全國性的校園戲劇節,打響了名聲的同時,也從一定程度上再度喚醒這片土地對於話劇的那份蠢蠢欲動。

“這兩年,海南的話劇氛圍漸漸濃了些,越來越多的人蔘與到了這一文化生態中。”鄧菡彬說。

在談及本土話劇發展所面臨的困境時,鄧菡彬笑著回答記者,他不喜歡聊所謂的困難,他更偏愛去談機遇。在他看來,目前海南話劇事業與市場的薄弱恰恰說明這裡的發展充滿了潛力。

“我們面對的市場與觀眾如同一張白紙,觀眾們還沒有被話劇的刻板印象及條條框框所困住,所以我們一上來就可以直接奔向‘好玩’,將能夠體現‘遊戲精神’的作品帶給大家。”鄧菡彬說,未來,劇團或許還會排演海南話劇。

“一上來就能排自己的戲,找到海南人藝自己的方向,塑造一個劇團獨有的藝術個性。”不難感受到,鄧菡彬的言辭之間流露著對於海南話劇事業的信心。(記者 尤夢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