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潘天壽山水作品(之二)

藝術 潘天壽 山水畫 美術 藝展中國 2017-05-22

賞析——潘天壽山水作品(之二)

潘天壽

潘天壽(1897年-1971年),浙江寧海人,原名天授,字大頤,號阿壽、雷婆頭峰壽者。是20世紀中國傑出的藝術家。潘天壽精於寫意花鳥、山水,偶作人物,兼工書法,而尤擅指墨。其畫風沉雄奇險,蒼古高華,大氣磅礴,具有懾人的力量感和強烈的現代意識,他以對傳統的全面繼承和獨特的創造,與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並稱為20世紀中國畫“四大家”。在20世紀文化和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他從中國繪畫體系內部發現問題,並明確提出解決方案,真正從學術層面捍衛了民族傳統,並以傑出的藝術實踐,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民族傳統,借古開今,對現代畫壇影響深遠。潘天壽歷任國立藝專教授、校長、浙江美術學院教授、院長、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美協副主席、浙江美協主席等職,一生著述豐富,對美術創作、美術教育、畫史畫論、詩書篆刻等均有精深研究和論述,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迄今影響最大的中國畫教學體系,被稱為現代中國畫教學的奠基人。

賞析——潘天壽山水作品(之二)

虗亭聽泉立軸 設色紙本 1941年作

賞析——潘天壽山水作品(之二)

山 水立軸 絹本 1942年作

賞析——潘天壽山水作品(之二)

賞析——潘天壽山水作品(之二)

山水 立軸 1942年作

賞析——潘天壽山水作品(之二)

古鬆矮屋 立軸 水墨紙本 辛巳(1941)年作 (690萬元,2011年12月上海天衡秋拍)

潘天壽的繪畫作品深入繼承了我國傳統繪畫,尤其是歷代文人畫家的精華,功力沉厚;同時,他又具有強烈獨特的藝術表現個性,突破陳法,脫盡窠臼,創造出了沉雄奇崛、蒼古高華的畫面效果。他的作品充分發揮了以線為主的中國畫表現特點,造型概括簡約,風骨遒勁。他的用筆精練而果斷,霸悍而有控制,如堊壁漏痕,拗鐵折釵,具有雄健、剛直、凝練、老辣、生色的特點。他善用濃墨作潑墨法,加上使用焦墨,畫面顯得蒼茫厚重,枯溼濃淡中均顯筆力。用色古豔脫俗,不以自然色相為囿。他深入研究和發展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構圖規律,尚氣勢,重整體,追求不平凡的畫面表現。他作畫極有魄力,而章法結構又極為嚴謹,沉靜周密,慘淡經營,就如老將用兵,高瞻遠矚,出奇制勝,能在奇險之中造成巨大的力量感和獨特的結構美。潘天壽總體藝術風格可概括為“四勝”,即畫以奇勝、以險勝、以筆勝、以深刻的金石功夫勝。他運用深厚的傳統功力來發展了中國傳統繪畫,體現了畫為心源之文有別於自然之文的見地。

潘天壽的這幅畫作很好的體現了上述的闡釋。畫中一鬆獨立,在畫面中獨佔三分之二篇幅,松枝伸張,松針茂密,這樣如此的強調近景的松樹在傳統繪畫中所不常見。而鬆後巨石茅屋同樣特色鮮明,深深的烙下了潘式的烙印,意趣橫生。

賞析——潘天壽山水作品(之二)

白雲飛瀑圖 鏡框 水墨紙本 1941年作

潘天壽以空疏的筆觸勾勒出塊石,筆墨空靈簡澹,石根部繪雜花草,逸筆草草,濃淡變化不多,墨色濃重又極具意趣。畫面中所有的筆墨都是那麼的空靈疏淡,毫不做作,看似彷彿不是精心勾勒,但其天趣躍然紙上,非潘天壽所不能。潘天壽曾經謙虛地說:“……予喜遊山,尤愛看深山絕壑中之山花野卉,亂草叢篁,高下欹斜,縱橫離亂,其資致之天然荒率,其意趣之清奇純雅,其品質之高華絕俗,非平時花房中之花卉所能想象得之。故予近年來,多作近景山水,雜以山花野卉,亂草叢篁,使山水畫之佈置,有異於古人舊樣,亦合個人偏好耳。有當與否,尚待質之異日。”同時,潘天壽獨創平面構成的構圖風格,使他的繪畫有一種建築般的構圖和樸素原始的氣息以及生機盎然的形象。此件作品筆墨精簡,乃潘天壽小幅畫作重的精品。

賞析——潘天壽山水作品(之二)

深山幽靜 立軸 設色紙本

畫山水須得山川之要領和奧祕,又須得駕馭整體之能力。潘先生極善從“荒村古渡,斷澗寒流,怪巖醜樹,一巒半嶺,高低上下,欹斜正側”等不經意處發現其姿致之天然。該幅《深山幽靜》意取之清奇純雅,品質之高華絕俗,覓得幽深靜穆之美。把傳統藝術推進到現代,巧妙地把結構的因素統轄於整個傳統繪畫的諸因素,使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在四邊四角、主點主體、空白、畫眼、虛實關係等等,潘先生均有獨到見解。中國畫講求境界格調、氣骨神韻,而最後都要歸結到畫面的筆墨表現上。潘天壽用筆、用墨、用色均十分精到,他的可貴在於既有傳承,又能跋扈。他的山水之作並不以前人繁多的皴法取勝,而常以自已特有的勁健明豁的筆線勾勒,加以各種對比,強調取勢,追求筆簡意遠的藝術效果。該幅山水畫明豁嚴實,筆意奔放,超逸空靈,頗有韻味,節奏感強。遙看天邊成排成列的飛鳥,極富現代的構成意味。大自然隱祕於此的美,全被潘先生的慧眼拈了出來。

賞析——潘天壽山水作品(之二)

登高觀波圖 立軸 1944年作(198萬元,2005年5月中國嘉德春拍)

潘天壽素以筆力霸悍構圖精絕馳譽,作山水亦如此。巨鬆橫亙,枝葉如戈戟森然,佔據了整幅畫面的下半部分,中間小樹扶蘇,著墨不多,意在煙水蒼茫之間也。上半部分畫巨石嵯峨,有二僧臨風而立,大有振衣千仞崗的氣勢。題畫詩中“陡知絕頂蒼茫立,百萬峰巒為我青”,與畫作相呼應,氣象之大,讓人心生仰慕之情。

賞析——潘天壽山水作品(之二)

聽泉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44年作

賞析——潘天壽山水作品(之二)

鬆蔭觀瀑 立軸 設色紙本 1944年作 (683.2萬元,2009年12月上海天衡秋拍)

潘天壽《鬆陰觀瀑》立軸作於1944年。潘天壽用墨,枯溼濃淡均見深厚的傳統功力,尤其是潑墨,更是元氣淋漓,深得蒼茫厚重之致。用色則古豔淡雅,超塵絕俗。他的用筆曾吸收石濤的破墨洇化,乾溼互用,造成淋漓酣暢的水墨效果。通過對古鬆、巉巖、流泉、山花野草的描繪,創造了一個詩意盎然的畫面,古鬆老千剛勁如鐵,雖有枯枝,但仍然黛色參天,鬱鬱蔥蔥。畫幅右邊岩石,形象奇特。上下兩部分的山石遙相相呼應,中空處留白有落款,整個畫幅的結構頗具匠心。底端的石塊上一人端坐松下,古松樹身自中向右上角傾斜,樹帽自右向左側延伸,將勢收回。樹身及岩石的主要輪廓線,與自右上角來的雨後溪流,在相接未接之間。樹身左邊,溪流之下同樣留有空白。由於主體景物置於上下兩側,畫家在中空處題款,造成了整個畫面的均衡。其構圖之大膽奇崛,總給人一種強勁有力的新鮮感,而頗具結構美。

賞析——潘天壽山水作品(之二)

山莊晤舊圖 水墨淺絳設色 1944年作 (1610萬元,2013年5月中國嘉德)

《山莊晤舊圖》作於1944年,上有潘天壽長題,文曰:“好友久離別,晤言倍覺歡。峰青昨夜雨,花紫隔林巒。世亂人多隱,天高春尚寒。此間宜小住,敢作百年看。紀堂先生誨正。三十三年櫻桃紅時,有重慶之行。壽倚裝”。詩為潘氏自作五言律詩,收錄於1944年出版的《聽天閣詩存》中。除本幅之外,另有兩幅亦以該詩為題,一是同為1944年所作,但稍晚的《山齋晤談圖》軸,一為作於1945年的《鬆陰夜話》。不同的是,後面兩題中,原詩最後一句“敢作百年看”被改為“剪韭共加餐”。也就是說,這首題畫詩,是潘天壽綜合考慮了作品的筆墨章法、構圖佈局、內在意境等多種因素之後,而專為《山莊晤舊圖》量身創作的一首全新五言律詩。本幅《山莊晤舊圖》即為潘天壽奔赴重慶之前,為其同事兼好友杜佐周傾心創作的一張絕精之作。

《山齋晤舊圖》寫松風陣陣,叢竹芭蕉,庭院陋屋,屋中主客二人煮茶品茗,相談甚歡。與此前數幅山居圖相比,本幅圖軸堪稱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是潘氏此類題材中的絕佳典範。從1931、1935年那種略嫌壅塞的畫面,經過潘公大刀闊斧又獨具匠心的經營,變為1941年簡明疏朗的“山居圖”樣式,但似乎這種構圖又有過於鬆散之感。所以在本幅《山齋晤舊圖》中,潘公將此前數幅山居圖的樣式加以中和,斜勢而立的蒼松已然不見,而是以如蓋柏樹構架畫面,進而以柏葉、巨石、矮柵、樹幹等物象處理畫面起承轉結的關係,構成作品的“骨架”,勾連作品氣脈,使之充滿張力並極具穩定感。叢竹芭蕉、陋屋庭院則置於“骨架”之中,從而與前景諸物象形成一個巧妙的透視關係。這當是潘公將中國傳統花鳥畫中“取近少取遠”的圖式原則,與西畫中的平面構成理論相結合,而獨創的一種全新圖式。最後,依運筆施墨的情勢,在畫面上方留白處作或長或短、或斜或正的題跋。整個畫面立刻鮮活起來,諸般景物相互呼應,詩書畫之間相互生髮,動而不亂,靜而不板,所謂“氣韻生動”當如是也。《山齋晤舊圖》系潘天壽“山居圖”題材中十分典型,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幅作品,它是潘氏山水畫,由仿古向創作轉變的標誌,亦是其畫風成熟的標誌,在學術性、藝術性、文學性等各個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賞析——潘天壽山水作品(之二)

山水 設色紙片 1945年作

賞析——潘天壽山水作品(之二)

山水 立軸 設色紙本 1945年作

賞析——潘天壽山水作品(之二)

鬆蔭夜話 立軸 設色紙本 1945年作(220萬元,2005年7月中貿聖佳春拍)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潘天壽的藝術走向成熟,他的風格和創造性可用他自己的印語來概括:“強其骨”、“一味霸悍”。骨力、骨氣是中國書畫陽剛美的審美標準。在此幅畫於1945年的《鬆陰夜話》中,潘天壽強化了線的表現性,“以筆線為間架,故以線為骨”。方折觚線構造形象,形成鐵骨錚錚的獨特風格,構圖上亦雄闊險峻。近景以一棵遒勁的松樹入畫,乾溼並用,力能扛鼎;中景處小屋、高士、庭院、棕櫚用輕快之筆畫出,頗有趣味;遠景山又陡峭入天,縱向皴擦增添強烈、緊張、驚險之感。以濃墨塗抹更讓畫面感覺雄健老辣,中景鬆動的幾筆乃為透氣畫眼,虛實相生,也點出畫題所在。由於潘天壽一生中遭遇過兩次劫難,因此他是現代藝術大師中存世作品最少的一位畫家。其存世作品約千餘幅左右,大部分收藏於美術館、紀念館等。

賞析——潘天壽山水作品(之二)

潯陽江景 立軸 設色紙本 1945年作

賞析——潘天壽山水作品(之二)

山水 立軸(132萬元,2006年12月北京嘉信)

賞析——潘天壽山水作品(之二)

江天樓閣 立軸 設色紙本 1945年作 (268.8萬元,2010年4月上海恆利春拍)

《江天樓閣》作於1945年,這一年潘天壽在重慶舉辦了個人畫展,一度沉浸在山水畫創作的熱忱中,此畫就是1945年的精品之作。潘天壽的畫風大氣磅礴,雄渾奇崛,其以天縱之才,熔鑄古今,貫通中外,以用功之勤,閱歷之廣,成就一代大師風範。觀此畫可以窺見潘天壽最顯著的藝術特點:第一、潘天壽的繪畫特別講究構圖,具有懾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現代結構美,常常奇兵頻出,不落畦徑。第二、他的筆墨十分到位,每一筆都精意推敲,用筆蒼古而凝鍊老辣,骨法用筆如屋漏痕、折股釵,這得益於他多年不懈的勤力,因此對毛筆有很強的駕馭能力。第三、擅用焦墨,焦墨使用過多畫面容易僵硬,然此幀卻因焦墨的使用而骨力雄強,霸氣外露,充滿真山水的氣勢。第四、善畫巨石,號稱“潘公石”。由於其線條功力過人,因此只是略略勾線,巨石之厚重崚嶒就已經躍然紙上。潘天壽自雲:“學畫之筆墨意趣,能老辣稚拙,似無能,即是極境。”處處流露出那種他所特有的剛毅氣質和高遠情懷。潘天壽的山水有八大的孤高冷峻,徹底改變了文人畫末流的輕薄柔弱與玩世不恭的靡靡之風,在精神層面上與崢嶸壯闊的時代精神相吻合。他不以簡單的形似為滿足,而用高度提煉概括的藝術手法強化形象,構成畫面,以洗練的筆墨,真實而鮮明地表現那種生動的神情氣韻,其境界之高妙,氣勢之雄強,境界之霸悍,體現出一種極不尋常的陽剛之美。

潘天壽生前從不賣畫,每幅作品都力求一絲不苟,章法謹嚴而經得起推敲。即便是應酬之需,凡不成熟不滿意的作品亦不肯輕易出手。

賞析——潘天壽山水作品(之二)

一天煙雨暗江洲 立軸 1945年作

賞析——潘天壽山水作品(之二)

山 水 立軸 1948年作

賞析——潘天壽山水作品(之二)

江洲夜泊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945年作

潘天壽先後創作過數幅《江洲夜泊圖》,“江洲夜泊”以唐代詩人白居易《琵琶行》之詩意入畫,歷來是名家喜愛的畫境。除本幅外,1945年另有一件方型構圖的淺絳山水亦有題“俯水昂山勢絕群,誰曾於此駐千軍?萬家樓閣參差起,半入晴空半入雲,江上千檣集海鳧,上通巴蜀下姑蘇。似曾相識潯陽路,夜泊船留司馬無?”而1954年秋天所作同題創作卻以古鬆雄踞畫面主體,並另題詩云:“飛帆如葉下輕舟,千里江城一日發。莫問潯陽舊司馬,昨宵燈下抵瓜洲。”更為強調幽遠懷思之境。

賞析——潘天壽山水作品(之二)

江天雁影 鏡心 水墨紙本 1949年作

賞析——潘天壽山水作品(之二)

偶然一學米襄陽 鏡片 水墨紙本 1945年作

賞析——潘天壽山水作品(之二)

南湖煙水 紙本立軸 乙酉(1945年)作

《南湖煙水》繪於一九四五年,潘天壽四十九歲,是年潘天壽曾在重慶舉辦個人畫展,甚獲好評,其社會名望與藝術造詣正是上升時期。潘天壽的藝術博採眾長,於石濤、八大、吳昌碩諸家中取法尤多,最終形成了強烈的個人風格。不僅筆墨蒼古、凝鍊老辣,而且大氣磅礴,雄渾奇崛,具有懾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現代結構美。此幅是潘天壽中年為友人所繪相贈之作,潘天壽作品存世量極少,中年作品更為鮮見。從此圖不難看出潘天壽對筆墨“一味霸悍”的追求,晚年強烈藝術風格的形成,從此圖可以找出端倪。

賞析——潘天壽山水作品(之二)

山 水 立軸 設色紙本 1948年作

是幅《山水》以指墨寫雨後山景。近處垂柳陰翳,經過雨水的澆灌,顯得更加蒼翠欲滴。遠山用筆簡略,略加皴擦點染。山水間,大雁自由飛翔。正是潘天壽簡樸古拙、渾厚靜穆的風格。潘天壽少年時代曾經和民間畫師學過指墨,一直到晚年不輟。他認為以手指醮墨難於蓄水,畫線和墨色變化均不如毛筆可以隨意控制,因此,他力求如錐畫沙,如蟲蝕木,如蝌蚪的文字,如屋漏的痕跡的用線,再三強調誤筆、誤墨和偶然效果的自然意味。從而將指墨的“不可隨意控制性”,轉化為似生非生,似拙非拙,似能非能以及意想不到、神到形不到的妙處。此畫的構圖也頗有特色,柳樹與遠山組成的兩個交錯的三角形,山石大小、疏密、正斜、錯落,使全畫具有莊穩沉靜之氣。潘天壽早年受八大的影響致深,但他學八大而出新,創造出自己的風格。八大的畫基於動,表達流逝的美,努力在形象中追求不定型。比如畫石,多上大下小,畫鳥也多單足而立,總是給人一種不穩定之感。潘天壽則反其道而行之,立足於穩、靜及恆久,著意於鑄型。

賞析——潘天壽山水作品(之二)

春山蹊徑 立軸 設色紙本 1954年作

賞析——潘天壽山水作品(之二)

山 水 立軸 設色紙本 1956年作

賞析——潘天壽山水作品(之二)

桃源圖 立軸 水墨紙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