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孩子更好帶?這5個帶娃絕招值得借鑑!

作者簡介:王朵萊(筆名),皖南人氏,哲學碩士,曾就職於國內某重點大學,現隱居北美大農村,熱愛寫字、烹飪、旅行、發呆的處女座過氣文藝女青年一枚。

剛來美國的時候,每次去社區的圖書館,都會看到一位母親帶著三個娃,在圖書館的兒童區看書,結束後又會去遊戲區玩一會兒玩具:搭積木、拼拼圖、或者玩樂高……走的時候,他們還會把玩具收拾乾淨,放回相應的玩具框裡。

為什麼美國孩子更好帶?這5個帶娃絕招值得借鑑!

由於經常見面,我不止一次地觀察過這家人:媽媽很年輕,看起來大約三十出頭,白人,臉上有少許的雀斑,卻有著一種知性美,一看就是有一定文化涵養的人。三個孩子,男女都有,大概是六歲、四歲、兩歲的樣子。

我發現,這位媽媽並不是特別干涉孩子們的自由,不管他們是看書或者遊戲,她都只在旁邊默默地觀察,如果孩子發出比較大的噪音或者搗亂的情形,她才會認真地對孩子做出禁止的手勢,並小聲地說出:“NO。”

我特別喜歡看這一家人或閱讀、或遊戲的場景,感覺真的是歲月靜好。但同時,又非常地疑惑:“為什麼美國人的孩子這麼好帶?”

因為在我的印象裡,中國人帶孩子是非常恐怖的一件事情,完全可以用“雞飛狗跳”來形容:一個孩子,能同時把包括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在內的六個大人整的氣喘吁吁、人仰馬翻。

曾經在閨蜜家看到她端著飯碗,滿客廳追著雖只有兩歲卻能量無比充沛的女兒到處跑,卻一口飯都難以喂上;也曾在大街上看到六七歲的熊孩子對沒能滿足自己買玩具要求的父母拳打腳踢;很多家庭,一個孩子出門,家裡大大小小几口人全部嚴陣以待,生怕怠慢……

難道中國的孩子和美國的孩子不是一個品種嗎?

事實上,全世界都有熊孩子,關鍵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去教育、去管理。而相對於中國人的感性帶娃,美國人的理性帶娃方式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建立規矩,從小培養

記得兒子出生一個月時,我們帶他去看兒醫,進行常規的健康檢查。那時的我初為人母,每天日夜顛倒,不眠不休,疲憊至極。

兒醫是一個臺灣老先生,當時70多歲,他從20多歲就開始當兒醫,由此可見經驗有多豐富。

他問我們晚上多久給孩子喂一次,我說兩個半小時,他說沒必要,四個小時喂一次就可以,這樣大人也能休息得好。

當時的我有些詫異,我說那他兩個半小時就醒了,哇哇哭,也不管嗎?他說沒關係,孩子慢慢就會習慣。

他還說,孩子哭的時候不要抱他,不哭的時候才抱起來,這樣是為了避免孩子一需要大人安撫時就會哭,而那時我們幾乎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

半信半疑的我按照兒醫的方式調整後,確實很有成效,生生體驗了一把中美養娃理念的不同。

等孩子再大一點,自己能坐得穩的時候,美國人就會訓練他們坐在高椅子(high chair)上吃飯。高椅子在美國非常常見,有娃家庭必備,餐館也會為前來就餐的孩子準備。

美國的父母把孩子用安全帶固定在高椅子上,把飯菜放在孩子胸前的檯面上,就不管了。孩子自己或用手抓,或用勺子,反正能吃到嘴裡就行。

為什麼美國孩子更好帶?這5個帶娃絕招值得借鑑!

同樣年齡的娃,估計在中國還是坐在爺爺奶奶的懷裡,用小勺一口一口喂呢。

那時的我也學著美國人,把孩子放在高椅子上吃飯。剛開始他不習慣,熟悉了兩次就好了。後來發展到只要肚子餓了,就往那個椅子上爬。這就是所謂的條件反射吧。

——從小給孩子建立起一些“規矩”,會讓今後的帶娃工作事半功倍、收效顯著。

賞罰分明,絕不姑息

美國人帶娃,賞罰分明,讓孩子從小就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做得對有獎勵,做了不對的事情,對不起,也一樣會受到懲罰。

有一次,去一個美國朋友凱迪家參加聚會。她的孩子和來賓的孩子一起在大廳裡嬉笑追逐。一開始氣氛和諧,後來,不知什麼原因,凱迪的大兒子把一個小朋友嚇哭了,只見她立即收起笑容,對著兒子嚴肅地說:“現在開始,你必須time out(暫停)。”

之後,不管來賓如何求情、孩子如何哭鬧,凱迪都不為所動,堅持要求孩子time out了十五分鐘後,才讓他繼續玩耍。

此時此刻,我深深地被美國人的原則性震撼了:孩子之間打打鬧鬧,如果在中國,根本不算什麼,甚至很多家長都會護著自己的小孩,更不要提有任何懲罰了。

而正是這種“懲罰”,讓孩子知道有所忌憚,任何時候都不能隨心所欲、任意妄為。

而對於孩子做得好的事情,也一樣有相應的獎勵。

我想,本文開頭提到的那幾個圖書館的孩子,也一定是按照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

——讓孩子從小就有原則、有底線,賞罰分明,是非常好的家庭教育,這與年齡無關,卻是培養孩子個人修養的良好渠道。

安全第一,抓大放小

美國大多為夫妻二人共同撫養孩子,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幾乎不會幫忙,因此大部分家庭都是爸爸上班掙錢,媽媽在家帶娃(有的好幾個娃),時間、精力都有限,不可能事無鉅細、樣樣操心。

為什麼美國孩子更好帶?這5個帶娃絕招值得借鑑!

在這樣的情形下,按照輕重緩急的程度,就必須有所取捨。

相信很多人都有一個印象,無論在機場、公園或者家中,美國的小孩都喜歡在地上玩耍,而父母在旁邊熟視無睹、談笑風生。

或許是美國本身比較乾淨,或許是他們覺得一點灰塵不算什麼大事,總之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同樣的情景,如果是中國的父母,肯定要進行阻止:“太髒了,寶貝,趕緊起來。”

而那些連一點灰塵都不肯放過的中國父母們,又是如何帶娃的呢:

帶孩子坐車,不繫安全帶,甚至抱著孩子坐在最危險的副駕駛的座位上; 讓年幼的孩子獨自在家、受到傷害、甚至付出生命代價的例子,比比皆是; 疏於看管,孩子在超市從樓上欄杆翻下來,或者從手扶電梯掉下來,或是游泳時溺亡的案例,想必各位也見過不少……

每次見到這種新聞,我就想起日本的伊阪幸太郎所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而被我們認為“心大”的美國父母們,在這些方面,又是怎麼做的呢:

開車時絕對給孩子繫上安全帶,從出生開始就是如此,而且孩子一定不能坐在副駕駛; 13歲以下兒童,必須有成人陪伴在家中; 任何時候,無論是游泳、騎車、打球,都配置上全套安全設備(救生圈、頭盔、護膝等等),防患於未然; 在美多年,從未見過一個家長在看娃時看手機的。

——把最重要的安全問題解決好,其他小的方面就隨意一點,這樣大人也落得輕鬆,這是美國父母智慧的一方面。而多年來中國的育兒方式在這方面卻往往本末倒置,不過好在近年有了非常明顯的改變。

尊重選擇,後果自負

孩子的吃飯問題估計是絕大部分父母的老大難。

中國的父母們,特別是爺爺奶奶,對於不愛吃飯的孩子,都是採取“喂”的方式,這樣不僅容易造成孩子的抗拒心理,也讓自己倍感壓力;而美國的父母則讓孩子自己選擇,不吃飯就餓著。

不久前,來探親的鄰居張阿姨就跟我們抱怨過她和她的洋媳婦之間的“過節”。

張阿姨的兒子娶了一個美國本地的洋媳婦,生了一個金髮碧眼的小帥哥傑瑞。傑瑞聰明可愛,可就是不愛吃飯,每到吃飯時間就愁眉苦臉。

張阿姨說,這麼小的孩子不好好吃飯怎麼長身體啊,堅持要喂,洋媳婦竭力阻止。洋媳婦把飯碗放在傑瑞面前,然後就不管他了,傑瑞到最後也沒吃幾口飯。午飯時間結束,洋媳婦收了碗,對傑瑞說:“沒有零食。”

張阿姨看不過,怕孩子餓著,偷偷從廚房拿麵包給孫子吃。洋媳婦看見後,兩人吵了一架。張阿姨心想,這洋女人的心可真狠啊,去跟兒子“告狀”,結果兒子也站在媳婦一邊。

不過經過兩三次,傑瑞知道自己不吃飯後也沒什麼別的指望,畢竟餓肚子的滋味是嚐到了,以後每次吃飯就很主動了,飯碗舔的乾乾淨淨。

張阿姨這才佩服洋媳婦的高明之處。

——尊重孩子的選擇並讓其承擔相應的後果,從逼著孩子做某事,到變成自己主動去做,這一招,確實高。

重視溝通,更易執行

中國人帶孩子,容易陷入兩個極端。

一方面,嬌寵無度。近30年來,中國絕大部分出生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一個孩子往往是一家人的寶貝疙瘩,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這就養成了孩子極端自私的性格,一點不如意就哭鬧撒潑。

另一個方面,中國人信奉“牛要打,馬要鞭,小孩不打要上天”,“棍棒底下出孝子”,對於不聽話的孩子,用拳頭和棍棒進行“教育”,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陰影,效果也未見得好。

而在打孩子犯法的美國,父母更多的則是進行“溝通”,與孩子講道理。

我家對面的美國家庭,孩子眾多,父母經濟能力有限,每到逢年過節,需要買禮物的時候,父母便會給孩子列一個清單,寫上一系列禮物的名稱,價格都是在可以承擔的範圍內。

然後,把清單交給孩子,讓他們依次選擇自己喜歡的禮物,並且與別的兄弟姐妹一起分享自己的禮物。這種方式,既考慮到了父母自身的經濟狀況,又能在無形中培養兄弟姐妹的親情,一舉兩得。

出門遊玩的時候,父母也會與孩子提前溝通,儘量選擇一個大家都喜歡的地方。

——在一定的範圍內,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使得家庭事務更易於執行,並很好的維護了家庭的和諧與幸福。

孩子是愛情的結晶、家庭的幸福、國家的未來。如何對付熊孩子,讓孩子健康、快樂、安全地成長,是每一個為人父母者需要考慮的問題。而美國人與我們中國傳統的大相徑庭的育兒方式,絕對值得我們去思考、學習和效仿。您覺得呢?

投稿人原創,如有侵權問題,非本平臺責任,請告知本平臺移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