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
"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脫離歐盟早就不是新鮮事了,早在羅馬時代,不列顛就表現出了跟歐洲大陸若即若離的關係。從歷史上來看,英國在19世紀執行的“光榮孤立”政策,完美地概括了英國一直以來堅持的對歐洲大陸的態度。作為擁有“日不落帝國”和“世界工廠”稱號的國家,英國對於“勝利”有著異乎尋常的嗅覺,他們“永遠站在勝利者一邊”,所以當歐盟不能讓英國變得更好的時候,他們就會離開談判桌,選擇回家。

"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脫離歐盟早就不是新鮮事了,早在羅馬時代,不列顛就表現出了跟歐洲大陸若即若離的關係。從歷史上來看,英國在19世紀執行的“光榮孤立”政策,完美地概括了英國一直以來堅持的對歐洲大陸的態度。作為擁有“日不落帝國”和“世界工廠”稱號的國家,英國對於“勝利”有著異乎尋常的嗅覺,他們“永遠站在勝利者一邊”,所以當歐盟不能讓英國變得更好的時候,他們就會離開談判桌,選擇回家。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脫歐始於1974年,英國工黨公開表達對歐盟條款的諸多不滿,此後幾十年來,脫歐問題被反反覆覆提上議程。關於英國留與走的問題,大多數人都是從經濟貿易等方面的原因著手,如英國每年需支付高達130億英鎊的“會費”,同時還要忍受歐盟單一市場(single market)條條框框的束縛。不過,除了金錢的誘惑,要想搞清楚英國脫歐的脈絡,那得從英國與歐洲不同的文化說起。

英國與歐洲大陸思維方式上的區別

許多人笑稱歐洲只有兩個國家:英國與歐洲大陸。這話或許有誇張成分,但也有幾分道理。從文化上說,英國作為由數個大島嶼組成的國家,島民性格刻在其基因之中,島民或者漁民不喜歡循規蹈矩,拒絕一成不變的做法,跟歐洲大陸追求安穩,喜歡步調一致的農民性格截然不同。

"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脫離歐盟早就不是新鮮事了,早在羅馬時代,不列顛就表現出了跟歐洲大陸若即若離的關係。從歷史上來看,英國在19世紀執行的“光榮孤立”政策,完美地概括了英國一直以來堅持的對歐洲大陸的態度。作為擁有“日不落帝國”和“世界工廠”稱號的國家,英國對於“勝利”有著異乎尋常的嗅覺,他們“永遠站在勝利者一邊”,所以當歐盟不能讓英國變得更好的時候,他們就會離開談判桌,選擇回家。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脫歐始於1974年,英國工黨公開表達對歐盟條款的諸多不滿,此後幾十年來,脫歐問題被反反覆覆提上議程。關於英國留與走的問題,大多數人都是從經濟貿易等方面的原因著手,如英國每年需支付高達130億英鎊的“會費”,同時還要忍受歐盟單一市場(single market)條條框框的束縛。不過,除了金錢的誘惑,要想搞清楚英國脫歐的脈絡,那得從英國與歐洲不同的文化說起。

英國與歐洲大陸思維方式上的區別

許多人笑稱歐洲只有兩個國家:英國與歐洲大陸。這話或許有誇張成分,但也有幾分道理。從文化上說,英國作為由數個大島嶼組成的國家,島民性格刻在其基因之中,島民或者漁民不喜歡循規蹈矩,拒絕一成不變的做法,跟歐洲大陸追求安穩,喜歡步調一致的農民性格截然不同。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著名哲學家大衛·休謨,經驗主義哲學代表

再從哲學思想上看,英國流行經驗主義,認為理論來源於實踐,通過觀察證據才能得到真知;歐洲大陸崇尚理性主義,認為通過思考、邏輯、演繹推理就能得到知識,這兩種思想造就了英國和歐洲大陸諸國天差地別的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會決定人的行事風格和民族性格,不同的思維方式,顯而易見會創造出不同的文化。思維方式是基礎性的“道”,道不同,不相為謀

亨利八世對脫歐的影響

從地理的角度來說,英國是歐洲的一部分,但英國與整個歐洲大陸的嫌隙與距離,似乎比阻隔開它們的那道英吉利海峽寬多了。英國的主要組成部分——英格蘭,始終與歐洲大陸保持著敏感而冷靜的距離,但英國的蘇格蘭卻恰恰相反,總是跟歐洲大陸“眉來眼去”。

"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脫離歐盟早就不是新鮮事了,早在羅馬時代,不列顛就表現出了跟歐洲大陸若即若離的關係。從歷史上來看,英國在19世紀執行的“光榮孤立”政策,完美地概括了英國一直以來堅持的對歐洲大陸的態度。作為擁有“日不落帝國”和“世界工廠”稱號的國家,英國對於“勝利”有著異乎尋常的嗅覺,他們“永遠站在勝利者一邊”,所以當歐盟不能讓英國變得更好的時候,他們就會離開談判桌,選擇回家。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脫歐始於1974年,英國工黨公開表達對歐盟條款的諸多不滿,此後幾十年來,脫歐問題被反反覆覆提上議程。關於英國留與走的問題,大多數人都是從經濟貿易等方面的原因著手,如英國每年需支付高達130億英鎊的“會費”,同時還要忍受歐盟單一市場(single market)條條框框的束縛。不過,除了金錢的誘惑,要想搞清楚英國脫歐的脈絡,那得從英國與歐洲不同的文化說起。

英國與歐洲大陸思維方式上的區別

許多人笑稱歐洲只有兩個國家:英國與歐洲大陸。這話或許有誇張成分,但也有幾分道理。從文化上說,英國作為由數個大島嶼組成的國家,島民性格刻在其基因之中,島民或者漁民不喜歡循規蹈矩,拒絕一成不變的做法,跟歐洲大陸追求安穩,喜歡步調一致的農民性格截然不同。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著名哲學家大衛·休謨,經驗主義哲學代表

再從哲學思想上看,英國流行經驗主義,認為理論來源於實踐,通過觀察證據才能得到真知;歐洲大陸崇尚理性主義,認為通過思考、邏輯、演繹推理就能得到知識,這兩種思想造就了英國和歐洲大陸諸國天差地別的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會決定人的行事風格和民族性格,不同的思維方式,顯而易見會創造出不同的文化。思維方式是基礎性的“道”,道不同,不相為謀

亨利八世對脫歐的影響

從地理的角度來說,英國是歐洲的一部分,但英國與整個歐洲大陸的嫌隙與距離,似乎比阻隔開它們的那道英吉利海峽寬多了。英國的主要組成部分——英格蘭,始終與歐洲大陸保持著敏感而冷靜的距離,但英國的蘇格蘭卻恰恰相反,總是跟歐洲大陸“眉來眼去”。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1707年聯合法案》(Acts of Union 1707)

直到《1707年聯合法案》(Acts of Union 1707)將蘇格蘭與英格蘭合併成為大不列顛王國之前,蘇格蘭在與英格蘭的博弈中,始終處於政治與經濟上的劣勢。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和尊嚴,蘇格蘭與歐洲大陸走得很近,通過聯姻來尋求聯盟與庇護,其中最主要的結盟對象就是英格蘭的“千年之敵”——法國。比如蘇格蘭歷史上著名的瑪麗女王,便嫁給了法蘭西王儲弗朗索瓦,以便蘇法二者聯合起來對抗來自英格蘭的威脅,最終瑪麗女王甚至想奪取英格蘭王位,只不過功虧一簣。

"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脫離歐盟早就不是新鮮事了,早在羅馬時代,不列顛就表現出了跟歐洲大陸若即若離的關係。從歷史上來看,英國在19世紀執行的“光榮孤立”政策,完美地概括了英國一直以來堅持的對歐洲大陸的態度。作為擁有“日不落帝國”和“世界工廠”稱號的國家,英國對於“勝利”有著異乎尋常的嗅覺,他們“永遠站在勝利者一邊”,所以當歐盟不能讓英國變得更好的時候,他們就會離開談判桌,選擇回家。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脫歐始於1974年,英國工黨公開表達對歐盟條款的諸多不滿,此後幾十年來,脫歐問題被反反覆覆提上議程。關於英國留與走的問題,大多數人都是從經濟貿易等方面的原因著手,如英國每年需支付高達130億英鎊的“會費”,同時還要忍受歐盟單一市場(single market)條條框框的束縛。不過,除了金錢的誘惑,要想搞清楚英國脫歐的脈絡,那得從英國與歐洲不同的文化說起。

英國與歐洲大陸思維方式上的區別

許多人笑稱歐洲只有兩個國家:英國與歐洲大陸。這話或許有誇張成分,但也有幾分道理。從文化上說,英國作為由數個大島嶼組成的國家,島民性格刻在其基因之中,島民或者漁民不喜歡循規蹈矩,拒絕一成不變的做法,跟歐洲大陸追求安穩,喜歡步調一致的農民性格截然不同。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著名哲學家大衛·休謨,經驗主義哲學代表

再從哲學思想上看,英國流行經驗主義,認為理論來源於實踐,通過觀察證據才能得到真知;歐洲大陸崇尚理性主義,認為通過思考、邏輯、演繹推理就能得到知識,這兩種思想造就了英國和歐洲大陸諸國天差地別的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會決定人的行事風格和民族性格,不同的思維方式,顯而易見會創造出不同的文化。思維方式是基礎性的“道”,道不同,不相為謀

亨利八世對脫歐的影響

從地理的角度來說,英國是歐洲的一部分,但英國與整個歐洲大陸的嫌隙與距離,似乎比阻隔開它們的那道英吉利海峽寬多了。英國的主要組成部分——英格蘭,始終與歐洲大陸保持著敏感而冷靜的距離,但英國的蘇格蘭卻恰恰相反,總是跟歐洲大陸“眉來眼去”。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1707年聯合法案》(Acts of Union 1707)

直到《1707年聯合法案》(Acts of Union 1707)將蘇格蘭與英格蘭合併成為大不列顛王國之前,蘇格蘭在與英格蘭的博弈中,始終處於政治與經濟上的劣勢。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和尊嚴,蘇格蘭與歐洲大陸走得很近,通過聯姻來尋求聯盟與庇護,其中最主要的結盟對象就是英格蘭的“千年之敵”——法國。比如蘇格蘭歷史上著名的瑪麗女王,便嫁給了法蘭西王儲弗朗索瓦,以便蘇法二者聯合起來對抗來自英格蘭的威脅,最終瑪麗女王甚至想奪取英格蘭王位,只不過功虧一簣。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瑪麗女王

英格蘭幾乎從公元10世紀開始,自諾曼的征服者威廉成為英格蘭國王后,不列顛與法國的戰爭便從未停歇。除了法國,為奪取海上霸權與海外貿易主導權,英國先後與荷蘭、西班牙等海上霸主輪番激戰,由於“得罪”人太多,英國在歐洲大陸沒有“好朋友”。

1533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因為婚姻問題,公開與羅馬教廷決裂,不再受羅馬教廷管轄,自己則自封為英國教會的最高宗教領袖,亨利八世可以算是英國第一個脫歐的領導者。

"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脫離歐盟早就不是新鮮事了,早在羅馬時代,不列顛就表現出了跟歐洲大陸若即若離的關係。從歷史上來看,英國在19世紀執行的“光榮孤立”政策,完美地概括了英國一直以來堅持的對歐洲大陸的態度。作為擁有“日不落帝國”和“世界工廠”稱號的國家,英國對於“勝利”有著異乎尋常的嗅覺,他們“永遠站在勝利者一邊”,所以當歐盟不能讓英國變得更好的時候,他們就會離開談判桌,選擇回家。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脫歐始於1974年,英國工黨公開表達對歐盟條款的諸多不滿,此後幾十年來,脫歐問題被反反覆覆提上議程。關於英國留與走的問題,大多數人都是從經濟貿易等方面的原因著手,如英國每年需支付高達130億英鎊的“會費”,同時還要忍受歐盟單一市場(single market)條條框框的束縛。不過,除了金錢的誘惑,要想搞清楚英國脫歐的脈絡,那得從英國與歐洲不同的文化說起。

英國與歐洲大陸思維方式上的區別

許多人笑稱歐洲只有兩個國家:英國與歐洲大陸。這話或許有誇張成分,但也有幾分道理。從文化上說,英國作為由數個大島嶼組成的國家,島民性格刻在其基因之中,島民或者漁民不喜歡循規蹈矩,拒絕一成不變的做法,跟歐洲大陸追求安穩,喜歡步調一致的農民性格截然不同。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著名哲學家大衛·休謨,經驗主義哲學代表

再從哲學思想上看,英國流行經驗主義,認為理論來源於實踐,通過觀察證據才能得到真知;歐洲大陸崇尚理性主義,認為通過思考、邏輯、演繹推理就能得到知識,這兩種思想造就了英國和歐洲大陸諸國天差地別的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會決定人的行事風格和民族性格,不同的思維方式,顯而易見會創造出不同的文化。思維方式是基礎性的“道”,道不同,不相為謀

亨利八世對脫歐的影響

從地理的角度來說,英國是歐洲的一部分,但英國與整個歐洲大陸的嫌隙與距離,似乎比阻隔開它們的那道英吉利海峽寬多了。英國的主要組成部分——英格蘭,始終與歐洲大陸保持著敏感而冷靜的距離,但英國的蘇格蘭卻恰恰相反,總是跟歐洲大陸“眉來眼去”。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1707年聯合法案》(Acts of Union 1707)

直到《1707年聯合法案》(Acts of Union 1707)將蘇格蘭與英格蘭合併成為大不列顛王國之前,蘇格蘭在與英格蘭的博弈中,始終處於政治與經濟上的劣勢。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和尊嚴,蘇格蘭與歐洲大陸走得很近,通過聯姻來尋求聯盟與庇護,其中最主要的結盟對象就是英格蘭的“千年之敵”——法國。比如蘇格蘭歷史上著名的瑪麗女王,便嫁給了法蘭西王儲弗朗索瓦,以便蘇法二者聯合起來對抗來自英格蘭的威脅,最終瑪麗女王甚至想奪取英格蘭王位,只不過功虧一簣。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瑪麗女王

英格蘭幾乎從公元10世紀開始,自諾曼的征服者威廉成為英格蘭國王后,不列顛與法國的戰爭便從未停歇。除了法國,為奪取海上霸權與海外貿易主導權,英國先後與荷蘭、西班牙等海上霸主輪番激戰,由於“得罪”人太多,英國在歐洲大陸沒有“好朋友”。

1533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因為婚姻問題,公開與羅馬教廷決裂,不再受羅馬教廷管轄,自己則自封為英國教會的最高宗教領袖,亨利八世可以算是英國第一個脫歐的領導者。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亨利八世

實事求是地說,英國與歐洲大陸的地緣政治壓力本就已經足夠大了,與羅馬教廷決裂後,英國與歐洲大陸的分歧進一步加大,由經濟和政治糾紛升級為宗教文化的對抗。轉為信奉新教的英格蘭,與仍視天主教為唯一信仰的歐洲大陸,從此失去了文化上的“共同語言”。

亨利八世的“脫歐事件”影響深遠,堪稱開天闢地的“大手筆”,成就了英國有別於歐洲大陸的獨特宗教與政治文化。在中世紀,歐洲國家深受宗教影響的控制,因為當時歐洲各國奉天主教為國教,國王的加冕與統治的合法性均來自於羅馬教廷的認可與授予。公然拋棄這種傳統,等於切斷與整個歐洲大陸的聯繫,與歐洲大陸為敵。

"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脫離歐盟早就不是新鮮事了,早在羅馬時代,不列顛就表現出了跟歐洲大陸若即若離的關係。從歷史上來看,英國在19世紀執行的“光榮孤立”政策,完美地概括了英國一直以來堅持的對歐洲大陸的態度。作為擁有“日不落帝國”和“世界工廠”稱號的國家,英國對於“勝利”有著異乎尋常的嗅覺,他們“永遠站在勝利者一邊”,所以當歐盟不能讓英國變得更好的時候,他們就會離開談判桌,選擇回家。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脫歐始於1974年,英國工黨公開表達對歐盟條款的諸多不滿,此後幾十年來,脫歐問題被反反覆覆提上議程。關於英國留與走的問題,大多數人都是從經濟貿易等方面的原因著手,如英國每年需支付高達130億英鎊的“會費”,同時還要忍受歐盟單一市場(single market)條條框框的束縛。不過,除了金錢的誘惑,要想搞清楚英國脫歐的脈絡,那得從英國與歐洲不同的文化說起。

英國與歐洲大陸思維方式上的區別

許多人笑稱歐洲只有兩個國家:英國與歐洲大陸。這話或許有誇張成分,但也有幾分道理。從文化上說,英國作為由數個大島嶼組成的國家,島民性格刻在其基因之中,島民或者漁民不喜歡循規蹈矩,拒絕一成不變的做法,跟歐洲大陸追求安穩,喜歡步調一致的農民性格截然不同。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著名哲學家大衛·休謨,經驗主義哲學代表

再從哲學思想上看,英國流行經驗主義,認為理論來源於實踐,通過觀察證據才能得到真知;歐洲大陸崇尚理性主義,認為通過思考、邏輯、演繹推理就能得到知識,這兩種思想造就了英國和歐洲大陸諸國天差地別的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會決定人的行事風格和民族性格,不同的思維方式,顯而易見會創造出不同的文化。思維方式是基礎性的“道”,道不同,不相為謀

亨利八世對脫歐的影響

從地理的角度來說,英國是歐洲的一部分,但英國與整個歐洲大陸的嫌隙與距離,似乎比阻隔開它們的那道英吉利海峽寬多了。英國的主要組成部分——英格蘭,始終與歐洲大陸保持著敏感而冷靜的距離,但英國的蘇格蘭卻恰恰相反,總是跟歐洲大陸“眉來眼去”。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1707年聯合法案》(Acts of Union 1707)

直到《1707年聯合法案》(Acts of Union 1707)將蘇格蘭與英格蘭合併成為大不列顛王國之前,蘇格蘭在與英格蘭的博弈中,始終處於政治與經濟上的劣勢。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和尊嚴,蘇格蘭與歐洲大陸走得很近,通過聯姻來尋求聯盟與庇護,其中最主要的結盟對象就是英格蘭的“千年之敵”——法國。比如蘇格蘭歷史上著名的瑪麗女王,便嫁給了法蘭西王儲弗朗索瓦,以便蘇法二者聯合起來對抗來自英格蘭的威脅,最終瑪麗女王甚至想奪取英格蘭王位,只不過功虧一簣。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瑪麗女王

英格蘭幾乎從公元10世紀開始,自諾曼的征服者威廉成為英格蘭國王后,不列顛與法國的戰爭便從未停歇。除了法國,為奪取海上霸權與海外貿易主導權,英國先後與荷蘭、西班牙等海上霸主輪番激戰,由於“得罪”人太多,英國在歐洲大陸沒有“好朋友”。

1533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因為婚姻問題,公開與羅馬教廷決裂,不再受羅馬教廷管轄,自己則自封為英國教會的最高宗教領袖,亨利八世可以算是英國第一個脫歐的領導者。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亨利八世

實事求是地說,英國與歐洲大陸的地緣政治壓力本就已經足夠大了,與羅馬教廷決裂後,英國與歐洲大陸的分歧進一步加大,由經濟和政治糾紛升級為宗教文化的對抗。轉為信奉新教的英格蘭,與仍視天主教為唯一信仰的歐洲大陸,從此失去了文化上的“共同語言”。

亨利八世的“脫歐事件”影響深遠,堪稱開天闢地的“大手筆”,成就了英國有別於歐洲大陸的獨特宗教與政治文化。在中世紀,歐洲國家深受宗教影響的控制,因為當時歐洲各國奉天主教為國教,國王的加冕與統治的合法性均來自於羅馬教廷的認可與授予。公然拋棄這種傳統,等於切斷與整個歐洲大陸的聯繫,與歐洲大陸為敵。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國教教堂

也正是由於在文化上與歐洲大陸分道揚鑣,英國人逐漸形成了骨子裡的那份高傲、反叛與漠然。將英國人性格中“離經叛道”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的人,就是一生未嫁的“榮光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作為亨利八世和安·博林的孩子,她從小就知道英國和歐洲大陸的隔閡。正是由於父親亨利八世為了娶母親安·博林,毅然與教廷決裂,母親就是那條宗教決裂的導火索。

"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脫離歐盟早就不是新鮮事了,早在羅馬時代,不列顛就表現出了跟歐洲大陸若即若離的關係。從歷史上來看,英國在19世紀執行的“光榮孤立”政策,完美地概括了英國一直以來堅持的對歐洲大陸的態度。作為擁有“日不落帝國”和“世界工廠”稱號的國家,英國對於“勝利”有著異乎尋常的嗅覺,他們“永遠站在勝利者一邊”,所以當歐盟不能讓英國變得更好的時候,他們就會離開談判桌,選擇回家。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脫歐始於1974年,英國工黨公開表達對歐盟條款的諸多不滿,此後幾十年來,脫歐問題被反反覆覆提上議程。關於英國留與走的問題,大多數人都是從經濟貿易等方面的原因著手,如英國每年需支付高達130億英鎊的“會費”,同時還要忍受歐盟單一市場(single market)條條框框的束縛。不過,除了金錢的誘惑,要想搞清楚英國脫歐的脈絡,那得從英國與歐洲不同的文化說起。

英國與歐洲大陸思維方式上的區別

許多人笑稱歐洲只有兩個國家:英國與歐洲大陸。這話或許有誇張成分,但也有幾分道理。從文化上說,英國作為由數個大島嶼組成的國家,島民性格刻在其基因之中,島民或者漁民不喜歡循規蹈矩,拒絕一成不變的做法,跟歐洲大陸追求安穩,喜歡步調一致的農民性格截然不同。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著名哲學家大衛·休謨,經驗主義哲學代表

再從哲學思想上看,英國流行經驗主義,認為理論來源於實踐,通過觀察證據才能得到真知;歐洲大陸崇尚理性主義,認為通過思考、邏輯、演繹推理就能得到知識,這兩種思想造就了英國和歐洲大陸諸國天差地別的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會決定人的行事風格和民族性格,不同的思維方式,顯而易見會創造出不同的文化。思維方式是基礎性的“道”,道不同,不相為謀

亨利八世對脫歐的影響

從地理的角度來說,英國是歐洲的一部分,但英國與整個歐洲大陸的嫌隙與距離,似乎比阻隔開它們的那道英吉利海峽寬多了。英國的主要組成部分——英格蘭,始終與歐洲大陸保持著敏感而冷靜的距離,但英國的蘇格蘭卻恰恰相反,總是跟歐洲大陸“眉來眼去”。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1707年聯合法案》(Acts of Union 1707)

直到《1707年聯合法案》(Acts of Union 1707)將蘇格蘭與英格蘭合併成為大不列顛王國之前,蘇格蘭在與英格蘭的博弈中,始終處於政治與經濟上的劣勢。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和尊嚴,蘇格蘭與歐洲大陸走得很近,通過聯姻來尋求聯盟與庇護,其中最主要的結盟對象就是英格蘭的“千年之敵”——法國。比如蘇格蘭歷史上著名的瑪麗女王,便嫁給了法蘭西王儲弗朗索瓦,以便蘇法二者聯合起來對抗來自英格蘭的威脅,最終瑪麗女王甚至想奪取英格蘭王位,只不過功虧一簣。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瑪麗女王

英格蘭幾乎從公元10世紀開始,自諾曼的征服者威廉成為英格蘭國王后,不列顛與法國的戰爭便從未停歇。除了法國,為奪取海上霸權與海外貿易主導權,英國先後與荷蘭、西班牙等海上霸主輪番激戰,由於“得罪”人太多,英國在歐洲大陸沒有“好朋友”。

1533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因為婚姻問題,公開與羅馬教廷決裂,不再受羅馬教廷管轄,自己則自封為英國教會的最高宗教領袖,亨利八世可以算是英國第一個脫歐的領導者。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亨利八世

實事求是地說,英國與歐洲大陸的地緣政治壓力本就已經足夠大了,與羅馬教廷決裂後,英國與歐洲大陸的分歧進一步加大,由經濟和政治糾紛升級為宗教文化的對抗。轉為信奉新教的英格蘭,與仍視天主教為唯一信仰的歐洲大陸,從此失去了文化上的“共同語言”。

亨利八世的“脫歐事件”影響深遠,堪稱開天闢地的“大手筆”,成就了英國有別於歐洲大陸的獨特宗教與政治文化。在中世紀,歐洲國家深受宗教影響的控制,因為當時歐洲各國奉天主教為國教,國王的加冕與統治的合法性均來自於羅馬教廷的認可與授予。公然拋棄這種傳統,等於切斷與整個歐洲大陸的聯繫,與歐洲大陸為敵。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國教教堂

也正是由於在文化上與歐洲大陸分道揚鑣,英國人逐漸形成了骨子裡的那份高傲、反叛與漠然。將英國人性格中“離經叛道”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的人,就是一生未嫁的“榮光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作為亨利八世和安·博林的孩子,她從小就知道英國和歐洲大陸的隔閡。正是由於父親亨利八世為了娶母親安·博林,毅然與教廷決裂,母親就是那條宗教決裂的導火索。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伊麗莎白一世

伊麗莎白一世深刻地明白宗教文化與英國政局的聯動效果,她擔心如果嫁給一名信奉天主教的有歐洲大陸背景的丈夫,不僅會使父輩為英國擺脫羅馬教廷控制的努力付之一炬,英國的尊嚴也會受到傷害,這位我行我素的女王便毅然決然地嫁給了她的國家。伊麗莎白一世的作為,如果放到更加保守,王權氣息更濃重的歐洲大陸,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早在數百年前,英國和歐洲大陸就走上了殊途不同歸的道路。

一脈相承的政策

文藝復興後,人文主義大行其道,歐洲大陸國家逐漸放下了宗教的影響力,宗教已不再是英陸之間最致命的文化隔閡。然而,英國的首相們對歐洲大陸的事務依舊秉持著冷眼旁觀的態度,儘量不牽扯、不捲入、不參與。從英國第一任首相羅伯特·沃波爾(Robert Walpole 1676年-1745年)開始,避免親自參加戰爭、維護英國安全、鼓勵海外貿易,便成為歷任英國首相的一貫方針。

"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脫離歐盟早就不是新鮮事了,早在羅馬時代,不列顛就表現出了跟歐洲大陸若即若離的關係。從歷史上來看,英國在19世紀執行的“光榮孤立”政策,完美地概括了英國一直以來堅持的對歐洲大陸的態度。作為擁有“日不落帝國”和“世界工廠”稱號的國家,英國對於“勝利”有著異乎尋常的嗅覺,他們“永遠站在勝利者一邊”,所以當歐盟不能讓英國變得更好的時候,他們就會離開談判桌,選擇回家。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脫歐始於1974年,英國工黨公開表達對歐盟條款的諸多不滿,此後幾十年來,脫歐問題被反反覆覆提上議程。關於英國留與走的問題,大多數人都是從經濟貿易等方面的原因著手,如英國每年需支付高達130億英鎊的“會費”,同時還要忍受歐盟單一市場(single market)條條框框的束縛。不過,除了金錢的誘惑,要想搞清楚英國脫歐的脈絡,那得從英國與歐洲不同的文化說起。

英國與歐洲大陸思維方式上的區別

許多人笑稱歐洲只有兩個國家:英國與歐洲大陸。這話或許有誇張成分,但也有幾分道理。從文化上說,英國作為由數個大島嶼組成的國家,島民性格刻在其基因之中,島民或者漁民不喜歡循規蹈矩,拒絕一成不變的做法,跟歐洲大陸追求安穩,喜歡步調一致的農民性格截然不同。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著名哲學家大衛·休謨,經驗主義哲學代表

再從哲學思想上看,英國流行經驗主義,認為理論來源於實踐,通過觀察證據才能得到真知;歐洲大陸崇尚理性主義,認為通過思考、邏輯、演繹推理就能得到知識,這兩種思想造就了英國和歐洲大陸諸國天差地別的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會決定人的行事風格和民族性格,不同的思維方式,顯而易見會創造出不同的文化。思維方式是基礎性的“道”,道不同,不相為謀

亨利八世對脫歐的影響

從地理的角度來說,英國是歐洲的一部分,但英國與整個歐洲大陸的嫌隙與距離,似乎比阻隔開它們的那道英吉利海峽寬多了。英國的主要組成部分——英格蘭,始終與歐洲大陸保持著敏感而冷靜的距離,但英國的蘇格蘭卻恰恰相反,總是跟歐洲大陸“眉來眼去”。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1707年聯合法案》(Acts of Union 1707)

直到《1707年聯合法案》(Acts of Union 1707)將蘇格蘭與英格蘭合併成為大不列顛王國之前,蘇格蘭在與英格蘭的博弈中,始終處於政治與經濟上的劣勢。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和尊嚴,蘇格蘭與歐洲大陸走得很近,通過聯姻來尋求聯盟與庇護,其中最主要的結盟對象就是英格蘭的“千年之敵”——法國。比如蘇格蘭歷史上著名的瑪麗女王,便嫁給了法蘭西王儲弗朗索瓦,以便蘇法二者聯合起來對抗來自英格蘭的威脅,最終瑪麗女王甚至想奪取英格蘭王位,只不過功虧一簣。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瑪麗女王

英格蘭幾乎從公元10世紀開始,自諾曼的征服者威廉成為英格蘭國王后,不列顛與法國的戰爭便從未停歇。除了法國,為奪取海上霸權與海外貿易主導權,英國先後與荷蘭、西班牙等海上霸主輪番激戰,由於“得罪”人太多,英國在歐洲大陸沒有“好朋友”。

1533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因為婚姻問題,公開與羅馬教廷決裂,不再受羅馬教廷管轄,自己則自封為英國教會的最高宗教領袖,亨利八世可以算是英國第一個脫歐的領導者。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亨利八世

實事求是地說,英國與歐洲大陸的地緣政治壓力本就已經足夠大了,與羅馬教廷決裂後,英國與歐洲大陸的分歧進一步加大,由經濟和政治糾紛升級為宗教文化的對抗。轉為信奉新教的英格蘭,與仍視天主教為唯一信仰的歐洲大陸,從此失去了文化上的“共同語言”。

亨利八世的“脫歐事件”影響深遠,堪稱開天闢地的“大手筆”,成就了英國有別於歐洲大陸的獨特宗教與政治文化。在中世紀,歐洲國家深受宗教影響的控制,因為當時歐洲各國奉天主教為國教,國王的加冕與統治的合法性均來自於羅馬教廷的認可與授予。公然拋棄這種傳統,等於切斷與整個歐洲大陸的聯繫,與歐洲大陸為敵。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國教教堂

也正是由於在文化上與歐洲大陸分道揚鑣,英國人逐漸形成了骨子裡的那份高傲、反叛與漠然。將英國人性格中“離經叛道”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的人,就是一生未嫁的“榮光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作為亨利八世和安·博林的孩子,她從小就知道英國和歐洲大陸的隔閡。正是由於父親亨利八世為了娶母親安·博林,毅然與教廷決裂,母親就是那條宗教決裂的導火索。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伊麗莎白一世

伊麗莎白一世深刻地明白宗教文化與英國政局的聯動效果,她擔心如果嫁給一名信奉天主教的有歐洲大陸背景的丈夫,不僅會使父輩為英國擺脫羅馬教廷控制的努力付之一炬,英國的尊嚴也會受到傷害,這位我行我素的女王便毅然決然地嫁給了她的國家。伊麗莎白一世的作為,如果放到更加保守,王權氣息更濃重的歐洲大陸,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早在數百年前,英國和歐洲大陸就走上了殊途不同歸的道路。

一脈相承的政策

文藝復興後,人文主義大行其道,歐洲大陸國家逐漸放下了宗教的影響力,宗教已不再是英陸之間最致命的文化隔閡。然而,英國的首相們對歐洲大陸的事務依舊秉持著冷眼旁觀的態度,儘量不牽扯、不捲入、不參與。從英國第一任首相羅伯特·沃波爾(Robert Walpole 1676年-1745年)開始,避免親自參加戰爭、維護英國安全、鼓勵海外貿易,便成為歷任英國首相的一貫方針。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羅伯特·沃波爾(Robert Walpole)

18世紀爆發的七年戰爭,幾乎席捲了當時所有的歐洲國家,但英國的決策者威廉·皮特(William Pitt)仍舊剋制地使英國最大限度的置身事外,如果金錢收買拉攏,或者通過外交縱橫捭闔有效,那麼絕不捲入歐洲紛爭。19世紀,歐洲大陸相繼結束了君主制,而早在兩個世紀前就完成君主立憲的英國,自然對混亂不堪的歐洲大陸嗤之以鼻,唯恐避之不及。

"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脫離歐盟早就不是新鮮事了,早在羅馬時代,不列顛就表現出了跟歐洲大陸若即若離的關係。從歷史上來看,英國在19世紀執行的“光榮孤立”政策,完美地概括了英國一直以來堅持的對歐洲大陸的態度。作為擁有“日不落帝國”和“世界工廠”稱號的國家,英國對於“勝利”有著異乎尋常的嗅覺,他們“永遠站在勝利者一邊”,所以當歐盟不能讓英國變得更好的時候,他們就會離開談判桌,選擇回家。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脫歐始於1974年,英國工黨公開表達對歐盟條款的諸多不滿,此後幾十年來,脫歐問題被反反覆覆提上議程。關於英國留與走的問題,大多數人都是從經濟貿易等方面的原因著手,如英國每年需支付高達130億英鎊的“會費”,同時還要忍受歐盟單一市場(single market)條條框框的束縛。不過,除了金錢的誘惑,要想搞清楚英國脫歐的脈絡,那得從英國與歐洲不同的文化說起。

英國與歐洲大陸思維方式上的區別

許多人笑稱歐洲只有兩個國家:英國與歐洲大陸。這話或許有誇張成分,但也有幾分道理。從文化上說,英國作為由數個大島嶼組成的國家,島民性格刻在其基因之中,島民或者漁民不喜歡循規蹈矩,拒絕一成不變的做法,跟歐洲大陸追求安穩,喜歡步調一致的農民性格截然不同。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著名哲學家大衛·休謨,經驗主義哲學代表

再從哲學思想上看,英國流行經驗主義,認為理論來源於實踐,通過觀察證據才能得到真知;歐洲大陸崇尚理性主義,認為通過思考、邏輯、演繹推理就能得到知識,這兩種思想造就了英國和歐洲大陸諸國天差地別的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會決定人的行事風格和民族性格,不同的思維方式,顯而易見會創造出不同的文化。思維方式是基礎性的“道”,道不同,不相為謀

亨利八世對脫歐的影響

從地理的角度來說,英國是歐洲的一部分,但英國與整個歐洲大陸的嫌隙與距離,似乎比阻隔開它們的那道英吉利海峽寬多了。英國的主要組成部分——英格蘭,始終與歐洲大陸保持著敏感而冷靜的距離,但英國的蘇格蘭卻恰恰相反,總是跟歐洲大陸“眉來眼去”。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1707年聯合法案》(Acts of Union 1707)

直到《1707年聯合法案》(Acts of Union 1707)將蘇格蘭與英格蘭合併成為大不列顛王國之前,蘇格蘭在與英格蘭的博弈中,始終處於政治與經濟上的劣勢。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和尊嚴,蘇格蘭與歐洲大陸走得很近,通過聯姻來尋求聯盟與庇護,其中最主要的結盟對象就是英格蘭的“千年之敵”——法國。比如蘇格蘭歷史上著名的瑪麗女王,便嫁給了法蘭西王儲弗朗索瓦,以便蘇法二者聯合起來對抗來自英格蘭的威脅,最終瑪麗女王甚至想奪取英格蘭王位,只不過功虧一簣。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瑪麗女王

英格蘭幾乎從公元10世紀開始,自諾曼的征服者威廉成為英格蘭國王后,不列顛與法國的戰爭便從未停歇。除了法國,為奪取海上霸權與海外貿易主導權,英國先後與荷蘭、西班牙等海上霸主輪番激戰,由於“得罪”人太多,英國在歐洲大陸沒有“好朋友”。

1533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因為婚姻問題,公開與羅馬教廷決裂,不再受羅馬教廷管轄,自己則自封為英國教會的最高宗教領袖,亨利八世可以算是英國第一個脫歐的領導者。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亨利八世

實事求是地說,英國與歐洲大陸的地緣政治壓力本就已經足夠大了,與羅馬教廷決裂後,英國與歐洲大陸的分歧進一步加大,由經濟和政治糾紛升級為宗教文化的對抗。轉為信奉新教的英格蘭,與仍視天主教為唯一信仰的歐洲大陸,從此失去了文化上的“共同語言”。

亨利八世的“脫歐事件”影響深遠,堪稱開天闢地的“大手筆”,成就了英國有別於歐洲大陸的獨特宗教與政治文化。在中世紀,歐洲國家深受宗教影響的控制,因為當時歐洲各國奉天主教為國教,國王的加冕與統治的合法性均來自於羅馬教廷的認可與授予。公然拋棄這種傳統,等於切斷與整個歐洲大陸的聯繫,與歐洲大陸為敵。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國教教堂

也正是由於在文化上與歐洲大陸分道揚鑣,英國人逐漸形成了骨子裡的那份高傲、反叛與漠然。將英國人性格中“離經叛道”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的人,就是一生未嫁的“榮光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作為亨利八世和安·博林的孩子,她從小就知道英國和歐洲大陸的隔閡。正是由於父親亨利八世為了娶母親安·博林,毅然與教廷決裂,母親就是那條宗教決裂的導火索。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伊麗莎白一世

伊麗莎白一世深刻地明白宗教文化與英國政局的聯動效果,她擔心如果嫁給一名信奉天主教的有歐洲大陸背景的丈夫,不僅會使父輩為英國擺脫羅馬教廷控制的努力付之一炬,英國的尊嚴也會受到傷害,這位我行我素的女王便毅然決然地嫁給了她的國家。伊麗莎白一世的作為,如果放到更加保守,王權氣息更濃重的歐洲大陸,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早在數百年前,英國和歐洲大陸就走上了殊途不同歸的道路。

一脈相承的政策

文藝復興後,人文主義大行其道,歐洲大陸國家逐漸放下了宗教的影響力,宗教已不再是英陸之間最致命的文化隔閡。然而,英國的首相們對歐洲大陸的事務依舊秉持著冷眼旁觀的態度,儘量不牽扯、不捲入、不參與。從英國第一任首相羅伯特·沃波爾(Robert Walpole 1676年-1745年)開始,避免親自參加戰爭、維護英國安全、鼓勵海外貿易,便成為歷任英國首相的一貫方針。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羅伯特·沃波爾(Robert Walpole)

18世紀爆發的七年戰爭,幾乎席捲了當時所有的歐洲國家,但英國的決策者威廉·皮特(William Pitt)仍舊剋制地使英國最大限度的置身事外,如果金錢收買拉攏,或者通過外交縱橫捭闔有效,那麼絕不捲入歐洲紛爭。19世紀,歐洲大陸相繼結束了君主制,而早在兩個世紀前就完成君主立憲的英國,自然對混亂不堪的歐洲大陸嗤之以鼻,唯恐避之不及。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亨利·坦普爾(Henry John Temple)

當時英國首相亨利·坦普爾(Henry John Temple 1784年—1865年)會見一名法國使節,後者恭維英國首相說“如果我不是法國人,我願意成為一位英國人”,而坦普爾回敬道“如果我不是英國人,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英國人”。從坦普爾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英國人對於歐洲大陸的不屑,以及對英國與眾不同身份的自豪。

歷史是現實的投影

19世紀40年代,工業革命如火如荼地展開,由於生產方式的變革,歐洲大陸陷入了普遍的混亂之中,但英國卻置身事外,始終不願過多摻和“鄰居”的“家事”。

"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脫離歐盟早就不是新鮮事了,早在羅馬時代,不列顛就表現出了跟歐洲大陸若即若離的關係。從歷史上來看,英國在19世紀執行的“光榮孤立”政策,完美地概括了英國一直以來堅持的對歐洲大陸的態度。作為擁有“日不落帝國”和“世界工廠”稱號的國家,英國對於“勝利”有著異乎尋常的嗅覺,他們“永遠站在勝利者一邊”,所以當歐盟不能讓英國變得更好的時候,他們就會離開談判桌,選擇回家。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脫歐始於1974年,英國工黨公開表達對歐盟條款的諸多不滿,此後幾十年來,脫歐問題被反反覆覆提上議程。關於英國留與走的問題,大多數人都是從經濟貿易等方面的原因著手,如英國每年需支付高達130億英鎊的“會費”,同時還要忍受歐盟單一市場(single market)條條框框的束縛。不過,除了金錢的誘惑,要想搞清楚英國脫歐的脈絡,那得從英國與歐洲不同的文化說起。

英國與歐洲大陸思維方式上的區別

許多人笑稱歐洲只有兩個國家:英國與歐洲大陸。這話或許有誇張成分,但也有幾分道理。從文化上說,英國作為由數個大島嶼組成的國家,島民性格刻在其基因之中,島民或者漁民不喜歡循規蹈矩,拒絕一成不變的做法,跟歐洲大陸追求安穩,喜歡步調一致的農民性格截然不同。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著名哲學家大衛·休謨,經驗主義哲學代表

再從哲學思想上看,英國流行經驗主義,認為理論來源於實踐,通過觀察證據才能得到真知;歐洲大陸崇尚理性主義,認為通過思考、邏輯、演繹推理就能得到知識,這兩種思想造就了英國和歐洲大陸諸國天差地別的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會決定人的行事風格和民族性格,不同的思維方式,顯而易見會創造出不同的文化。思維方式是基礎性的“道”,道不同,不相為謀

亨利八世對脫歐的影響

從地理的角度來說,英國是歐洲的一部分,但英國與整個歐洲大陸的嫌隙與距離,似乎比阻隔開它們的那道英吉利海峽寬多了。英國的主要組成部分——英格蘭,始終與歐洲大陸保持著敏感而冷靜的距離,但英國的蘇格蘭卻恰恰相反,總是跟歐洲大陸“眉來眼去”。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1707年聯合法案》(Acts of Union 1707)

直到《1707年聯合法案》(Acts of Union 1707)將蘇格蘭與英格蘭合併成為大不列顛王國之前,蘇格蘭在與英格蘭的博弈中,始終處於政治與經濟上的劣勢。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和尊嚴,蘇格蘭與歐洲大陸走得很近,通過聯姻來尋求聯盟與庇護,其中最主要的結盟對象就是英格蘭的“千年之敵”——法國。比如蘇格蘭歷史上著名的瑪麗女王,便嫁給了法蘭西王儲弗朗索瓦,以便蘇法二者聯合起來對抗來自英格蘭的威脅,最終瑪麗女王甚至想奪取英格蘭王位,只不過功虧一簣。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瑪麗女王

英格蘭幾乎從公元10世紀開始,自諾曼的征服者威廉成為英格蘭國王后,不列顛與法國的戰爭便從未停歇。除了法國,為奪取海上霸權與海外貿易主導權,英國先後與荷蘭、西班牙等海上霸主輪番激戰,由於“得罪”人太多,英國在歐洲大陸沒有“好朋友”。

1533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因為婚姻問題,公開與羅馬教廷決裂,不再受羅馬教廷管轄,自己則自封為英國教會的最高宗教領袖,亨利八世可以算是英國第一個脫歐的領導者。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亨利八世

實事求是地說,英國與歐洲大陸的地緣政治壓力本就已經足夠大了,與羅馬教廷決裂後,英國與歐洲大陸的分歧進一步加大,由經濟和政治糾紛升級為宗教文化的對抗。轉為信奉新教的英格蘭,與仍視天主教為唯一信仰的歐洲大陸,從此失去了文化上的“共同語言”。

亨利八世的“脫歐事件”影響深遠,堪稱開天闢地的“大手筆”,成就了英國有別於歐洲大陸的獨特宗教與政治文化。在中世紀,歐洲國家深受宗教影響的控制,因為當時歐洲各國奉天主教為國教,國王的加冕與統治的合法性均來自於羅馬教廷的認可與授予。公然拋棄這種傳統,等於切斷與整個歐洲大陸的聯繫,與歐洲大陸為敵。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國教教堂

也正是由於在文化上與歐洲大陸分道揚鑣,英國人逐漸形成了骨子裡的那份高傲、反叛與漠然。將英國人性格中“離經叛道”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的人,就是一生未嫁的“榮光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作為亨利八世和安·博林的孩子,她從小就知道英國和歐洲大陸的隔閡。正是由於父親亨利八世為了娶母親安·博林,毅然與教廷決裂,母親就是那條宗教決裂的導火索。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伊麗莎白一世

伊麗莎白一世深刻地明白宗教文化與英國政局的聯動效果,她擔心如果嫁給一名信奉天主教的有歐洲大陸背景的丈夫,不僅會使父輩為英國擺脫羅馬教廷控制的努力付之一炬,英國的尊嚴也會受到傷害,這位我行我素的女王便毅然決然地嫁給了她的國家。伊麗莎白一世的作為,如果放到更加保守,王權氣息更濃重的歐洲大陸,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早在數百年前,英國和歐洲大陸就走上了殊途不同歸的道路。

一脈相承的政策

文藝復興後,人文主義大行其道,歐洲大陸國家逐漸放下了宗教的影響力,宗教已不再是英陸之間最致命的文化隔閡。然而,英國的首相們對歐洲大陸的事務依舊秉持著冷眼旁觀的態度,儘量不牽扯、不捲入、不參與。從英國第一任首相羅伯特·沃波爾(Robert Walpole 1676年-1745年)開始,避免親自參加戰爭、維護英國安全、鼓勵海外貿易,便成為歷任英國首相的一貫方針。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羅伯特·沃波爾(Robert Walpole)

18世紀爆發的七年戰爭,幾乎席捲了當時所有的歐洲國家,但英國的決策者威廉·皮特(William Pitt)仍舊剋制地使英國最大限度的置身事外,如果金錢收買拉攏,或者通過外交縱橫捭闔有效,那麼絕不捲入歐洲紛爭。19世紀,歐洲大陸相繼結束了君主制,而早在兩個世紀前就完成君主立憲的英國,自然對混亂不堪的歐洲大陸嗤之以鼻,唯恐避之不及。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亨利·坦普爾(Henry John Temple)

當時英國首相亨利·坦普爾(Henry John Temple 1784年—1865年)會見一名法國使節,後者恭維英國首相說“如果我不是法國人,我願意成為一位英國人”,而坦普爾回敬道“如果我不是英國人,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英國人”。從坦普爾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英國人對於歐洲大陸的不屑,以及對英國與眾不同身份的自豪。

歷史是現實的投影

19世紀40年代,工業革命如火如荼地展開,由於生產方式的變革,歐洲大陸陷入了普遍的混亂之中,但英國卻置身事外,始終不願過多摻和“鄰居”的“家事”。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本傑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

作為維多利亞女王的左膀右臂,英國曆史上四度擔任首相的威廉·格萊德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 1809年-1898年)與兩度擔任首相的本傑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 1804年-1881年)面對風起雲湧的歐洲大陸亂象,依舊選擇袖手旁觀,他們放任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統一德意志,謹慎地評估著歐洲大陸對於英國影響。

"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脫離歐盟早就不是新鮮事了,早在羅馬時代,不列顛就表現出了跟歐洲大陸若即若離的關係。從歷史上來看,英國在19世紀執行的“光榮孤立”政策,完美地概括了英國一直以來堅持的對歐洲大陸的態度。作為擁有“日不落帝國”和“世界工廠”稱號的國家,英國對於“勝利”有著異乎尋常的嗅覺,他們“永遠站在勝利者一邊”,所以當歐盟不能讓英國變得更好的時候,他們就會離開談判桌,選擇回家。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脫歐始於1974年,英國工黨公開表達對歐盟條款的諸多不滿,此後幾十年來,脫歐問題被反反覆覆提上議程。關於英國留與走的問題,大多數人都是從經濟貿易等方面的原因著手,如英國每年需支付高達130億英鎊的“會費”,同時還要忍受歐盟單一市場(single market)條條框框的束縛。不過,除了金錢的誘惑,要想搞清楚英國脫歐的脈絡,那得從英國與歐洲不同的文化說起。

英國與歐洲大陸思維方式上的區別

許多人笑稱歐洲只有兩個國家:英國與歐洲大陸。這話或許有誇張成分,但也有幾分道理。從文化上說,英國作為由數個大島嶼組成的國家,島民性格刻在其基因之中,島民或者漁民不喜歡循規蹈矩,拒絕一成不變的做法,跟歐洲大陸追求安穩,喜歡步調一致的農民性格截然不同。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著名哲學家大衛·休謨,經驗主義哲學代表

再從哲學思想上看,英國流行經驗主義,認為理論來源於實踐,通過觀察證據才能得到真知;歐洲大陸崇尚理性主義,認為通過思考、邏輯、演繹推理就能得到知識,這兩種思想造就了英國和歐洲大陸諸國天差地別的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會決定人的行事風格和民族性格,不同的思維方式,顯而易見會創造出不同的文化。思維方式是基礎性的“道”,道不同,不相為謀

亨利八世對脫歐的影響

從地理的角度來說,英國是歐洲的一部分,但英國與整個歐洲大陸的嫌隙與距離,似乎比阻隔開它們的那道英吉利海峽寬多了。英國的主要組成部分——英格蘭,始終與歐洲大陸保持著敏感而冷靜的距離,但英國的蘇格蘭卻恰恰相反,總是跟歐洲大陸“眉來眼去”。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1707年聯合法案》(Acts of Union 1707)

直到《1707年聯合法案》(Acts of Union 1707)將蘇格蘭與英格蘭合併成為大不列顛王國之前,蘇格蘭在與英格蘭的博弈中,始終處於政治與經濟上的劣勢。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和尊嚴,蘇格蘭與歐洲大陸走得很近,通過聯姻來尋求聯盟與庇護,其中最主要的結盟對象就是英格蘭的“千年之敵”——法國。比如蘇格蘭歷史上著名的瑪麗女王,便嫁給了法蘭西王儲弗朗索瓦,以便蘇法二者聯合起來對抗來自英格蘭的威脅,最終瑪麗女王甚至想奪取英格蘭王位,只不過功虧一簣。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瑪麗女王

英格蘭幾乎從公元10世紀開始,自諾曼的征服者威廉成為英格蘭國王后,不列顛與法國的戰爭便從未停歇。除了法國,為奪取海上霸權與海外貿易主導權,英國先後與荷蘭、西班牙等海上霸主輪番激戰,由於“得罪”人太多,英國在歐洲大陸沒有“好朋友”。

1533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因為婚姻問題,公開與羅馬教廷決裂,不再受羅馬教廷管轄,自己則自封為英國教會的最高宗教領袖,亨利八世可以算是英國第一個脫歐的領導者。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亨利八世

實事求是地說,英國與歐洲大陸的地緣政治壓力本就已經足夠大了,與羅馬教廷決裂後,英國與歐洲大陸的分歧進一步加大,由經濟和政治糾紛升級為宗教文化的對抗。轉為信奉新教的英格蘭,與仍視天主教為唯一信仰的歐洲大陸,從此失去了文化上的“共同語言”。

亨利八世的“脫歐事件”影響深遠,堪稱開天闢地的“大手筆”,成就了英國有別於歐洲大陸的獨特宗教與政治文化。在中世紀,歐洲國家深受宗教影響的控制,因為當時歐洲各國奉天主教為國教,國王的加冕與統治的合法性均來自於羅馬教廷的認可與授予。公然拋棄這種傳統,等於切斷與整個歐洲大陸的聯繫,與歐洲大陸為敵。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國教教堂

也正是由於在文化上與歐洲大陸分道揚鑣,英國人逐漸形成了骨子裡的那份高傲、反叛與漠然。將英國人性格中“離經叛道”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的人,就是一生未嫁的“榮光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作為亨利八世和安·博林的孩子,她從小就知道英國和歐洲大陸的隔閡。正是由於父親亨利八世為了娶母親安·博林,毅然與教廷決裂,母親就是那條宗教決裂的導火索。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伊麗莎白一世

伊麗莎白一世深刻地明白宗教文化與英國政局的聯動效果,她擔心如果嫁給一名信奉天主教的有歐洲大陸背景的丈夫,不僅會使父輩為英國擺脫羅馬教廷控制的努力付之一炬,英國的尊嚴也會受到傷害,這位我行我素的女王便毅然決然地嫁給了她的國家。伊麗莎白一世的作為,如果放到更加保守,王權氣息更濃重的歐洲大陸,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早在數百年前,英國和歐洲大陸就走上了殊途不同歸的道路。

一脈相承的政策

文藝復興後,人文主義大行其道,歐洲大陸國家逐漸放下了宗教的影響力,宗教已不再是英陸之間最致命的文化隔閡。然而,英國的首相們對歐洲大陸的事務依舊秉持著冷眼旁觀的態度,儘量不牽扯、不捲入、不參與。從英國第一任首相羅伯特·沃波爾(Robert Walpole 1676年-1745年)開始,避免親自參加戰爭、維護英國安全、鼓勵海外貿易,便成為歷任英國首相的一貫方針。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羅伯特·沃波爾(Robert Walpole)

18世紀爆發的七年戰爭,幾乎席捲了當時所有的歐洲國家,但英國的決策者威廉·皮特(William Pitt)仍舊剋制地使英國最大限度的置身事外,如果金錢收買拉攏,或者通過外交縱橫捭闔有效,那麼絕不捲入歐洲紛爭。19世紀,歐洲大陸相繼結束了君主制,而早在兩個世紀前就完成君主立憲的英國,自然對混亂不堪的歐洲大陸嗤之以鼻,唯恐避之不及。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亨利·坦普爾(Henry John Temple)

當時英國首相亨利·坦普爾(Henry John Temple 1784年—1865年)會見一名法國使節,後者恭維英國首相說“如果我不是法國人,我願意成為一位英國人”,而坦普爾回敬道“如果我不是英國人,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英國人”。從坦普爾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英國人對於歐洲大陸的不屑,以及對英國與眾不同身份的自豪。

歷史是現實的投影

19世紀40年代,工業革命如火如荼地展開,由於生產方式的變革,歐洲大陸陷入了普遍的混亂之中,但英國卻置身事外,始終不願過多摻和“鄰居”的“家事”。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本傑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

作為維多利亞女王的左膀右臂,英國曆史上四度擔任首相的威廉·格萊德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 1809年-1898年)與兩度擔任首相的本傑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 1804年-1881年)面對風起雲湧的歐洲大陸亂象,依舊選擇袖手旁觀,他們放任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統一德意志,謹慎地評估著歐洲大陸對於英國影響。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迪斯雷利認為,只有歐洲大陸各國實力均衡,不會出現任何威脅英國的力量,才是對英國最有利的。他遊走在各個勢力之間,保持跟歐洲大陸各國親疏一致的距離,他的做法逐漸成了英國的既定政策,被人稱之為光榮孤立(Splendid isolation),當然,這種“孤立”的結果就是英國成就了自己“日不落帝國”的輝煌。

"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脫離歐盟早就不是新鮮事了,早在羅馬時代,不列顛就表現出了跟歐洲大陸若即若離的關係。從歷史上來看,英國在19世紀執行的“光榮孤立”政策,完美地概括了英國一直以來堅持的對歐洲大陸的態度。作為擁有“日不落帝國”和“世界工廠”稱號的國家,英國對於“勝利”有著異乎尋常的嗅覺,他們“永遠站在勝利者一邊”,所以當歐盟不能讓英國變得更好的時候,他們就會離開談判桌,選擇回家。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脫歐始於1974年,英國工黨公開表達對歐盟條款的諸多不滿,此後幾十年來,脫歐問題被反反覆覆提上議程。關於英國留與走的問題,大多數人都是從經濟貿易等方面的原因著手,如英國每年需支付高達130億英鎊的“會費”,同時還要忍受歐盟單一市場(single market)條條框框的束縛。不過,除了金錢的誘惑,要想搞清楚英國脫歐的脈絡,那得從英國與歐洲不同的文化說起。

英國與歐洲大陸思維方式上的區別

許多人笑稱歐洲只有兩個國家:英國與歐洲大陸。這話或許有誇張成分,但也有幾分道理。從文化上說,英國作為由數個大島嶼組成的國家,島民性格刻在其基因之中,島民或者漁民不喜歡循規蹈矩,拒絕一成不變的做法,跟歐洲大陸追求安穩,喜歡步調一致的農民性格截然不同。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著名哲學家大衛·休謨,經驗主義哲學代表

再從哲學思想上看,英國流行經驗主義,認為理論來源於實踐,通過觀察證據才能得到真知;歐洲大陸崇尚理性主義,認為通過思考、邏輯、演繹推理就能得到知識,這兩種思想造就了英國和歐洲大陸諸國天差地別的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會決定人的行事風格和民族性格,不同的思維方式,顯而易見會創造出不同的文化。思維方式是基礎性的“道”,道不同,不相為謀

亨利八世對脫歐的影響

從地理的角度來說,英國是歐洲的一部分,但英國與整個歐洲大陸的嫌隙與距離,似乎比阻隔開它們的那道英吉利海峽寬多了。英國的主要組成部分——英格蘭,始終與歐洲大陸保持著敏感而冷靜的距離,但英國的蘇格蘭卻恰恰相反,總是跟歐洲大陸“眉來眼去”。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1707年聯合法案》(Acts of Union 1707)

直到《1707年聯合法案》(Acts of Union 1707)將蘇格蘭與英格蘭合併成為大不列顛王國之前,蘇格蘭在與英格蘭的博弈中,始終處於政治與經濟上的劣勢。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和尊嚴,蘇格蘭與歐洲大陸走得很近,通過聯姻來尋求聯盟與庇護,其中最主要的結盟對象就是英格蘭的“千年之敵”——法國。比如蘇格蘭歷史上著名的瑪麗女王,便嫁給了法蘭西王儲弗朗索瓦,以便蘇法二者聯合起來對抗來自英格蘭的威脅,最終瑪麗女王甚至想奪取英格蘭王位,只不過功虧一簣。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瑪麗女王

英格蘭幾乎從公元10世紀開始,自諾曼的征服者威廉成為英格蘭國王后,不列顛與法國的戰爭便從未停歇。除了法國,為奪取海上霸權與海外貿易主導權,英國先後與荷蘭、西班牙等海上霸主輪番激戰,由於“得罪”人太多,英國在歐洲大陸沒有“好朋友”。

1533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因為婚姻問題,公開與羅馬教廷決裂,不再受羅馬教廷管轄,自己則自封為英國教會的最高宗教領袖,亨利八世可以算是英國第一個脫歐的領導者。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亨利八世

實事求是地說,英國與歐洲大陸的地緣政治壓力本就已經足夠大了,與羅馬教廷決裂後,英國與歐洲大陸的分歧進一步加大,由經濟和政治糾紛升級為宗教文化的對抗。轉為信奉新教的英格蘭,與仍視天主教為唯一信仰的歐洲大陸,從此失去了文化上的“共同語言”。

亨利八世的“脫歐事件”影響深遠,堪稱開天闢地的“大手筆”,成就了英國有別於歐洲大陸的獨特宗教與政治文化。在中世紀,歐洲國家深受宗教影響的控制,因為當時歐洲各國奉天主教為國教,國王的加冕與統治的合法性均來自於羅馬教廷的認可與授予。公然拋棄這種傳統,等於切斷與整個歐洲大陸的聯繫,與歐洲大陸為敵。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英國國教教堂

也正是由於在文化上與歐洲大陸分道揚鑣,英國人逐漸形成了骨子裡的那份高傲、反叛與漠然。將英國人性格中“離經叛道”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的人,就是一生未嫁的“榮光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作為亨利八世和安·博林的孩子,她從小就知道英國和歐洲大陸的隔閡。正是由於父親亨利八世為了娶母親安·博林,毅然與教廷決裂,母親就是那條宗教決裂的導火索。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伊麗莎白一世

伊麗莎白一世深刻地明白宗教文化與英國政局的聯動效果,她擔心如果嫁給一名信奉天主教的有歐洲大陸背景的丈夫,不僅會使父輩為英國擺脫羅馬教廷控制的努力付之一炬,英國的尊嚴也會受到傷害,這位我行我素的女王便毅然決然地嫁給了她的國家。伊麗莎白一世的作為,如果放到更加保守,王權氣息更濃重的歐洲大陸,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早在數百年前,英國和歐洲大陸就走上了殊途不同歸的道路。

一脈相承的政策

文藝復興後,人文主義大行其道,歐洲大陸國家逐漸放下了宗教的影響力,宗教已不再是英陸之間最致命的文化隔閡。然而,英國的首相們對歐洲大陸的事務依舊秉持著冷眼旁觀的態度,儘量不牽扯、不捲入、不參與。從英國第一任首相羅伯特·沃波爾(Robert Walpole 1676年-1745年)開始,避免親自參加戰爭、維護英國安全、鼓勵海外貿易,便成為歷任英國首相的一貫方針。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羅伯特·沃波爾(Robert Walpole)

18世紀爆發的七年戰爭,幾乎席捲了當時所有的歐洲國家,但英國的決策者威廉·皮特(William Pitt)仍舊剋制地使英國最大限度的置身事外,如果金錢收買拉攏,或者通過外交縱橫捭闔有效,那麼絕不捲入歐洲紛爭。19世紀,歐洲大陸相繼結束了君主制,而早在兩個世紀前就完成君主立憲的英國,自然對混亂不堪的歐洲大陸嗤之以鼻,唯恐避之不及。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亨利·坦普爾(Henry John Temple)

當時英國首相亨利·坦普爾(Henry John Temple 1784年—1865年)會見一名法國使節,後者恭維英國首相說“如果我不是法國人,我願意成為一位英國人”,而坦普爾回敬道“如果我不是英國人,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英國人”。從坦普爾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英國人對於歐洲大陸的不屑,以及對英國與眾不同身份的自豪。

歷史是現實的投影

19世紀40年代,工業革命如火如荼地展開,由於生產方式的變革,歐洲大陸陷入了普遍的混亂之中,但英國卻置身事外,始終不願過多摻和“鄰居”的“家事”。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本傑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

作為維多利亞女王的左膀右臂,英國曆史上四度擔任首相的威廉·格萊德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 1809年-1898年)與兩度擔任首相的本傑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 1804年-1881年)面對風起雲湧的歐洲大陸亂象,依舊選擇袖手旁觀,他們放任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統一德意志,謹慎地評估著歐洲大陸對於英國影響。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迪斯雷利認為,只有歐洲大陸各國實力均衡,不會出現任何威脅英國的力量,才是對英國最有利的。他遊走在各個勢力之間,保持跟歐洲大陸各國親疏一致的距離,他的做法逐漸成了英國的既定政策,被人稱之為光榮孤立(Splendid isolation),當然,這種“孤立”的結果就是英國成就了自己“日不落帝國”的輝煌。

英國脫歐的文化根源:從亨利八世的婚姻到迪斯雷利的“光榮孤立”

綜上所述,如果16世紀的英格蘭就膽敢挑戰羅馬教廷的權威,將歐洲大陸的精神文化影響從英國人的腦海中清除出去,那麼21世紀的英國選擇離開歐盟,回到“孤立”的位置上去,便不再顯得匪夷所思了。歷史是現實的投影。英國與歐洲大陸在歷史與文化上的貌合神離,也許是現在除開經濟利益之外,催生英國脫歐的最大動力了。

參考資料:

《英國曆史——從都鐸王朝至今》秦曉惠

《英國史》喬治·特里維廉(George Trevelyan)

《歐洲歷史上的戰爭》邁克爾·霍華德(Michael Howard)

《英國脫歐:進展與前景》李奇澤

《牛津西方哲學史》安東尼·肯尼(Anthony Kenny)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