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院見證西關粵劇興盛!以前荔灣街坊就在這些戲院睇大戲

粵劇 粵曲 藝術 音樂 廣州荔灣發佈 2017-06-07

荔灣故事

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

荔灣,是一個動人的故事,講了兩千多年。

荔灣故事,如涓涓細流,隨千年花地到親水荔灣,流淌過彰顯“十三行”鼎盛商貿文化的時期,流淌過“白鵝潭”商圈變遷的歲月,流淌到走向世界仍保留西關風情的新時代,經久不息。

荔灣故事,保存了嶺南文化特色的歷史印記和風土人情,傳播了一代代荔灣人的難忘回憶和民俗觀念,雕刻了廣府粵韻文化底蘊中奮發向上的荔灣精神。

荔灣故事好講,粵劇童謠白話文道不盡,講好荔灣故事,從《粵韻荔灣》到《商海荔灣》,從《千年花地》到《親水荔灣》,我們每週不見不散。

粵韻荔灣

粵語的“梗”,即固定之意。約建於清光緒初年(1875年)的容光街(今廣州文化公園範圍內)北帝廟戲臺,便是梗戲臺,是用木、石建成的固定戲臺。雖然戲臺與觀眾席都是露天的,卻是大受百姓歡迎的娛樂場所。每逢神誕酬神打醮或節日慶典,北帝廟管理者必僱請粵劇名班至此演出,尤其是農曆三月初三的北帝誕前後,更是人山人海,極之熱鬧。

西關繁華,粵劇擁躉多,所以從晚清到民國時期粵劇演出舞臺也多。戲院之多、觀眾之多是把粵劇藝術推向鼎盛的重要因素。

戲院見證西關粵劇興盛!以前荔灣街坊就在這些戲院睇大戲

街坊觀看荔枝灣大戲臺演出

廣慶戲院

廣慶戲院,位於昌華大街(今多寶路地段),由劉學洵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據說是廣州第一家對外公開售票公演的戲院。劉學洵當時是廣州的知名人士,其住宅“劉園”乃西關名宅,廣慶戲院就建於劉園隔鄰。戲院內有電燈照明,座位分藤椅和木椅兩種,票價分男界白銀8分、4分,女界白銀1錢2分、4分。戲院開張時,由粵劇戲班德財貴班首演。以後常演粵劇,也有外江班演出,但一年左右便關閉。

樂善戲院

樂善戲院是廣州最早的固定戲臺和固定戲院,位於今天的長壽東路,光緒三十年(1904年)建成,是廣州人看粵劇的好去處。初期,戲院座位有1100多個,價格分為三檔:對號、彈弓、木椅。白天與夜晚、男性與女性出演的價格皆有差別。最高的價格出現在男性出演的夜戲,對號座需要六毫,全天平均票價兩三毫,參照當時的物價,雖然是普通老百姓幾天的生活費,但也完全負擔得起。

戲院見證西關粵劇興盛!以前荔灣街坊就在這些戲院睇大戲

一張樂善戲院的大戲價目表。

戲院建成後,常作賑濟義演,不少名戲班曾在此演出。如大中華班演《三氣唐天子》、覺先聲劇團演《胡不歸》等。1948年戲院改建,之後非凡響劇團在此上演《情僧偷到瀟湘館》,一時轟動。新中國成立後,樂善戲院仍是廣州知名戲院。1954年,廣州粵劇工作團及珠江、東方紅、太陽升、新百花等劇團在此曾聯袂演出《六國大封相》、《十八相送》、《單刀會》、《秦香蓮》等劇目。“廣州市第一屆粵劇觀摩演出”大會亦在此開幕。1966年後,戲院停業,1970年改作利群舊物商場。

百樂門戲院

百樂門戲院,位於第十甫路今陶陶居酒樓隔鄰,最初以放電影為主,名叫模範有聲影院,建於1928年。後來前座上蓋重建,改名新新戲院。1946年,由粵劇班主鄭炳克將該院改建為百樂門戲院,設座位700多個,以演出粵劇為主,不少省港大班曾在此演出。1949年初,又複名新新戲院。新中國成立後,以放電影為主,後改作他用。

戲院見證西關粵劇興盛!以前荔灣街坊就在這些戲院睇大戲

百樂門戲院前座上蓋重建後,改名新新戲院。

金殿戲院

金殿戲院,位於第十甫,約1946年建成,演粵劇為主。新中國成立後改名大眾劇場。1959年改為紅荔音樂曲藝廳,1960年元旦開業,以茶座形式演出音樂曲藝,座位500多個。1961年下半年起,廣州市文化局以該廳為基地,組辦建“紅荔俱樂部”,成為文化界人士業餘消遣交流之地。20世紀80年代初,改建樓房後,二樓仍有曲藝茶座,1989年初停辦。

平安大戲院

戲院見證西關粵劇興盛!以前荔灣街坊就在這些戲院睇大戲

平安大戲院

平安大戲院是新中國時期首家新建戲院,位於第十甫路,佔地面積1700平方米。1951年2月建成,開業時不少名藝人蔘加剪綵。初期有1820個座位,演粵劇為主。1957年和1963年,先後由市演出公司、市房管局投資改建大堂、加建樓座。建成後全場座位1669個,是廣州市粵劇演出的主要戲院之一。1972年增加電影放映,改名前進影劇場。1980-1985年,升高了舞臺、擴建化妝間,此後增設錄像投影室、電子遊戲室等項目。1989年7月起,再進行裝修改造,1990年1月復業,複名為平安大戲院,1990年、1996年,廣州舉辦第一、第二屆羊城國際粵劇節,該戲院是演出劇場之一。

彩虹影劇場

彩虹影劇場,位於西華路120號,1958年建成,當時有1162個座位,常有粵劇演出。1992年11月重建,1995年12月落成開業,更名為彩虹娛樂城。1998年,由廣州市文化局協調市演出公司與廣東音樂曲藝團,在該娛樂城合辦廣東音樂曲藝演出基地,於1999年3月開辦“彩虹曲苑”,設座位320個。除定期演出廣東音樂、曲藝外,也是羊城國際粵劇節粵曲演唱專場的主要演出場所之一。

戲院見證西關粵劇興盛!以前荔灣街坊就在這些戲院睇大戲

如今的彩虹曲苑

擁有多個劇場的文化公園

戲院見證西關粵劇興盛!以前荔灣街坊就在這些戲院睇大戲

廣州文化公園

廣州文化公園曾經有紅星和百花兩個露天劇場,均建於1958年。紅星劇場以演出粵劇為主兼演雜技,舞臺有上蓋,露天觀眾席有3000多個。廣東粵劇院、廣州粵劇團的名演員均曾到此演出。1984年拆除,改作他用。百花劇場原稱“群眾臺”,有1000多個座位。該臺以業餘粵劇團隊演出為主,專業粵劇團也偶爾到此演出。1989年10月,廣州市首屆“群眾粵劇大聯展”在此舉行,有23個業餘粵劇團2000多人蔘加,演出15場28臺劇目。1991年,廣州市第二屆“群眾粵劇大聯展”在此舉辦。20世紀90年代後期改作他用。

1951年建成的文娛劇場,是文化公園最早的戲院。初期觀眾席為露天,後建上蓋,座位1246個。該場主演粵劇,粵劇老倌白駒榮、薛覺先、靚少佳、郎筠玉、羅品超等,多次在此演出。全國各地劇種的劇團亦曾來此演出。例如河南省梆子戲藝術家常香玉,著名京劇藝術家馬連良、張君秋、梅葆玖,越劇藝術家王文娟等,都曾帶團來演出。1989年,該劇場拆除,改建為水上樂園。

戲院見證西關粵劇興盛!以前荔灣街坊就在這些戲院睇大戲

文化公園中心臺

文化公園中心臺,則是最多觀眾的劇場,建於1951年,是廣場式露天劇場。露天觀眾席800多個,外圍可容納兩三萬人站立觀看。建臺後常有粵劇、粵曲演出,吸引大批觀眾。1956年元旦,馬師曾、紅線女在此演出《昭君出塞》,觀眾達3萬人。1983年,粵劇名演員盧秋萍、郭鳳女、林錦屏、彭熾權、倪惠英、曾慧、丁凡、吳國華等在此舉行“首本曲目專場演唱會”,觀眾逾萬人。1989年,中心臺全面改建,改建後舞臺為磚木結構,有上蓋,露天觀眾席有座位584個,憑廉價票進座,有些演出還免費入座。外圍仍保留廣場,容觀眾站立觀看。1995年,第四屆“羊城群眾粵劇大聯展暨青年粵劇粵曲大賽”在此舉行。第一屆(1990年)、第二屆(1996年)羊城國際粵劇節的部分劇(節)目也在此演出。長期以來,此臺是廣州市業餘粵劇團隊的主要演出場所之一。

作者 饒原生

(原文有增刪)

【編輯 蟲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