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上海民族樂團《共同家園》音樂現場於北京大學百週年紀念講堂上演。本次演出是首屆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亞洲文化展演劇目及第十九屆“相約北京”國際藝術節參演劇目,也是《共同家園》音樂現場自2018年11月上海首演以來,首度走進高校並與北京觀眾見面。

上海民族樂團音樂會《共同家園》在北大上演

上海民族樂團《共同家園》音樂現場於北京大學百週年紀念講堂上演,本文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音樂會依託“天地人和”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創新性地將中國民族音樂與五大洲多種代表性音樂有機融合,以《萬物之源》《文明之光》《和合相諧》《共同家園》四個篇章。這樣的藝術題材與“亞洲文明交流互鑑與命運共同體”的亞文會主題形成呼應,作為亞洲文明周亞洲文化展演參演劇目,以海派民樂的聲音抒發“文明因交流而多彩”的願景。

在音樂風格方面,《共同家園》嘗試突破傳統的“民樂”定義,將中國民樂置於“世界音樂”(world music)語境之中,這樣的創作視角為整臺音樂會提供了廣闊的藝術空間。

上海民族樂團音樂會《共同家園》在北大上演

演出現場,竹笛、二胡、琵琶等觀眾熟悉的中國民族樂器,將與來自五大洲的世界民族樂器碰撞出全然不同的音樂體驗。在一首首精心編創、風格多樣的原創曲目中,觀眾既能欣賞到尺八、亞美尼亞管、南亞塔布拉鼓蒼茫的遠古之音,也可感受手碟、電聲樂隊等現代樂器的時尚氣質,更能在二胡與馬頭琴、琵琶與西班牙吉他與俄羅斯三角琴樂隊的對話中,體會世界各民族音樂多元交融。

國際音樂大師譚盾的民族管絃樂作品《風與鳥的密語》,創造性地將民族管絃樂隊與手機這一極具象徵意義當代符號交響互動,是非常新穎的表現形式。

上海民族樂團音樂會《共同家園》在北大上演

豐富的舞臺呈現方式,也是本場演出的一大亮點。《共同家園》音樂現場將多媒體技術與音樂相結合,營造生動立體的視覺體驗:空靈浩瀚的宇宙幻境、四大文明古國的人文奇景、蓬勃瑰麗的時代氣象,將於LED大屏及冰屏一一呈現,豐富的視覺影像與風格多樣的音樂語言共同編織出不一樣的民樂印象。

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說:“《共同家園》音樂現場是樂團在海派民樂當代化創作道路上的最新成果,我們期待,通過不同國家和民族的音樂碰撞交融、相互共鳴,讓中國民樂在推動世界音樂的融合與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上海民族樂團音樂會《共同家園》在北大上演

《共同家園》的部分主要演奏家還將於在5月15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當天,參演大會平行分論壇之一“亞洲文明影響力”論壇,與來自泰國、哈薩克斯坦、菲律賓、印度、黎巴嫩和中國等六個亞洲國家的表演者一道,共同為與會嘉賓帶來以“詩樂會友”為主題的開幕演出。

上海民族樂團音樂會《共同家園》在北大上演

演奏家將使用中國傳統民族樂器進行跨地域的音樂詮釋,對各具民族特色的音樂元素進行獨特的“中國風呈現”:打擊樂組合營造獨具泰國特色的鐘磬禪音;由敦煌壁畫復原的直項五絃飛天琵琶仿西塔琴,奏出濃郁的印度風情;竹笛與笙交織出菲律賓管樂的婉轉旖旎;嗩吶展現黎巴嫩阿拉伯音樂的迷人色彩;二胡與阮以柔美的音色深情吟唱哈薩克民歌《可愛的一朵玫瑰花》;民樂合奏《春江花月夜》則彰顯中華文化由傳統步入當下的永恆魅力。以詩為心,以樂為媒,民族音樂將再次展現強大的藝術包容性,伴隨六國表演者的母語詩歌朗誦,傳遞“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的美好意蘊。

據悉,《共同家園》音樂現場還將於5月21日上演於中共中央黨校,並將於今年9月登陸國家大劇院,將海派民樂的聲音再次奉獻給北京觀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