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開朗基羅——人性與神性的交融

藝術 米開朗基羅 美術 雕塑 藝術私塾 2017-04-19

米開朗基羅——人性與神性的交融

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又譯“米開朗琪羅”,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詩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與拉斐爾和達芬奇並稱為文藝復興後三傑。 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他於 1564 年在羅馬去世,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小行星 3001 以他的名字命名來表達後人對他的尊敬。

米開朗基羅——人性與神性的交融

大理石雕像,高215cm,1499年,現存於羅馬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

米開朗基羅出身於沒落貴族(伯爵)世家,早年在美第奇家族學院與達官貴人及哲學家同桌吃飯聊天的經歷使他獲得一定的文學與哲學修養。論及集雕塑、繪畫、建築、詩人於一體的最偉大的藝術家,米開朗基羅大概是世界藝術史上第一人,代表了人類在這一領域的最高水平.

這並不是說之前沒有雕塑家。正如畫家、藝術史家第一人瓦薩里所說:“他的雕塑水平超過了之前所有的雕塑大師,後來也沒有人能夠趕上。”這句話出口之時是16 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歷史演化到今天,以我幾十年對世界雕塑的觀察與研究,米開朗基羅的雕塑確實沒有人能夠超越,能夠達到他的水平的畫家也極少。

米開朗基羅——人性與神性的交融

米開朗基羅《為哈曼所做人體習作》(局部) ,紙本粉筆,1508年,收藏於大英博物館

米開朗基羅同時代,大約中國明朝中後期,中國的文人藝術家們是否缺席了這場文藝復興的啟蒙?

在安東尼奧尼凝視米開朗基羅雕塑的幾百年前,中國宋代“米芾拜石”的典故大概透露出這樣的信息:閱讀石頭上每一個小小的起伏溝壑勝似讀萬卷書。如果說西方的文藝復興在神性的世界中找到了人性的位置,那麼中國人在崇尚自然的“天人合一”中是否也找到了人性的位置?

觀看風化日久被撫摩得發亮的石頭會聯想到米開朗基羅的雕像嗎?反過來,觀看米開朗基羅的雕像會聯想到太湖石的“瘦、漏、皺、透”嗎?

米開朗基羅——人性與神性的交融

米開朗基羅《摩西像》,大理石雕像,高235cm,1513-1516年,現存於羅馬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

米開朗基羅——人性與神性的交融

展望《形影 1》,漢白玉,290×160×120cm,2010年


◆◆◆藝術私塾◆◆◆

傳承傳統文化

分享書畫、收藏、建築、設計藝術精髓

為藝術愛好者

打造互聯網學習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交流的平臺

關注訂閱號:yishusishu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