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被忘卻的弗蘭克爾

弗蘭克爾的學生、音樂教育家段平泰(左二)的出席,讓參與活動的專家們倍感興奮。 (紀晨/攝)

編者按:桑桐的《夜景》是中國第一首無調性的音樂作品,隨著近些年《夜景》逐漸被世人所知,開始有人關注桑桐的老師:猶太人弗蘭克爾。3月28日,由中國音樂學院主辦,中國樂派高精尖創新中心和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共同承辦、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協辦的第二屆國際作曲技術理論專題交流暨弗蘭克爾學術研討會在中國音樂學院舉行。當晚,“中國風格——沃爾夫岡·弗蘭克爾和他中國學生的音樂會”在中國音樂學院的國音堂舉行。本報今日推送的兩篇文章(另一篇請移步二條),分別從不同視角為讀者介紹這位改變中國音樂進程、開啟中國近代音樂教育的猶太作曲家。

文 | 紀晨

為什麼要紀念弗蘭克爾?

德國作曲家沃爾夫岡·弗蘭克爾於1941年至1947年間在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國立音樂院(南京)教授作曲技術理論和作曲。後來,他的學生們成為了中國作曲行業的奠基人和音樂領域的開拓者,成為中國近代史上具有超高影響力的藝術家和教育家。曾擔任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的黎英海、曾任上海音樂學院院長的桑桐、曾任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主任的鄧爾敬、作曲家丁善德、作曲家譚小麟、鋼琴家周廣仁、指揮家李德倫等都是弗蘭克爾的學生。

在活動開幕式上,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金平介紹,弗蘭克爾的到來,改變了中國的音樂進程,開啟了中國的近代音樂教育。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指出:“中華民族和猶太民族都歷經了苦難,同時也一起創造了包含藝術教育和藝術創作的世界文明。舉行國際作曲技術理論專題交流活動,不僅是在文化藝術方面達成共識,使雙方的教育得以進一步推廣,更重要的是把我們的美學思想和作曲技術手段融合在一起,共同創作各具特色的作曲技術理論。”

全方位、多角度的研討會

在一天的研討會上,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湯瓊以《不應被忘卻的音樂家、作曲家教授——沃爾夫岡·弗蘭克爾》為題,詳盡地介紹了弗蘭克爾在中國期間的教學情況,他除了向學生們傳授作曲技術理論,還在創作觀念、審美能力等方面啟發學生。他的探索創新思想對剛剛起步的中國專業音樂院校的學生們來說,是具有深遠影響的。中國音樂學院的王萃詳盡地分析了弗蘭克爾在1941年創作的《三首管絃樂歌曲》,展開總譜,從作品的主題設計、結構到核心音調予以分析;又以弗蘭克爾在1917年創作的《中國風格》為例,對比不同時期弗蘭克爾的音樂變化,以及中國對他創作上的影響。

來自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的傑羅德·格魯伯帶來了“阿爾諾·勳伯格的學生和追隨者”的探討。他認為弗蘭克爾的音樂風格深受勳伯格的影響。來自奧地利的音樂學家烏爾麗克·安冬圍繞“二戰”期間移民到中國的猶太籍音樂家在中國的活動展開討論。哈爾濱音樂學院副院長陶亞兵以《簡述猶太音樂家在哈爾濱的生活和西方音樂在中國傳播的進程》為題,以近代聲樂奠基人蘇石林、中國小提琴教父特拉赫金伯格為例,提出這些對中國近代音樂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猶太裔音樂家的身份應該得到更佳嚴謹的界定。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蒲方闡述了20世紀40年代中國音樂創作領域的概況,將這一時期的作曲家分為本土培養和海外歸來兩組。在分析了各自的特點外,蒲方總結:上世紀40年代中國的音樂總體面貌呈上升狀態,在音樂創作中開始關注民間音樂,作曲技術也不斷融合。來自上海音樂學院的肖陽,就20世紀40年代國立音專外籍教員的相關教學演出活動展開介紹,探討猶太音樂家群體對中國音樂教育事業所產生的歷史貢獻。通過一整天的討論,各位專家圍繞沃爾夫岡·弗蘭克爾及猶太群體對中國音樂的貢獻,分享了寶貴的研究成果。讓各位與會專家倍感興奮的是,研討會還邀請到了弗蘭克爾的學生、音樂教育家段平泰,老人已經93歲高齡,坦言看到國內對於弗蘭克爾的研究越來越重視,自己感到很欣慰。

向前看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3月28日晚,“中國風格——沃爾夫岡·弗蘭克爾和他中國學生的音樂會”的作品中,弗蘭克爾的《中國風格》《三首管絃樂歌曲》為世界首演,《絃樂四重奏》為中國首演。1947年,弗蘭克爾離開中國後,接任他工作的許洛士繼續帶領中國學生們創作,定期舉行音樂會。他在1971年創作的《十二音組曲》也在3月28日迎來世界首演。桑桐的《夜景》管絃樂版同樣在當晚世界首演。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金平介紹,之所以有這麼多作品同時首演,源於這些作品大部分寫於上世紀40年代末,那時中國的交響樂團沒有能力演奏這樣高難度的作品,也很難找到能夠欣賞它們的“耳朵”。當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開始籌劃弗蘭克爾學術研討會與音樂會後,經過多方努力,他們找到了弗蘭克爾的後代,在弗蘭克爾的手稿中挑選了和中國相關的音樂作品。為了將這些音樂呈現出來,作曲系將拿到的手稿重新整理,才有了這場來之不易的音樂會。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湯瓊也以國立音專為例,反思今天音樂學院的教育模式。據留下的資料考證,當年國立音專對於學生的知識架構有著相當高的要求,除了卷面考試外還設有口試,口試是專業課的老師就學生應該掌握的所有知識進行提問。當年,幾乎每一位從國立音專畢業的學生都要走向教書崗位,因此老師要確保每一位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和知識正確性,同時學生也要具備很高的語言表達能力。“今天從作曲系畢業的博士生們,同樣幾乎都會進入各大音樂院校從事教育工作。音樂學院的課程設置是不是可以有所改變呢?”湯瓊建議道。

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副教授劉曉江,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專業的碩士生導師。在他看來,中國近代音樂歷史就是一箇中西關係的歷史。那些來到中國的音樂家,在教學、演奏、演唱、作曲等方面,都給中國的音樂教育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如今我們要帶著感恩的心去懷念他們。作曲講究師承,追根溯源就一定會回到弗蘭克爾身上,研究他的經歷、作品就是探索現在的音樂理論、音樂教育、音樂創作從哪裡來。

- THE END -

近期熱門文章

《音樂週報》@你!快來說出你和《音樂週報》的故事…

她幾十年如一日,在看似平凡的“鋼伴”崗位上不斷精進 | 人物

音樂教師有哪些隱性負擔? | 爭鳴

張國勇:學指揮,我容易嗎?

足不出戶,跟世界排名前30音樂院校導師直接上課

北京合唱節5月開幕,音樂週報與北京音樂家協會邀全國合唱團晉京展演

訂閱2019年《音樂週報》,戳這裡!

快收藏!改革開放“40載·40歌”完整版來了

潮·湧 | 改革開放40年之“十大古典音樂事件”

民族管絃樂隊座位究竟怎麼排?

唱合唱,你的聲音“炸”嗎?

不應被忘卻的弗蘭克爾

Q:想訂閱《音樂週報》?

A:請進入“音樂週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Q:想投稿?

A:發這裡 [email protected]

Q:想合作?

A:請點擊下拉菜單“廣告合作”。

不應被忘卻的弗蘭克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