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小調,自成體系

音樂 張掖 文化 曲藝 藝術 甘肅 戀愛 隴上非遺 2019-05-27
甘州小調,自成體系

甘州小調是流傳在甘肅張掖一帶的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說唱藝術,屬於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是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音樂演唱形式。演唱時通常由樂隊伴奏,多人演唱,可以走鄉串村、沿街就地演唱,也可以由一人彈唱。

甘州小調名目龐大,數目繁多,自成體系,既有對古代張掖音樂的繼承,也有對民歌、時令小調等的廣泛吸收,同時,還將本土樂曲、外來樂曲相互融和,其特點是語言樸素、恢諧、幽默、滑稽、逗趣、易於上口,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在節拍方面,大多以2/4拍為主。在音調的聲降方面,“4”和“7”兩個音表現特殊。

公元4-5世紀時,北涼王沮渠蒙遜吸收《龜茲樂》、胡羌及漢族音樂,創造《秦漢樂》。《秦漢樂》後又改編為《西涼樂》。《西涼樂》是漢族與西域音樂的融合。7-10世紀時(唐朝)《西涼樂》進一步發展,使之成為當時宮廷使用的“十部樂”中的主要音樂曲目之一。《唐書音樂志》記載“自周隋以來,管絃雜曲將數百,多為西涼樂。”隋唐音樂在發展過程中,內容不斷豐富,體系不斷壯大。後來這些《甘州小曲》又被民間藝人進一步發展,語言樸實化,更便於群眾接受,形成了甘州小調。


甘州小調,自成體系

▲ 傳承人正在教授學員

流傳至今的有《苦柳青》《甜柳青》《八譜兒》《山坡羊》《大紅袍》《紗帽翅》等40餘曲。有抒發男女愛情的《花五月》《黃姑娘》《凍冰》《繡荷包》等。甘州小調以它豐富的內容,鮮明的個性特徵而流傳。發掘、搶救、保護甘州小調,對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的素質,促進人們的全面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