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爾一詞取自梵文。“克”的意思是水,“什米爾”是使之乾涸之意,克什米爾謂水竭之地。

克什米爾爭端

歷史上,“克什米爾”這個詞原指喜馬拉雅山脈最西端的一處峽谷。而到了21世紀初,“克什米爾”以被用來泛指包括克勒青、查謨、蓬奇、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和拉達克的廣大地區。其中最主要的克什米爾谷地,海拔較低,土壤肥沃,群山環抱,河流縱橫,風景如畫,民風奇特,是該地區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大多數為穆斯林。而查謨的居民多為印度教徒,拉達克的居民從文化習俗上來看則與西藏較為相近。

克什米爾曾是古印度思想的交匯場所,佛教和印度教都在此地得到發展,首府斯利那加重建於孔雀王朝的城市遺址之上。14世紀伊斯蘭教傳播至克什米爾在該地區建立賽義德王朝,信奉伊斯蘭教。1587年,莫臥兒帝國第三代皇帝阿克巴征服了克什米爾,將帝國的版圖擴展到遙遠的西北地方。到了17世紀中期,莫臥兒帝國迎來了極盛時期,當政的皇帝奧朗則布四處征戰,帝國疆域空前廣大,但他放棄了原來的宗教寬容政策,對非穆斯林徵收人頭稅,拆毀印度教的廟宇,導致國內矛盾激化。

克什米爾爭端

到了18世紀初,莫臥兒帝國已經處在風雨飄搖、內憂外患之中。莫臥兒帝國駐克什米爾的總督日益變得恣意妄為,激起了克什米爾人的反抗。在這一背景下,阿富汗的杜蘭尼王朝於1752年出兵克什米爾,將其置於阿富汗的統治之下。19世紀克什米爾保持著一定的獨立性,但先後置於杜蘭尼王朝、莫臥兒帝國、大清帝國和錫克帝國和東印度公司的統治之下。

克什米爾爭端

哈日辛格(HariSingh)在他的叔叔PratapSingh於1925年去世後登上了查謨和克什米爾的王位。他在該自治領實行小學義務教育,制定了禁止童婚的法律,併為低種姓開放了禮拜場所。哈里辛格受過正規而嚴格的英國貴族教育,並且在德拉敦(DehraDun)的英國皇家軍校完成了軍校學習,並於此後擔任國家軍隊的總司令(這個國家就是說的克什米爾自治領,一共只有一個步兵團)。

克什米爾爭端

在1947年印度分治時,英國放棄了對印度的宗主權,這些州和自治領可以選擇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獨立。哈日辛格希望能保持他的獨立狀態不變,但是西部查謨省(現今的阿扎德克什米爾)和邊境地區(今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的穆斯林想要加入巴基斯坦。查謨和克什米爾是一個穆斯林佔多數的州,但哈日辛格是印度教徒,他希望克什米爾成為印度的一部分。

克什米爾爭端

來自巴基斯坦的普什圖族人入侵克什米爾並擊敗了哈里辛格的部隊,他們由經驗豐富的軍事領導人領導,並配備了現代武器。大君僅有的武裝無法承受那麼大規模的衝擊。在襲擊者佔領了Muzaffarabad和Baramulla鎮以後(距離自治領首府僅20公里),哈日辛格要求印度提供軍事援助,後者迴應稱除非他加入印度,否則無法幫助他。

克什米爾爭端

印度總督蒙巴頓勳爵接受了克什米爾加入印度的文書

因此,1947年10月26日,哈日辛格簽署了加入書,將他的整個王國(包括查謨,克什米爾,北部地區,拉達克,克勒青和阿克賽欽)加入印度自治領。印度軍隊隨即被空運到斯利那加,巴基斯坦政府的軍隊隨後也派出軍隊干預,印度和巴基斯坦軍隊之間發生了戰鬥,兩個控制區域或多或少穩定在現在被稱為“控制線”的地方。

克什米爾爭端

至2010年,印度控制了該地區的43%,包括查謨,克什米爾山谷,拉達克和錫亞琴冰川。巴基斯坦控制了約37%的地區,即阿扎德克什米爾和吉爾吉特 - 巴爾蒂斯坦。

克什米爾爭端

中國目前管理其餘20%的無人居住地區,即克勒青山谷和阿克賽欽地區(維基百科資料翻譯,看來中國並不像政府宣傳的那麼愛好和平,該搶地盤的時候還是不能手軟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