絃歌常青,卡拉揚的音樂世界

指揮有用嗎

指揮從哪來

樂團的靈魂是指揮嗎

讓我們在指揮篇裡聊指揮……



絃歌常青,卡拉揚的音樂世界

卡拉揚曾說,“只要我的雙手還能提的起指揮棒,我就不會停止指揮。”可這項似乎沒有盡頭的事業竟在1989年薩爾斯堡音樂節閉幕之前戛然而止——他突然撒手人寰,結束了半個多世紀光輝燦爛的指揮生涯。至此,“卡拉揚時代”宣告結束。


絃歌常青,卡拉揚的音樂世界

  • 樂壇總監

卡拉揚是全世界最知名的指揮家,也是被誤解被詆譭最多的指揮家,褒貶兩派的人似乎永遠爭論不休。只是這些身外的爭論對於卡拉揚來講早已毫無意義——指揮帝王的寶座,高聳入雲、不可撼動。

臺上臺下的卡拉揚給人的印象是“不怒自威”。他深知樂團成員心理,自稱對政治毫無興趣,卻對“樂壇政治”聊熟於胸;他大事小情一把抓,一切力求稱心如意方罷休,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追求音樂上的完美。


絃歌常青,卡拉揚的音樂世界

  • 戰前的卡拉揚

1929年1月22日,卡拉揚自費僱傭了莫扎特音樂學院管弦樂團,舉辦了他人生第一場正式演出。先舍才有得,聽眾裡坐著一位來自德國小城巴伐利亞烏姆(Ulm)劇院的總監,當即決定聘用他,至此卡拉揚得到了人生第一份工作。烏姆劇院有個小舞臺樂隊,一切從簡,克難演出,卻磨練了卡拉揚一輩子“精益求精”的習性。劇場內外事物必須事必躬親,所有問題必須以最高效的辦法來解決。在這個小舞臺上他居然能推出了瓦格納、理查·施特勞斯等龐大的作品。五年的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磨礪出一流的指揮技術;但一夜之間,卡拉揚失業了(事後他才知道,是劇院老闆出於好意,不願他在這個小地方埋沒自己的才華,硬逼著他走,去展翅高飛)。失業的滋味不好受,卡拉揚整整一年在德國遊蕩,工作無著落。最後在絕望中,他終於在阿亨(Aachen)歌劇院找到工作,他別無選擇加入納粹黨,當上了全德國最年輕的音樂總監。阿亨歌劇院是他的事業轉折點,大家逐漸開始注意到這個年輕人,開始談論他的演出。卡拉揚終於脫穎而出,被選去柏林跟富特文格勒打對臺戲。他在柏林歌劇院上演的《費黛里奧》、《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至今都是傳說中的不朽名篇,樂評的頭條標題都是“卡拉揚奇蹟”。


絃歌常青,卡拉揚的音樂世界


從1938年到1942年,是卡拉揚的風光時期,隨後他就失寵於納粹黨了。要了解年輕時期的卡拉揚如何意氣風發,可以聽DG唱片祝賀他80歲生日時髮型的“早期錄音”一套六張CD(這些錄音由於敏感的政治因素戰後一直雪藏未發行)。值得一提的有歌劇《魔笛》序曲,卡拉揚的處女作(錄製與1938年),音樂乾淨利落、優雅充滿活力,生不均衡,印象醇厚優美,這些都是他一出道就擁有的特長。至於他這段時間的指揮風貌,可以從他1941年指揮《紐倫堡名歌手》前奏曲短短一分鐘的記錄影像中窺探一二:年輕氣盛的卡拉揚批頭甩髮轉身謝幕,猶如一陣旋風;觀眾報以雷鳴掌聲,全場同歡。不過對於他的舞臺行徑作秀風格,有些人持否定態度,比如克倫貝勒就說,“實在看不出如此臺步動作跟音樂有何相干……”

戰爭末期,德軍節節敗退,卡拉揚藏身於意大利鄉間,生活極端貧困;但他此時潛心修煉意大利文,學習意大利唱法,為日後的歌劇演出打下堅實基礎。


絃歌常青,卡拉揚的音樂世界

  • 戰後的卡拉揚

大戰結束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禁足審查之後,卡拉揚重新回到指揮台,此時他遇到一位意氣相投的唱片製作人李格(Walter Legge)。二人藝術品味極其吻合,彼此抱團取暖、各取所需。二人的合作翻開了戰後錄音史上最為輝煌的一頁,可謂佳作連連。所有評價卡拉揚的文章中,李格的文字最為傳神,他認為卡拉揚的指揮霸主地位是唱片造就的。

十年間,卡拉揚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和英國愛樂樂團錄製了許多經典唱片,包括:貝多芬《第九交響曲》、柴可夫斯基的《悲愴》,勃拉姆斯的安魂曲、歌劇《玫瑰騎士》、《法斯塔夫》等,以及1951年在拜魯伊特音樂家上演的《紐倫堡名歌手》。領略卡拉揚的風采這些音響資料不容錯過。


絃歌常青,卡拉揚的音樂世界

  • 自編自導自演的卡拉揚

早在烏姆劇院時代,卡拉揚就一手包辦歌劇院的全部工作,將指揮、導演、製作總攬於一身,以求統一的演出效果。進入六十年代,卡拉揚開始拍電影,至此他又多了一項工作:編寫腳本,不論是歌劇還是交響樂,他都自己選鏡頭,畫面儘可能要集中在他身上,或者儘可能集中在他指揮時的那雙手上。人們一般會覺得當製作人的卡拉揚沒有當指揮的卡拉揚成功,但從這些影片中,我們能欣賞到經過千錘百煉、精緻打磨後完成的作品,只是人工痕跡略明顯些。人們還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音樂本身上更超值些,因為音樂部分卡拉揚處理的確實無可挑剔,比如《波希米亞人》、《蝴蝶夫人》、《奧賽羅》等,真正做到音樂與戲劇的水乳融合。卡拉揚的音樂已經講述了一切劇情,更何況他的音樂真的極美了……


絃歌常青,卡拉揚的音樂世界

  • 卡拉揚音響

卡拉揚的商標就是“卡拉揚音響”。他對樂壇最大的貢獻恐怕就是大舉提升了樂團演奏水準,將精密的合奏藝術發揮到淋漓盡致;音色醇厚豔麗飽滿,線條行進流暢圓滑,給聽眾一種樂團“美聲”的效果。在復古派的演奏法流行起來之後,大家都以小而精的編制來演奏巴洛克音樂,有人詢問卡拉揚對此持何種態度,他這樣回答,“我能讓六十把小提琴演奏如一支獨奏樂器。”如果想切身體會這句話,大家一定要去聽聽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演奏的《阿爾比諾尼柔版》。演奏音樂不是在做學問,卡拉揚是在用音樂重現昔日的年代之美。


絃歌常青,卡拉揚的音樂世界

  • 富特文格勒情節

儘管卡拉揚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富特文格勒情節,他卻一生揮之不去。自從卡拉揚被稱為“天才”之後,當時柏林愛樂的“主人”富特文格勒就千方百計排擠封殺他:不准他客指柏林愛樂,不准他染指薩爾斯堡音樂節。但卡拉揚這樣說,“我有的是時間。”富特文格勒一去世,曾經所有的重要遺產都歸卡拉揚所有——命中註定該來的總會來。卡拉揚晚年時回憶,“年輕時候被排擠確實不好受,但我現在能體諒他、尊重他;只是我不明白為何在音樂世界裡達到如此崇高精神境界的富翁會如此針對我,甚至不惜身價搞小動作……”

話雖這麼說,但卡拉揚一直頗為忌憚富翁,當人們說富特文格勒的指揮更有深度、有內涵時,卡拉揚會非常在意。人們或許忽略了時代背景的不同,二者個性特長的相異,把他們硬是拉在一個維度去比較頗為不妥。

1987年,卡拉揚在薩爾斯堡音樂節成功演出《唐·喬望尼》之後,親朋好友擁到後臺向他祝賀,卡拉揚玩笑似得說,“富特文格勒會說寥寥而已吧。”雖說是一句玩笑,卻也道盡了他一生的委屈……


絃歌常青,卡拉揚的音樂世界

  • 卡拉揚基金會

卡拉揚基金會是卡拉揚音樂王國的重要機構,也是他回饋社會的主要渠道。他設立音樂學校、培養管絃樂人才,以延續柏林愛樂的優良傳統;舉辦指揮大賽、發掘新人,好讓年輕人能繞開自己當年所走的彎路;設立歌手培訓班,師資網羅一眾前輩歌唱家,並親自授課,以解決優秀歌手荒。其他如音樂療養、音樂美學研究、錄音、攝像科技發展等都有專門的研究成果。

卡拉揚還自己籌辦公司,發行他專心致志籌拍的音樂影片。晚年的時候,每天他會花費五個小時埋首剪輯,陸續有43部音樂作品之多,這是他精心籌劃留給世人的遺言和遺志——卡拉揚將永遠與我們在一起。


絃歌常青,卡拉揚的音樂世界

  • 音樂永恆

卡拉揚的唱片銷量超過了一億,從電視、網絡上欣賞過他一場歌劇的人更是不勝枚舉,錄音曲目之廣無可比擬——從事業成功的角度來看,他是指揮第一人無可厚非。多產的結果當然不能令所有人都滿意,但“卡拉揚”商標大致可以保證品質。瓦格納、布魯克納、理查·施特勞斯、西貝柳斯、柴可夫斯基等人的作品他最拿手;歌劇作品可以讓聽眾放心收藏。

一般來講,現場演出的卡拉揚要比鑽進錄音間的卡拉揚投入更多,也更感人,所以大家不可錯過他那些現場演出的實況影像。曾經NHK播放過卡拉揚1985年除夕夜的音樂會,77歲高齡的卡皇指揮起歌劇《丑角》間奏曲時,樂聲展現出如年輕人一般的熱力和青春,真可謂藝術常青,永遠不老。

如今卡拉揚已經去世30年,但他似乎從來都沒有離開,因為他的音樂永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