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

唐 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榆塞孤煙媚,銀川綠草明

寧夏雖有三分之二的面積處於黃土高原和荒漠區,但銀川平原卻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

人說“天下黃河富寧夏”,此情不假。

榆塞孤煙媚,銀川綠草明

寧夏回族自治區是中國的回族之鄉,回族信奉伊斯蘭教,他們的宗教習慣和生活習俗具有獨特的魅力和風貌。

這裡的穆斯林十分虔誠,三大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每年更是規模浩大。回族婚禮、回族歌舞、各種風味小吃,盡顯穆斯林風情的多姿多彩。

榆塞孤煙媚,銀川綠草明

黃土高原,鄂爾多斯臺地,洪積沖積平原和六盤山、羅山、賀蘭山南北中三段山地,共同塑造了美麗富饒的寧夏大地。

沙湖

萬畝湖水秀葦叢叢,魚鳥成群,3萬畝沙漠靜臥湖畔,沙與湖相互交織,既有江南秀色,又具塞外雄渾。

榆塞孤煙媚,銀川綠草明

沙坡頭:

位於寧夏中衛縣境內。不僅以其治沙工程聞名遐邇,更因黃河兩岸壯麗景觀令人嚮往。

沙坡頭滑沙聆聽沙坡鳴鐘,乘羊皮筏子漂流黃河,參觀古老黃河水車,騎駱駝探險騰格裡沙漠,是寧夏最具特色的旅遊項目。

榆塞孤煙媚,銀川綠草明

朝那城

朝那城是秦、漢時期朝那縣治古城遺址,位於固原市彭陽縣城西15公里處的古城鎮境內。

地處茹河與任山河交匯處的茹河北岸三角平川正中,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秦、漢為通往長安的戰略要地。

榆塞孤煙媚,銀川綠草明

金川旅遊區

位於銀川東13公里處黃河河畔。

有距今3萬年的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有清代康熙皇帝西征橫渡黃河的古渡口,有拍攝西夏曆史劇《賀蘭雪》的影視基地橫城堡,還有明長城、漢墓群、甘露寺等景點。

榆塞孤煙媚,銀川綠草明

賀蘭山岩畫

春秋戰國以前北方遊牧民族和西夏時期的巖畫,分佈在賀蘭山山麓周圍。

幾萬幅的巖畫多是反映少數民族生活習俗、宗教觀念、戰爭、懇牧和狩獵活動的圖畫。還有西夏文字,鑿刻簡潔,線條粗獷,構圖樸實,形象生動,是古代遊牧民族創造的藝術畫。

榆塞孤煙媚,銀川綠草明

禪佛寺石窟

禪佛寺石窟位於西吉縣火寨鄉蟬窯村

因其與固原縣須彌山相連,又稱"須彌山禪佛寺",為唐朝佛教禪宗派流傳聖地。

榆塞孤煙媚,銀川綠草明

西夏王陵

位於銀川西30公里賀蘭山東麓,是西夏王朝歷代帝王陵墓遺址。

陵區佔地50多平方公里,共有9座帝王陵和200餘座王侯勳戚陪葬墓。王陵高大雄偉,被稱作“中國的金字塔。

榆塞孤煙媚,銀川綠草明

六盤山

位於寧夏南部六盤山區,因植物繁盛,風光旖旎,被稱為“黃土高原上的綠島”。

須彌山大佛印證了當年絲綢古道的繁榮,《清平樂.六盤山》的碑文訴說紅軍翻越雄關的豪邁。

榆塞孤煙媚,銀川綠草明

寧夏民間文化藝術底蘊深厚,歷史悠久,自宋始有行政建置,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在中原文化與西北遊牧文化長期碰撞、交流、融合中,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風格的民間文化藝術。

其中,酒俗是寧夏民俗文化的重要組織部分,所包含的內涵也十分豐富。

榆塞孤煙媚,銀川綠草明

祭祀酒俗在寧夏地區源遠流長。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初見端倪,中國文字中的“鬯”(chang),就是祭祀酒俗的產物,它的原意是指一種用鬱金香釀黑米而成,祭祀用酒。

榆塞孤煙媚,銀川綠草明

婚嫁酒俗是寧夏民俗中最重要的傳統民俗。

婚娶聘嫁,是人生的大事,而在這個具有悠久酒文化積澱的寧夏地區,自然會將酒與婚嫁緊緊結合起來,於是在婚俗中就專門有了一套關於飲酒、敬酒、喜筵酒、送親酒、迎親酒的酒俗,不僅成為婚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成為寧夏酒文化的重要內容。

榆塞孤煙媚,銀川綠草明

正是由於酒與婚嫁文化珠聯璧合。才創造出了“合巹”、“喜筵”等中國的詞彙。

“巹”(jin),原是指古代婚禮上用的一種酒器,就是將葫蘆分成兩個瓢。新婚夫婦各用一個瓢飲酒。飲畢,將兩個瓢合在一起,稱為合巹。

榆塞孤煙媚,銀川綠草明

在寧夏,百姓修房蓋屋,全家甚至全村都非常重視,一般各地蓋房子,在上樑之前,都要舉行一定的儀式。其中放炮、置酒,是少不了的項目。

有的要請工匠師傅們喝上喝酒,有的要用酒祭灑新屋地基。據說一是為了驅邪,二是給自家創造一種欣喜氣氛,也給工匠師傅一種慶賀。

榆塞孤煙媚,銀川綠草明

邊塞古文明已然令人為之心醉,但只有品嚐過塞上酒,才能從古道的烽煙中淌過歲月的河,聆聽駝鈴的悠揚,感受長城的雄壯。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