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不再保本後,投資人感嘆“收益超過4%就不敢投了”'

"

隨著銀行發行的非保本理財產品越來越多,投資人對銀行理財產品的態度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一些理財用戶甚至產生了杯弓蛇影的心理。

一名投資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買銀行理財產品也很小心,挑國有大行產品買,年化收益率超過4%,我心裡都打鼓,擔心是不是騙人。”

每個投資人都有自己的風險偏好,無論是極端地厭惡風險,還是愛好追逐風險,都是無可非議的。不過,收益率並不是衡量風險高低的唯一標準,更不是說買了低收益的產品就不用承擔風險了。特別是在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的今天,低收益的產品發生了風險,銀行也不會出面兜底。

"

隨著銀行發行的非保本理財產品越來越多,投資人對銀行理財產品的態度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一些理財用戶甚至產生了杯弓蛇影的心理。

一名投資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買銀行理財產品也很小心,挑國有大行產品買,年化收益率超過4%,我心裡都打鼓,擔心是不是騙人。”

每個投資人都有自己的風險偏好,無論是極端地厭惡風險,還是愛好追逐風險,都是無可非議的。不過,收益率並不是衡量風險高低的唯一標準,更不是說買了低收益的產品就不用承擔風險了。特別是在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的今天,低收益的產品發生了風險,銀行也不會出面兜底。

銀行理財不再保本後,投資人感嘆“收益超過4%就不敢投了”

像這位投資人所述,年化收益率超過4%就不放心,擔心銀行騙人,固然顯示了他在投資偏好上的保守,但也可以看出他對銀行理財產品的不瞭解。

第一,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超過4%是很尋常的,並沒有數據表明收益率4%的銀行理財產品,風險就比低於4%收益的產品的風險高。第二,只要不買到“飛單”產品,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還是非常靠譜的,不至於會騙人。

根據自己的投資偏好來指導投資固然是沒錯的,但是如果我們對理財產品的基本認識都存在偏差,這種指導也就沒啥實質意義。

"

隨著銀行發行的非保本理財產品越來越多,投資人對銀行理財產品的態度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一些理財用戶甚至產生了杯弓蛇影的心理。

一名投資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買銀行理財產品也很小心,挑國有大行產品買,年化收益率超過4%,我心裡都打鼓,擔心是不是騙人。”

每個投資人都有自己的風險偏好,無論是極端地厭惡風險,還是愛好追逐風險,都是無可非議的。不過,收益率並不是衡量風險高低的唯一標準,更不是說買了低收益的產品就不用承擔風險了。特別是在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的今天,低收益的產品發生了風險,銀行也不會出面兜底。

銀行理財不再保本後,投資人感嘆“收益超過4%就不敢投了”

像這位投資人所述,年化收益率超過4%就不放心,擔心銀行騙人,固然顯示了他在投資偏好上的保守,但也可以看出他對銀行理財產品的不瞭解。

第一,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超過4%是很尋常的,並沒有數據表明收益率4%的銀行理財產品,風險就比低於4%收益的產品的風險高。第二,只要不買到“飛單”產品,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還是非常靠譜的,不至於會騙人。

根據自己的投資偏好來指導投資固然是沒錯的,但是如果我們對理財產品的基本認識都存在偏差,這種指導也就沒啥實質意義。

銀行理財不再保本後,投資人感嘆“收益超過4%就不敢投了”

去年的時候,南方都市報曾推出過一個關於銀行理財的白皮書。這份白皮書的調查數據顯示,接近一半的投資人不能接受自己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虧損。而在這份報告裡又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數據,即超過六成的投資人表示對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信息所知甚少。

一方面並不去主動了解所投產品的信息,一方面又不肯接受產品出現虧損,這種行為上的矛盾可能在相當大一部分理財用戶身上都存在著。可是在資管新規不斷得到落實的情況下,自擔風險將成為投資人不得不接受的現實。

要改變目前這種狀況,一方面需要金融機構加強對理財產品的風險揭示,並對投資人加強教育,另一方面也需要投資人加強學習,並在意識上扭轉原來“只能賺不能賠”的投資心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