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1985年,流行音樂的復興和開拓——中國流行音樂40年回顧之一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40年來,我國流行音樂的發展經歷過繁榮與彷徨。 流行音樂的傳唱,是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以及人民生活狀態的一個縮影,留給我們太多的歡樂和回憶。

著名詞曲作家、中國音協流行音樂學會主席付林認為,按時間劃分,40年來中國流行音樂發展歷程可劃分為五波:1978-1985年、1986-1990年、1991-1999年、2000-2010年以及2011-2018年。

1978-1985年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也是稱之為“非主流”“次主流”的流行音樂的復興和開拓期,是革命歌曲、紅色歌謠向流行民謠、流行歌曲轉化的時期。

1978—1985年,流行音樂的復興和開拓——中國流行音樂40年回顧之一

在這個時期,以施光南為代表的肩負歷史責任感的音樂家,寫出了《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等充滿時代特點的抒情歌曲;王酩則以電影為載體寫出《邊疆泉水清又純》《妹妹找哥淚花流》《絨花》《被愛情遺忘的角落》一批優美動聽的中國鄉村傷情歌曲;王立平則以電視為載體寫出《太陽島上》《大海啊故鄉》《牧羊曲》等膾炙人口的中國特有的鄉村歌曲;谷建芬則以演出舞臺為核心,寫出《校園的早晨》《那就是我》《年輕朋友來相會》等校園歌曲。

在以他們為代表的新音樂人的強力沖擊下,呂遠、生茂、唐訶、鐵源、魏群、金鳳浩等老音樂家人也寫出《牡丹之歌》《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十五的月亮》《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 等時代主流歌曲。

1979年“廣州太平洋影音公司”成立並引進24軌立體聲錄音生產線,1982年北京農業電影製片廠錄音棚引進立體聲錄音系統,成為我國音樂生產的科技推動力。

打開了門窗才會湧進新鮮空氣。在港臺、歐美音樂的影響下,李谷一、朱逢博、鄭緒嵐、蔣大為、董文華等國內主力名家也開始了“通俗民歌”的大膽嘗試,本土流行音樂茁壯成長,帶著強大的衝擊力進軍文化市場。在唱片(磁帶)產業空前活躍以及演出舞臺市場的推動下,流行音樂帶著草根性擠向主流快車道。

1978—1985年,流行音樂的復興和開拓——中國流行音樂40年回顧之一

回顧1978-1985年的流行音樂榜單,這個時期是中國流行音樂的復興和重生時期,演唱以真聲為主,創作以民謠體為主,樂隊以電聲為主,傳播則以盒帶為主,反映著都市、時尚、人文生態。

“你的身影,你的歌聲,永遠印在,我的心中……”1980年元旦前夜,通俗民歌演唱代表人物李谷一演唱的《鄉戀》(馬靖華詞/張丕基曲)轟動歌壇,她突破傳統演唱,吸收了鄧麗君、山口百惠的柔腔氣聲,讓聽眾有了全新聽覺認識,從此有了“通俗民歌”概念。

1978—1985年,流行音樂的復興和開拓——中國流行音樂40年回顧之一1978—1985年,流行音樂的復興和開拓——中國流行音樂40年回顧之一

由蘇小明演唱的《軍港之夜》(馬金星詞/劉詩召曲)流傳全國,她對傳統唱法的反叛,返璞歸真,平白自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從事舞蹈專業的朱明瑛演唱的《大海啊故鄉》(王立平詞/曲),童星程琳演唱的《小螺號》(付林詞/曲)和以演唱歐美鄉村音樂著稱的成方圓演唱的《蝦球傳》主題曲(馬丁/曲),15歲姑娘朱曉琳演唱的《媽媽的吻》(付林詞/谷建芬曲)旋律上口、貼近生活、感情真摯,被大眾所喜愛。

1978—1985年,流行音樂的復興和開拓——中國流行音樂40年回顧之一1978—1985年,流行音樂的復興和開拓——中國流行音樂40年回顧之一

他們與缺少原創但是依賴港臺歌曲而影響頗大的李玲玉、張行、張薔、張蝶、趙莉、吳滌清、蔡妙甜、呂念祖、鬱鈞劍、段品章、張曉梅、王小菁、王方芳等歌手形成第一代歌星群,累計錄製過上千萬盒磁帶專輯,活躍在大、小舞臺上,形成流行樂壇燦爛風景。

從當時的音樂環境來看,流行音樂的繁榮離不開歌手群體的壯大與唱片業的興起,是立體聲磁帶的傳播推動了流行音樂第一波!而王立平、王酩、谷建芬、張丕基、付林、劉詩召、小模、馬丁、許鏡清等作曲家,詞作家陳曉光、王健、凱傳等人也都促進了流行音樂創作,以及老音樂家時樂濛、王昆等幕後推手也為中國流行音樂重生抒寫新篇章。(文/趙碧清)

(參考《中國流行音樂百年史記》付林 編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