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音樂鑑賞必備知識

音樂 樂器 吉他 古典音樂 人人愛樂 人人愛樂 2017-09-30

西方古典音樂鑑賞必備知識

西方古典音樂鑑賞必備知識

ObsesiónRita Gil - Baila Bolero (Remasterizado)

西方古典音樂鑑賞必備知識

1.曲調:具有歌唱性的器樂曲,常用於18世紀的組曲中。

2.阿勒曼德:17世紀盛行於法國和英國的舞曲體裁,四拍子,節奏平穩,速度較慢,常用於組曲。同樣的名稱在19世紀指流行於瑞士鄉村的三拍子輕快舞曲,它是華爾茲的前身。

3.讚美歌:英國基督教教會儀式所用音樂,有獨唱、合唱形式,歌詞大多取自聖經,用英語演唱,一般用管風琴伴奏。

4.詠歎調:獨唱曲,是歌劇、清唱劇等大型聲樂作品中的重要段落,也可以是獨立的作品。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和幅度較大的情感抒發。

5.敘事歌:

(1)13、14世紀的法國世俗歌曲;

(2)19世紀盛行於德國的具有敘事性的歌曲,內容常與民間故事、傳奇有關;

(3)19世紀抒情浪漫的器樂曲,如肖邦和勃拉姆斯的鋼琴作品。

6.芭蕾舞劇:由舞蹈演員身著劇裝在音樂伴奏下表演的戲劇。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後傳入法國獲得極大發展。最初的法國芭蕾舞劇音樂不僅有器樂,還有歌唱和朗誦,因此可看作是歌劇的前身(當時的歌劇中也有芭蕾舞,此傳統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並影響到意大利歌劇)。19世紀中葉以後出現大量優秀的芭蕾舞劇音樂,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等。

7.船歌:來源於威尼斯船伕歌曲的器樂曲(鋼琴曲為多,也有管絃樂曲),6/8或12/8拍,速度和緩,通常是在盪漾的節奏韻律之上有一條歌唱性的悠揚曲調。

8.搖籃曲:安靜溫和的聲樂或器樂小曲,節奏有如搖籃緩緩擺動。

9.布魯斯:又譯藍調。美國爵士樂的一種風格,源於黑人靈歌。通常為十二小節,節奏平穩,速度較慢,其名稱來源於別具特色的常降低半音的大調第三和第七級音。

10.波萊羅:西班牙舞曲,三拍子,穩定的中速,用響板敲擊具有特性的節奏。拉威爾的管絃樂《波萊羅舞曲》是最著名的作品,肖邦也寫有這種風格的鋼琴曲。

11.佈列:

(1)盛行於17和18世紀的法國舞曲,速度較快,通常為2/2拍。

(2)現流行於法國中部奧弗涅山區的三拍子舞曲。

12.康康:19世紀末盛行於法國的舞曲,快速,2/4拍,熱烈而粗俗。最著名的是奧芬巴赫所作輕歌劇《地獄中的奧菲歐》中的康康舞曲。

13.卡農:一種二聲部或更多聲部的復調音樂形式,當一個聲部的旋律出現之後,另外的聲部緊跟模仿。它可以是一首獨立樂曲的形式,也可在大型作品中出現局部性的卡農寫法。

14.康塔塔:又譯大合唱。盛行於17世紀和18世紀上半葉的多樂章聲樂作品,包括獨唱的宣敘調、詠歎調,重唱,合唱,由管絃樂隊伴奏,與清唱劇相類似,但規模較小。有宗教的也有世俗內容的。巴赫留存於世的二百餘部康塔塔是經典之作。

15.隨想曲:

(1)16世紀末至17世紀較為自由的賦格性質器樂曲,多為古鋼琴作品;

(2)技巧性練習曲,如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隨想曲》;

(3)19世紀用於形式較為自由的樂曲,常借用著名曲調為主題,如柴可夫斯基的管絃樂曲《意大利隨想曲》。

16.夏空又譯恰空。盛行於17世紀的風格莊重的三拍子舞曲,也是一種復調音樂形式,即在固定的主題或一連串固定的和聲進行之上作多次變奏。

17.室內樂:指適合在室內而不是大廳由少數人演奏的器樂曲,早期曾包括聲樂。主要體裁是數種重奏,最常見的是古典時期的絃樂四重奏、鋼琴五重奏等。現在雖常在音樂廳演奏這類作品,但依然保持原有的細膩親切的特性。

18.眾讚歌:基督新教(路德教派)的讚美詩曲調,最早出版於1524年。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將其作為改革手段之一(他本人還曾創作過一些)。其特點為:採用本國語演唱,曲調大多選自樸素通俗的民歌和古老的聖歌。起初為單聲部,後來出現了主旋律在最高聲部的四部合唱式以及復調形式。17、18世紀眾讚歌成為重要的音樂創作源泉,如巴赫的管風琴眾讚歌前奏曲、眾讚歌變奏曲以及大量宗教康塔塔中都以眾讚歌旋律為素材。

19.眾讚歌前奏曲:以眾讚歌為素材的管風琴曲通稱,盛行於17、18世紀。在路德教派的教堂儀式中,會眾唱讚美歌之前要先由管風琴將其旋律演奏一遍。演奏者可將旋律作自由變奏,這種做法逐漸形成了眾讚歌前奏曲體裁。

20.協奏曲:也稱作獨奏協奏曲,是一件獨奏樂器和管絃樂隊的協奏。形成於18世紀,通常為快-慢-快三個樂章。在莫扎特奠定的古典協奏曲模式中,第一樂章有兩個呈示部,即樂隊先呈示主題,然後由主奏樂器在樂隊伴奏下帶有變化地再次呈示主題;第一樂章(有時也在末樂章)將近結束處有華彩樂段,即主奏樂器單獨演奏的炫技性段落。19世紀逐漸不再遵循這種模式。

21.大協奏曲:盛行於17世紀和18世紀初的多樂章作品,是由幾件樂器組成的獨奏小組和管絃樂隊的協奏。主奏組大多由小提琴、長笛、雙簧管、大提琴、古鋼琴組成,通常為2-5件樂器,它們細膩纖巧的音響與宏亮的樂隊合奏形成鮮明對比。

22.庫朗:盛行於17和18世紀初的活潑的三拍子舞曲,常用於組曲。

23.恰爾達什:又譯查爾達什。匈牙利舞曲,由緩慢而憂鬱的lassan段和快速熱烈的friss段構成。李斯特的《第二匈牙利狂想曲》即典型的恰爾達什舞曲。

24.嬉遊曲:盛行於18世紀末的輕鬆怡情的多樂章室內樂或小樂隊作品。在莫扎特的嬉遊曲中,也有些比較深刻嚴肅。

25.二重協奏曲:兩件獨奏樂器與樂隊的協奏曲。如勃拉姆斯《小提琴與大提琴二重協奏曲》。

26.二重奏:供兩人演奏(演唱)的形式,二個聲部不分主次,可有伴奏或無伴奏。器樂二重奏(除鋼琴二重奏外)還專門稱做duo。

27.練習曲:專為練習樂器演奏技巧而作的樂曲。19世紀肖邦、李斯特、德彪西等人加強了這種體裁的藝術性,使之成為音樂會上的正式曲目。這類作品稱為音樂會練習曲。

28.凡丹戈:活潑的西班牙舞曲,快速、三拍子,用響板和吉他伴奏。

29.幻想曲:器樂曲,總體特點是形式上自由不拘,帶有幻想的性質。

(1)文藝復興時期指不採用舞曲形式或變奏手法而採用復調技巧自由寫作的器樂曲。

(2)巴洛克時期即興性的鍵盤或琉特琴樂曲,如巴赫的《半音階幻想曲》。

(3)古典主義時期在寫法上比奏鳴曲更為自由的大型作品。

(4)浪漫時期帶有幻想色彩的樂曲。

(5)根據現成主題(民歌、他人音樂素材)所寫的樂曲,如李斯特《根據貝利尼歌劇<夢遊女>主題而作的幻想曲》等。

30.法朗多爾:古老的法國舞曲,目前仍流行於普羅旺斯一帶。6/8拍,也有2/4拍,如比才管絃樂組曲《阿萊城姑娘》中的《法朗多爾舞曲》。

31.弗拉門科:盛行於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的歌舞體裁,用吉他伴奏,常常帶有悲傷意味。在西班牙吉他作品中弗拉門科是一種典型風格。

32.賦格:在一個主題上構成的多聲部(至少二聲部)復調作品。單聲部的主題在原調上出現之後,另外的聲部依次進行模仿。主題在全曲多次出現,中間有數個間插段,它們大多采用主題片斷作素材,在不同調性上進行豐富多樣的變化,也可引進新材料。最後一次主題在原調上完整出現,便告結束。賦格可用於一部獨立的作品,也可用於一部大作品的局部,稱作賦格段。

33.加伏特:盛行於17世紀的法國舞曲,傳入宮廷後,成為當時各種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形式,如歌劇、組曲中常有加伏特舞曲。快速,4/4拍。

34.格里高利聖詠:又譯素歌。羅馬教會所保存並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宗教歌曲集,以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單聲部旋律,節奏自由,以拉丁文歌詞的抑揚頓挫為依據。

分為兩大類:

(1)用於教堂舉行彌撒的成套聖詠,內容集中於耶穌最後的晚餐與受難;

(2)用於修道院每天不同時辰祈禱的日課聖詠。

35.哈巴涅拉:又譯阿伐奈拉。起源於古巴哈瓦那的舞曲,較慢的二拍子,第一拍為切分音。19世紀傳入西班牙。

西方古典音樂鑑賞必備知識

本文源自網絡

西方古典音樂鑑賞必備知識

(人人愛樂APP是一款互聯網+藝術資源整合的教育類APP,以供學習者和愛好者欣賞、學習為目的,人人愛樂還將整合與藝術產業相關的所有資源,如:音樂活動資源、專家資源、留學招生、包裝策劃、宣傳推廣等,成為行業內交流、學習、賞析、應用、資源對接及群體交互的一站式藝術全類資源服務平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