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中國音樂人突然對說唱音樂迷戀,只是盲目跟風

音樂 流行音樂 藝術 朴樹 澎湃新聞 2017-08-03

說唱音樂是西方流行音樂的一大主要類型,廣義上的說唱音樂包括銳普、嘻哈、節奏布魯斯等等,是一種起源於黑人音樂並風靡全球的音樂樣式,近幾年更是成為國際音樂市場最具市場價值的音樂風格。據頗具公信度的市場研究公司BuzzAngle Music近期發佈的美國音樂行業年中報告指出,嘻哈音樂是美國2017年上半年最火的音樂風格,在實體、數字下載和流媒體綜合考量下,該風格的消費佔比達到20.6%。隨著說唱音樂的影響力和商業價值越來越高,中國的流行樂壇似乎一下子看到了說唱音樂的魅力。一時間,嘻哈之聲四起,響徹整個國度。

中國藝術報:中國音樂人突然對說唱音樂迷戀,只是盲目跟風

網絡綜藝節目《中國有嘻哈》海報

近日,一檔名為《中國有嘻哈》的音樂節目在網絡平臺上播出,引起不少人的關注,從話題效應來看,可謂近期的現象級網絡綜藝節目。這檔節目與一般的音樂選秀節目並無多大差異,仍是海選、個人秀、分組對抗、PK,以及導師點評,只是在音樂定位上選擇了並不大眾化的嘻哈音樂,才有瞭如此大的話題效應。節目播出之後,網絡上的討論此起彼伏,既有專業化的音樂探討,也有娛樂心態的“互撕”。綜觀近幾期節目,節目的噱頭性遠遠大於其實質內容,這種對嘻哈音樂的突然追逐仍舊只是對差異化優勢的追逐,是音樂商業化過程中對差異化市場的開拓與佔領。

總體來說,中國的說唱音樂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翻唱改編居多,二是西方痕跡明顯。

首先來談翻唱。翻唱在全球樂壇都是一種常見現象,而且很多歌曲正是憑藉翻唱再度進入人們的耳朵,但是鮮有對歌曲原來風格的顛覆,除非是在某些場景因特殊需要,才將風格改編,但是意義完全不一樣了。風格並不只是單純的形式,媒介即訊息,風格在很多時候本身就是意義。混搭拼貼是後現代流行音樂的共性。誠如英國大眾文化研究者多米尼克所言,後現代的通俗音樂用各種非常直接的和自覺的方式,公開地、明確地把各種音樂風格和流派混合起來。拼貼藝術是典型的後現代藝術樣式,中國目前的說唱音樂很多就是在以前的歌曲基礎上改編節奏、旋律而來,很多改編的音樂就是採用混搭拼貼的策略,尤其是將中文歌曲與外語歌曲並置在一起,改成一首新的歌曲,這在音樂選秀節目中極為常見。

江蘇衛視的《蓋世英雄》是一檔電音音樂節目,但是節目並沒有真正在電子音樂上取得什麼成就,而是對歌曲進行改編,或者說,用另一種風格進行翻唱。《十三億分貝》是一檔網絡方言音樂節目,選題本來很好,出於網絡直播的考慮,很多鏡頭太過浮誇。而且隨著節目的進行,已經由最初的推廣方言歌曲到後來的“玩壞”歌曲了。流行音樂最遭詬病的地方就在於流行音樂的元素可以互相替換,而這些改編者,恰好在這一點上大做文章。在《中國新歌聲》中,低調組合將《平凡之路》改成了嘻哈音樂,這已經完全失去改編的底線了,有種不倫不類的感覺。朴樹是民謠一類的歌手,素以安靜行事,《平凡之路》也是其沉寂多年之後應韓寒邀約而為電影《後會無期》創作的,這首歌是很難得一見的觀眾看完電影而繼續待在電影院聽完整首歌曲的作品,與電影一道成為一種特殊記憶。這種改編,完全顛覆了民謠的形態。流行音樂產業已經成為了一種資本,所有的說唱、改編、跟風,都是商業利益的驅動。從某種層面可以說這些舉動是中國版的說唱,也是創新的一種形式,但是他們卻每每提及業界已經成型的說唱概念,特別是西方的概念。現在的流行音樂為了開拓長尾市場,已經分為數千個品種,要講創新,完全可以自立門戶,而不是戴著既有的風格這一鐐銬卻跳著自己編排的舞蹈。

第二是中國的說唱音樂西方痕跡明顯。中國的流行音樂一度靠模仿國外流行音樂起家。中國目前的很多說唱音樂是非漢語的,選手們的裝束打扮與音樂態度也多以西方偶像為模板,但是音樂形式的移植卻沒有相應的內容進行填充,兩者之間出現了溝壑。這也是一直以來中國嘻哈音樂面臨的問題。嘻哈音樂是來自底層的真實聲音,除了演唱方式,更多的是其中蘊含的說唱精神,無論是銳普的底層反抗,還是嘻哈的玩世不恭等等,可惜移植進來之後,只剩下空洞的外殼了,這些作品無法展現任何的說唱精神,完全沒有說唱音樂的真正內涵,這是中國目前嘻哈音樂的通病。單純來講,流行這樣一種音樂樣式並沒有什麼不對,中國音樂也一直有說唱的傳統,但是中國音樂人這種突然之間對說唱音樂的迷戀,只是一種盲目的跟風而已,並且都沒有自己的原創內容,只是藉著說唱的外殼進行改編拼湊。

以《中國有嘻哈》為例,號稱超過兩億的投資規模刷新了中國網絡綜藝史的規格標準,卻並沒有刷新節目的水準。整個節目呈現出的音樂內容明顯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很多所謂的嘻哈音樂只是將口語進行了強制的押韻處理,幾乎沒有什麼音樂性可言,更別提什麼藝術性和思想性了。嘻哈音樂者們表現出來的音樂態度是玩世不恭和唯我獨尊的,這也是很多國外嘻哈音樂者們的態度,但是國內的選手們貌似只學到了皮毛。尤其是這些嘻哈音樂的歌詞,幾乎沒有什麼可言說的東西,這與真正的嘻哈音樂的社會介入、現實批判、人生體悟等表達差了太遠。在海選階段,很多選手在大廳中即興表演準備好的音樂段落供導師挑選,也吸引了圈內大量的專業選手參加,但是並沒有從整體上提升這一藝術形式的水準。在節目並沒有體現出應有的水平與高度時,節目組反而在刻意強調其專業性、積極性和思想性,如選拔的絕對公平性、表演即興性、點評的專業性、音樂的本真性等。為了節目的噱頭性,節目組不斷將場外的花絮引入節目,製造各種衝突、矛盾、懸念,這是所有音樂節目的慣用伎倆,到這裡也沒有多少創新性可言。

嘻哈音樂在近幾年的全球流行音樂市場已經成為最受歡迎的音樂風格。中國的嘻哈音樂浮出地表既和國際音樂市場環境有關,也和國內音樂發展有關。該節目的孕育是源於中國音樂市場發展的必然,在此之前很多音樂節目和音樂人表現出了對嘻哈音樂的熱衷,喜歡這種音樂風格的聽眾逐漸增多。可以預見的是,通過節目的曝光,很多嘻哈音樂人會浮出地表並收穫一些粉絲的持續關注,中國流行音樂的多元化趨勢會進一步增強,但是之後的發展仍是個未知數,一方面整個節目僅僅是選手們的曝光和已有成果的集中展演,並未體現出絕對的創造性;另一方面中國的受眾環境並未完全成型,這對傳播接受提出了新的考驗。

(原題為《中國需要怎樣的說唱音樂?——由網絡綜藝節目<中國有嘻哈>說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