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民國銀川市首任市長'

"

文/唐志軍

民國以前,寧夏一直沒有省府建制,明、清時期相繼把寧夏稱為寧夏郡、寧夏道、寧夏府,民國時期的一段時間還稱為寧夏縣,由於郡、道、府、縣的衙門均設在銀川城,後來,人們便習慣地把銀川稱之為寧夏府城或者省城銀川。

民國建立以後,全國各省大多都建立了自己的省轄市政府,而民國寧夏省政府在成立之後的20多年的時間裡,由於種種客觀原因,一直沒有建立省轄市政府。

這與當時省城銀川,經濟落後,城市規模小、人口基數少等硬件設施有關(當時省城銀川有3萬人左右)。

1929年1月1日,民國寧夏省正式建立省一級政府機構。

1944年10月,民國中央政府內政部來文通知,凡各省政府所在地,沒有建立市一級政府機構的城市,都要規劃建市,要在城市居民人口達到一定數量、市政建設、市容市貌、工商業繁榮發展達到一定規模時,向民國中央政府申報建立省會城市。

這一文件通知下達後,民國寧夏省政府經過多次開會和調研,決定向民國中央政府申報建立省會城市——銀川市,並決定由時任民國寧夏省政府建設廳廳長兼交際處處長的李振國負責籌建成立銀川市的各項工作。

於是,李振國按照民國寧夏省政府的指示精神,著手組織人馬,在今利群西街展覽館位置找了一處坐西向東、有十多間房子的“報恩寺”院子,簡單地修繕了一下就作為辦公地點。

經過多方努力,1944年10月,“報恩寺”的大門口掛出了“銀川市政府籌備處”的大牌子。

1947年4月18日銀川市正式成立。

同時,也就在寧夏有歷史標誌的這一年,民國寧夏省政府銀川市有了第一任市長李振國。

"

文/唐志軍

民國以前,寧夏一直沒有省府建制,明、清時期相繼把寧夏稱為寧夏郡、寧夏道、寧夏府,民國時期的一段時間還稱為寧夏縣,由於郡、道、府、縣的衙門均設在銀川城,後來,人們便習慣地把銀川稱之為寧夏府城或者省城銀川。

民國建立以後,全國各省大多都建立了自己的省轄市政府,而民國寧夏省政府在成立之後的20多年的時間裡,由於種種客觀原因,一直沒有建立省轄市政府。

這與當時省城銀川,經濟落後,城市規模小、人口基數少等硬件設施有關(當時省城銀川有3萬人左右)。

1929年1月1日,民國寧夏省正式建立省一級政府機構。

1944年10月,民國中央政府內政部來文通知,凡各省政府所在地,沒有建立市一級政府機構的城市,都要規劃建市,要在城市居民人口達到一定數量、市政建設、市容市貌、工商業繁榮發展達到一定規模時,向民國中央政府申報建立省會城市。

這一文件通知下達後,民國寧夏省政府經過多次開會和調研,決定向民國中央政府申報建立省會城市——銀川市,並決定由時任民國寧夏省政府建設廳廳長兼交際處處長的李振國負責籌建成立銀川市的各項工作。

於是,李振國按照民國寧夏省政府的指示精神,著手組織人馬,在今利群西街展覽館位置找了一處坐西向東、有十多間房子的“報恩寺”院子,簡單地修繕了一下就作為辦公地點。

經過多方努力,1944年10月,“報恩寺”的大門口掛出了“銀川市政府籌備處”的大牌子。

1947年4月18日銀川市正式成立。

同時,也就在寧夏有歷史標誌的這一年,民國寧夏省政府銀川市有了第一任市長李振國。

鮮為人知的民國銀川市首任市長

李振國

在成立銀川市政府籌備處的幾年裡,李振國對舊銀川市的市政建設盡心竭力,因而,深受馬鴻逵看好、重用。

1947年4月18日,民國寧夏省銀川市政府正式宣佈成立,民國寧夏省政府任命李振國為首任銀川市市長。

過去,省城銀川街道狹窄,人們上新華街都要通過鐘鼓樓門洞。

於是,商家老闆們為了搶生意聚人氣,五花八門的商家都把店鋪蓋到了鐘鼓樓周圍,伸出的廊簷都捱到了鐘鼓樓磚牆上,鐘鼓樓四周被圍堵的嚴嚴實實,馬車、驢車、行人都只能從鐘鼓樓東西、南北方向的門洞裡通過。

李振國擔任民國寧夏省銀川市第一任市長後,為了規劃整治銀川城,帶領規劃、設計、施工等相關部門人員深入到需要改建、整治的地段進行調研論證。

為了整治市容,保護鐘鼓樓建築,李振國向民國寧夏省政府主席馬鴻逵建議,下令將鐘鼓樓四周的商家店鋪遷移退後10米,留出車馬、行人通道,店鋪門面要全部砌磚,門牌廣告設計要統一標準。

馬鴻逵讚許,拆遷費用一律由房主或老闆們自己出資修建,政府不拿一分錢。

當時,寧夏沒有鋼筋水泥,所有民用建築的砌磚、抹牆、灌漿、石灰、石頭,打地基都要用賀蘭山的建築材料。

賀蘭山上駐紮著馬鴻逵部的一個工兵營,一個連燒石灰、燒磚,一個連炸石頭。鐘鼓樓四周的老闆們只得按照政府指令,扒房遷移退後10米。新蓋鋪面要用統一的建築材料,統一規劃,老闆們各自掏錢,購買政府指定的建築材料。

馬鴻逵也就趁此機會狠狠賺了一把。

好在,過去舊銀川郊外楊樹、柳樹、榆樹、槐樹多,可隨意砍伐,這為老闆們省去不少開支。

鐘鼓樓四周經過整治,店鋪門面全部用10多公斤重的大青磚白灰勾縫、石灰砌牆,條石鋪臺階。經過整治,街道兩旁煥然一新,井然整齊。

"

文/唐志軍

民國以前,寧夏一直沒有省府建制,明、清時期相繼把寧夏稱為寧夏郡、寧夏道、寧夏府,民國時期的一段時間還稱為寧夏縣,由於郡、道、府、縣的衙門均設在銀川城,後來,人們便習慣地把銀川稱之為寧夏府城或者省城銀川。

民國建立以後,全國各省大多都建立了自己的省轄市政府,而民國寧夏省政府在成立之後的20多年的時間裡,由於種種客觀原因,一直沒有建立省轄市政府。

這與當時省城銀川,經濟落後,城市規模小、人口基數少等硬件設施有關(當時省城銀川有3萬人左右)。

1929年1月1日,民國寧夏省正式建立省一級政府機構。

1944年10月,民國中央政府內政部來文通知,凡各省政府所在地,沒有建立市一級政府機構的城市,都要規劃建市,要在城市居民人口達到一定數量、市政建設、市容市貌、工商業繁榮發展達到一定規模時,向民國中央政府申報建立省會城市。

這一文件通知下達後,民國寧夏省政府經過多次開會和調研,決定向民國中央政府申報建立省會城市——銀川市,並決定由時任民國寧夏省政府建設廳廳長兼交際處處長的李振國負責籌建成立銀川市的各項工作。

於是,李振國按照民國寧夏省政府的指示精神,著手組織人馬,在今利群西街展覽館位置找了一處坐西向東、有十多間房子的“報恩寺”院子,簡單地修繕了一下就作為辦公地點。

經過多方努力,1944年10月,“報恩寺”的大門口掛出了“銀川市政府籌備處”的大牌子。

1947年4月18日銀川市正式成立。

同時,也就在寧夏有歷史標誌的這一年,民國寧夏省政府銀川市有了第一任市長李振國。

鮮為人知的民國銀川市首任市長

李振國

在成立銀川市政府籌備處的幾年裡,李振國對舊銀川市的市政建設盡心竭力,因而,深受馬鴻逵看好、重用。

1947年4月18日,民國寧夏省銀川市政府正式宣佈成立,民國寧夏省政府任命李振國為首任銀川市市長。

過去,省城銀川街道狹窄,人們上新華街都要通過鐘鼓樓門洞。

於是,商家老闆們為了搶生意聚人氣,五花八門的商家都把店鋪蓋到了鐘鼓樓周圍,伸出的廊簷都捱到了鐘鼓樓磚牆上,鐘鼓樓四周被圍堵的嚴嚴實實,馬車、驢車、行人都只能從鐘鼓樓東西、南北方向的門洞裡通過。

李振國擔任民國寧夏省銀川市第一任市長後,為了規劃整治銀川城,帶領規劃、設計、施工等相關部門人員深入到需要改建、整治的地段進行調研論證。

為了整治市容,保護鐘鼓樓建築,李振國向民國寧夏省政府主席馬鴻逵建議,下令將鐘鼓樓四周的商家店鋪遷移退後10米,留出車馬、行人通道,店鋪門面要全部砌磚,門牌廣告設計要統一標準。

馬鴻逵讚許,拆遷費用一律由房主或老闆們自己出資修建,政府不拿一分錢。

當時,寧夏沒有鋼筋水泥,所有民用建築的砌磚、抹牆、灌漿、石灰、石頭,打地基都要用賀蘭山的建築材料。

賀蘭山上駐紮著馬鴻逵部的一個工兵營,一個連燒石灰、燒磚,一個連炸石頭。鐘鼓樓四周的老闆們只得按照政府指令,扒房遷移退後10米。新蓋鋪面要用統一的建築材料,統一規劃,老闆們各自掏錢,購買政府指定的建築材料。

馬鴻逵也就趁此機會狠狠賺了一把。

好在,過去舊銀川郊外楊樹、柳樹、榆樹、槐樹多,可隨意砍伐,這為老闆們省去不少開支。

鐘鼓樓四周經過整治,店鋪門面全部用10多公斤重的大青磚白灰勾縫、石灰砌牆,條石鋪臺階。經過整治,街道兩旁煥然一新,井然整齊。

鮮為人知的民國銀川市首任市長

民國寧夏省城銀川

新華街上有一處出租平房叫“平康里”(今購物中心位置),原來是妓院所在地,馬鴻逵下令取締妓院後,此處仍不乾淨。

李振國徵得馬鴻逵同意後,把“平康里”一片的出租平房全部拆除,清理平整乾淨後建了個新華街市場;同時,又改擴建了“覺民學社”(原銀川劇院)和“三晉會館”(今金鳳凰電影院),為銀川市民看戲娛樂提供了更好的環境。

舊銀川時,南門城樓是進出人流最多的城門,為了和南門樓遙相呼應,李振國向馬鴻逵建議在南門外再修一個門樓,車、人各行其道,也為馬鴻逵和接待來賓進出陳家寨官邸有更便暢的通道,取名“雙城門”,馬鴻逵聽後甚為高興。

於是,一座仿古磚木結構的“雙城門”拔地而起,一時成為舊銀川的一大建築景觀(文革中“雙城門”被拆毀)。

"

文/唐志軍

民國以前,寧夏一直沒有省府建制,明、清時期相繼把寧夏稱為寧夏郡、寧夏道、寧夏府,民國時期的一段時間還稱為寧夏縣,由於郡、道、府、縣的衙門均設在銀川城,後來,人們便習慣地把銀川稱之為寧夏府城或者省城銀川。

民國建立以後,全國各省大多都建立了自己的省轄市政府,而民國寧夏省政府在成立之後的20多年的時間裡,由於種種客觀原因,一直沒有建立省轄市政府。

這與當時省城銀川,經濟落後,城市規模小、人口基數少等硬件設施有關(當時省城銀川有3萬人左右)。

1929年1月1日,民國寧夏省正式建立省一級政府機構。

1944年10月,民國中央政府內政部來文通知,凡各省政府所在地,沒有建立市一級政府機構的城市,都要規劃建市,要在城市居民人口達到一定數量、市政建設、市容市貌、工商業繁榮發展達到一定規模時,向民國中央政府申報建立省會城市。

這一文件通知下達後,民國寧夏省政府經過多次開會和調研,決定向民國中央政府申報建立省會城市——銀川市,並決定由時任民國寧夏省政府建設廳廳長兼交際處處長的李振國負責籌建成立銀川市的各項工作。

於是,李振國按照民國寧夏省政府的指示精神,著手組織人馬,在今利群西街展覽館位置找了一處坐西向東、有十多間房子的“報恩寺”院子,簡單地修繕了一下就作為辦公地點。

經過多方努力,1944年10月,“報恩寺”的大門口掛出了“銀川市政府籌備處”的大牌子。

1947年4月18日銀川市正式成立。

同時,也就在寧夏有歷史標誌的這一年,民國寧夏省政府銀川市有了第一任市長李振國。

鮮為人知的民國銀川市首任市長

李振國

在成立銀川市政府籌備處的幾年裡,李振國對舊銀川市的市政建設盡心竭力,因而,深受馬鴻逵看好、重用。

1947年4月18日,民國寧夏省銀川市政府正式宣佈成立,民國寧夏省政府任命李振國為首任銀川市市長。

過去,省城銀川街道狹窄,人們上新華街都要通過鐘鼓樓門洞。

於是,商家老闆們為了搶生意聚人氣,五花八門的商家都把店鋪蓋到了鐘鼓樓周圍,伸出的廊簷都捱到了鐘鼓樓磚牆上,鐘鼓樓四周被圍堵的嚴嚴實實,馬車、驢車、行人都只能從鐘鼓樓東西、南北方向的門洞裡通過。

李振國擔任民國寧夏省銀川市第一任市長後,為了規劃整治銀川城,帶領規劃、設計、施工等相關部門人員深入到需要改建、整治的地段進行調研論證。

為了整治市容,保護鐘鼓樓建築,李振國向民國寧夏省政府主席馬鴻逵建議,下令將鐘鼓樓四周的商家店鋪遷移退後10米,留出車馬、行人通道,店鋪門面要全部砌磚,門牌廣告設計要統一標準。

馬鴻逵讚許,拆遷費用一律由房主或老闆們自己出資修建,政府不拿一分錢。

當時,寧夏沒有鋼筋水泥,所有民用建築的砌磚、抹牆、灌漿、石灰、石頭,打地基都要用賀蘭山的建築材料。

賀蘭山上駐紮著馬鴻逵部的一個工兵營,一個連燒石灰、燒磚,一個連炸石頭。鐘鼓樓四周的老闆們只得按照政府指令,扒房遷移退後10米。新蓋鋪面要用統一的建築材料,統一規劃,老闆們各自掏錢,購買政府指定的建築材料。

馬鴻逵也就趁此機會狠狠賺了一把。

好在,過去舊銀川郊外楊樹、柳樹、榆樹、槐樹多,可隨意砍伐,這為老闆們省去不少開支。

鐘鼓樓四周經過整治,店鋪門面全部用10多公斤重的大青磚白灰勾縫、石灰砌牆,條石鋪臺階。經過整治,街道兩旁煥然一新,井然整齊。

鮮為人知的民國銀川市首任市長

民國寧夏省城銀川

新華街上有一處出租平房叫“平康里”(今購物中心位置),原來是妓院所在地,馬鴻逵下令取締妓院後,此處仍不乾淨。

李振國徵得馬鴻逵同意後,把“平康里”一片的出租平房全部拆除,清理平整乾淨後建了個新華街市場;同時,又改擴建了“覺民學社”(原銀川劇院)和“三晉會館”(今金鳳凰電影院),為銀川市民看戲娛樂提供了更好的環境。

舊銀川時,南門城樓是進出人流最多的城門,為了和南門樓遙相呼應,李振國向馬鴻逵建議在南門外再修一個門樓,車、人各行其道,也為馬鴻逵和接待來賓進出陳家寨官邸有更便暢的通道,取名“雙城門”,馬鴻逵聽後甚為高興。

於是,一座仿古磚木結構的“雙城門”拔地而起,一時成為舊銀川的一大建築景觀(文革中“雙城門”被拆毀)。

鮮為人知的民國銀川市首任市長

老銀川的雙城門

舊銀川城市建設基礎差,城內沒有排水設施,每年一到雨季城內就澇雨成災。

為解決城內向城外排水難的問題,李振國帶領市政籌備處相關人員到賀蘭縣掌政黃河邊考查勘測,準備在銀川城內距黃河挖一條明渠用於排水。

報告送到民國寧夏省政府,由於該項工程耗資大,馬鴻逵答覆沒有錢。

沒有錢幹不了事,但還要幹事,於是,李振國建議把排水渠挖到東門紅花渠。在老銀川商會的大力支持下,挖渠所需資金均由商戶分攤。

排水渠深50多釐米,寬70多釐米,全部用磚、石灰砌成,遇有十字路口加蓋厚木板,排水渠從鼓樓柳樹巷開挖(今步行街)到新華街向東至中山南街,經東門通紅花渠。

自此以後,舊銀川城內有了排水渠。夏天雨季能排水,沒有雨了就把紅花渠的黃河水引進城內,用於路面灑水。

"

文/唐志軍

民國以前,寧夏一直沒有省府建制,明、清時期相繼把寧夏稱為寧夏郡、寧夏道、寧夏府,民國時期的一段時間還稱為寧夏縣,由於郡、道、府、縣的衙門均設在銀川城,後來,人們便習慣地把銀川稱之為寧夏府城或者省城銀川。

民國建立以後,全國各省大多都建立了自己的省轄市政府,而民國寧夏省政府在成立之後的20多年的時間裡,由於種種客觀原因,一直沒有建立省轄市政府。

這與當時省城銀川,經濟落後,城市規模小、人口基數少等硬件設施有關(當時省城銀川有3萬人左右)。

1929年1月1日,民國寧夏省正式建立省一級政府機構。

1944年10月,民國中央政府內政部來文通知,凡各省政府所在地,沒有建立市一級政府機構的城市,都要規劃建市,要在城市居民人口達到一定數量、市政建設、市容市貌、工商業繁榮發展達到一定規模時,向民國中央政府申報建立省會城市。

這一文件通知下達後,民國寧夏省政府經過多次開會和調研,決定向民國中央政府申報建立省會城市——銀川市,並決定由時任民國寧夏省政府建設廳廳長兼交際處處長的李振國負責籌建成立銀川市的各項工作。

於是,李振國按照民國寧夏省政府的指示精神,著手組織人馬,在今利群西街展覽館位置找了一處坐西向東、有十多間房子的“報恩寺”院子,簡單地修繕了一下就作為辦公地點。

經過多方努力,1944年10月,“報恩寺”的大門口掛出了“銀川市政府籌備處”的大牌子。

1947年4月18日銀川市正式成立。

同時,也就在寧夏有歷史標誌的這一年,民國寧夏省政府銀川市有了第一任市長李振國。

鮮為人知的民國銀川市首任市長

李振國

在成立銀川市政府籌備處的幾年裡,李振國對舊銀川市的市政建設盡心竭力,因而,深受馬鴻逵看好、重用。

1947年4月18日,民國寧夏省銀川市政府正式宣佈成立,民國寧夏省政府任命李振國為首任銀川市市長。

過去,省城銀川街道狹窄,人們上新華街都要通過鐘鼓樓門洞。

於是,商家老闆們為了搶生意聚人氣,五花八門的商家都把店鋪蓋到了鐘鼓樓周圍,伸出的廊簷都捱到了鐘鼓樓磚牆上,鐘鼓樓四周被圍堵的嚴嚴實實,馬車、驢車、行人都只能從鐘鼓樓東西、南北方向的門洞裡通過。

李振國擔任民國寧夏省銀川市第一任市長後,為了規劃整治銀川城,帶領規劃、設計、施工等相關部門人員深入到需要改建、整治的地段進行調研論證。

為了整治市容,保護鐘鼓樓建築,李振國向民國寧夏省政府主席馬鴻逵建議,下令將鐘鼓樓四周的商家店鋪遷移退後10米,留出車馬、行人通道,店鋪門面要全部砌磚,門牌廣告設計要統一標準。

馬鴻逵讚許,拆遷費用一律由房主或老闆們自己出資修建,政府不拿一分錢。

當時,寧夏沒有鋼筋水泥,所有民用建築的砌磚、抹牆、灌漿、石灰、石頭,打地基都要用賀蘭山的建築材料。

賀蘭山上駐紮著馬鴻逵部的一個工兵營,一個連燒石灰、燒磚,一個連炸石頭。鐘鼓樓四周的老闆們只得按照政府指令,扒房遷移退後10米。新蓋鋪面要用統一的建築材料,統一規劃,老闆們各自掏錢,購買政府指定的建築材料。

馬鴻逵也就趁此機會狠狠賺了一把。

好在,過去舊銀川郊外楊樹、柳樹、榆樹、槐樹多,可隨意砍伐,這為老闆們省去不少開支。

鐘鼓樓四周經過整治,店鋪門面全部用10多公斤重的大青磚白灰勾縫、石灰砌牆,條石鋪臺階。經過整治,街道兩旁煥然一新,井然整齊。

鮮為人知的民國銀川市首任市長

民國寧夏省城銀川

新華街上有一處出租平房叫“平康里”(今購物中心位置),原來是妓院所在地,馬鴻逵下令取締妓院後,此處仍不乾淨。

李振國徵得馬鴻逵同意後,把“平康里”一片的出租平房全部拆除,清理平整乾淨後建了個新華街市場;同時,又改擴建了“覺民學社”(原銀川劇院)和“三晉會館”(今金鳳凰電影院),為銀川市民看戲娛樂提供了更好的環境。

舊銀川時,南門城樓是進出人流最多的城門,為了和南門樓遙相呼應,李振國向馬鴻逵建議在南門外再修一個門樓,車、人各行其道,也為馬鴻逵和接待來賓進出陳家寨官邸有更便暢的通道,取名“雙城門”,馬鴻逵聽後甚為高興。

於是,一座仿古磚木結構的“雙城門”拔地而起,一時成為舊銀川的一大建築景觀(文革中“雙城門”被拆毀)。

鮮為人知的民國銀川市首任市長

老銀川的雙城門

舊銀川城市建設基礎差,城內沒有排水設施,每年一到雨季城內就澇雨成災。

為解決城內向城外排水難的問題,李振國帶領市政籌備處相關人員到賀蘭縣掌政黃河邊考查勘測,準備在銀川城內距黃河挖一條明渠用於排水。

報告送到民國寧夏省政府,由於該項工程耗資大,馬鴻逵答覆沒有錢。

沒有錢幹不了事,但還要幹事,於是,李振國建議把排水渠挖到東門紅花渠。在老銀川商會的大力支持下,挖渠所需資金均由商戶分攤。

排水渠深50多釐米,寬70多釐米,全部用磚、石灰砌成,遇有十字路口加蓋厚木板,排水渠從鼓樓柳樹巷開挖(今步行街)到新華街向東至中山南街,經東門通紅花渠。

自此以後,舊銀川城內有了排水渠。夏天雨季能排水,沒有雨了就把紅花渠的黃河水引進城內,用於路面灑水。

鮮為人知的民國銀川市首任市長

李振國(中)與家人留影



文章作者系寧夏資深媒體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