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之後,有些天賦老天爺就要收回去了

13歲之後,有些天賦老天爺就要收回去了

(一)

在韻韻三四歲的時候,兒童經典文化誦讀在湛江開始大規模推廣。

兒童經典文化誦讀工程是由臺灣王財貴教授在多年實踐經驗基礎上,於1994年發起,並迅速在全球推廣開來的一項素質教育、文化傳承的基礎工程。1995年3月,由於趙樸初、冰心、夏衍、啟功等九位文化屆長者在全國政協會議上的呼籲,引起了國家教委李鐵映、李嵐清等領導的高度重視。”大致記得當時是這樣宣傳的。

也記得宣傳中說,中國大陸和臺灣有幾百萬兒童,加上海內外相關力量推動,香港、東南亞、美國、加拿大也有好幾百萬兒童,都在誦讀經典文化中受益。

1994年就發起了,2002年左右才到達我們居住的城市。慢是有點慢,但還是感謝關心文化教育事業的人士將這種教育理念傳播了進來。

而其實對於我來說,時間剛剛好,那時,我家韻韻三四歲,孩子的年齡,使得我也特別關注早期教育,智力開發這些問題。

13歲之後,有些天賦老天爺就要收回去了

推廣中國兒童經典文化誦讀時,有講座也有很多宣傳資料,我聽了讀了,覺得有道理。

資料顯示,”腦科學研究表明,兒童在6歲,也就是接受小學教育開始,就要慢慢完成從右腦認知模式向左腦認知模式的轉化,在13歲左右基本完成,轉變成與成人相同的左腦思維模式。所謂的左腦思維,就是擅長理解力與邏輯推理;右腦擅長直覺式、全面的、整合的心智活動。就拿記憶力來說成人的記憶屬於左腦記憶,需要先理解再記憶,而兒童擅長不理解記憶複雜的內容,屬於深層的悟解(頓悟的悟),我們常常要求學生先理解再記憶,是把成年人的左腦思維方式強加於孩子,這是在抹殺孩子的天賦,我們卻全然不知。”

按照我的理解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常感嘆自己孩子以及別人家的孩子記憶力驚人,大概正是因為那會兒他們的理解能力還沒發展起來,他們擅長於不理解的記憶。我們常常輕視甚至打擊孩子的這種天賦,認為只是死記硬背,有什麼用。殊不知,我們在磨滅孩子的天賦。不但沒有珍惜這種天賦,沒有好好利用這個時機,反而在堅持不渝地打擊磨滅孩子的天賦。

說我們是愚蠢的父母、愚蠢的成年人,不為過吧?

13歲之後,有些天賦老天爺就要收回去了

(二)

陸桴亭(明末教育家、理學家)說:“凡人有記性,有悟性。自十五歲以前,物慾未染,知識未開,多記性,少悟性;十五歲後,知識既開,物慾既染,則多悟性,少記性。故凡所當讀書,皆當十五歲前,使之熟讀。”

他以15歲為分界點,而現代科學更傾向於13歲。

我記得當年王財貴教授的一句話,大概意思是,13歲之後,有些天賦老天爺就要收回去的(王教授並沒到過湛江,我只是在資料上讀到過這句話)。我對這句話的印象非常深刻。

很多資料顯示,古今中外,對於誦讀、背誦在孩子早期學習中的地位都非常推崇。

日本筑波大學的加藤榮一教授在《天才滿世界》中詮釋了“素讀”:

“素讀”就是要大量的死記硬背,是使腦子變聰明的方法。

他說古代日本人的做法就是‘素讀’——不求理解含義、只照著字面朗讀漢籍(即中國的經史子集)。戰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有10個人,他們全都作過這種‘素讀’練習。湯川秀樹先生從3歲就開始接受這種訓練了。

猶太教育培養出了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們的教育就是以記憶學習為中心,強調反覆朗讀。他們的孩子從三歲開始就要接受每天六到十個小時的教育活動,其中誦讀經典是這個時期的重要課程。他們的《希伯來聖經》(即《舊約聖經》)、《塔木德》等經典都刻入了每個人的記憶深處。

中國傳統的母語教學也是以“誦讀”法為主要的手段,中國一代代的文化巨擘就是靠這種方式獲得堅實的童子功的。

13歲之後,有些天賦老天爺就要收回去了

我認同這些關於誦讀、背誦的理念,所以聽完講座,閱讀過資料之後,我買回了整整一大套經典,有書有碟,每天堅持播放給當時三四歲的韻韻聽,也堅持帶著她朗讀背誦。

以朗讀為主要手段,背誦是不知不覺的結果。

大概兩年之後,韻韻開始學習英語,我創辦了自己的英語培訓機構。

對於韻韻的英語啟蒙以及小學部的孩子,我做的最主要的事情,就是設置英語語言環境並且帶著他們大聲朗誦。

在我的培訓機構裡,通常一次培訓兩個半小時,我將這一個半小時設置為三節課,學齡前兒童以及小學低年級學生(一二三年級),三節課基本都是在朗讀背誦,內容有英語韻律詩,英語口語句子,英語小故事以及新概念英語的課文。小學中高年級會拿出一節課學習語法。初中以上的班級就沒有專門的朗讀背誦的時間了。

各年級的朗誦背誦,我的要求並不是走形式似的讀一兩遍,而是在課堂上反反覆覆讀,用各種形式讀,直至會背誦。下週來上課時,在朗讀背誦新的內容時,一定會複習背誦上一週的內容。就是用這種方法,強行給孩子們輸入了很多語言原材料。而且這種輸入並不是泛讀的形式,而是真正背了下來。

具體到背誦的方式,我主要用的是反覆誦讀,利用遊戲讀、打拍子讀、拍掌讀、擊打桌子讀。總之就是製造趣味、製造韻律,讓孩子不厭倦,最終的目的就是讓他們通過反覆讀,背誦下來。至於意思,並不是最重要的。更何況,故事和課文,我們通常會分角色用英語表演,所以大致意思孩子是明白的,只是沒有要求他們一句一句用中文翻譯而已。

用這種方法教學,當然也遇到了很多來自家長的質疑和阻力。他們覺得兩個半小時就背誦了一些句子一些韻律詩一些課文。有的甚至不知道意思。有什麼用。我只得靠召集家長會的形式向家長們講述為什麼這樣做的原因。當然也是有人理解有人仍然不理解。很多家長習慣於問孩子“你背了這麼多,你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嗎?”

13歲之後,有些天賦老天爺就要收回去了

現如今湉湉學習英語和中文,我仍然強調朗讀。

希望她背下來的東西,我就是帶著她或要求她反反覆覆多次讀,搖頭晃腦讀、做動作讀、拍掌拍桌子製造韻律來讀。形式要豐富多樣,唯一不變的就是“讀”。沒有告訴她說必須要背下來,最後也都背下來了。

她現在的語文老師和數學老師都非常年輕,也願意把學生教好。但確實缺少一些關於教育教學的思考。

我建議過很多次,不用講太多,一篇課文拿到手,首先讓孩子讀個七八遍,然後分角色讀、表演讀。就算一節課全部在讀,老師沒有時間講解也沒關係。也遠遠強於老師講得口乾舌燥而學生連那篇文章還讀不通順。在課堂上其實很難做到,但我們回到家基本是這樣做的。

關於數學,我也經常要求孩子在上新課前以及複習做題前,大聲朗讀幾次課本內容。有幾次孩子無意中告訴數學老師說,我媽媽要我讀幾遍課本的內容。據說年輕的數學老師有些驚訝:“數學也讀呀。”哈哈,數學課本當然也要讀。做數學題目時,低年級的孩子,你還可以要求他用手指指讀題目。你試試看有沒有效果。

13歲之後,有些天賦老天爺就要收回去了

現在提倡大量閱讀,很多孩子看似翻閱千萬卷,卻沒有讀透半本書,結果依然是胸無半點墨。不是說這樣子廣泛閱讀沒有用,但還是要跟精讀結合起來。

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個“破”字就是讓書中的文字爛熟於心。這些文字成了一個人一生所需的文化“酵母”,到了一定時期就能釀出醇酒。

抓住孩子的13歲之前吧,讓原本具有天才潛能的孩子,都得到天才的訓練方式。別讓這天賜而又稍縱即逝的良機被成年人的愚蠢和自以為是浪費了。

其實,作為父母,咱們也只能在孩子13歲之前使得上一點勁,幫得上一點忙。之後的,其實早已成定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