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獨立電影配樂的新遭遇

音樂 獨立電影 電影節 樂器 影樂志 2017-08-03

「影樂志」ID:SoundtrackM

和我們一起,關注電影音樂一百年

文 / 舌在足矣

西寧FIRST青年影展在國內電影節裡算是一個異類。不同於更加主流的北京電影節、上海電影節,被稱為“中國的聖丹斯”的FIRST青年影展把焦點放在了青年電影人早期作品上,這些作品大多成本低廉、做工粗糙,但卻不乏青年電影人特有的獨立與力量。

中國獨立電影配樂的新遭遇

▲ 本屆FIRST影展評委會 ©️ FIRST影展

近幾年來,隨著《心迷宮》、《八月》等來自FIRST青年影展的影片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這個在大西北的電影節對華語電影的影響力也是越來越大,並且成為了華語電影獨立電影的代表。而作為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配樂在這些作品中的形態顯然與我們熟悉的主流商業片是很不一樣的。

這次筆者親臨西寧FIRST青年影展,觀看了主競賽單元的五部影片:《老獸》、《小寡婦成仙記》、《塑料王國》、《南京南》、《笨鳥》,以期管中窺豹,看看當下華語獨立電影配樂的趨勢,以及這些初出茅廬的青年電影人們是如何對待電影配樂的。

中國獨立電影配樂的新遭遇

▲ 電影《老獸》劇照 ©️ 豆瓣

《老獸》這部影片講述了一個老混蛋與自己兒女們“相愛相殺”的故事。電影的背景設定正是導演周子陽的故鄉內蒙古,但宋雨喆的配樂並沒有非常俗套的使用呼麥等傳統蒙古民樂的元素,而是使用了以吉他、曼託林為主的樂器,用簡單的旋律塑造出一種悲涼的氣氛。

在我們與導演周子陽的交流中得知,民謠歌手出身的宋雨喆本來給了他一版與自己歌曲風格類似的配樂,但導演覺得太過飽滿有力,無法與影片兼容。後來導演選出了幾首墨西哥配樂作曲家Gustavo Santaolalla為《通天塔》的配樂作為參考音樂交給了宋雨喆,最終創作出了與影片氣質相符的配樂。

儘管費此周折,影片中配樂使用的並不多,除去開片與結尾,只有四個場景用到了配樂。這些場景大多涉及到諸如夢境等超現實的情節,而整部影片多數時間都保持了無配樂的寫實主義風格。

中國獨立電影配樂的新遭遇

電影《小寡婦成仙記》劇照 ©️ 豆瓣

與《老獸》類似,《小寡婦成仙記》也混雜了超現實主義與現實主義的風格,甚至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算作魔幻現實主義。影片裡死了三任丈夫的小寡婦,陰差陽錯被村民認為是神仙附體,最終真的幹起了薩滿的工作,引發了一串荒誕的故事。

由於影片的獨特風格,配樂也只在少數的轉場片段與帶有超現實主義意味的段落出現。靳瑋曄創作的配樂以鋼琴與電子合成器塑造的氛圍音樂結合而成,與影片濃厚的鄉土氣息並不是很搭,甚至會有些齣戲。

中國獨立電影配樂的新遭遇

紀錄片《塑料王國》劇照 ©️ 王久良

作為這次觀影的唯一一部紀錄片,《塑料王國》的配樂篇幅明顯比其他幾部多了不少。這部紀錄片將視角對準了兩個靠著處理進口塑料垃圾為生的家庭,以他們的日常生活構成了全片的主要內容。

本片的作曲家Tyler Strickland在此之前就有好幾部紀錄片配樂的經歷。這部《塑料王國》裡延續了他的電子樂的風格,在影片少有的幾個溫馨的場景裡為這部整體壓抑的影片帶來了一絲亮色,也讓觀眾更加能夠對影片裡兩個家庭的境遇產生同情。

中國獨立電影配樂的新遭遇

電影《南京南》海報 ©️ 豆瓣

號稱成本只有4000元人民幣的《南京南》並沒有使用原創配樂,而是大量的使用了已經存在的版權音樂。與《老獸》的導演口味類似,《南京南》的導演張文龍也是墨西哥配樂作曲家Gustavo Santaolalla的樂迷,整個影片的多數配樂都是直接使用Santaolalla的作品。

對於這樣一部非科班出身製作、成本極低的電影,配樂為作品的“電影感”加分不少。而《笨鳥》儘管在片尾字幕裡出現了著名臺灣配樂作曲家林強的名字,但整部影片除了片尾,並沒有任何音樂。

中國獨立電影配樂的新遭遇

電影《笨鳥》劇照 ©️ 豆瓣

從對以上幾部競賽單元影片配樂的簡單分析,我們不難看出,當下的青年獨立電影人在配樂的使用上還是非常小心翼翼的。也許是長期浸淫於現實主義電影風格(許多導演在接受採訪時都直言不諱的提到諸如阿斯哈·法哈蒂等現實主義導演的影響),他們都對傳統帶有敘事功能、會對觀眾情感產生過大影響的配樂敬而遠之。

多數情況下,只有當影片進入了超現實的風格,配樂才會僅僅使用簡單的鋼琴、吉他,配上合成器的音響設計,十分克制的出現。限於成本和獨立電影本身的特殊屬性,較大編制、音色更為豐富的配樂是一定不會聽到的。

中國獨立電影配樂的新遭遇

音樂人宋雨喆 ©️ 網絡來源

而在作曲家的選擇上,多數都不是專業出身的配樂作曲:《老獸》的作曲宋雨喆是民謠歌手出身;《小寡婦成仙記》的作曲靳瑋曄雖然是中央音樂學院畢業,專業卻是音樂治療;就算是大家最熟悉的林強,同樣也是樂隊轉行。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在今年FIRST青年影展“鼓勵在集體創作中對攝影、美術、音樂、剪輯某一專項有突出嘗試及貢獻的電影工作者”的“最佳藝術探索獎”,沒有一個涉及音樂的提名。

這樣的趨勢其實也與世界其他地區的獨立電影相似。在經歷了各國的電影新浪潮之後,電影配樂不僅篇幅在減少,旋律性也在不斷的被弱化,這點在那些注重藝術價值的影片裡尤為突出。

新一代的導演們越來越害怕自己對觀眾操控太多,而配樂無疑是對觀眾最有效的操縱方式之一。然而配樂依然還是電影很難缺少的一部分,哪怕是這些青年導演粗糲的早期作品。《老獸》的導演周子陽就坦承自己一開始並不想要配樂,但最後剪片的時候覺得一些場景沒有配樂還是不夠完整。

中國獨立電影配樂的新遭遇

電影《暴裂無聲》劇照 ©️ 鍾欣

而這次的閉幕片《暴裂無聲》,儘管導演忻鈺坤也是憑著《心迷宮》在FIRST青年影展一鳴驚人。但作為他的第二部劇情長片,除了電子合成器效果之外,急促的打擊樂讓影片中的動作場景而扣人心絃,而最後結尾黑色的高潮伴隨著絃樂的加入更是直擊人心,這些相對豐富的聲音,為整個電影節奏的把握增色不少。

縱觀每年歐洲三大電影節出產的影片,也不乏配樂非常有想法的影片,Gabriel Yared、Alexandre Desplat等傳統配樂作曲家更是這些電影節的常客。對於華語電影界的這些新人導演來說,如何做好配樂與電影風格的平衡,以及如何更好的使用配樂,路依然很長。

本期作者

舌在足矣

紐約大學電影學在讀研究生

中國獨立電影配樂的新遭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