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

作者:肖笑(中央民族樂團歌唱演員)

《聲入人心》突破美聲固有邊界,“高雅但不高冷”;《經典詠流傳》把經典詩詞唱進歌裡,讓傳統文化潤澤心靈;《我是唱作人》立下嚴苛標準,呈現原創音樂的品質與活力……繼數年前《中國好歌曲》主打“原創”之後,音樂綜藝的不少現實主義創新節目切中“痛點”,著力解決音樂作品原創精品不足的問題,用精品原創收穫好評一片。

今天,中國音樂可利用的藝術資源,如歌曲、旋律、唱法、風格等十分豐厚,一檔音樂綜藝節目往往可以僅憑翻唱就足夠熱鬧。但是,如果綜藝節目日益紅火,音樂的身影卻慢慢淡去,熒屏中只見歌手的風采、偶像的吸睛,卻不見音樂的繁榮、作品的豐富,其結果只能是:經典歌曲在選秀、競演節目中被反覆重演,而新的原創作品卻難有傳播渠道,無人問津。

如果音樂綜藝繼續忽視原創,音樂類節目乃至音樂產業的“無米之炊”還會遠嗎?如果音樂人不再與時代同行,為一部作品反覆打磨,我們這個時代的經典作品何以產生?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歷史譜就歌曲,歌曲承載歷史。新中國70年披荊斬棘、風雨兼程,音樂唱響了時代旋律,流淌著奮鬥故事:20世紀50年代的《歌唱祖國》《讓我們蕩起雙槳》,60年代的《我們走在大路上》《山歌好比春江水》,70年代的《絨花》《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80年代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以及百花齊放的流行音樂……這些精品力作的產生過程,都揭示出一條不變的創作規律,只有站在時代的前沿,紮根生活、紮根群眾,用足繡花功夫,才能產生好作品。

“文藝工作者應該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激發音樂人的原創力量,用更多優質作品“造血”,音樂才能延續傳統、開疆拓土、充實未來。以這一視角觀之,跳出各種秀和比賽,原創性才是影響中國音樂發展的重要基準。

只有不斷出新作、唱新歌,音樂才能在大眾心裡一直“鮮活”。打造和扶持以原創為核心的音樂綜藝節目,關乎未來。《中國好歌曲》在推出《卷珠簾》《野子》等一批原創作品之後,節目停辦,這一類型的音樂節目也陷入停滯。現在,需要有人敢打突圍之戰,為原創音樂搭建大眾傳播的平臺。以《我是唱作人》為例,這檔節目沒有太多真人秀故事鋪墊,不以觀眾眼淚論英雄,開場第一個環節就是專業的“互聽Demo”,沒有修音和試唱,現場一群挑剔的耳朵帶領觀眾,讓音樂的重心迴歸原創歌曲,連舞臺都可以暫時放一邊。以求真的態度創作,才能產生真的音樂。

從音樂發展歷程看,原創音樂的繁榮發展,能夠從內而外激發行業的活力,帶動音樂消費的升級。真正原創新生的作品,一旦進入由經典構成的音樂版圖,就會發揮自身的影響力,改變時代的音樂特徵。

對歌手而言,走出舒適區,將真正的自我用原創的音樂傳遞給大眾,是文藝所需要的態度。小我融入大我,與時代同行,告別的是孤芳自賞,離開的是狹小天地。在《我是唱作人》裡,說唱歌手熱狗、王以太帶來新作,樑博、毛不易等歌手的作品個性鮮明。這些原創歌曲或釋然,或焦慮,或探索,反映的都是咀嚼生活並消化之後,所呈現的思考。

對觀眾而言,通過電視等平臺,關注目光由臺前轉向幕後,關注藝術的創作過程,也有利於發現和培養更多有潛質的音樂人和有特色的音樂風格,豐富華語音樂的多樣性。

原創,關乎音樂未來。讓更多音樂節目向原創的製作、表達和呈現傾斜,傳媒和市場需要給原創留出空間,聽眾的耳朵也需要給原創留出空間。

《光明日報》( 2019年06月25日05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