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簡史:半導體帝國的崛起

序言:

這個世界從行政上劃分,有多達199個國家,而從經濟角度來看的話,有些跨國公司,在特定的領域裡,更可以稱之為“帝國”,英特爾就是這樣的“帝國”,一個已然輝煌了近半個世紀的傳奇。她同樣有著豐富的歷史和驚心動魄的歷程,同樣經歷過各種危機與機遇,有過驚世駭俗的勝利,也有過讓人唏噓的失利。今天,就讓我們翻開這本幾乎可以代表半導體產業發展史的“帝國”歷史書,以歷代“帝王”(CEO)的視角,來看看這段傳奇歷程。

“帝國”的建立

公元1955年,“晶體管之父”威廉·肖克利創建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並吸引了很多富有才華的年輕科學家加盟。其中就包括後來創建英特爾的羅伯特·諾伊斯與戈登·摩爾。肖克利是一個優秀的科學家,但對於公司運營並不擅長,有八位才華橫溢的但又苦於無法實現諸多願景的年輕人很快決定辭職,他們是羅伯特·諾伊斯、戈登·摩爾、朱利亞斯·布蘭克、尤金·克萊爾、金·赫爾尼、傑·拉斯特、謝爾頓·羅伯茨和維克多·格里尼克。他們被肖克利稱為"八叛逆"。

英特爾簡史:半導體帝國的崛起

史稱“八叛逆”的這些年輕人開創了“仙童半導體”, 仙童公司以硅取代原材料鍺的晶體管發佈後,世界電子產業的轉型步伐大大加快,人們迎來了自動化信息化時代。

在迄今為止硅谷大約70家半導體公司中,有一半都是這家公司直接或間接的後裔。

從這個被後世稱之為“半導體西點軍校”的“仙童半導體”走出來的新一代創業者們,一個個聲名鵲起,有領導美國“國家半導體”NSC實現飛躍的查爾斯·斯波克,有帶領7位仙童員工創辦“高級微型儀器公司”(AMD)的傑裡·桑德斯……當然,這些出走仙童的硅谷先驅們,最有名的當屬創辦了英特爾的羅伯特·諾伊斯與戈登·摩爾。

公元1968年,羅伯特·諾伊斯和戈登·摩爾來到工商局註冊,原本他們新公司的名稱是兩人名字的組合——Moore Noyce,但他們卻發現這個名字已經被一家連鎖酒店搶先註冊(也有傳聞是覺得名字不好聽)。不得已,他們採取了“Integrated Electronics(集成電子)”兩個單詞的縮寫為公司名稱。自此,“英特爾帝國”成立了!

“帝國”的經營者們

一.羅伯特·諾伊斯

羅伯特·諾伊斯(公元1968年~公元1974年,在位時間6年)即“英特爾一世”,集成電路發明者之一,仙童半導體公司和英特爾共同創立者之一,麻省理工學院(MIT)博士,格林尼學院文學學士,那句話怎說的?德藝雙馨?文才兼備?雄才武略?文武雙全?……總之,諾伊斯人格魅力強大,具備領袖氣質,才華橫溢的他,可以說開啟了現代硅谷的IT產業歷程。

英特爾簡史:半導體帝國的崛起

諾伊斯不但善“開拓”,在學術方面也十分卓越,這是一個兩次擦肩諾貝爾獎的天才,第一次是他在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時形成的“負阻二極管”概念。然而,他的BOSS,美國固態物理界最有名的威廉姆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對此毫無興趣,諾伊斯不得不終止研究。後來,日本科學家江崎玲於奈(Leo Esaki)發明了該器件,並獲得諾貝爾獎。

第二次是在幾年之後,諾伊斯和德州儀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傑克基爾比(Jack Kilby)共同發明集成電路,即將電路所有元件嵌入單片半導體中。集成電路性能超群,批量生產成本低廉,若沒有集成電路,便沒有今天的電腦行業。基爾比於2000年獲得諾貝爾獎,可惜諾伊斯已去世,不能共享這一殊榮。

英特爾簡史:半導體帝國的崛起

圖為英特爾於1971年生產的第一代微處理器:intel 4004。

雖然諾伊斯在個人生活、信仰及家庭方面並沒有為世人做出表率,但都無掩這位偉人的光芒,其最大的功績便是在位期間,開發出人類歷史上第一款微型處理器intel 4004,開創了一個集成電子新紀元。

二.戈登·摩爾

戈登·摩爾(公元1975年~公元1987年,在位時間12年)即“英特爾二世”,英特爾聯合創始人,半導體業傳奇人物,摩爾定律發明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化學學士,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化學博士,毫無疑問,這又是一位專業性極強的“帝王”,如果說羅伯特·諾伊斯是帝國的大腦,那戈登·摩爾就是帝國的心臟。

摩爾不同於諾伊斯的熱情奔放,他是一個務實派,技術流,他沒有類似諾伊斯那些開飛機劃大船般的冒險激情,與之相反的是,他性情相當沉著、平靜。他有兩大愛好:一是在岸邊執杆垂釣;一是在湖上滑船遊憩。一動一靜,這樣的互補性,應該就是帝國這兩位元勳之所以可以成為好搭檔的原因吧。

英特爾簡史:半導體帝國的崛起

公元1965年的一天,摩爾在當年第35期《電子》雜誌上發表了著名的“摩爾定律”,成為迄今為止半導體歷史上最具意義的論文。

該定律指出:微處理器芯片的電路密度,以及它潛在的計算能力,每隔一年翻番。為了使這個描述更精確,1975年,摩爾做了一些修正,將翻番的時間從一年調整為兩年。實際上,後來更準確的時間是兩者的平均:18個月。

摩爾定律就好似一個最優秀的指揮家,在隨後的幾十年中,指揮著英特爾以及全世界的IT從業者共同演繹出一首現代計算機產業的交響曲。

英特爾簡史:半導體帝國的崛起

公元1981年,在存儲芯片遭遇來自日本的強敵狙擊之後,摩爾以其獨到的眼光,指導了英特爾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戰略轉移,放棄已經失利的存儲芯片市場,主攻微型計算機的大腦——CPU,正是這一次戰略轉移,成功奠定了日後英特爾帝國的霸主地位。

公元1987年,摩爾功成身退,但仍保留主席席位至1989年後光榮退休。公元1990年,摩爾從當時布什總統的手中接過了美國技術獎。

三.安迪·格魯夫

安迪·格魯夫(公元1987年~公元1998年,在位時間11年)即“英特爾三世”,英特爾第三任CEO,如果說,將前兩任CEO比喻為英特爾的大腦與心臟,那麼格魯夫就是名副其實的雙手,一個強硬的行動派!他彷彿就是個天生善於經營的企業家,他的猶太血統也似乎在佐證這一點。

一個身上沒有傳奇創業背景的匈牙利商人之子,如何領導英特爾這麼龐大的商業帝國?他靠的是鐵腕與紀律,靠的是果決與“殺伐”,而這些,恰恰都是前兩任CEO所缺少的。

英特爾簡史:半導體帝國的崛起

公元1982年,美國經濟形勢惡化,公司發展受阻,鐵腕格魯夫為了應對來自日本同行的競爭,拿出了著名的“125%的解決方案”,以激勵僱員發揮更高的效率,也因此讓英特爾成為了血汗工廠,這位對遲到無法容忍的CEO也因此被雜誌評為全美最為嚴厲的老闆。

公元1984年,存儲器業務仍舊遭受日本同行的壓迫,庫房裡堆積如山,資金週轉失靈,危機之下,格魯夫繼續推行其目標式管理,頂住了壓力,併為接下來的轉型贏得了時間。

公元1985年,格魯夫與摩爾摩爾討論:“如果我們下臺了,另選一位新總裁,你認為他會採取什麼行動?”摩爾猶豫了一下,答道:“他會放棄存儲器業務”。格魯夫說:“那我們為什麼不自己動手?”一場戰略性轉移就此拉開帷幕。

公元1986年,新口號“英特爾,微處理器公司”的宣佈,同樣昭示著這個帝國已經順利渡過了轉型期,為未來幾十年鋪就了成功的基石。

公元1992年,英特爾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企業,且遠遠拋開第二名,格魯夫的傳奇色彩也逐漸加深。因為英特爾已不僅僅是微處理器廠商,它逐漸成了整個計算機產業的領導者。

英特爾簡史:半導體帝國的崛起

公元1996年,身兼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教授的安迪·格魯夫出了新書:《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這是他一生理念的總結,核心就是戰略轉折點問題。“穿越戰略轉折點為我們設下的死亡之谷,是一個企業組織必須歷經的最大磨難”。

這本書在全世界範圍廣泛出版傳播,成為了激勵很多企業家的座右銘。然而即使再強的勇者也會跌倒,在1997年英特爾達到輝煌之際,因為對低端產品重視度不高的問題,在次年業績就遭受挫折,而格魯夫本人,也因此挫折外加癌症的侵襲,選擇了激流勇退,將公司大權交給了下一個接班人。

英特爾簡史:半導體帝國的崛起

另外一方面,在格魯夫掌控帝國期間,多年來為人們所稱道,但卻始終被予以否認的“Wintel聯盟”已經嶄露頭角,儘管微軟初期的弱小與英特爾的合作並不對等,蓋茨本人也對格魯夫的剛硬個性無法欣賞,但基於各種原因,雙方的合作仍然是硬著頭皮開始了。

與近年來“Wintel聯盟”相對默契的表現相反,在雙方合作開始的時候,其實是各種“相愛想殺”,既要合作,也要競爭,傲慢的蓋茨與剛強的格魯夫甚至曾經在飯桌上大吵過一架。

英特爾簡史:半導體帝國的崛起

據說,微軟後來走向強盛時,曾擔心英特爾自己打造操作系統排擠掉自己,曾考慮過收購國民半導體公司或AMD。所以還是那句老話,在商業上沒有永遠的朋友或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無論如何,在格魯夫手裡,英特爾帝國完成了19億美元至260億美元的蛻變,成為了業界領導者,書寫了歷史的他雖然在後期有過錯誤,但仍不改世人對他的高度讚譽。

四.克雷格·貝瑞特

克雷格·貝瑞特(公元1998年~公元2005年,在位時間7年)即“英特爾四世”,斯坦福大學科學學士、科學碩士以及材料科學博士,貝瑞特博士發表過40多篇技術專著,並撰寫過一本材料科學教科書《材料工程基礎》。

很顯然,這又是繼摩爾以後,又一個以技術見長的“帝王”,相比前任的鐵腕管理手法,貝瑞特要平緩得多,在加入英特爾之前,一直在斯坦福大學任教,之後在英特爾埋頭苦幹了二十多年,近花甲之年接掌英特爾。

英特爾簡史:半導體帝國的崛起

可以說,帝國在貝瑞特執掌下,進入了一個發展平和期,但切莫覺得這是不作為或者混日子,要知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更何況,前任格魯夫當時的一些遺留問題,解決起來並不簡單。他努力將帝國的根基一步步夯實,並且帶領帝國進行過兩次成功的轉型。

公元1998年,貝瑞特剛剛執掌帝國,前任CEO留下來的境況實在不堪,當年英特爾失利低端芯片市場,一邊面臨著10年以來首次利潤下降,另一邊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的壟斷指控使得公司股票下挫32%。“降低成本,節約開支”成為貝瑞特上任後狠抓的核心管理任務之一,並細分產品策略,使英特爾度過了艱難的6個月,公司股票及業績在該年年末上升到空前的高度。

英特爾簡史:半導體帝國的崛起

或許是因為英特爾與微軟都開始專注於自己的特有領域,在貝瑞特執掌英特爾期間,“Wintel事實聯盟”的穩固性更勝以往,在商業上展開了較為密切的合作,雙方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均成長為世界級一流IT企業。

英特爾簡史:半導體帝國的崛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貝瑞特有過十五次中國之行,除了對於中國這個新興市場給予極大重視,對中國的教育事業也是給予了很大幫助,在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貝瑞特更是親自前往災區,訪問了災後的四川小學,啟動“i世界計劃”。

公元2005年,“英特爾四世”——克雷格·貝瑞特將帝國交給接班人後,又作為英特爾董事會主席繼續為帝國服務,2009年正式退休,與夫人芭芭拉居住在亞利桑那州天堂谷。退休後最喜歡的活動仍是釣魚,這與摩爾何其相似,他常說:“熱衷於自己喜歡的、有樂趣的工作吧!這就是我每天早晨起床的最大理由。”

五.保羅·歐德寧

保羅·歐德寧(公元2005年~公元2013年,在位時間8年)即“英特爾五世”, 舊金山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碩士,英特爾第一位“非技術出身”的CEO,與略顯粗魯且直率的前任CEO貝瑞特相比,保羅·歐德寧相對更加溫和、敏感而體貼。

歐德寧沒有理學博士學位,甚至沒有學習工程的背景,還是一位“屠夫”的兒子,他如何執掌“英特爾帝國”?面對種種質疑,歐德寧沒有退縮,他與之前所有CEO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歐德寧憑藉的是銷售上的天賦,而銷售領域也與歐德寧的經濟學專業相符。

英特爾簡史:半導體帝國的崛起

公元2005 年6月份,蘋果公司宣佈他們將會在一年之內,讓旗下的 Mac 設備從 PowerPC 過渡到 Intel CPU,這條消息震驚了整個Mac行業。

公元而 2006 年1月份,發佈會上,喬布斯隆重介紹了蘋果公司的第一款Intel Mac,當時,歐德寧身穿白色防塵服,手託圓晶走向喬布斯,兩人共同向世界宣佈了一個新的Mac時代,也是一個新的英特爾時代,這個新時代,英特爾迎來了自己一個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而歐德寧也憑藉此舉,贏得了更多人的認同,打消了之前針對自己的種種質疑聲音。

事實上,歐德寧向來都是說服蘋果公司共同合作的重要力量,同時相比傳統的Windows更喜歡Mac OS,並在Windows Vista發行時說:“我們已經接觸Windows有一段很長時間,應該是要跟蘋果公司更加親密了。”

英特爾簡史:半導體帝國的崛起

自2006年蘋果公司放棄了IBM芯片,與英特爾達成合作之後,MAC電腦便一躍而起,幾乎重塑了當年喬布斯經典時代的輝煌,在個人計算機行業裡,越戰越強的MAC與傳統PC分庭抗禮,為蘋果公司帶來了豐厚的收益同時,也為英特爾帶來了同樣的收穫。

公元2007年,iphone橫空出世,雖然在個人電腦方面,歐德寧抓住了蘋果的訂單,但是在風靡世界的iphone上,歐德寧卻錯失了一個天大的好機會,他在退休後,曾對媒體表示:“必須得說的是,在iPhone面世前,沒人知道iPhone可以做些什麼......總歸事情是這樣,當時他們對一款芯片有興趣,想出價買下來但不肯講價。這個價格低於我們的預算成本。我很不理解,他們的報價不能用出貨量來彌補。”“不過現在看來,當時的預算成本是錯的,(iPhone)出貨量比任何人能想象的要高上100倍。”

英特爾簡史:半導體帝國的崛起

除了對外積極合作以外,歐德寧從上任伊始就開始著手對英特爾的重組計劃,在對公司的經營效率和組織結構進行了細緻的分析之後,歐德寧立即採取行動對英特爾進行重組,將公司分成5個市場板塊——數字家庭、企業計算、醫療衛生、移動計算和頻道。他預計,重組之後,2007年英特爾可節省成本和經營費用20億美元,此後每年可節省30億美元左右的成本。成本的節省主要通過裁員來實現。

公元2006年,歐德寧把員工人數裁剪到了9.5萬。除裁員之外,英特爾還新招聘了2萬名左右的員工,這些人主要是軟件開發人員、社會學人員、醫生和人種學研究人員以協助公司開發新產品。通過裁員,英特爾提高了製造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和設備利用率,並改進了產品設計方法和流程,同時也裁剪了冗員。為英特爾在未來幾十年成為一家更具效率的公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公元2013年,“英特爾五世”——保羅·歐德寧退休。董事會主席安迪·布萊恩特(Andy Bryant)稱:“歐德寧是一位優秀的企業領袖,也是英特爾成立45年來的第五位CEO,他成功地帶領公司經受住了各種困難和行業變遷的挑戰。董事會對其為公司做出的巨大貢獻,以及在過去8年作為CEO的出色表現表示感謝。”

六.布萊恩·克蘭尼克

布萊恩·克蘭尼克(公元2013年~20XX年,在位時間X年)即“英特爾六世”, 聖何塞州立大學化學學士學位,1999年榮獲英特爾成就獎,且擁有一項半導體制程方面的專利。這位早在1982年就加入英特爾的老員工,在執掌英特爾之前,就已經在英特爾工作了超過30年,基本上他的職業生涯也都是在英特爾渡過的,從情感層面來說,英特爾就是他的全部。

英特爾簡史:半導體帝國的崛起

外界對於克蘭尼克的理解是保守派,可無論如何,變革總是要發生,僅僅上任12天后,路透社就報道了英特爾收購意法愛立信的衛星導航業務,意法愛立信的衛星導航系統包含了手機接收器,與美國的 GPS 系統、俄羅斯的 GLONASS 系統交互。通過收購,英特爾將會把這一功能集成到移動芯片上,讓產品更成熟。此舉被認為是進一步增強英特爾在移動通訊方面的實力。

公元2015年,英特爾完成公司史上最大的收購,斥資167億美元收購了Altera公司,意在拓展公司產品線,提高工廠利用效率,佈局物聯網,還可以順帶打擊競爭對手。

同年,英特爾收購威盛旗下的手機芯片廠威睿電通(VIA Telecom)部分資產,目的則是為了CDMA2000專利技術,自此,英特爾在移動通訊領域的佈局已經初見成效,實現與競爭對手高通一樣的全網通基帶。

英特爾簡史:半導體帝國的崛起

公元2016年,英特爾宣佈收購視覺處理芯片初創廠商Movidius公司,其關鍵產品正是其傾力研發的視覺處理芯片(VPU)的公司,可應用於VR處理領域以及無人機等物聯網視覺處理應用。

種種跡象都表明,克蘭尼克上任以來,英特爾不斷通過收購等各種手段來獲取最新的移動通訊技術,以及不斷追趕最為前沿的物聯網、5G通訊、AI、無人駕駛、可穿戴智能設備、無人機、VR等諸多新興技術發展方向。英特爾將高通視為移動通訊領域裡最大的對手,希望通過整合資源的方式,尋求突破。

英特爾簡史:半導體帝國的崛起

就在一切向好的時候,2016年年中英特爾突然宣佈退出移動處理器市場,直接宣佈撤掉 Sofia 和 Broxton 的 Atom 移動移動處理器,並停止針對此細分市場 Atom 處理器的開發,這簡直無異於對高通和聯發科說投降不幹了。

隨後不久,英特爾又表示,退出只是暫時的,英特爾會在合適的時機重返移動處理器市場,未來可能許可ARM設計,推出一款基於ARM而非x86架構的手機芯片,在手機芯片市場上捲土重來。

很顯然,對於市佔率只有1%的移動處理器部門,英特爾可以說是“雞肋心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對於回報率如此低的項目,相比英特爾多年來大幅的投入,實在讓管理層感到心寒與惋惜,但繼續死撐下去顯然又不是個辦法,那麼暫時關停,重新規劃再來的話,就是一個相對理性的選擇了。我們期待現任CEO克蘭尼克可以稍稍休整後,在移動處理器有更大的作為。

尾聲:

研究機構IC Insights公佈2016全球前二十大芯片企業預估營收排名,其中美國有八家半導體企業入榜,日本、歐洲與中國臺灣各有三家,韓國則有兩家擠進榜。英特爾2016年預估營收563.13億美元,依舊穩居半導體業龍頭。且大幅領先於韓國的三星(435.35億美元)。

這一預計數據,讓英特爾的半導體霸主地位再一次得到印證,這個叱吒半導體行業近半個世紀的偉大“帝國”還可以在以後的歲月中創造何等的輝煌?還能否在移動處理器市場上重拾信心?能否在新興產業中找到屬於自己核心價值的發展方向?這一切,留給時間去檢驗,留給以後的“英特爾七世”、“英特爾八世”……我們只希望,“偏執狂”的基因可以永遠遺傳下去。

本文由“毒鳥數碼控”原創,轉發請註明出處及原作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