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生花,成就鏤空之美

藝術 手工藝 張璐 魯南播報 2017-06-04

2017-06-01 10:33:09牡丹晚報

紙上生花,成就鏤空之美

□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 文傑

5月28日上午,由菏澤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舉辦的“曹州非遺大講堂+圖書館公開課”活動第五講正式開講,鄆城剪紙藝術傳承研究院院長張璐以《執著堅守 鏤空之美》為題,主要講述了鄆城剪紙藝術的傳承、分類、用途和創新等內容。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瞭解到,剪紙藝術源於漢代,盛於唐代,手法獨特,流傳廣泛,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是藝術花園裡綻放的一朵奇葩,而鄆城民間剪紙藝術歷史悠久,並有著渾厚、粗獷、簡潔、純樸的特點。用一把剪刀,一張紅紙,隨著剪刀上下飛舞,不一會兒,活靈活現的形象圖案便躍然紙上。

鏤空之美源於生活

“作為鄆城剪紙的第六代傳承人,我堅信傳承是責任,更是我一生的追求。我們家已六代相傳,有300多年的傳承史,我就是在外婆和姨媽的薰陶下學會剪紙的。我經常住在外婆家,目睹了外婆的剪紙過程,感覺很神奇,小小的紙張,在外婆的手中剪出了一幅幅精美的圖案。”鄆城剪紙藝術傳承研究院院長張璐從小接觸剪紙,在外婆和姨媽的薰陶下學會剪紙。長大後在揹負“剪紙世家”的光環下,更多了一份對這門手藝和文化的傳承使命。

記者瞭解到,張璐為了讓剪紙得到更好的發展,成立了鄆城剪紙藝術傳承研究院;為了弘揚傳統文化,成立了山東金剪文化傳媒有限公司。2012年組織一個“尋根問底·保護非遺”團隊,為尋找挖掘保護老藝人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貢獻。張璐為了更好地傳承剪紙藝術,讓更多的青少年認識剪紙這一門傳統藝術,同時義務授教於菏澤學院、鄆城聾啞學校、兒童樂園等多處學校。

“剪紙有它自身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國剪紙早在公元前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史記》中記載了西周初期‘剪桐封弟’的細說,周成王用梧桐樹葉剪成 ‘圭’(古代帝王或諸侯在舉行典禮時用的一種玉器),賜給弟弟,封姬虞到唐為侯。1967年,中國考古學家在新疆發掘的北朝古墓中,發現兩張團花剪紙‘對馬和對猴’,這是我國最早的剪紙實物。”張璐同時還給市民介紹剪紙背後的淵源。

鄆城民間剪紙既有嫁妝陪襯花、臉盆花、箱子花、牆花、窗花、床圍花等喜花剪紙,又有棚子花、掛錢花、燈籠花等節慶類剪紙,充分體現出黃河流域的風土人情,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生活情趣。在技法上,剪刀落處當即成形,難以增減修補,更顯得樸素自然,別有韻味。它用材簡單,顏色鮮豔,圖案吉祥,符合大眾的審美趣味,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長久的生命力。

剪紙需要更好的保護髮展

“剪紙藝術是中國最為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已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種珍藏,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同時剪紙分為傳統剪紙和現代剪紙,傳統剪紙慣用象徵寓意和諧音方法,以紅色為主,也叫單色剪紙。現代剪紙構圖較複雜,創作者一般都有美術基礎,宣傳教育作用比較

大,工藝效果比較強,有

套色剪紙、染色剪紙。”張璐詳細介紹了剪紙的分類和區別。

“剪紙的材料一般是紙張,單色剪紙一般選用普通大紅紙,或經染色後的宣紙,也常用蠟光紙或絨面紙代替。彩色剪紙一般採用單宣或粉連紙,形式有植物、動物、人物、風景,符號語言有圓形、月牙紋、鋸齒紋、柳葉紋、水滴紋。”張璐現場進行剪紙表演,一片片紅紙在她的剪刀下變成一幅幅精美的窗花。

記者瞭解到,張璐的作品傳統和現代兼備,適合不同階層人的品位。她所取得的榮譽也是可喜的,2014年4月,多層套色彩繪剪紙《百鳥朝鳳》創世界記錄證書,同年10月榮獲“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十一米長卷《黃河情》巨幅剪紙榮獲全國工藝精品金獎,更堅定了她弘揚民族文化的決心。

“中國民間剪紙藝術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但也應該看到,在深厚的文化底蘊背後仍存在著相當嚴重的危機。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的生態環境,在某種程度上受到比較嚴重的破壞,傳承的原生態民間剪紙越來越少,許多地方出現後繼無人、瀕臨‘人亡藝絕’的境地。當務之急,我們應該努力做好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的搶救、保護、傳承和發展工作,推動民間剪紙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張璐希望將剪紙這門技術繼續發揚光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