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寬:怎麼練琴才不會感到厭倦?'

音樂 夏日無處不音樂 藝術 哲學 技術 鋼琴音悅匯 2019-09-09
"
"
陳宏寬:怎麼練琴才不會感到厭倦?

1、學習音樂的目的是什麼?

學音樂不是為了個人名譽,而是為了實現靈性上的進步,而靈性成長需具備三個條件:意志、愛和智慧。(具體參見《陳宏寬:音樂家是靈性的媒介》人民音樂,2007年第2期)

陳先生希望大家能通過學音樂感悟生命中的哲學,並將哲學的理念用到音樂演奏的藝術化發展和靈性的提升中去。他說:「現在手指動得快、技術好的鋼琴學生實在太多了,發展技術是很快的事情,但靈性上的感悟需要時間和經歷。有的學生技術上很好,音樂中卻是一張白紙,缺乏對人生經驗、對世間萬物的感受,他的音樂表達是很有限的,音樂之路也是不會走得太遠。」

陳先生建議鋼琴教師,要尤其注重從小培養學生的愛心和善心,在小朋友十二歲之前打好「心」的基礎,因為只有用誠實、樸素的心去理解音樂,才能真正感受到音樂內在的能量和生命。

2、怎麼練琴才不會感到厭倦?

當一個人帶著創意去練琴時,是不會感到累的;相反,如果練琴不動腦,馬上就會感到無聊和厭倦。陳先生建議大家在練琴之前先把譜中的各要素列出來,比如:旋律、節拍、強弱、音色、分句、動機、和聲、密度等,把每一項的具體要求明確地提出來,然後想辦法一項項去實現它,通過嘗試不同的彈法把它做到完美。這就像科學家做實驗一樣,做實驗之前先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再開始動手,先有動機才有興趣。

"
陳宏寬:怎麼練琴才不會感到厭倦?

1、學習音樂的目的是什麼?

學音樂不是為了個人名譽,而是為了實現靈性上的進步,而靈性成長需具備三個條件:意志、愛和智慧。(具體參見《陳宏寬:音樂家是靈性的媒介》人民音樂,2007年第2期)

陳先生希望大家能通過學音樂感悟生命中的哲學,並將哲學的理念用到音樂演奏的藝術化發展和靈性的提升中去。他說:「現在手指動得快、技術好的鋼琴學生實在太多了,發展技術是很快的事情,但靈性上的感悟需要時間和經歷。有的學生技術上很好,音樂中卻是一張白紙,缺乏對人生經驗、對世間萬物的感受,他的音樂表達是很有限的,音樂之路也是不會走得太遠。」

陳先生建議鋼琴教師,要尤其注重從小培養學生的愛心和善心,在小朋友十二歲之前打好「心」的基礎,因為只有用誠實、樸素的心去理解音樂,才能真正感受到音樂內在的能量和生命。

2、怎麼練琴才不會感到厭倦?

當一個人帶著創意去練琴時,是不會感到累的;相反,如果練琴不動腦,馬上就會感到無聊和厭倦。陳先生建議大家在練琴之前先把譜中的各要素列出來,比如:旋律、節拍、強弱、音色、分句、動機、和聲、密度等,把每一項的具體要求明確地提出來,然後想辦法一項項去實現它,通過嘗試不同的彈法把它做到完美。這就像科學家做實驗一樣,做實驗之前先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再開始動手,先有動機才有興趣。

陳宏寬:怎麼練琴才不會感到厭倦?

3、旋律怎麼才能彈得好聽?

有的學生不會彈連奏,不會彈歌唱性,以為把每個音很紮實地彈出來就是歌唱。陳先生說,怎麼彈句子是要憑經驗的,因為沒有這個經驗,沒有聽過,所以不會彈。其實,音樂的詮釋有多種可能性,單純從譜子上看是看不出來的,這是一種知識的積累。所謂的積累就是多聽,讓學生從小就儘可能地聽很多的好音樂。

怎麼聽?音樂一響起,大腦就要開始工作,不是聽到的就是對的,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而不是全盤接受。要研究它的句子是怎麼處理的,每當聽到與自己不同的詮釋方式時,大腦立即重新組織音樂。

所以,耳朵聽到的和大腦重新組織的音樂是不同的,要分析地聽,有選擇性地吸收。當然,聽大音樂家的錄音總是有收穫的,有時候從他們的錄音中悟到的東西,第二天練琴時可能馬上就會用到,這就是學習。

"
陳宏寬:怎麼練琴才不會感到厭倦?

1、學習音樂的目的是什麼?

學音樂不是為了個人名譽,而是為了實現靈性上的進步,而靈性成長需具備三個條件:意志、愛和智慧。(具體參見《陳宏寬:音樂家是靈性的媒介》人民音樂,2007年第2期)

陳先生希望大家能通過學音樂感悟生命中的哲學,並將哲學的理念用到音樂演奏的藝術化發展和靈性的提升中去。他說:「現在手指動得快、技術好的鋼琴學生實在太多了,發展技術是很快的事情,但靈性上的感悟需要時間和經歷。有的學生技術上很好,音樂中卻是一張白紙,缺乏對人生經驗、對世間萬物的感受,他的音樂表達是很有限的,音樂之路也是不會走得太遠。」

陳先生建議鋼琴教師,要尤其注重從小培養學生的愛心和善心,在小朋友十二歲之前打好「心」的基礎,因為只有用誠實、樸素的心去理解音樂,才能真正感受到音樂內在的能量和生命。

2、怎麼練琴才不會感到厭倦?

當一個人帶著創意去練琴時,是不會感到累的;相反,如果練琴不動腦,馬上就會感到無聊和厭倦。陳先生建議大家在練琴之前先把譜中的各要素列出來,比如:旋律、節拍、強弱、音色、分句、動機、和聲、密度等,把每一項的具體要求明確地提出來,然後想辦法一項項去實現它,通過嘗試不同的彈法把它做到完美。這就像科學家做實驗一樣,做實驗之前先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再開始動手,先有動機才有興趣。

陳宏寬:怎麼練琴才不會感到厭倦?

3、旋律怎麼才能彈得好聽?

有的學生不會彈連奏,不會彈歌唱性,以為把每個音很紮實地彈出來就是歌唱。陳先生說,怎麼彈句子是要憑經驗的,因為沒有這個經驗,沒有聽過,所以不會彈。其實,音樂的詮釋有多種可能性,單純從譜子上看是看不出來的,這是一種知識的積累。所謂的積累就是多聽,讓學生從小就儘可能地聽很多的好音樂。

怎麼聽?音樂一響起,大腦就要開始工作,不是聽到的就是對的,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而不是全盤接受。要研究它的句子是怎麼處理的,每當聽到與自己不同的詮釋方式時,大腦立即重新組織音樂。

所以,耳朵聽到的和大腦重新組織的音樂是不同的,要分析地聽,有選擇性地吸收。當然,聽大音樂家的錄音總是有收穫的,有時候從他們的錄音中悟到的東西,第二天練琴時可能馬上就會用到,這就是學習。

陳宏寬:怎麼練琴才不會感到厭倦?

4、教學生學習思考、發現問題,是老師的責任。

一個人的眼界很狹小,他的音樂表達也是有限的;相反,如果你眼中的世界是無限的,無止境的,你的音樂也是無止境的。

5、怎麼才能做一個有意義的鋼琴家?

永遠不要停止練琴和演奏;要有自己的演奏特點;培養好奇心和觀察力;有單獨的時間給自己。

真正的創造是一個獨立的靈魂在工作,「操作」不等於「創作」。陳先生說:「現代人過於依賴手機,每天太多的時間在接電話發信息,那不是創造,是在交換信息。我們每天生活中使用的都是別人的發明創造,沒有自己的東西。在音樂上同樣,如果每天都在重複別人的東西,沒有自己的創造性,音樂的道路不會走的很遠。所以,如果你在鋼琴演奏的機能上已經達到一定水平,下一步就要積極地往藝術的路上去發展。」

最後,陳先生用一位天主教聖人的話作為本次講座的結束語:「I have what I have given」(我有的就是我給別人的),你對社會的貢獻就是你人生的價值。做一件事情,要抱著‘奉獻’的態度,因為只有在你願意‘奉獻’的時候,你的音樂才真正具有感染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