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文脈拓徽州

藝術 建築 雕塑 書法 徽州微生活 2017-08-02

新安江文脈拓徽州

新安江滋養而生的徽州文化,洋洋大觀,豐富多彩,是中華文明寶庫中絢麗的瑰寶。歷史上,徽州人愛以“新安”自稱,他們亦將此名稱賦予眾多引以為豪的文化碩果,如新安理學、新安樸學、新安畫派、新安醫學,至於那曾稱雄中國商界500多年的徽商,也曾有過一個共同的名字:新安商人。這些都體現了徽州對於“新安”二字的眷戀。

徽派底蘊四個字

縱觀新安文化的脈絡,體味新安文化的深厚,4個字可以呈現其基本的特徵。

全,門類齊全。徽派文化底蘊豐富,內涵深廣,與藏學、敦煌學並列成為我國三大區域文化,其內容廣博、具有鮮明的整體系列性特點,涵蓋了經、史、哲、醫、科、藝等諸多領域,全息包容了中國後期封建社會民間經濟、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基本內容,被譽為後期中國封建社會的典型標本。其內容包括徽派建築、徽派雕刻、徽派篆刻、徽派版畫、新安畫派、徽州戲曲、徽派盆景、徽州雕版刻書、新安理學、徽州樸學、徽州宗教、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醫學、徽州漆器、徽州飲食、徽州風俗、徽州方言以及文學、文獻、文書、文物等等。

長,源遠流長。公元前216年,秦帝國就在新安江流域設置了黟、歙兩縣。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東吳大將賀齊率軍擊敗歙縣金奇、毛甘及黟縣陳僕、祖山等山越部落後,在這裡建立了新都郡。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晉滅吳,新都郡更名為新安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新安郡為歙州,州治歙縣。其後至公元770年,歙州領黟、歙、祁門、休寧、婺源、績溪六縣,形成徽州一府六縣格局。徽州社會和文化是在南宋以後崛起,明清時逐漸繁榮,進入鼎盛時期,清末以後衰退。新安江畔,徽州文化遺存以實物形態保存下來豐富資料,原徽州府屬六縣有各種文化遺存5000餘處,各類館藏文物近20萬件。

巧,巧奪天工。無論是徽州建築,還是歙硯徽墨;無論是徽州刻書,還是版畫篆刻,新安江畔隨處可見的文化遺存中,最能讓觀者為之震撼的,就是精緻與雅巧。最為直觀的便是體現在古建、古塔、古橋和古牌坊、古祠堂之上的徽州木雕、石雕。其反映人物的惟妙惟肖,描繪圖案的精細寫實,建築本身的典雅細緻,讓人叫好稱絕。

活,活態呈現。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遺存下來的最完整的標本之一,新安江所孕育的徽州文化最為可貴之處,便是這裡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形式,仍然傳承於生產生活之中,得以活態呈現。不僅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後繼有人,歙硯、徽墨製造工藝推陳出新。綠茶製作技藝、徽派盆景技藝、徽州木雕、石雕、磚雕和竹雕,在傳承發展頻出精品的同時,也在富裕著這方土地上的人民。而徽劇、祁門儺舞、徽州民歌,則成為這裡文化生活的常態內容。

新安文人畫清奇

在中國文化史上,以地名來命名一種藝術流派,是比較常見的方式。但具體到用一條江河來命名一個畫派,並且得到公認,新安畫派似乎是唯一的一個。

新安畫派是明末清初之際,一批遺民畫家以黃山、白嶽及徽州山水為創作題材而形成的一個繪畫流派。最早把新安山水畫家群體稱為“派”的是龔賢,他在題山水卷的一段跋語中首先提出天都派。天都為天都峰,是黃山72峰中最為險峻雄奇,最具有代表性的峰巒,人們常以“天都”指代黃山、新安。龔賢所稱的“天都派”即後人所稱的“新安派”。其後張庚在《浦山論畫》中正式提出新安派,人們多沿用,“新安畫派”遂成定論。

明末清初,稍有名氣以新安山水為創作題材的徽州籍畫家約有130多人。早期代表有程嘉燧、李永昌、李流芳;成熟期則以僧漸江、汪之瑞、孫逸、查士標、程邃、戴本孝、程正揆等為代表。新安畫家經常在一起觀覽大好河山,一起切磋提高技藝,尋求表達他們心目中的新安山水意象特徵,形成許多共性,如都是以學“元四家”尤其是倪瓚的繪法技法開始,以師法自然為歸;共同以遺民蒼涼孤傲之情,化作筆下的峻嶺奇鬆、懸崖峭石、疏流寒柯。作品均體現出一種超塵拔俗和凜若冰霜的氣質,意境深邃,是明清文人畫的正統繼承者。

說到新安畫派,就不能不說漸江。漸江(1610—1663),俗姓江,名韜,字六奇,安徽歙縣人。清初推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髮令”,漸江削髮為僧,以示反抗,寓居蕪湖多年,住錫準提庵,食粥湯菜葉,生活清苦。他擅長詩書畫,有“三絕”之譽;詩多為五、七言絕句,常題畫上,死後由友人收集成《畫偈》;書法學顏真卿楷書,倪瓚的行書,還善隸書和篆書;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則是其畫學。他從小就愛文學、繪畫,既向古代人學,又向當代人學,更重要的是向大自然學——直師造化,從而繼承和發展了繪畫的傳統技法,在山水畫中獨樹一幟。

徽州楹聯傳承家風

走進徽州古村落,跨進幽邃高敞的民居,抬頭就能看見內容各異、書法精彩的各式壁掛或抱柱楹聯,向我們默默展示著主人家的文化修養、藝術品位、處世之道與家風家訓。楹聯這一清代以後逐漸興起的藝術形式,在徽州人的文化教育與家風傳承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徽州民居楹聯的內容大多是中國傳統儒家為人處世思想的概括,或徽州人在經商、讀書、科舉、社會交往中的經驗總結。如“傳家有道惟存厚,處世無奇但率真”,強調的是做人的忠厚與率真;“遇事虛懷觀一是,與人和氣察群言”強調與人相處的謙虛與和氣;“二字箴言惟勤惟儉;兩條正路曰讀曰耕”強調的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最重視的生活準則:勤儉與耕田、讀書。“襟懷曠達雲中鶴,品德清高崖上鬆”強調襟懷的曠達與品德的高尚;“事到臨頭三思為妙,怒上心頭忍讓最高”則強調為人的一忍為安與遇事三思而後行。“氣忌躁,言忌浮,才忌露,學忌滿;膽欲大,心欲細,智欲圓,行欲方”涉及人的才、識、學、行、膽、言等各個方面。“世事讓三分天寬地闊,心田存一點子種孫耕”依然強調寬容,強調心胸的開闊。“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一聯雖然內容盡人皆知,卻是徽州人家最流行、最地道的家訓,是徽州數百年人才輩出、富甲天下的現實思想基礎。

除了豐富多彩的內容,徽州民居楹聯書法更能看出徽州人深厚的書法藝術修養。這些楹聯篆、隸、楷、行、草諸體皆備,水平高超,隨便選出一聯都不亞於當世名家,它們是徽州人重文化、重教育、重傳統的典型體現,就像掛在門口的“鏡子”,時時警醒著家人與來客。

粉牆黛瓦大美不言

新安江畔,最吸引人眼球的莫過於粉牆黛瓦的徽派建築。這些建築以其與自然環境高度融合的色調風格、富麗堂皇的選材用料和精美絕倫的裝飾藝術,成為徽州文化的地標與形象代表。

徽派建築的基調一是色彩上的黑白分明,二是馬頭牆、磚木石雕以及層樓疊院、高脊飛簷、曲徑迴廊、亭臺樓榭等的和諧組合。徽州民居十分講究自然情趣和山水靈氣,房屋佈局重視與周圍環境的協調,自古便有“無山無水不成居”之說。所以,徽州古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綠水之間,依山傍水,與亭、臺、樓、閣、塔、坊等建築交相輝映,構成“小橋、流水、人家”的優美境界。徽州古民居,多為三間、四合等格局的磚木結構樓房,兩層多進,各進皆開天井,充分發揮通風、透光、排水作用。人們坐在室內,可以晨沐朝霞、夜觀星斗。雨水通過天井四周的水梘流入陰溝,俗稱“四水歸堂”,意為“肥水不外流”,體現了徽商聚財、斂財的思想。

作為徽文化的載體,徽派建築廣泛採用磚、木、石雕,表現出高超的裝飾藝術水平。磚雕大多鑲嵌在門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塊的青磚上雕刻著生動逼真的人物、蟲魚、花鳥及八寶、博古和幾何圖案,極富裝飾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裝飾中佔主要地位,表現在月樑頭上的線刻紋樣,平盤鬥上的蓮花墩,屏門隔扇、窗扇和窗下掛板,民居、祠堂、廟宇、園林等建築的裝飾,以及古式傢俱、屏聯、筆筒、果盤等工藝雕刻。徽州石雕則廣佈城鄉,類別眾多,主要用於寺廟或民居的廊柱、門牆,以及牌坊、墓葬等處的裝飾,浮雕與圓雕相結合,內容則以動植物紋樣、博古紋樣與書法為主,很有特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