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懷民:鑑藏家中的“京派”畫家

藝術 國畫 美術 山水畫 文化藝術報 2017-04-19

周懷民(1907——1996),江蘇無錫人。1926年入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師吳鏡汀。曾任北平中國畫研究會講師,京華美專教授、教務長,北平國立藝專教授。1949年後歷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監察委員、中山書畫社社長,蘇南文管會鑑定委員,北京畫院一級美術師。

今年是周懷民誕辰110週年,因舊城改造拆遷,周懷民藏畫館在無錫大運河文化主題公園的新館對外開放,展示了他所捐獻的書畫作品。周懷民,這位鑑藏家中的“京派”畫家,再一次走入公眾的視野。

因學習而收藏 因保護而捐贈

周懷民一生堅持收藏鑑定古代書畫珍品,1984年,他將74幅古畫以及自己與友人畫作200餘件,悉數捐贈給家鄉博物館,為此,江蘇省無錫市政府建立了“周懷民藏畫館”。周懷民對故鄉文博事業的無私捐贈、對老家無錫的拳拳之心,感染並影響了很多人。據其子周國良回憶:“父親在潛心鑽研中國畫傳統技法時迷上了古代書畫,從20世紀30年代起便開始用售畫的錢去收購散落在畫鋪的古畫。父親把這些藏畫看得比性命還重要,他不是將所藏作為求名謀利的手段,而是作為共同學習與鑑賞之用,每當有友人想欣賞,他總能滿足所求。”

捐贈給無錫的這批古畫,是周懷民通過買、換、撿漏獲得。“文革”期間,這批古畫險遭不測,為了保存這批古書畫,他主動向北京畫院提出保護要求,才得以封存起來躲過紅衛兵的抄家。“文革”後古畫歸還時缺少了最為珍貴的5幅,後經多方協商尋找才由故宮博物院送回。後來,唐山地震時周懷民所住房屋幾乎坍塌,他與夫人回無錫暫避,其鄰居總政歌舞團演奏家李國槐騰出自己的臥室幫助將這批古畫妥善保存。在老先生看來,畫比生命還重要,通過這兩次險情,他與夫人、子女共商決定將作品捐贈家鄉。見證此次捐贈的高樺女士感嘆:“周老一生勤儉,賣畫所得也不買房置地,即便在操持6個子女生活的情況下,也要省出錢來購買古畫,直到臨終時還住在租賃來的兩間公房內。”當時周懷民在捐贈時說:“這些古畫是國家不可再生的寶貝,在私人手裡早晚會出問題,不是損壞就是流失,捐給國家才最放心!”

從電報局職員到“京派”畫家

作為北京畫院老一輩畫家,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介紹說:“周老與許多中國畫家一樣,藝術生涯基本伴隨了整個20世紀。在新中國成立前,他就已經具有了很高的聲譽,以‘蘆蕩’題材聞名。”

但是,這位“京派”畫家代表人物,卻曾是一位學土木建築的電報局職員。周懷民年輕時家境貧寒,為了生計,他報考了土木建築。學建築設計必須要繪圖,周懷民的藝術天分便被激活了,畫畫從此成為他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從學校畢業後,他又在北京電報局謀得一份差事,開始一面工作,一面刻苦學畫。

儘管生活很艱苦,從20世紀20年代起,他為了到故宮臨摹古畫,便從工資中留下一部分買門票。 他偏重宋代繪畫的臨摹,尤喜南宋馬遠、夏圭,同時閱讀、鑽研繪畫理論,向當時著名畫家請教技藝。久而久之,便練就了一支風骨遒勁、渾厚蒼茫的畫筆和一雙辨別真偽、深邃銳利的鑑畫“火眼金睛”。1926年,有了繪畫基礎的他進入北京“中國畫學研究會”,師從吳鏡汀學習山水畫。

後來,京華藝專校長特聘他去該校教授國畫,又任該校教務長。1934年,他又被徐悲鴻聘為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國畫系山水畫兼職教授。雖非科班出身,卻取得不俗的藝術成就。周懷民靠天賦,也靠後天的勤奮與鑽研。黃賓虹曾在他冊頁中題道:“宋畫尚工特精丘壑,元畫尚文兼美筆墨,唐六如法李晞古,惲南田仿倪雲林,皆取古人之長,懷民先生天資聰穎,學力研深。”

由師古人到師造化

周懷民畫師古人,這個基礎也為他之後的風格轉型奠定了基礎。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畫面臨被“改造”的境地,山水畫也從傳統文人畫的個人抒發轉向真實地再現建設活動場景,周懷民和許多山水畫家一樣外出寫生,嘗試轉變題材描摹新中國建設面貌,並在新的環境中主動轉變自己既成的畫風。20世紀50年代,周懷民懷著對新生活的熱愛,以筆墨謳歌時代新面貌,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連輯描述:“他登雁蕩、赴龍門、上長城、下三峽、走工地、到農村,狀山河鉅變,抒滿腔情懷,將梯田遍野、煙囪聳立、千巖競秀、百舸爭流、紅旗掩映的新風新景一一入畫。”

改革開放後,周懷民每次回家鄉都喜歡住在太湖邊,他曾深研馬遠的畫水法,太湖的一川煙水是其取之不竭的創作素材,他的山水中常常可以看到太湖中的“蘆蕩”,這也形成其作品中獨有的山水面貌。1947年,他在無錫城中公園同庚廳舉辦畫展,一幅幅畫面上的蘆葦隨風搖曳,漁人駕舟捕魚,湖光山色盡入畫中,“周蘆塘”也隨之成了他的雅稱。對此,北京畫院理論研究部研究員馬明宸總結道:“周懷民這個時期的山水畫形象寫生,筆法謹細,勾染較多,略施小斧劈皴法,格調淡遠,意境幽深。”

師古人再師造化,周懷民接受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和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創作出《春意滿江南》《祁連山色》等百餘幅寫生小品。馬明宸評價這批作品以湖山小景為題材者尤勝,尺幅不大,構圖精巧,虛實佈置恰到好處。山巒脈絡連貫,陂陀迂迴曲折,梯田層次清晰,平湖如鏡新磨,匯聚成幅,措景佈局深遠兼具,山水空間的脈絡分明,互相呼應、氣勢連貫。他認為,周懷民在這批寫生作品中解決了明清繪畫山水形象平面化、圖案化,缺乏縱深感、結構與體感弱的傳統文人畫的弱點。在具體的形象塑造手法上,周懷民在筆墨與形象之間淡化了筆墨本身的表現,而使之服務於形象塑造,他放棄了傳統的“寫”和“點”,運用散鋒點染表現樹冠,使筆調輕鬆自然;又用堅實的中鋒寫出帆船、木筏,師法馬遠勾寫水紋,以表現岸邊風水與礁石的澎湃之態。

除了山水畫,周懷民還擅畫寫意花卉,尤喜畫葡萄。1956年,周懷民曾在長城腳下的虎峪村體驗生活,看到豐收的葡萄園喜出望外,即興而作,誕生出他的第一幅葡萄圖。“文革”期間,他被下放到京郊勞動,農民們把畫家安排在葡萄園,這無意間為他之後“葡萄”的創作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周懷民所繪的葡萄在著名學者馮其庸看來既不是潑墨,也不是工筆,而是介乎工筆寫意之間,所畫的葡萄串,適當採用或參考了西洋畫的用色法,使一大串的葡萄具有鮮明的立體感。連輯形容說:“石綠塗寫在胭脂鋪染的底色上,隱映出精微的色層美感,葡萄的晶瑩質感、圓潤體勢以及陰陽向背亦躍然紙上。”他認為周懷民所畫與文人畫家筆下的葡萄不同,他不以筆墨自娛,而是借豐碩的葡萄傳遞豐收的喜悅。

【作品賞析】

周懷民:鑑藏家中的“京派”畫家周懷民:鑑藏家中的“京派”畫家周懷民:鑑藏家中的“京派”畫家周懷民:鑑藏家中的“京派”畫家周懷民:鑑藏家中的“京派”畫家周懷民:鑑藏家中的“京派”畫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