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再度登上琉森音樂節舞臺“中西對話”演繹“生命交響”'

"


"


上交再度登上琉森音樂節舞臺“中西對話”演繹“生命交響”


圖說:演出現場 主辦方供圖

阿爾卑斯山的餘脈被夕陽餘暉籠罩著,沿著波光粼粼的琉森湖,越來越多的人向音樂廳湧來,等待他們的是一個足以匹配著湖光山色的美妙音樂之夜。

昨晚,指揮家餘隆執棒上海交響樂團在瑞士KKL音樂廳相繼奏響了陳其鋼的《五行》、普羅科菲耶夫的《D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以及拉赫瑪尼諾夫的《交響舞曲》。這是上交繼2017年後再度登上琉森音樂節的舞臺。當巨浪般的音潮在餘隆收尾的手勢中嘎然而止,全場爆發的掌聲持續兩分多鐘。

《五行》開場


照例,上交此番世界巡演,琉森站依然以陳其鋼的《五行》開場,“水”的叮咚婉轉,“土”的廣闊包容,“木”的深沉飄逸,“金”的石破天開,“火”的濃烈炙熱,五行說的是自然相生相剋、相互依存的道理,展現的是中國人文哲思下對生命的思考。

無獨有偶,今次下半場的重頭戲——拉赫瑪尼諾夫的《交響舞曲》所表現的也是這位偉大的作曲家在生命最後光陰中傳遞出的人生感悟。在這憂傷的旋律中,能聽到流浪異國他鄉的遊子對故土的思念和眷戀,也能聽到掙扎在現實和理想中的痛苦和無奈。


"


上交再度登上琉森音樂節舞臺“中西對話”演繹“生命交響”


圖說:演出現場 主辦方供圖

阿爾卑斯山的餘脈被夕陽餘暉籠罩著,沿著波光粼粼的琉森湖,越來越多的人向音樂廳湧來,等待他們的是一個足以匹配著湖光山色的美妙音樂之夜。

昨晚,指揮家餘隆執棒上海交響樂團在瑞士KKL音樂廳相繼奏響了陳其鋼的《五行》、普羅科菲耶夫的《D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以及拉赫瑪尼諾夫的《交響舞曲》。這是上交繼2017年後再度登上琉森音樂節的舞臺。當巨浪般的音潮在餘隆收尾的手勢中嘎然而止,全場爆發的掌聲持續兩分多鐘。

《五行》開場


照例,上交此番世界巡演,琉森站依然以陳其鋼的《五行》開場,“水”的叮咚婉轉,“土”的廣闊包容,“木”的深沉飄逸,“金”的石破天開,“火”的濃烈炙熱,五行說的是自然相生相剋、相互依存的道理,展現的是中國人文哲思下對生命的思考。

無獨有偶,今次下半場的重頭戲——拉赫瑪尼諾夫的《交響舞曲》所表現的也是這位偉大的作曲家在生命最後光陰中傳遞出的人生感悟。在這憂傷的旋律中,能聽到流浪異國他鄉的遊子對故土的思念和眷戀,也能聽到掙扎在現實和理想中的痛苦和無奈。


上交再度登上琉森音樂節舞臺“中西對話”演繹“生命交響”


圖說:演出現場座無虛席 主辦方供圖

樂曲雖以“舞曲”命名,卻是一曲生命“交響”,看似歡快的舞步掩蓋不住內心的沉重,即便以同樣的狂風暴雨般的音樂作為回擊,得到的卻是命運更猛烈的擊打,眼看著即將被死亡的恐懼覆滅,也只能在用盡力氣發出最後的吶喊,哪怕只是徒勞。

有樂評人在被問到感受時這樣形容:“從樂隊的演繹中好像感受到作曲家的呼吸如同烈火一般熾熱,我們能從中聽到掙扎、痛苦和無盡的漫漫長路,但最終依然有虔誠、坦然與長吁一口氣般的解脫。”

“兄弟”攜手


幾乎每站巡演,上交都悉心安排了“特邀嘉賓”,昨晚登場的是著名小提琴家弗蘭克·彼得·齊默爾曼,他為觀眾獻上的普羅科菲耶夫的《D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如同一杯香醇濃厚、馥郁芬芳的葡萄美酒,“飲”後回味無窮。

演奏家一般分兩種,一種是面上不動聲色,千言萬語都在音樂中;而另一種則如同齊默爾曼,當他沉浸在樂曲中,他的每個細胞和毛孔都在向你訴說他的情感。

當他的弓搭上琴絃,這個男人彷彿瞬間就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他的眉頭微微皺著,嘴角不自覺地下撇,小提琴略帶憂傷的旋律就這樣流瀉而出,將聽眾帶入一種“微醺”的狀態。難以抗拒、也無需抗拒,心甘情願地被引領,無怨無悔地跟隨,就像那杯在手中晃出玫瑰色的酒,讓你沉醉。


"


上交再度登上琉森音樂節舞臺“中西對話”演繹“生命交響”


圖說:演出現場 主辦方供圖

阿爾卑斯山的餘脈被夕陽餘暉籠罩著,沿著波光粼粼的琉森湖,越來越多的人向音樂廳湧來,等待他們的是一個足以匹配著湖光山色的美妙音樂之夜。

昨晚,指揮家餘隆執棒上海交響樂團在瑞士KKL音樂廳相繼奏響了陳其鋼的《五行》、普羅科菲耶夫的《D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以及拉赫瑪尼諾夫的《交響舞曲》。這是上交繼2017年後再度登上琉森音樂節的舞臺。當巨浪般的音潮在餘隆收尾的手勢中嘎然而止,全場爆發的掌聲持續兩分多鐘。

《五行》開場


照例,上交此番世界巡演,琉森站依然以陳其鋼的《五行》開場,“水”的叮咚婉轉,“土”的廣闊包容,“木”的深沉飄逸,“金”的石破天開,“火”的濃烈炙熱,五行說的是自然相生相剋、相互依存的道理,展現的是中國人文哲思下對生命的思考。

無獨有偶,今次下半場的重頭戲——拉赫瑪尼諾夫的《交響舞曲》所表現的也是這位偉大的作曲家在生命最後光陰中傳遞出的人生感悟。在這憂傷的旋律中,能聽到流浪異國他鄉的遊子對故土的思念和眷戀,也能聽到掙扎在現實和理想中的痛苦和無奈。


上交再度登上琉森音樂節舞臺“中西對話”演繹“生命交響”


圖說:演出現場座無虛席 主辦方供圖

樂曲雖以“舞曲”命名,卻是一曲生命“交響”,看似歡快的舞步掩蓋不住內心的沉重,即便以同樣的狂風暴雨般的音樂作為回擊,得到的卻是命運更猛烈的擊打,眼看著即將被死亡的恐懼覆滅,也只能在用盡力氣發出最後的吶喊,哪怕只是徒勞。

有樂評人在被問到感受時這樣形容:“從樂隊的演繹中好像感受到作曲家的呼吸如同烈火一般熾熱,我們能從中聽到掙扎、痛苦和無盡的漫漫長路,但最終依然有虔誠、坦然與長吁一口氣般的解脫。”

“兄弟”攜手


幾乎每站巡演,上交都悉心安排了“特邀嘉賓”,昨晚登場的是著名小提琴家弗蘭克·彼得·齊默爾曼,他為觀眾獻上的普羅科菲耶夫的《D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如同一杯香醇濃厚、馥郁芬芳的葡萄美酒,“飲”後回味無窮。

演奏家一般分兩種,一種是面上不動聲色,千言萬語都在音樂中;而另一種則如同齊默爾曼,當他沉浸在樂曲中,他的每個細胞和毛孔都在向你訴說他的情感。

當他的弓搭上琴絃,這個男人彷彿瞬間就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他的眉頭微微皺著,嘴角不自覺地下撇,小提琴略帶憂傷的旋律就這樣流瀉而出,將聽眾帶入一種“微醺”的狀態。難以抗拒、也無需抗拒,心甘情願地被引領,無怨無悔地跟隨,就像那杯在手中晃出玫瑰色的酒,讓你沉醉。


上交再度登上琉森音樂節舞臺“中西對話”演繹“生命交響”


圖說:餘隆和齊默爾曼在排練中 主辦方供圖

昨晚這部協奏曲的精彩演繹,得益於齊默爾曼和餘隆配合的“天衣無縫”。演奏中,兩人的眼神交流不算高頻卻似乎“一眼讀懂所有”,那可是半輩子攢下的默契。原來,兩位藝術家已是結交近三十年的老友,年齡相當,氣味相投,堪稱樂壇“兄弟”。

此前,兩人曾在世界各地無數次搭檔演出,登臺琉森卻是首次。據悉,“兄弟”兩人還將在接下來的格拉芬內格音樂節、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同臺獻演。(新民晚報特派記者 朱淵 琉森今日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