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
"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看完這些綜藝,我徹底不相信娛樂節目,可以改變音樂圈現狀,歡迎來到枯井音樂。

今年的綜藝節目,異常火熱,種類多,有點追不過來。

看下來,其實,每個綜藝,都不斷@音樂圈現狀,並指出樂壇一些問題。

幾個綜藝看完,我發現,綜藝終究娛樂至上,並不能改變音樂圈現狀。

《我是唱作人》

節目指出很多音樂圈現狀。

比如鄙視鏈、音樂高低級、流量與小眾等問題。

鄙視鏈由高進提出,很現實。

很多人聽高進的歌,去KTV也唱,但還是吐槽高進:俗、沒水平,只會口水歌。

真是“一邊享受,一邊淚流”。

音樂各風格互相看不起。

網上有說法:古典看不起爵士,爵士看不起搖滾,搖滾看不起流行,流行看不起說唱……

鄙視鏈問題始終存在。

到了曾軼可,上來就整:哇!好高級!

到了薩頂頂,上來就整:哇!世界級!

到了高進,上來就整:咦~沒感覺!

"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看完這些綜藝,我徹底不相信娛樂節目,可以改變音樂圈現狀,歡迎來到枯井音樂。

今年的綜藝節目,異常火熱,種類多,有點追不過來。

看下來,其實,每個綜藝,都不斷@音樂圈現狀,並指出樂壇一些問題。

幾個綜藝看完,我發現,綜藝終究娛樂至上,並不能改變音樂圈現狀。

《我是唱作人》

節目指出很多音樂圈現狀。

比如鄙視鏈、音樂高低級、流量與小眾等問題。

鄙視鏈由高進提出,很現實。

很多人聽高進的歌,去KTV也唱,但還是吐槽高進:俗、沒水平,只會口水歌。

真是“一邊享受,一邊淚流”。

音樂各風格互相看不起。

網上有說法:古典看不起爵士,爵士看不起搖滾,搖滾看不起流行,流行看不起說唱……

鄙視鏈問題始終存在。

到了曾軼可,上來就整:哇!好高級!

到了薩頂頂,上來就整:哇!世界級!

到了高進,上來就整:咦~沒感覺!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高進的詞,大多直白,像大白話,樸實無華,當今“文藝青年”這麼多,顯然看不上。

唯有“辭藻華麗”的無病呻吟,才能滿足,越另類,越聽不懂,就越牛。

聽不懂就高級?

此問題常在網友“互動”裡出現,我認為,聽不懂,絕對不是高級。

聽不懂就是聽不懂,讓你聽不懂的,只有實驗性小眾音樂。

高級能聽懂,垃圾能聽懂。

當你覺得一首歌厲害,就有了對這首歌的感受和共鳴。

只是專業知識不足以做出解釋,如果專家幫你解析,你會發現專家與你完全契合!

替你把想說的話全說了。

如網絡流行梗:

有文化的專業人士,聽到喜歡的歌,總能妙語連珠,解析歌曲;

沒文化的業餘人士,聽到喜歡的歌,只能:我X!好聽!牛X!

好的東西,大家反應是一致的,好歌,一定能聽懂。

垃圾歌更不用說了,對噴人來說,我十分放心,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只要你的歌夠爛,噴都給你噴上熱搜,聽不懂,肯定不意味著高級。

音樂有高低貴賤之分?

我認為沒有,每種音樂,存在即合理。

不同風格,不能比較,都應該尊重。

同一風格下,的確有優劣之分,沒對比就沒傷害。

好歌,讓人聽了想跪,垃圾歌,只讓人反感。

不免有人在先鋒性、實驗性小眾音樂下,評論好高級!有品位!

其實不是,小眾音樂,就適合一小部分受眾。

大眾也有品味,只是共性很多,不像小眾那樣獨特。

小眾戰勝流行,顯然不存在,當你想出圈,就已經開始追求流量,偏流行了。

流行就是商業,流量就是金錢。

很多人紅了,有點小飄,想撕掉流量標籤,在我看來,都是得到的有恃無恐,一邊吐槽流量,一邊享受流量帶來的紅利。

當你沒有流量,誰知道你是誰?你知道有很多人,多麼渴望流量傾斜,被別人發現嗎?

節目組請王源,真看中才華嗎?

"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看完這些綜藝,我徹底不相信娛樂節目,可以改變音樂圈現狀,歡迎來到枯井音樂。

今年的綜藝節目,異常火熱,種類多,有點追不過來。

看下來,其實,每個綜藝,都不斷@音樂圈現狀,並指出樂壇一些問題。

幾個綜藝看完,我發現,綜藝終究娛樂至上,並不能改變音樂圈現狀。

《我是唱作人》

節目指出很多音樂圈現狀。

比如鄙視鏈、音樂高低級、流量與小眾等問題。

鄙視鏈由高進提出,很現實。

很多人聽高進的歌,去KTV也唱,但還是吐槽高進:俗、沒水平,只會口水歌。

真是“一邊享受,一邊淚流”。

音樂各風格互相看不起。

網上有說法:古典看不起爵士,爵士看不起搖滾,搖滾看不起流行,流行看不起說唱……

鄙視鏈問題始終存在。

到了曾軼可,上來就整:哇!好高級!

到了薩頂頂,上來就整:哇!世界級!

到了高進,上來就整:咦~沒感覺!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高進的詞,大多直白,像大白話,樸實無華,當今“文藝青年”這麼多,顯然看不上。

唯有“辭藻華麗”的無病呻吟,才能滿足,越另類,越聽不懂,就越牛。

聽不懂就高級?

此問題常在網友“互動”裡出現,我認為,聽不懂,絕對不是高級。

聽不懂就是聽不懂,讓你聽不懂的,只有實驗性小眾音樂。

高級能聽懂,垃圾能聽懂。

當你覺得一首歌厲害,就有了對這首歌的感受和共鳴。

只是專業知識不足以做出解釋,如果專家幫你解析,你會發現專家與你完全契合!

替你把想說的話全說了。

如網絡流行梗:

有文化的專業人士,聽到喜歡的歌,總能妙語連珠,解析歌曲;

沒文化的業餘人士,聽到喜歡的歌,只能:我X!好聽!牛X!

好的東西,大家反應是一致的,好歌,一定能聽懂。

垃圾歌更不用說了,對噴人來說,我十分放心,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只要你的歌夠爛,噴都給你噴上熱搜,聽不懂,肯定不意味著高級。

音樂有高低貴賤之分?

我認為沒有,每種音樂,存在即合理。

不同風格,不能比較,都應該尊重。

同一風格下,的確有優劣之分,沒對比就沒傷害。

好歌,讓人聽了想跪,垃圾歌,只讓人反感。

不免有人在先鋒性、實驗性小眾音樂下,評論好高級!有品位!

其實不是,小眾音樂,就適合一小部分受眾。

大眾也有品味,只是共性很多,不像小眾那樣獨特。

小眾戰勝流行,顯然不存在,當你想出圈,就已經開始追求流量,偏流行了。

流行就是商業,流量就是金錢。

很多人紅了,有點小飄,想撕掉流量標籤,在我看來,都是得到的有恃無恐,一邊吐槽流量,一邊享受流量帶來的紅利。

當你沒有流量,誰知道你是誰?你知道有很多人,多麼渴望流量傾斜,被別人發現嗎?

節目組請王源,真看中才華嗎?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我認為,並沒有。

只能說互惠互利,王源想證明自己,節目又需要流量。

請個頂級流量,告訴人們只關注音樂,誰也覺得“斷章取義”。

雖然王源是這類歌手的典型,但節目終究利用了他的流量。

流量沒什麼不好,有人喜歡,就天天燒香吧,別身在福中不知福。

你該做的是,努力讓實力配得上流量,流量標籤不是來撕的。

你應該有自知之明,是你太弱,不配擁有這些流量。

流量是高高在上的,它需要才華去匹配,你毛本事沒有,還大言不慚撕流量標籤。才不配位而已。

真想多了,太高估自己。流量+才華,才是王道。你有想撕掉流量標籤的想法,也註定成不了大事。

你要承認流量,珍惜流量,努力去配得上流量,不辜負別人喜歡。

當你說流量給你帶來壓力,是不是傷粉絲的心呢?

你看,通過節目,只能發現和了解問題,但不能解決。

《樂隊的夏天》

搖滾、樂隊、音樂人。

看似很火的節目,其實受眾還是那一小部分。

不關注樂隊的人,根本不會去看。

可能收穫很多半路粉,但節目過後,樂隊的發展,只是推動,不會有質變。

夢想與現實,終究兩難。

玩搖滾,追求態度嘛,我牛!我狂!做自己!

《樂隊的夏天》是搖滾向資本的妥協嗎?

我認為,你說不迎合大眾,但終究妥協了。

在Quora上看過關於”你學到的最殘酷的事是什麼?”一條高贊回答:

Money is the>錢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

某種意義上講,賺錢的音樂就是好音樂,人們認真思考後,依然肯付費。

說明你的音樂有價值。

錢、資本、商業是讓搖滾流行的絕佳方法。汪峰就是很好的例子。

不要排斥商業,如果真一心玩音樂,那參加綜藝幹啥。

不管怎樣,不走向商業,不出圈,不流行,只能算業餘愛好,玩一玩可以,養活不了你。

用別的地方賺的錢,來支撐愛好、夢想,除非家財萬貫,要不只是笑談。

喜歡是一方面,金錢很現實。

飯都吃不上,搞個演出還賠錢,這就搖滾、不妥協、做自己了?

別人賺錢,吐槽人家商業,偽搖滾,在我看來,也是沒理由可找了。

況且搖滾、樂隊本身就不熱門,就算出圈,也不見得有人看。

更別說想出名不出圈了。

一直強調搖滾、態度、堅持,實際從參加綜藝那刻起,就輸了,妥協了。

商業沒什麼不好,難看的是,嘴上說不好,卻在做商業的事。

"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看完這些綜藝,我徹底不相信娛樂節目,可以改變音樂圈現狀,歡迎來到枯井音樂。

今年的綜藝節目,異常火熱,種類多,有點追不過來。

看下來,其實,每個綜藝,都不斷@音樂圈現狀,並指出樂壇一些問題。

幾個綜藝看完,我發現,綜藝終究娛樂至上,並不能改變音樂圈現狀。

《我是唱作人》

節目指出很多音樂圈現狀。

比如鄙視鏈、音樂高低級、流量與小眾等問題。

鄙視鏈由高進提出,很現實。

很多人聽高進的歌,去KTV也唱,但還是吐槽高進:俗、沒水平,只會口水歌。

真是“一邊享受,一邊淚流”。

音樂各風格互相看不起。

網上有說法:古典看不起爵士,爵士看不起搖滾,搖滾看不起流行,流行看不起說唱……

鄙視鏈問題始終存在。

到了曾軼可,上來就整:哇!好高級!

到了薩頂頂,上來就整:哇!世界級!

到了高進,上來就整:咦~沒感覺!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高進的詞,大多直白,像大白話,樸實無華,當今“文藝青年”這麼多,顯然看不上。

唯有“辭藻華麗”的無病呻吟,才能滿足,越另類,越聽不懂,就越牛。

聽不懂就高級?

此問題常在網友“互動”裡出現,我認為,聽不懂,絕對不是高級。

聽不懂就是聽不懂,讓你聽不懂的,只有實驗性小眾音樂。

高級能聽懂,垃圾能聽懂。

當你覺得一首歌厲害,就有了對這首歌的感受和共鳴。

只是專業知識不足以做出解釋,如果專家幫你解析,你會發現專家與你完全契合!

替你把想說的話全說了。

如網絡流行梗:

有文化的專業人士,聽到喜歡的歌,總能妙語連珠,解析歌曲;

沒文化的業餘人士,聽到喜歡的歌,只能:我X!好聽!牛X!

好的東西,大家反應是一致的,好歌,一定能聽懂。

垃圾歌更不用說了,對噴人來說,我十分放心,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只要你的歌夠爛,噴都給你噴上熱搜,聽不懂,肯定不意味著高級。

音樂有高低貴賤之分?

我認為沒有,每種音樂,存在即合理。

不同風格,不能比較,都應該尊重。

同一風格下,的確有優劣之分,沒對比就沒傷害。

好歌,讓人聽了想跪,垃圾歌,只讓人反感。

不免有人在先鋒性、實驗性小眾音樂下,評論好高級!有品位!

其實不是,小眾音樂,就適合一小部分受眾。

大眾也有品味,只是共性很多,不像小眾那樣獨特。

小眾戰勝流行,顯然不存在,當你想出圈,就已經開始追求流量,偏流行了。

流行就是商業,流量就是金錢。

很多人紅了,有點小飄,想撕掉流量標籤,在我看來,都是得到的有恃無恐,一邊吐槽流量,一邊享受流量帶來的紅利。

當你沒有流量,誰知道你是誰?你知道有很多人,多麼渴望流量傾斜,被別人發現嗎?

節目組請王源,真看中才華嗎?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我認為,並沒有。

只能說互惠互利,王源想證明自己,節目又需要流量。

請個頂級流量,告訴人們只關注音樂,誰也覺得“斷章取義”。

雖然王源是這類歌手的典型,但節目終究利用了他的流量。

流量沒什麼不好,有人喜歡,就天天燒香吧,別身在福中不知福。

你該做的是,努力讓實力配得上流量,流量標籤不是來撕的。

你應該有自知之明,是你太弱,不配擁有這些流量。

流量是高高在上的,它需要才華去匹配,你毛本事沒有,還大言不慚撕流量標籤。才不配位而已。

真想多了,太高估自己。流量+才華,才是王道。你有想撕掉流量標籤的想法,也註定成不了大事。

你要承認流量,珍惜流量,努力去配得上流量,不辜負別人喜歡。

當你說流量給你帶來壓力,是不是傷粉絲的心呢?

你看,通過節目,只能發現和了解問題,但不能解決。

《樂隊的夏天》

搖滾、樂隊、音樂人。

看似很火的節目,其實受眾還是那一小部分。

不關注樂隊的人,根本不會去看。

可能收穫很多半路粉,但節目過後,樂隊的發展,只是推動,不會有質變。

夢想與現實,終究兩難。

玩搖滾,追求態度嘛,我牛!我狂!做自己!

《樂隊的夏天》是搖滾向資本的妥協嗎?

我認為,你說不迎合大眾,但終究妥協了。

在Quora上看過關於”你學到的最殘酷的事是什麼?”一條高贊回答:

Money is the>錢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

某種意義上講,賺錢的音樂就是好音樂,人們認真思考後,依然肯付費。

說明你的音樂有價值。

錢、資本、商業是讓搖滾流行的絕佳方法。汪峰就是很好的例子。

不要排斥商業,如果真一心玩音樂,那參加綜藝幹啥。

不管怎樣,不走向商業,不出圈,不流行,只能算業餘愛好,玩一玩可以,養活不了你。

用別的地方賺的錢,來支撐愛好、夢想,除非家財萬貫,要不只是笑談。

喜歡是一方面,金錢很現實。

飯都吃不上,搞個演出還賠錢,這就搖滾、不妥協、做自己了?

別人賺錢,吐槽人家商業,偽搖滾,在我看來,也是沒理由可找了。

況且搖滾、樂隊本身就不熱門,就算出圈,也不見得有人看。

更別說想出名不出圈了。

一直強調搖滾、態度、堅持,實際從參加綜藝那刻起,就輸了,妥協了。

商業沒什麼不好,難看的是,嘴上說不好,卻在做商業的事。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彭磊很真實,被問到樂隊會堅持多久時,他開玩笑回答:

“如果不參加綜藝,還能走特別久,參加的話,可能明天就散了。”

在當下,想出名,卻不出圈,真的很難。

《聲入人心》

節目為推廣美聲、歌劇、音樂劇而生。

讓其變得商業、流行,讓更多人喜歡聽,並走進劇場去聽。

第二季,出品人開門見山,就是給選手打造全方位發展路線。

給首席提供音樂劇主演角色,舉行巡演。

一開始,就承認商業、市場,非常好,就出圈,就流行。

就結果來看,通過節目,能做得太少。

第一季播出後,報名該專業人數增多,但依然是冷門。

誰都知道知道這條路不好走,不是真的熱愛,很難堅持。

而且任何節目,都逃不過越辦越爛魔咒。

想靠媒體、綜藝改變樂壇,就是痴人說夢。

真正能讓美聲、音樂劇、歌劇發展壯大的,還得是歌手、音樂劇演員。

《中國好聲音》

說是隻關注聲音,哪個聲音好,長得醜的奪冠了?

節目只是場秀而已,認真,你就輸了。

李宗盛說:“媒體做一個很熱的節目賺的滿盆滿缽已經很偉大了,憑什麼要求一個媒體負起振興華語流行歌壇的責任?不可能。所以他們乾的已經不錯了。”

"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看完這些綜藝,我徹底不相信娛樂節目,可以改變音樂圈現狀,歡迎來到枯井音樂。

今年的綜藝節目,異常火熱,種類多,有點追不過來。

看下來,其實,每個綜藝,都不斷@音樂圈現狀,並指出樂壇一些問題。

幾個綜藝看完,我發現,綜藝終究娛樂至上,並不能改變音樂圈現狀。

《我是唱作人》

節目指出很多音樂圈現狀。

比如鄙視鏈、音樂高低級、流量與小眾等問題。

鄙視鏈由高進提出,很現實。

很多人聽高進的歌,去KTV也唱,但還是吐槽高進:俗、沒水平,只會口水歌。

真是“一邊享受,一邊淚流”。

音樂各風格互相看不起。

網上有說法:古典看不起爵士,爵士看不起搖滾,搖滾看不起流行,流行看不起說唱……

鄙視鏈問題始終存在。

到了曾軼可,上來就整:哇!好高級!

到了薩頂頂,上來就整:哇!世界級!

到了高進,上來就整:咦~沒感覺!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高進的詞,大多直白,像大白話,樸實無華,當今“文藝青年”這麼多,顯然看不上。

唯有“辭藻華麗”的無病呻吟,才能滿足,越另類,越聽不懂,就越牛。

聽不懂就高級?

此問題常在網友“互動”裡出現,我認為,聽不懂,絕對不是高級。

聽不懂就是聽不懂,讓你聽不懂的,只有實驗性小眾音樂。

高級能聽懂,垃圾能聽懂。

當你覺得一首歌厲害,就有了對這首歌的感受和共鳴。

只是專業知識不足以做出解釋,如果專家幫你解析,你會發現專家與你完全契合!

替你把想說的話全說了。

如網絡流行梗:

有文化的專業人士,聽到喜歡的歌,總能妙語連珠,解析歌曲;

沒文化的業餘人士,聽到喜歡的歌,只能:我X!好聽!牛X!

好的東西,大家反應是一致的,好歌,一定能聽懂。

垃圾歌更不用說了,對噴人來說,我十分放心,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只要你的歌夠爛,噴都給你噴上熱搜,聽不懂,肯定不意味著高級。

音樂有高低貴賤之分?

我認為沒有,每種音樂,存在即合理。

不同風格,不能比較,都應該尊重。

同一風格下,的確有優劣之分,沒對比就沒傷害。

好歌,讓人聽了想跪,垃圾歌,只讓人反感。

不免有人在先鋒性、實驗性小眾音樂下,評論好高級!有品位!

其實不是,小眾音樂,就適合一小部分受眾。

大眾也有品味,只是共性很多,不像小眾那樣獨特。

小眾戰勝流行,顯然不存在,當你想出圈,就已經開始追求流量,偏流行了。

流行就是商業,流量就是金錢。

很多人紅了,有點小飄,想撕掉流量標籤,在我看來,都是得到的有恃無恐,一邊吐槽流量,一邊享受流量帶來的紅利。

當你沒有流量,誰知道你是誰?你知道有很多人,多麼渴望流量傾斜,被別人發現嗎?

節目組請王源,真看中才華嗎?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我認為,並沒有。

只能說互惠互利,王源想證明自己,節目又需要流量。

請個頂級流量,告訴人們只關注音樂,誰也覺得“斷章取義”。

雖然王源是這類歌手的典型,但節目終究利用了他的流量。

流量沒什麼不好,有人喜歡,就天天燒香吧,別身在福中不知福。

你該做的是,努力讓實力配得上流量,流量標籤不是來撕的。

你應該有自知之明,是你太弱,不配擁有這些流量。

流量是高高在上的,它需要才華去匹配,你毛本事沒有,還大言不慚撕流量標籤。才不配位而已。

真想多了,太高估自己。流量+才華,才是王道。你有想撕掉流量標籤的想法,也註定成不了大事。

你要承認流量,珍惜流量,努力去配得上流量,不辜負別人喜歡。

當你說流量給你帶來壓力,是不是傷粉絲的心呢?

你看,通過節目,只能發現和了解問題,但不能解決。

《樂隊的夏天》

搖滾、樂隊、音樂人。

看似很火的節目,其實受眾還是那一小部分。

不關注樂隊的人,根本不會去看。

可能收穫很多半路粉,但節目過後,樂隊的發展,只是推動,不會有質變。

夢想與現實,終究兩難。

玩搖滾,追求態度嘛,我牛!我狂!做自己!

《樂隊的夏天》是搖滾向資本的妥協嗎?

我認為,你說不迎合大眾,但終究妥協了。

在Quora上看過關於”你學到的最殘酷的事是什麼?”一條高贊回答:

Money is the>錢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

某種意義上講,賺錢的音樂就是好音樂,人們認真思考後,依然肯付費。

說明你的音樂有價值。

錢、資本、商業是讓搖滾流行的絕佳方法。汪峰就是很好的例子。

不要排斥商業,如果真一心玩音樂,那參加綜藝幹啥。

不管怎樣,不走向商業,不出圈,不流行,只能算業餘愛好,玩一玩可以,養活不了你。

用別的地方賺的錢,來支撐愛好、夢想,除非家財萬貫,要不只是笑談。

喜歡是一方面,金錢很現實。

飯都吃不上,搞個演出還賠錢,這就搖滾、不妥協、做自己了?

別人賺錢,吐槽人家商業,偽搖滾,在我看來,也是沒理由可找了。

況且搖滾、樂隊本身就不熱門,就算出圈,也不見得有人看。

更別說想出名不出圈了。

一直強調搖滾、態度、堅持,實際從參加綜藝那刻起,就輸了,妥協了。

商業沒什麼不好,難看的是,嘴上說不好,卻在做商業的事。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彭磊很真實,被問到樂隊會堅持多久時,他開玩笑回答:

“如果不參加綜藝,還能走特別久,參加的話,可能明天就散了。”

在當下,想出名,卻不出圈,真的很難。

《聲入人心》

節目為推廣美聲、歌劇、音樂劇而生。

讓其變得商業、流行,讓更多人喜歡聽,並走進劇場去聽。

第二季,出品人開門見山,就是給選手打造全方位發展路線。

給首席提供音樂劇主演角色,舉行巡演。

一開始,就承認商業、市場,非常好,就出圈,就流行。

就結果來看,通過節目,能做得太少。

第一季播出後,報名該專業人數增多,但依然是冷門。

誰都知道知道這條路不好走,不是真的熱愛,很難堅持。

而且任何節目,都逃不過越辦越爛魔咒。

想靠媒體、綜藝改變樂壇,就是痴人說夢。

真正能讓美聲、音樂劇、歌劇發展壯大的,還得是歌手、音樂劇演員。

《中國好聲音》

說是隻關注聲音,哪個聲音好,長得醜的奪冠了?

節目只是場秀而已,認真,你就輸了。

李宗盛說:“媒體做一個很熱的節目賺的滿盆滿缽已經很偉大了,憑什麼要求一個媒體負起振興華語流行歌壇的責任?不可能。所以他們乾的已經不錯了。”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節目,能帶火一些歌,一些人,已經很好。

它只是給音樂人提供平臺,讓一部分人施展才華。並不能造就好音樂人。

因為他們參加節目前,就已經百鍊成鋼,只是借平臺展示而已。

節目不是造就他,只能成就他,人才,還是要獨立成長。

音樂人,要不斷打磨自己能力,不要想著通過節目爆火。

節目,只用來消費而已。實力,才能讓你立足。

節目容易迷惑你雙眼,讓你覺得自己很紅,有腕兒,忘記努力才是核心。

所以很多選秀歌手逃不過:出道即巔峰,三年即消失。

音樂人墮落,才是最致命的。

那麼誰才能改變音樂圈現狀呢?

李宗盛說:“振興華語樂壇的責任是我們的,不是媒體。”

沒錯,綜藝、選秀、媒體,都改變不了。

能改變的,只有音樂人。

持續、高產、優質的作品,才是振興之本。

歸根結底,沒有作品、人才,才導致這一系列問題。

李宗盛說:“聽音樂的人,你喂他豬食他就變成豬一樣,你持續喂他品位很差的歌,他就沒辦法,音樂人要承擔這個責任。”

要麼不比,要麼只跟自己比。

從自身找原因,你深處鄙視鏈底端,只說明你不夠優秀,怨不得別人。

李宗盛說:“音樂是被低估的行業,人人覺得他能玩,門檻很低,可是成功門檻很高,每個行業的上層,都是天生幹這個的,你不用找他,你會看到他,他一定夠亮,他的歌一定跟人家不一樣。”

別說別人鄙視你,是金子總會發光,誰也擋不住,總會有人看到。

只有源源不斷的人才湧現,音樂圈才風光大好。

那為什麼現在好音樂人如此之少?

一丶錢

李宗盛說:“我不在乎賺不賺錢,更在乎有沒有好的歌,以及歌曲對這個時代有多少意義。”

現在,音樂人玩音樂,目的性很強,賺錢嘛,我其實很支持,憑愛好、本事賺錢,沒什麼可黑。

但方向在偏離,就是不憑歌曲質量取勝,而是為了火而火,為了商業而商業。

一首歌,只求抓人的15秒,火起來賺個盆滿缽溢。

所以很多歌,沒啥營養,只刺激人的痛點、興奮點,配合小視頻,瞬間爆火。

有了經驗,找準興奮點,就會有一個接一個的爆款。

比如古風火了,你順著思路來,複製粘貼,果不其然,又會火。

歌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粗製濫造,同質化嚴重。

什麼歌賺錢,就寫什麼歌。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亙古不變。

二、責任感

李宗盛說:“我很熱愛這個行業,我太看重這個行業,我看到太多不相干的人來攪和我覺得非常不開心。”

《明日之子》中,李袁傑《離人愁》,沒有打動吳青峰,眼看被淘汰。

"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看完這些綜藝,我徹底不相信娛樂節目,可以改變音樂圈現狀,歡迎來到枯井音樂。

今年的綜藝節目,異常火熱,種類多,有點追不過來。

看下來,其實,每個綜藝,都不斷@音樂圈現狀,並指出樂壇一些問題。

幾個綜藝看完,我發現,綜藝終究娛樂至上,並不能改變音樂圈現狀。

《我是唱作人》

節目指出很多音樂圈現狀。

比如鄙視鏈、音樂高低級、流量與小眾等問題。

鄙視鏈由高進提出,很現實。

很多人聽高進的歌,去KTV也唱,但還是吐槽高進:俗、沒水平,只會口水歌。

真是“一邊享受,一邊淚流”。

音樂各風格互相看不起。

網上有說法:古典看不起爵士,爵士看不起搖滾,搖滾看不起流行,流行看不起說唱……

鄙視鏈問題始終存在。

到了曾軼可,上來就整:哇!好高級!

到了薩頂頂,上來就整:哇!世界級!

到了高進,上來就整:咦~沒感覺!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高進的詞,大多直白,像大白話,樸實無華,當今“文藝青年”這麼多,顯然看不上。

唯有“辭藻華麗”的無病呻吟,才能滿足,越另類,越聽不懂,就越牛。

聽不懂就高級?

此問題常在網友“互動”裡出現,我認為,聽不懂,絕對不是高級。

聽不懂就是聽不懂,讓你聽不懂的,只有實驗性小眾音樂。

高級能聽懂,垃圾能聽懂。

當你覺得一首歌厲害,就有了對這首歌的感受和共鳴。

只是專業知識不足以做出解釋,如果專家幫你解析,你會發現專家與你完全契合!

替你把想說的話全說了。

如網絡流行梗:

有文化的專業人士,聽到喜歡的歌,總能妙語連珠,解析歌曲;

沒文化的業餘人士,聽到喜歡的歌,只能:我X!好聽!牛X!

好的東西,大家反應是一致的,好歌,一定能聽懂。

垃圾歌更不用說了,對噴人來說,我十分放心,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只要你的歌夠爛,噴都給你噴上熱搜,聽不懂,肯定不意味著高級。

音樂有高低貴賤之分?

我認為沒有,每種音樂,存在即合理。

不同風格,不能比較,都應該尊重。

同一風格下,的確有優劣之分,沒對比就沒傷害。

好歌,讓人聽了想跪,垃圾歌,只讓人反感。

不免有人在先鋒性、實驗性小眾音樂下,評論好高級!有品位!

其實不是,小眾音樂,就適合一小部分受眾。

大眾也有品味,只是共性很多,不像小眾那樣獨特。

小眾戰勝流行,顯然不存在,當你想出圈,就已經開始追求流量,偏流行了。

流行就是商業,流量就是金錢。

很多人紅了,有點小飄,想撕掉流量標籤,在我看來,都是得到的有恃無恐,一邊吐槽流量,一邊享受流量帶來的紅利。

當你沒有流量,誰知道你是誰?你知道有很多人,多麼渴望流量傾斜,被別人發現嗎?

節目組請王源,真看中才華嗎?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我認為,並沒有。

只能說互惠互利,王源想證明自己,節目又需要流量。

請個頂級流量,告訴人們只關注音樂,誰也覺得“斷章取義”。

雖然王源是這類歌手的典型,但節目終究利用了他的流量。

流量沒什麼不好,有人喜歡,就天天燒香吧,別身在福中不知福。

你該做的是,努力讓實力配得上流量,流量標籤不是來撕的。

你應該有自知之明,是你太弱,不配擁有這些流量。

流量是高高在上的,它需要才華去匹配,你毛本事沒有,還大言不慚撕流量標籤。才不配位而已。

真想多了,太高估自己。流量+才華,才是王道。你有想撕掉流量標籤的想法,也註定成不了大事。

你要承認流量,珍惜流量,努力去配得上流量,不辜負別人喜歡。

當你說流量給你帶來壓力,是不是傷粉絲的心呢?

你看,通過節目,只能發現和了解問題,但不能解決。

《樂隊的夏天》

搖滾、樂隊、音樂人。

看似很火的節目,其實受眾還是那一小部分。

不關注樂隊的人,根本不會去看。

可能收穫很多半路粉,但節目過後,樂隊的發展,只是推動,不會有質變。

夢想與現實,終究兩難。

玩搖滾,追求態度嘛,我牛!我狂!做自己!

《樂隊的夏天》是搖滾向資本的妥協嗎?

我認為,你說不迎合大眾,但終究妥協了。

在Quora上看過關於”你學到的最殘酷的事是什麼?”一條高贊回答:

Money is the>錢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

某種意義上講,賺錢的音樂就是好音樂,人們認真思考後,依然肯付費。

說明你的音樂有價值。

錢、資本、商業是讓搖滾流行的絕佳方法。汪峰就是很好的例子。

不要排斥商業,如果真一心玩音樂,那參加綜藝幹啥。

不管怎樣,不走向商業,不出圈,不流行,只能算業餘愛好,玩一玩可以,養活不了你。

用別的地方賺的錢,來支撐愛好、夢想,除非家財萬貫,要不只是笑談。

喜歡是一方面,金錢很現實。

飯都吃不上,搞個演出還賠錢,這就搖滾、不妥協、做自己了?

別人賺錢,吐槽人家商業,偽搖滾,在我看來,也是沒理由可找了。

況且搖滾、樂隊本身就不熱門,就算出圈,也不見得有人看。

更別說想出名不出圈了。

一直強調搖滾、態度、堅持,實際從參加綜藝那刻起,就輸了,妥協了。

商業沒什麼不好,難看的是,嘴上說不好,卻在做商業的事。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彭磊很真實,被問到樂隊會堅持多久時,他開玩笑回答:

“如果不參加綜藝,還能走特別久,參加的話,可能明天就散了。”

在當下,想出名,卻不出圈,真的很難。

《聲入人心》

節目為推廣美聲、歌劇、音樂劇而生。

讓其變得商業、流行,讓更多人喜歡聽,並走進劇場去聽。

第二季,出品人開門見山,就是給選手打造全方位發展路線。

給首席提供音樂劇主演角色,舉行巡演。

一開始,就承認商業、市場,非常好,就出圈,就流行。

就結果來看,通過節目,能做得太少。

第一季播出後,報名該專業人數增多,但依然是冷門。

誰都知道知道這條路不好走,不是真的熱愛,很難堅持。

而且任何節目,都逃不過越辦越爛魔咒。

想靠媒體、綜藝改變樂壇,就是痴人說夢。

真正能讓美聲、音樂劇、歌劇發展壯大的,還得是歌手、音樂劇演員。

《中國好聲音》

說是隻關注聲音,哪個聲音好,長得醜的奪冠了?

節目只是場秀而已,認真,你就輸了。

李宗盛說:“媒體做一個很熱的節目賺的滿盆滿缽已經很偉大了,憑什麼要求一個媒體負起振興華語流行歌壇的責任?不可能。所以他們乾的已經不錯了。”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節目,能帶火一些歌,一些人,已經很好。

它只是給音樂人提供平臺,讓一部分人施展才華。並不能造就好音樂人。

因為他們參加節目前,就已經百鍊成鋼,只是借平臺展示而已。

節目不是造就他,只能成就他,人才,還是要獨立成長。

音樂人,要不斷打磨自己能力,不要想著通過節目爆火。

節目,只用來消費而已。實力,才能讓你立足。

節目容易迷惑你雙眼,讓你覺得自己很紅,有腕兒,忘記努力才是核心。

所以很多選秀歌手逃不過:出道即巔峰,三年即消失。

音樂人墮落,才是最致命的。

那麼誰才能改變音樂圈現狀呢?

李宗盛說:“振興華語樂壇的責任是我們的,不是媒體。”

沒錯,綜藝、選秀、媒體,都改變不了。

能改變的,只有音樂人。

持續、高產、優質的作品,才是振興之本。

歸根結底,沒有作品、人才,才導致這一系列問題。

李宗盛說:“聽音樂的人,你喂他豬食他就變成豬一樣,你持續喂他品位很差的歌,他就沒辦法,音樂人要承擔這個責任。”

要麼不比,要麼只跟自己比。

從自身找原因,你深處鄙視鏈底端,只說明你不夠優秀,怨不得別人。

李宗盛說:“音樂是被低估的行業,人人覺得他能玩,門檻很低,可是成功門檻很高,每個行業的上層,都是天生幹這個的,你不用找他,你會看到他,他一定夠亮,他的歌一定跟人家不一樣。”

別說別人鄙視你,是金子總會發光,誰也擋不住,總會有人看到。

只有源源不斷的人才湧現,音樂圈才風光大好。

那為什麼現在好音樂人如此之少?

一丶錢

李宗盛說:“我不在乎賺不賺錢,更在乎有沒有好的歌,以及歌曲對這個時代有多少意義。”

現在,音樂人玩音樂,目的性很強,賺錢嘛,我其實很支持,憑愛好、本事賺錢,沒什麼可黑。

但方向在偏離,就是不憑歌曲質量取勝,而是為了火而火,為了商業而商業。

一首歌,只求抓人的15秒,火起來賺個盆滿缽溢。

所以很多歌,沒啥營養,只刺激人的痛點、興奮點,配合小視頻,瞬間爆火。

有了經驗,找準興奮點,就會有一個接一個的爆款。

比如古風火了,你順著思路來,複製粘貼,果不其然,又會火。

歌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粗製濫造,同質化嚴重。

什麼歌賺錢,就寫什麼歌。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亙古不變。

二、責任感

李宗盛說:“我很熱愛這個行業,我太看重這個行業,我看到太多不相干的人來攪和我覺得非常不開心。”

《明日之子》中,李袁傑《離人愁》,沒有打動吳青峰,眼看被淘汰。

扒一扒綜藝背後的影響,它們拯救了流量圈,卻改變不了音樂圈現狀

他垂死掙扎,大呼中國風,倡導音樂理念。

華晨宇看不下去,決定給他機會,讓他古風即興。

一個根本不刁鑽的和旋,他硬是按不出來,基本樂理不懂,李宇春也懵逼他是如何創作的。

接著迎接華晨宇的一波“審判”:

“你不懂,就不要來標榜原創,你會影響到很多人的。”

一個音樂人,往小了說,要對自己負責,遵從內心,為大眾貢獻優質作品。

往大了說,要為樂壇負責,能為樂壇貢獻微薄之力,此生無憾。

這是音樂人該有的責任感。

依然有很多正經做音樂的人,只是這些人,沒有得到資源傾斜。

天天被“老鼠屎”刷屏、霸榜,好音樂難見天日。

你就是沒辦法,因為他們總輕鬆上榜,碾壓一切。

都說樂壇後繼無人,但大家給好音樂人機會了嗎?

一言不合,先噴為敬,一有些新潮音樂,新人,很有想法的那種,先罵到你頭破血流。

這種環境,怎麼有好音樂。

現在社會國泰民安、吃得飽、穿得暖,人們思想會“麻木”,難有對生活的深刻理解。

年輕人活得太滋潤,現在的歌詞,都是小情小愛,要不就閒的蛋疼瞎扯。

被社會保護的太好,無憂無慮,難有引人深省的作品。

不僅是音樂,很多行業都是,不願學習,不想提升自己。

劉歡說過:“我們有很好的音樂學院,希望年輕人可以去學這些。”

不是看不起"半路出家”,我們有資源,應該利用起來。

從小學音樂的人,一看氣質就不一樣,那種音樂底蘊油然而生。

做音樂,就應該是認真的,專業、優質,才是王道。

只有優質作品、音樂人,才能讓樂壇立起來。

所以,能改變音樂圈,振興樂壇的,只有音樂人。

不是媒體、節目炒作就能做到的,音樂發展,任重而道遠,以此共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