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畫像時,最令人難忘的一定是畫中人那高高的、極富戲劇性的衣領——拉夫領,無論是在男人身上還是在女人身上,它都像一個光環,將人物的臉盤襯托得高貴、尊嚴,甚至不可一世,也讓畫中人看起來不那麼真實。這小小的卻引人注目的衣領是如何出現的,又是如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讓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文、圖/荷蘭國立博物館 英國國家肖像 編譯/丁潔雯

"

觀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畫像時,最令人難忘的一定是畫中人那高高的、極富戲劇性的衣領——拉夫領,無論是在男人身上還是在女人身上,它都像一個光環,將人物的臉盤襯托得高貴、尊嚴,甚至不可一世,也讓畫中人看起來不那麼真實。這小小的卻引人注目的衣領是如何出現的,又是如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讓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文、圖/荷蘭國立博物館 英國國家肖像 編譯/丁潔雯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匿名英國畫家繪製,1588年。拉夫領在女王引領之下,在1580年代晚期和1590年代之間發展出最誇張的樣式。畫中女王所穿戴的是蕾絲刺繡拉夫領,在當時極為時髦奢華。

拉夫領:挺立的祕密

拉夫領在英文中對應的單詞是“ruffles”,它的意思是“褶皺”——這很好地形容了拉夫領的起源和樣子,它最初就是從男士穿在緊身外套下的襯衣領子邊緣上的褶皺演變而來。這褶皺原來只有一小圈,逐漸地,褶邊越來越大,成為獨立的裝飾性元素,最終成為神氣的拉夫領。

據說,拉夫領最先出現在16世紀中期的西班牙。一位高貴婦人喉部長了一個粉瘤,為了遮擋住這不甚美觀的贅物,她就用蕾絲摺疊出一些褶皺繞脖一週。當時的西班牙是強大的海上帝國,它的時尚自然成為全歐洲的時尚。拉夫領風潮很快傳到了意大利,隨後又被出生於意大利的法國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帶到法國;藉著瑪麗王后與西班牙菲利普親王聯姻的契機,又傳到了英國。拉夫領就這樣傳遍了整個歐洲。

"

觀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畫像時,最令人難忘的一定是畫中人那高高的、極富戲劇性的衣領——拉夫領,無論是在男人身上還是在女人身上,它都像一個光環,將人物的臉盤襯托得高貴、尊嚴,甚至不可一世,也讓畫中人看起來不那麼真實。這小小的卻引人注目的衣領是如何出現的,又是如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讓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文、圖/荷蘭國立博物館 英國國家肖像 編譯/丁潔雯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匿名英國畫家繪製,1588年。拉夫領在女王引領之下,在1580年代晚期和1590年代之間發展出最誇張的樣式。畫中女王所穿戴的是蕾絲刺繡拉夫領,在當時極為時髦奢華。

拉夫領:挺立的祕密

拉夫領在英文中對應的單詞是“ruffles”,它的意思是“褶皺”——這很好地形容了拉夫領的起源和樣子,它最初就是從男士穿在緊身外套下的襯衣領子邊緣上的褶皺演變而來。這褶皺原來只有一小圈,逐漸地,褶邊越來越大,成為獨立的裝飾性元素,最終成為神氣的拉夫領。

據說,拉夫領最先出現在16世紀中期的西班牙。一位高貴婦人喉部長了一個粉瘤,為了遮擋住這不甚美觀的贅物,她就用蕾絲摺疊出一些褶皺繞脖一週。當時的西班牙是強大的海上帝國,它的時尚自然成為全歐洲的時尚。拉夫領風潮很快傳到了意大利,隨後又被出生於意大利的法國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帶到法國;藉著瑪麗王后與西班牙菲利普親王聯姻的契機,又傳到了英國。拉夫領就這樣傳遍了整個歐洲。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年輕女人的畫像,意大利畫家喬凡尼·巴蒂斯塔·莫羅尼繪,1560年~1578年。畫中年輕女性穿戴的是拉夫領最基本的樣式,和當時男裝的拉夫領幾乎一致,亞麻布的厚實質感給這位女性增添了幾分男子的英氣。

拉夫領是歐洲人奇詭想象力的舞臺。它演變出各種尺寸和形狀,從窄至1英寸到寬至12英寸的都有。典型的拉夫領,是將條形布按一定寬度摺疊起來,讓摺疊的邊緣形成“8”的樣式,再用鐵棒壓幹定型;或是用等邊寬或不等邊寬的多層白布或蕾絲重疊而成,形成密密匝匝的效果;還有的演變出立領的樣式;有一種“車輪拉夫”,大如車輪,需要在領子底部用鐵圈提供強力的支持。

"

觀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畫像時,最令人難忘的一定是畫中人那高高的、極富戲劇性的衣領——拉夫領,無論是在男人身上還是在女人身上,它都像一個光環,將人物的臉盤襯托得高貴、尊嚴,甚至不可一世,也讓畫中人看起來不那麼真實。這小小的卻引人注目的衣領是如何出現的,又是如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讓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文、圖/荷蘭國立博物館 英國國家肖像 編譯/丁潔雯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匿名英國畫家繪製,1588年。拉夫領在女王引領之下,在1580年代晚期和1590年代之間發展出最誇張的樣式。畫中女王所穿戴的是蕾絲刺繡拉夫領,在當時極為時髦奢華。

拉夫領:挺立的祕密

拉夫領在英文中對應的單詞是“ruffles”,它的意思是“褶皺”——這很好地形容了拉夫領的起源和樣子,它最初就是從男士穿在緊身外套下的襯衣領子邊緣上的褶皺演變而來。這褶皺原來只有一小圈,逐漸地,褶邊越來越大,成為獨立的裝飾性元素,最終成為神氣的拉夫領。

據說,拉夫領最先出現在16世紀中期的西班牙。一位高貴婦人喉部長了一個粉瘤,為了遮擋住這不甚美觀的贅物,她就用蕾絲摺疊出一些褶皺繞脖一週。當時的西班牙是強大的海上帝國,它的時尚自然成為全歐洲的時尚。拉夫領風潮很快傳到了意大利,隨後又被出生於意大利的法國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帶到法國;藉著瑪麗王后與西班牙菲利普親王聯姻的契機,又傳到了英國。拉夫領就這樣傳遍了整個歐洲。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年輕女人的畫像,意大利畫家喬凡尼·巴蒂斯塔·莫羅尼繪,1560年~1578年。畫中年輕女性穿戴的是拉夫領最基本的樣式,和當時男裝的拉夫領幾乎一致,亞麻布的厚實質感給這位女性增添了幾分男子的英氣。

拉夫領是歐洲人奇詭想象力的舞臺。它演變出各種尺寸和形狀,從窄至1英寸到寬至12英寸的都有。典型的拉夫領,是將條形布按一定寬度摺疊起來,讓摺疊的邊緣形成“8”的樣式,再用鐵棒壓幹定型;或是用等邊寬或不等邊寬的多層白布或蕾絲重疊而成,形成密密匝匝的效果;還有的演變出立領的樣式;有一種“車輪拉夫”,大如車輪,需要在領子底部用鐵圈提供強力的支持。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Hortensia del Prado夫人,弗蘭德斯畫家Gortzius Geldorp繪製,1599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車輪拉夫領,大而舒展,蕾絲材質輕盈、浪漫,威嚴而不失溫柔。

製作拉夫的材料一開始大多使用亞麻布或者荷蘭麻紗。今天我們可能會認為麻只是一種普通的紡織材料,但在16世紀,麻的品質遠勝於今天的麻紡織品,一件倖存下來的拉夫麻領讓我們看到當時工藝之精湛:它在一釐米的寬度內竟然織進了50條麻線。後來,出現了更加美麗精緻的蕾絲,人們先是在白麻布上以蕾絲鑲邊,最後整個拉夫領都改用蕾絲製成。這種在16世紀早期出現的新紡織品,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工細作,使本來已經價格不菲的拉夫領更加昂貴。

從製衣技術上來說,這種誇張的衣飾需要製衣工藝上的改進來配合。這項工藝是給布匹上漿,如此才能使拉夫領輕而易舉地挺立起來。16世紀早期,上漿工藝從低地國家引進,至1560年代才在英國廣泛使用。1564年,主婦Dinghen van der Plasse從費蘭德斯移居英國,開闢了自己的上漿業務。這項業務受到歡迎,很快上漿工藝傳遍整個英國。隨之,拉夫領的製作更容易,其使用也更加流行。

"

觀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畫像時,最令人難忘的一定是畫中人那高高的、極富戲劇性的衣領——拉夫領,無論是在男人身上還是在女人身上,它都像一個光環,將人物的臉盤襯托得高貴、尊嚴,甚至不可一世,也讓畫中人看起來不那麼真實。這小小的卻引人注目的衣領是如何出現的,又是如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讓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文、圖/荷蘭國立博物館 英國國家肖像 編譯/丁潔雯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匿名英國畫家繪製,1588年。拉夫領在女王引領之下,在1580年代晚期和1590年代之間發展出最誇張的樣式。畫中女王所穿戴的是蕾絲刺繡拉夫領,在當時極為時髦奢華。

拉夫領:挺立的祕密

拉夫領在英文中對應的單詞是“ruffles”,它的意思是“褶皺”——這很好地形容了拉夫領的起源和樣子,它最初就是從男士穿在緊身外套下的襯衣領子邊緣上的褶皺演變而來。這褶皺原來只有一小圈,逐漸地,褶邊越來越大,成為獨立的裝飾性元素,最終成為神氣的拉夫領。

據說,拉夫領最先出現在16世紀中期的西班牙。一位高貴婦人喉部長了一個粉瘤,為了遮擋住這不甚美觀的贅物,她就用蕾絲摺疊出一些褶皺繞脖一週。當時的西班牙是強大的海上帝國,它的時尚自然成為全歐洲的時尚。拉夫領風潮很快傳到了意大利,隨後又被出生於意大利的法國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帶到法國;藉著瑪麗王后與西班牙菲利普親王聯姻的契機,又傳到了英國。拉夫領就這樣傳遍了整個歐洲。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年輕女人的畫像,意大利畫家喬凡尼·巴蒂斯塔·莫羅尼繪,1560年~1578年。畫中年輕女性穿戴的是拉夫領最基本的樣式,和當時男裝的拉夫領幾乎一致,亞麻布的厚實質感給這位女性增添了幾分男子的英氣。

拉夫領是歐洲人奇詭想象力的舞臺。它演變出各種尺寸和形狀,從窄至1英寸到寬至12英寸的都有。典型的拉夫領,是將條形布按一定寬度摺疊起來,讓摺疊的邊緣形成“8”的樣式,再用鐵棒壓幹定型;或是用等邊寬或不等邊寬的多層白布或蕾絲重疊而成,形成密密匝匝的效果;還有的演變出立領的樣式;有一種“車輪拉夫”,大如車輪,需要在領子底部用鐵圈提供強力的支持。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Hortensia del Prado夫人,弗蘭德斯畫家Gortzius Geldorp繪製,1599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車輪拉夫領,大而舒展,蕾絲材質輕盈、浪漫,威嚴而不失溫柔。

製作拉夫的材料一開始大多使用亞麻布或者荷蘭麻紗。今天我們可能會認為麻只是一種普通的紡織材料,但在16世紀,麻的品質遠勝於今天的麻紡織品,一件倖存下來的拉夫麻領讓我們看到當時工藝之精湛:它在一釐米的寬度內竟然織進了50條麻線。後來,出現了更加美麗精緻的蕾絲,人們先是在白麻布上以蕾絲鑲邊,最後整個拉夫領都改用蕾絲製成。這種在16世紀早期出現的新紡織品,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工細作,使本來已經價格不菲的拉夫領更加昂貴。

從製衣技術上來說,這種誇張的衣飾需要製衣工藝上的改進來配合。這項工藝是給布匹上漿,如此才能使拉夫領輕而易舉地挺立起來。16世紀早期,上漿工藝從低地國家引進,至1560年代才在英國廣泛使用。1564年,主婦Dinghen van der Plasse從費蘭德斯移居英國,開闢了自己的上漿業務。這項業務受到歡迎,很快上漿工藝傳遍整個英國。隨之,拉夫領的製作更容易,其使用也更加流行。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Mertijntje van Ceters夫人,匿名畫家繪製,1623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多層拉夫領,繁複華貴。

但是今天的人們可能不曾想到,上漿工藝需要從諸如小麥或玉米等穀物中提取澱粉作為原料,這在今天看來無關緊要,可在食物匱乏的當時卻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首席大臣威廉·塞西爾曾經說道:“當很多人因吃不到麵包而餓死街頭的時候,我們卻用它們來製造漿水維持自己的高貴和驕傲,這難道不是可悲的事情嗎?”

考慮到製作拉夫領需要花費數個小時的時間,用料昂貴,卻只可以穿戴一次,因為身體的熱量和天氣的冷暖都會促使它變塌然後鬆弛變形,那麼使用拉夫領無疑是一種相當奢侈的行為。

"

觀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畫像時,最令人難忘的一定是畫中人那高高的、極富戲劇性的衣領——拉夫領,無論是在男人身上還是在女人身上,它都像一個光環,將人物的臉盤襯托得高貴、尊嚴,甚至不可一世,也讓畫中人看起來不那麼真實。這小小的卻引人注目的衣領是如何出現的,又是如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讓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文、圖/荷蘭國立博物館 英國國家肖像 編譯/丁潔雯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匿名英國畫家繪製,1588年。拉夫領在女王引領之下,在1580年代晚期和1590年代之間發展出最誇張的樣式。畫中女王所穿戴的是蕾絲刺繡拉夫領,在當時極為時髦奢華。

拉夫領:挺立的祕密

拉夫領在英文中對應的單詞是“ruffles”,它的意思是“褶皺”——這很好地形容了拉夫領的起源和樣子,它最初就是從男士穿在緊身外套下的襯衣領子邊緣上的褶皺演變而來。這褶皺原來只有一小圈,逐漸地,褶邊越來越大,成為獨立的裝飾性元素,最終成為神氣的拉夫領。

據說,拉夫領最先出現在16世紀中期的西班牙。一位高貴婦人喉部長了一個粉瘤,為了遮擋住這不甚美觀的贅物,她就用蕾絲摺疊出一些褶皺繞脖一週。當時的西班牙是強大的海上帝國,它的時尚自然成為全歐洲的時尚。拉夫領風潮很快傳到了意大利,隨後又被出生於意大利的法國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帶到法國;藉著瑪麗王后與西班牙菲利普親王聯姻的契機,又傳到了英國。拉夫領就這樣傳遍了整個歐洲。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年輕女人的畫像,意大利畫家喬凡尼·巴蒂斯塔·莫羅尼繪,1560年~1578年。畫中年輕女性穿戴的是拉夫領最基本的樣式,和當時男裝的拉夫領幾乎一致,亞麻布的厚實質感給這位女性增添了幾分男子的英氣。

拉夫領是歐洲人奇詭想象力的舞臺。它演變出各種尺寸和形狀,從窄至1英寸到寬至12英寸的都有。典型的拉夫領,是將條形布按一定寬度摺疊起來,讓摺疊的邊緣形成“8”的樣式,再用鐵棒壓幹定型;或是用等邊寬或不等邊寬的多層白布或蕾絲重疊而成,形成密密匝匝的效果;還有的演變出立領的樣式;有一種“車輪拉夫”,大如車輪,需要在領子底部用鐵圈提供強力的支持。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Hortensia del Prado夫人,弗蘭德斯畫家Gortzius Geldorp繪製,1599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車輪拉夫領,大而舒展,蕾絲材質輕盈、浪漫,威嚴而不失溫柔。

製作拉夫的材料一開始大多使用亞麻布或者荷蘭麻紗。今天我們可能會認為麻只是一種普通的紡織材料,但在16世紀,麻的品質遠勝於今天的麻紡織品,一件倖存下來的拉夫麻領讓我們看到當時工藝之精湛:它在一釐米的寬度內竟然織進了50條麻線。後來,出現了更加美麗精緻的蕾絲,人們先是在白麻布上以蕾絲鑲邊,最後整個拉夫領都改用蕾絲製成。這種在16世紀早期出現的新紡織品,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工細作,使本來已經價格不菲的拉夫領更加昂貴。

從製衣技術上來說,這種誇張的衣飾需要製衣工藝上的改進來配合。這項工藝是給布匹上漿,如此才能使拉夫領輕而易舉地挺立起來。16世紀早期,上漿工藝從低地國家引進,至1560年代才在英國廣泛使用。1564年,主婦Dinghen van der Plasse從費蘭德斯移居英國,開闢了自己的上漿業務。這項業務受到歡迎,很快上漿工藝傳遍整個英國。隨之,拉夫領的製作更容易,其使用也更加流行。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Mertijntje van Ceters夫人,匿名畫家繪製,1623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多層拉夫領,繁複華貴。

但是今天的人們可能不曾想到,上漿工藝需要從諸如小麥或玉米等穀物中提取澱粉作為原料,這在今天看來無關緊要,可在食物匱乏的當時卻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首席大臣威廉·塞西爾曾經說道:“當很多人因吃不到麵包而餓死街頭的時候,我們卻用它們來製造漿水維持自己的高貴和驕傲,這難道不是可悲的事情嗎?”

考慮到製作拉夫領需要花費數個小時的時間,用料昂貴,卻只可以穿戴一次,因為身體的熱量和天氣的冷暖都會促使它變塌然後鬆弛變形,那麼使用拉夫領無疑是一種相當奢侈的行為。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Anna Boudaen Courten的畫像,荷蘭畫家Salomon Mesdach繪製,1619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淺層蕾絲拉夫領,精緻細膩。

領子豎起的是階級與財富的標誌

拉夫領既然在用料、製作工藝上花費不菲,自然不能為一般的民眾所享用。實際上它也的確只在宮廷和貴族間流行。亨利二世來自意大利的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將一位專門製作拉夫領的意大利匠人引入法國,並給予專售特權,促使這位工匠收集了所有拉夫領的樣式出了本“大全”;而最注重宮廷裝飾的挑剔的法國國王亨利,據說喜歡穿15英寸寬、半碼高的拉夫領;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拉夫領則是質量最上乘的,由配以金線和銀線刺繡的亞麻布製成,並飾有大量蕾絲,這在當時十分時髦。

"

觀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畫像時,最令人難忘的一定是畫中人那高高的、極富戲劇性的衣領——拉夫領,無論是在男人身上還是在女人身上,它都像一個光環,將人物的臉盤襯托得高貴、尊嚴,甚至不可一世,也讓畫中人看起來不那麼真實。這小小的卻引人注目的衣領是如何出現的,又是如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讓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文、圖/荷蘭國立博物館 英國國家肖像 編譯/丁潔雯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匿名英國畫家繪製,1588年。拉夫領在女王引領之下,在1580年代晚期和1590年代之間發展出最誇張的樣式。畫中女王所穿戴的是蕾絲刺繡拉夫領,在當時極為時髦奢華。

拉夫領:挺立的祕密

拉夫領在英文中對應的單詞是“ruffles”,它的意思是“褶皺”——這很好地形容了拉夫領的起源和樣子,它最初就是從男士穿在緊身外套下的襯衣領子邊緣上的褶皺演變而來。這褶皺原來只有一小圈,逐漸地,褶邊越來越大,成為獨立的裝飾性元素,最終成為神氣的拉夫領。

據說,拉夫領最先出現在16世紀中期的西班牙。一位高貴婦人喉部長了一個粉瘤,為了遮擋住這不甚美觀的贅物,她就用蕾絲摺疊出一些褶皺繞脖一週。當時的西班牙是強大的海上帝國,它的時尚自然成為全歐洲的時尚。拉夫領風潮很快傳到了意大利,隨後又被出生於意大利的法國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帶到法國;藉著瑪麗王后與西班牙菲利普親王聯姻的契機,又傳到了英國。拉夫領就這樣傳遍了整個歐洲。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年輕女人的畫像,意大利畫家喬凡尼·巴蒂斯塔·莫羅尼繪,1560年~1578年。畫中年輕女性穿戴的是拉夫領最基本的樣式,和當時男裝的拉夫領幾乎一致,亞麻布的厚實質感給這位女性增添了幾分男子的英氣。

拉夫領是歐洲人奇詭想象力的舞臺。它演變出各種尺寸和形狀,從窄至1英寸到寬至12英寸的都有。典型的拉夫領,是將條形布按一定寬度摺疊起來,讓摺疊的邊緣形成“8”的樣式,再用鐵棒壓幹定型;或是用等邊寬或不等邊寬的多層白布或蕾絲重疊而成,形成密密匝匝的效果;還有的演變出立領的樣式;有一種“車輪拉夫”,大如車輪,需要在領子底部用鐵圈提供強力的支持。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Hortensia del Prado夫人,弗蘭德斯畫家Gortzius Geldorp繪製,1599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車輪拉夫領,大而舒展,蕾絲材質輕盈、浪漫,威嚴而不失溫柔。

製作拉夫的材料一開始大多使用亞麻布或者荷蘭麻紗。今天我們可能會認為麻只是一種普通的紡織材料,但在16世紀,麻的品質遠勝於今天的麻紡織品,一件倖存下來的拉夫麻領讓我們看到當時工藝之精湛:它在一釐米的寬度內竟然織進了50條麻線。後來,出現了更加美麗精緻的蕾絲,人們先是在白麻布上以蕾絲鑲邊,最後整個拉夫領都改用蕾絲製成。這種在16世紀早期出現的新紡織品,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工細作,使本來已經價格不菲的拉夫領更加昂貴。

從製衣技術上來說,這種誇張的衣飾需要製衣工藝上的改進來配合。這項工藝是給布匹上漿,如此才能使拉夫領輕而易舉地挺立起來。16世紀早期,上漿工藝從低地國家引進,至1560年代才在英國廣泛使用。1564年,主婦Dinghen van der Plasse從費蘭德斯移居英國,開闢了自己的上漿業務。這項業務受到歡迎,很快上漿工藝傳遍整個英國。隨之,拉夫領的製作更容易,其使用也更加流行。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Mertijntje van Ceters夫人,匿名畫家繪製,1623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多層拉夫領,繁複華貴。

但是今天的人們可能不曾想到,上漿工藝需要從諸如小麥或玉米等穀物中提取澱粉作為原料,這在今天看來無關緊要,可在食物匱乏的當時卻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首席大臣威廉·塞西爾曾經說道:“當很多人因吃不到麵包而餓死街頭的時候,我們卻用它們來製造漿水維持自己的高貴和驕傲,這難道不是可悲的事情嗎?”

考慮到製作拉夫領需要花費數個小時的時間,用料昂貴,卻只可以穿戴一次,因為身體的熱量和天氣的冷暖都會促使它變塌然後鬆弛變形,那麼使用拉夫領無疑是一種相當奢侈的行為。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Anna Boudaen Courten的畫像,荷蘭畫家Salomon Mesdach繪製,1619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淺層蕾絲拉夫領,精緻細膩。

領子豎起的是階級與財富的標誌

拉夫領既然在用料、製作工藝上花費不菲,自然不能為一般的民眾所享用。實際上它也的確只在宮廷和貴族間流行。亨利二世來自意大利的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將一位專門製作拉夫領的意大利匠人引入法國,並給予專售特權,促使這位工匠收集了所有拉夫領的樣式出了本“大全”;而最注重宮廷裝飾的挑剔的法國國王亨利,據說喜歡穿15英寸寬、半碼高的拉夫領;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拉夫領則是質量最上乘的,由配以金線和銀線刺繡的亞麻布製成,並飾有大量蕾絲,這在當時十分時髦。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對於拉夫領珍愛有加,從她不同時期的肖像中,可以看到拉夫領風尚的變化。此圖為1575年典型的“8字形”拉夫領。

雖然拉夫領在整個歐洲都有流行,但是它卻在英國發展到巔峰,特別是在英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引領之下,拉夫領在1580年代晚期到1590年代出現了誇張到極致的樣式。但是這種流行只限於階級地位比較高的人中間,女王陛下將拉夫領視為特權的標誌,一般人並沒有濫用的權力。為此,她曾在1580年頒佈法令,對人們在她的宮廷之外穿戴拉夫領的尺寸做出規定,甚至會派遣衛兵在倫敦城的城門檢查領子是否合規。

就衣服所具有的擋風避雨、保暖遮羞的目的來講,拉夫領顯然不具有這些最實用的功能。實際上,人們穿戴拉夫領的時候,只能保持僵直的身體姿勢並高昂起頭顱,行動上已很困難,進食則更成了問題,為此還專門發明了特製的長勺子。這一套穿戴的機制顯示出拉夫領根本不可能為從事體力勞動的勞苦大眾所用,即便他們有此逾越之心,也似乎無能為力——這些東西對他們來說太無用因而變得可笑,衣服本身已然發出無需明言的禁令。

"

觀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畫像時,最令人難忘的一定是畫中人那高高的、極富戲劇性的衣領——拉夫領,無論是在男人身上還是在女人身上,它都像一個光環,將人物的臉盤襯托得高貴、尊嚴,甚至不可一世,也讓畫中人看起來不那麼真實。這小小的卻引人注目的衣領是如何出現的,又是如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讓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文、圖/荷蘭國立博物館 英國國家肖像 編譯/丁潔雯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匿名英國畫家繪製,1588年。拉夫領在女王引領之下,在1580年代晚期和1590年代之間發展出最誇張的樣式。畫中女王所穿戴的是蕾絲刺繡拉夫領,在當時極為時髦奢華。

拉夫領:挺立的祕密

拉夫領在英文中對應的單詞是“ruffles”,它的意思是“褶皺”——這很好地形容了拉夫領的起源和樣子,它最初就是從男士穿在緊身外套下的襯衣領子邊緣上的褶皺演變而來。這褶皺原來只有一小圈,逐漸地,褶邊越來越大,成為獨立的裝飾性元素,最終成為神氣的拉夫領。

據說,拉夫領最先出現在16世紀中期的西班牙。一位高貴婦人喉部長了一個粉瘤,為了遮擋住這不甚美觀的贅物,她就用蕾絲摺疊出一些褶皺繞脖一週。當時的西班牙是強大的海上帝國,它的時尚自然成為全歐洲的時尚。拉夫領風潮很快傳到了意大利,隨後又被出生於意大利的法國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帶到法國;藉著瑪麗王后與西班牙菲利普親王聯姻的契機,又傳到了英國。拉夫領就這樣傳遍了整個歐洲。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年輕女人的畫像,意大利畫家喬凡尼·巴蒂斯塔·莫羅尼繪,1560年~1578年。畫中年輕女性穿戴的是拉夫領最基本的樣式,和當時男裝的拉夫領幾乎一致,亞麻布的厚實質感給這位女性增添了幾分男子的英氣。

拉夫領是歐洲人奇詭想象力的舞臺。它演變出各種尺寸和形狀,從窄至1英寸到寬至12英寸的都有。典型的拉夫領,是將條形布按一定寬度摺疊起來,讓摺疊的邊緣形成“8”的樣式,再用鐵棒壓幹定型;或是用等邊寬或不等邊寬的多層白布或蕾絲重疊而成,形成密密匝匝的效果;還有的演變出立領的樣式;有一種“車輪拉夫”,大如車輪,需要在領子底部用鐵圈提供強力的支持。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Hortensia del Prado夫人,弗蘭德斯畫家Gortzius Geldorp繪製,1599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車輪拉夫領,大而舒展,蕾絲材質輕盈、浪漫,威嚴而不失溫柔。

製作拉夫的材料一開始大多使用亞麻布或者荷蘭麻紗。今天我們可能會認為麻只是一種普通的紡織材料,但在16世紀,麻的品質遠勝於今天的麻紡織品,一件倖存下來的拉夫麻領讓我們看到當時工藝之精湛:它在一釐米的寬度內竟然織進了50條麻線。後來,出現了更加美麗精緻的蕾絲,人們先是在白麻布上以蕾絲鑲邊,最後整個拉夫領都改用蕾絲製成。這種在16世紀早期出現的新紡織品,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工細作,使本來已經價格不菲的拉夫領更加昂貴。

從製衣技術上來說,這種誇張的衣飾需要製衣工藝上的改進來配合。這項工藝是給布匹上漿,如此才能使拉夫領輕而易舉地挺立起來。16世紀早期,上漿工藝從低地國家引進,至1560年代才在英國廣泛使用。1564年,主婦Dinghen van der Plasse從費蘭德斯移居英國,開闢了自己的上漿業務。這項業務受到歡迎,很快上漿工藝傳遍整個英國。隨之,拉夫領的製作更容易,其使用也更加流行。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Mertijntje van Ceters夫人,匿名畫家繪製,1623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多層拉夫領,繁複華貴。

但是今天的人們可能不曾想到,上漿工藝需要從諸如小麥或玉米等穀物中提取澱粉作為原料,這在今天看來無關緊要,可在食物匱乏的當時卻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首席大臣威廉·塞西爾曾經說道:“當很多人因吃不到麵包而餓死街頭的時候,我們卻用它們來製造漿水維持自己的高貴和驕傲,這難道不是可悲的事情嗎?”

考慮到製作拉夫領需要花費數個小時的時間,用料昂貴,卻只可以穿戴一次,因為身體的熱量和天氣的冷暖都會促使它變塌然後鬆弛變形,那麼使用拉夫領無疑是一種相當奢侈的行為。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Anna Boudaen Courten的畫像,荷蘭畫家Salomon Mesdach繪製,1619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淺層蕾絲拉夫領,精緻細膩。

領子豎起的是階級與財富的標誌

拉夫領既然在用料、製作工藝上花費不菲,自然不能為一般的民眾所享用。實際上它也的確只在宮廷和貴族間流行。亨利二世來自意大利的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將一位專門製作拉夫領的意大利匠人引入法國,並給予專售特權,促使這位工匠收集了所有拉夫領的樣式出了本“大全”;而最注重宮廷裝飾的挑剔的法國國王亨利,據說喜歡穿15英寸寬、半碼高的拉夫領;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拉夫領則是質量最上乘的,由配以金線和銀線刺繡的亞麻布製成,並飾有大量蕾絲,這在當時十分時髦。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對於拉夫領珍愛有加,從她不同時期的肖像中,可以看到拉夫領風尚的變化。此圖為1575年典型的“8字形”拉夫領。

雖然拉夫領在整個歐洲都有流行,但是它卻在英國發展到巔峰,特別是在英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引領之下,拉夫領在1580年代晚期到1590年代出現了誇張到極致的樣式。但是這種流行只限於階級地位比較高的人中間,女王陛下將拉夫領視為特權的標誌,一般人並沒有濫用的權力。為此,她曾在1580年頒佈法令,對人們在她的宮廷之外穿戴拉夫領的尺寸做出規定,甚至會派遣衛兵在倫敦城的城門檢查領子是否合規。

就衣服所具有的擋風避雨、保暖遮羞的目的來講,拉夫領顯然不具有這些最實用的功能。實際上,人們穿戴拉夫領的時候,只能保持僵直的身體姿勢並高昂起頭顱,行動上已很困難,進食則更成了問題,為此還專門發明了特製的長勺子。這一套穿戴的機制顯示出拉夫領根本不可能為從事體力勞動的勞苦大眾所用,即便他們有此逾越之心,也似乎無能為力——這些東西對他們來說太無用因而變得可笑,衣服本身已然發出無需明言的禁令。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到1585年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拉夫領變為大如扇面的車輪拉夫領。

拉夫領的唯一目的只是讓人看起來尊貴,它通常是白色的,與當時服裝通體深色形成強烈的反差,因此當它圍繞在穿戴者的頸部時顯得分外耀眼,無法不讓人們將目光轉向穿戴者的臉部,再普通平凡的一張臉,在隆重而華麗的衣飾映襯下也立刻熠熠生輝。拉夫領僵硬的形狀也不允許穿戴者低頭、塌腰,一個人只要身姿挺拔、下巴高昂,其驕傲而高貴的樣子自然顯露。

拉夫領讓穿戴者顯得不自然甚至可以說相當矯飾,同時也在穿戴者與他人之間製造了一種距離感,而距離感通常是特權維持及其神祕的手段之一,它不停訴說著穿戴者與非穿戴者之間的差異。

"

觀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畫像時,最令人難忘的一定是畫中人那高高的、極富戲劇性的衣領——拉夫領,無論是在男人身上還是在女人身上,它都像一個光環,將人物的臉盤襯托得高貴、尊嚴,甚至不可一世,也讓畫中人看起來不那麼真實。這小小的卻引人注目的衣領是如何出現的,又是如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讓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文、圖/荷蘭國立博物館 英國國家肖像 編譯/丁潔雯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匿名英國畫家繪製,1588年。拉夫領在女王引領之下,在1580年代晚期和1590年代之間發展出最誇張的樣式。畫中女王所穿戴的是蕾絲刺繡拉夫領,在當時極為時髦奢華。

拉夫領:挺立的祕密

拉夫領在英文中對應的單詞是“ruffles”,它的意思是“褶皺”——這很好地形容了拉夫領的起源和樣子,它最初就是從男士穿在緊身外套下的襯衣領子邊緣上的褶皺演變而來。這褶皺原來只有一小圈,逐漸地,褶邊越來越大,成為獨立的裝飾性元素,最終成為神氣的拉夫領。

據說,拉夫領最先出現在16世紀中期的西班牙。一位高貴婦人喉部長了一個粉瘤,為了遮擋住這不甚美觀的贅物,她就用蕾絲摺疊出一些褶皺繞脖一週。當時的西班牙是強大的海上帝國,它的時尚自然成為全歐洲的時尚。拉夫領風潮很快傳到了意大利,隨後又被出生於意大利的法國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帶到法國;藉著瑪麗王后與西班牙菲利普親王聯姻的契機,又傳到了英國。拉夫領就這樣傳遍了整個歐洲。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年輕女人的畫像,意大利畫家喬凡尼·巴蒂斯塔·莫羅尼繪,1560年~1578年。畫中年輕女性穿戴的是拉夫領最基本的樣式,和當時男裝的拉夫領幾乎一致,亞麻布的厚實質感給這位女性增添了幾分男子的英氣。

拉夫領是歐洲人奇詭想象力的舞臺。它演變出各種尺寸和形狀,從窄至1英寸到寬至12英寸的都有。典型的拉夫領,是將條形布按一定寬度摺疊起來,讓摺疊的邊緣形成“8”的樣式,再用鐵棒壓幹定型;或是用等邊寬或不等邊寬的多層白布或蕾絲重疊而成,形成密密匝匝的效果;還有的演變出立領的樣式;有一種“車輪拉夫”,大如車輪,需要在領子底部用鐵圈提供強力的支持。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Hortensia del Prado夫人,弗蘭德斯畫家Gortzius Geldorp繪製,1599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車輪拉夫領,大而舒展,蕾絲材質輕盈、浪漫,威嚴而不失溫柔。

製作拉夫的材料一開始大多使用亞麻布或者荷蘭麻紗。今天我們可能會認為麻只是一種普通的紡織材料,但在16世紀,麻的品質遠勝於今天的麻紡織品,一件倖存下來的拉夫麻領讓我們看到當時工藝之精湛:它在一釐米的寬度內竟然織進了50條麻線。後來,出現了更加美麗精緻的蕾絲,人們先是在白麻布上以蕾絲鑲邊,最後整個拉夫領都改用蕾絲製成。這種在16世紀早期出現的新紡織品,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工細作,使本來已經價格不菲的拉夫領更加昂貴。

從製衣技術上來說,這種誇張的衣飾需要製衣工藝上的改進來配合。這項工藝是給布匹上漿,如此才能使拉夫領輕而易舉地挺立起來。16世紀早期,上漿工藝從低地國家引進,至1560年代才在英國廣泛使用。1564年,主婦Dinghen van der Plasse從費蘭德斯移居英國,開闢了自己的上漿業務。這項業務受到歡迎,很快上漿工藝傳遍整個英國。隨之,拉夫領的製作更容易,其使用也更加流行。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Mertijntje van Ceters夫人,匿名畫家繪製,1623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多層拉夫領,繁複華貴。

但是今天的人們可能不曾想到,上漿工藝需要從諸如小麥或玉米等穀物中提取澱粉作為原料,這在今天看來無關緊要,可在食物匱乏的當時卻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首席大臣威廉·塞西爾曾經說道:“當很多人因吃不到麵包而餓死街頭的時候,我們卻用它們來製造漿水維持自己的高貴和驕傲,這難道不是可悲的事情嗎?”

考慮到製作拉夫領需要花費數個小時的時間,用料昂貴,卻只可以穿戴一次,因為身體的熱量和天氣的冷暖都會促使它變塌然後鬆弛變形,那麼使用拉夫領無疑是一種相當奢侈的行為。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Anna Boudaen Courten的畫像,荷蘭畫家Salomon Mesdach繪製,1619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淺層蕾絲拉夫領,精緻細膩。

領子豎起的是階級與財富的標誌

拉夫領既然在用料、製作工藝上花費不菲,自然不能為一般的民眾所享用。實際上它也的確只在宮廷和貴族間流行。亨利二世來自意大利的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將一位專門製作拉夫領的意大利匠人引入法國,並給予專售特權,促使這位工匠收集了所有拉夫領的樣式出了本“大全”;而最注重宮廷裝飾的挑剔的法國國王亨利,據說喜歡穿15英寸寬、半碼高的拉夫領;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拉夫領則是質量最上乘的,由配以金線和銀線刺繡的亞麻布製成,並飾有大量蕾絲,這在當時十分時髦。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對於拉夫領珍愛有加,從她不同時期的肖像中,可以看到拉夫領風尚的變化。此圖為1575年典型的“8字形”拉夫領。

雖然拉夫領在整個歐洲都有流行,但是它卻在英國發展到巔峰,特別是在英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引領之下,拉夫領在1580年代晚期到1590年代出現了誇張到極致的樣式。但是這種流行只限於階級地位比較高的人中間,女王陛下將拉夫領視為特權的標誌,一般人並沒有濫用的權力。為此,她曾在1580年頒佈法令,對人們在她的宮廷之外穿戴拉夫領的尺寸做出規定,甚至會派遣衛兵在倫敦城的城門檢查領子是否合規。

就衣服所具有的擋風避雨、保暖遮羞的目的來講,拉夫領顯然不具有這些最實用的功能。實際上,人們穿戴拉夫領的時候,只能保持僵直的身體姿勢並高昂起頭顱,行動上已很困難,進食則更成了問題,為此還專門發明了特製的長勺子。這一套穿戴的機制顯示出拉夫領根本不可能為從事體力勞動的勞苦大眾所用,即便他們有此逾越之心,也似乎無能為力——這些東西對他們來說太無用因而變得可笑,衣服本身已然發出無需明言的禁令。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到1585年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拉夫領變為大如扇面的車輪拉夫領。

拉夫領的唯一目的只是讓人看起來尊貴,它通常是白色的,與當時服裝通體深色形成強烈的反差,因此當它圍繞在穿戴者的頸部時顯得分外耀眼,無法不讓人們將目光轉向穿戴者的臉部,再普通平凡的一張臉,在隆重而華麗的衣飾映襯下也立刻熠熠生輝。拉夫領僵硬的形狀也不允許穿戴者低頭、塌腰,一個人只要身姿挺拔、下巴高昂,其驕傲而高貴的樣子自然顯露。

拉夫領讓穿戴者顯得不自然甚至可以說相當矯飾,同時也在穿戴者與他人之間製造了一種距離感,而距離感通常是特權維持及其神祕的手段之一,它不停訴說著穿戴者與非穿戴者之間的差異。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之後再到1592年又變為敞開的帶側翼的拉夫領。拉夫領從封閉到敞開,從嚴謹到奔放,從堅硬到柔美,顯示出從男性特質向女性特質的轉變。

男領女用:請注視我的頭腦

雖然拉夫領後來演變出半開放的形式,但是它的典型樣式仍是一個封閉的圓形。封閉的領子一般應用於男裝,而女裝的領子則通常在胸前有各式各樣的開口。這種差異不言而喻,對於女性來說,胸脯是她身上被認為是最美也最具誘惑力的地方,服裝定要為此服務,在隱藏與暴露間讓它們更具魅惑。

"

觀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畫像時,最令人難忘的一定是畫中人那高高的、極富戲劇性的衣領——拉夫領,無論是在男人身上還是在女人身上,它都像一個光環,將人物的臉盤襯托得高貴、尊嚴,甚至不可一世,也讓畫中人看起來不那麼真實。這小小的卻引人注目的衣領是如何出現的,又是如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讓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文、圖/荷蘭國立博物館 英國國家肖像 編譯/丁潔雯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匿名英國畫家繪製,1588年。拉夫領在女王引領之下,在1580年代晚期和1590年代之間發展出最誇張的樣式。畫中女王所穿戴的是蕾絲刺繡拉夫領,在當時極為時髦奢華。

拉夫領:挺立的祕密

拉夫領在英文中對應的單詞是“ruffles”,它的意思是“褶皺”——這很好地形容了拉夫領的起源和樣子,它最初就是從男士穿在緊身外套下的襯衣領子邊緣上的褶皺演變而來。這褶皺原來只有一小圈,逐漸地,褶邊越來越大,成為獨立的裝飾性元素,最終成為神氣的拉夫領。

據說,拉夫領最先出現在16世紀中期的西班牙。一位高貴婦人喉部長了一個粉瘤,為了遮擋住這不甚美觀的贅物,她就用蕾絲摺疊出一些褶皺繞脖一週。當時的西班牙是強大的海上帝國,它的時尚自然成為全歐洲的時尚。拉夫領風潮很快傳到了意大利,隨後又被出生於意大利的法國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帶到法國;藉著瑪麗王后與西班牙菲利普親王聯姻的契機,又傳到了英國。拉夫領就這樣傳遍了整個歐洲。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年輕女人的畫像,意大利畫家喬凡尼·巴蒂斯塔·莫羅尼繪,1560年~1578年。畫中年輕女性穿戴的是拉夫領最基本的樣式,和當時男裝的拉夫領幾乎一致,亞麻布的厚實質感給這位女性增添了幾分男子的英氣。

拉夫領是歐洲人奇詭想象力的舞臺。它演變出各種尺寸和形狀,從窄至1英寸到寬至12英寸的都有。典型的拉夫領,是將條形布按一定寬度摺疊起來,讓摺疊的邊緣形成“8”的樣式,再用鐵棒壓幹定型;或是用等邊寬或不等邊寬的多層白布或蕾絲重疊而成,形成密密匝匝的效果;還有的演變出立領的樣式;有一種“車輪拉夫”,大如車輪,需要在領子底部用鐵圈提供強力的支持。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Hortensia del Prado夫人,弗蘭德斯畫家Gortzius Geldorp繪製,1599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車輪拉夫領,大而舒展,蕾絲材質輕盈、浪漫,威嚴而不失溫柔。

製作拉夫的材料一開始大多使用亞麻布或者荷蘭麻紗。今天我們可能會認為麻只是一種普通的紡織材料,但在16世紀,麻的品質遠勝於今天的麻紡織品,一件倖存下來的拉夫麻領讓我們看到當時工藝之精湛:它在一釐米的寬度內竟然織進了50條麻線。後來,出現了更加美麗精緻的蕾絲,人們先是在白麻布上以蕾絲鑲邊,最後整個拉夫領都改用蕾絲製成。這種在16世紀早期出現的新紡織品,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工細作,使本來已經價格不菲的拉夫領更加昂貴。

從製衣技術上來說,這種誇張的衣飾需要製衣工藝上的改進來配合。這項工藝是給布匹上漿,如此才能使拉夫領輕而易舉地挺立起來。16世紀早期,上漿工藝從低地國家引進,至1560年代才在英國廣泛使用。1564年,主婦Dinghen van der Plasse從費蘭德斯移居英國,開闢了自己的上漿業務。這項業務受到歡迎,很快上漿工藝傳遍整個英國。隨之,拉夫領的製作更容易,其使用也更加流行。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Mertijntje van Ceters夫人,匿名畫家繪製,1623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多層拉夫領,繁複華貴。

但是今天的人們可能不曾想到,上漿工藝需要從諸如小麥或玉米等穀物中提取澱粉作為原料,這在今天看來無關緊要,可在食物匱乏的當時卻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首席大臣威廉·塞西爾曾經說道:“當很多人因吃不到麵包而餓死街頭的時候,我們卻用它們來製造漿水維持自己的高貴和驕傲,這難道不是可悲的事情嗎?”

考慮到製作拉夫領需要花費數個小時的時間,用料昂貴,卻只可以穿戴一次,因為身體的熱量和天氣的冷暖都會促使它變塌然後鬆弛變形,那麼使用拉夫領無疑是一種相當奢侈的行為。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Anna Boudaen Courten的畫像,荷蘭畫家Salomon Mesdach繪製,1619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淺層蕾絲拉夫領,精緻細膩。

領子豎起的是階級與財富的標誌

拉夫領既然在用料、製作工藝上花費不菲,自然不能為一般的民眾所享用。實際上它也的確只在宮廷和貴族間流行。亨利二世來自意大利的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將一位專門製作拉夫領的意大利匠人引入法國,並給予專售特權,促使這位工匠收集了所有拉夫領的樣式出了本“大全”;而最注重宮廷裝飾的挑剔的法國國王亨利,據說喜歡穿15英寸寬、半碼高的拉夫領;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拉夫領則是質量最上乘的,由配以金線和銀線刺繡的亞麻布製成,並飾有大量蕾絲,這在當時十分時髦。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對於拉夫領珍愛有加,從她不同時期的肖像中,可以看到拉夫領風尚的變化。此圖為1575年典型的“8字形”拉夫領。

雖然拉夫領在整個歐洲都有流行,但是它卻在英國發展到巔峰,特別是在英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引領之下,拉夫領在1580年代晚期到1590年代出現了誇張到極致的樣式。但是這種流行只限於階級地位比較高的人中間,女王陛下將拉夫領視為特權的標誌,一般人並沒有濫用的權力。為此,她曾在1580年頒佈法令,對人們在她的宮廷之外穿戴拉夫領的尺寸做出規定,甚至會派遣衛兵在倫敦城的城門檢查領子是否合規。

就衣服所具有的擋風避雨、保暖遮羞的目的來講,拉夫領顯然不具有這些最實用的功能。實際上,人們穿戴拉夫領的時候,只能保持僵直的身體姿勢並高昂起頭顱,行動上已很困難,進食則更成了問題,為此還專門發明了特製的長勺子。這一套穿戴的機制顯示出拉夫領根本不可能為從事體力勞動的勞苦大眾所用,即便他們有此逾越之心,也似乎無能為力——這些東西對他們來說太無用因而變得可笑,衣服本身已然發出無需明言的禁令。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到1585年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拉夫領變為大如扇面的車輪拉夫領。

拉夫領的唯一目的只是讓人看起來尊貴,它通常是白色的,與當時服裝通體深色形成強烈的反差,因此當它圍繞在穿戴者的頸部時顯得分外耀眼,無法不讓人們將目光轉向穿戴者的臉部,再普通平凡的一張臉,在隆重而華麗的衣飾映襯下也立刻熠熠生輝。拉夫領僵硬的形狀也不允許穿戴者低頭、塌腰,一個人只要身姿挺拔、下巴高昂,其驕傲而高貴的樣子自然顯露。

拉夫領讓穿戴者顯得不自然甚至可以說相當矯飾,同時也在穿戴者與他人之間製造了一種距離感,而距離感通常是特權維持及其神祕的手段之一,它不停訴說著穿戴者與非穿戴者之間的差異。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之後再到1592年又變為敞開的帶側翼的拉夫領。拉夫領從封閉到敞開,從嚴謹到奔放,從堅硬到柔美,顯示出從男性特質向女性特質的轉變。

男領女用:請注視我的頭腦

雖然拉夫領後來演變出半開放的形式,但是它的典型樣式仍是一個封閉的圓形。封閉的領子一般應用於男裝,而女裝的領子則通常在胸前有各式各樣的開口。這種差異不言而喻,對於女性來說,胸脯是她身上被認為是最美也最具誘惑力的地方,服裝定要為此服務,在隱藏與暴露間讓它們更具魅惑。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優雅的情侶,荷蘭畫家Willem Pieterszoon Buytewech繪製,1616年~1620年。各式各樣的拉夫領為穿戴者增添了別樣的魅力,高貴優雅,同時也使穿戴者行動受阻。

尤其在文藝復興時代,按照愛德華·傅克斯在《歐洲風化史》中的看法,人的生命力重新昂揚,這其中就包括對肉體、對生殖的讚美,與之有關的身體部分都得到了彰顯,服裝在此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男裝中,通過顯示發達的肌肉、寬肩、厚實的胸膛等等來強調力量;而在女裝中則渲染胯股和乳房。”所以,當時男裝的主流是緊窄的上衣,以顯示上身肌肉的線條;外衣很短以便露出結實有力的臀部;發展到極端時,這種緊身的衣服甚至阻礙了人的行動,所以才不得不在褲腿和袖管上開出幾個口子,在上衣開出一些縫隙使裡面的襯衫露出些褶子讓人透氣呼吸,拉夫領的最初原型就是這些小褶皺,可見拉夫領基本上是男裝的產物,它在男裝上應用不足為奇。

"

觀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畫像時,最令人難忘的一定是畫中人那高高的、極富戲劇性的衣領——拉夫領,無論是在男人身上還是在女人身上,它都像一個光環,將人物的臉盤襯托得高貴、尊嚴,甚至不可一世,也讓畫中人看起來不那麼真實。這小小的卻引人注目的衣領是如何出現的,又是如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讓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文、圖/荷蘭國立博物館 英國國家肖像 編譯/丁潔雯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匿名英國畫家繪製,1588年。拉夫領在女王引領之下,在1580年代晚期和1590年代之間發展出最誇張的樣式。畫中女王所穿戴的是蕾絲刺繡拉夫領,在當時極為時髦奢華。

拉夫領:挺立的祕密

拉夫領在英文中對應的單詞是“ruffles”,它的意思是“褶皺”——這很好地形容了拉夫領的起源和樣子,它最初就是從男士穿在緊身外套下的襯衣領子邊緣上的褶皺演變而來。這褶皺原來只有一小圈,逐漸地,褶邊越來越大,成為獨立的裝飾性元素,最終成為神氣的拉夫領。

據說,拉夫領最先出現在16世紀中期的西班牙。一位高貴婦人喉部長了一個粉瘤,為了遮擋住這不甚美觀的贅物,她就用蕾絲摺疊出一些褶皺繞脖一週。當時的西班牙是強大的海上帝國,它的時尚自然成為全歐洲的時尚。拉夫領風潮很快傳到了意大利,隨後又被出生於意大利的法國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帶到法國;藉著瑪麗王后與西班牙菲利普親王聯姻的契機,又傳到了英國。拉夫領就這樣傳遍了整個歐洲。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年輕女人的畫像,意大利畫家喬凡尼·巴蒂斯塔·莫羅尼繪,1560年~1578年。畫中年輕女性穿戴的是拉夫領最基本的樣式,和當時男裝的拉夫領幾乎一致,亞麻布的厚實質感給這位女性增添了幾分男子的英氣。

拉夫領是歐洲人奇詭想象力的舞臺。它演變出各種尺寸和形狀,從窄至1英寸到寬至12英寸的都有。典型的拉夫領,是將條形布按一定寬度摺疊起來,讓摺疊的邊緣形成“8”的樣式,再用鐵棒壓幹定型;或是用等邊寬或不等邊寬的多層白布或蕾絲重疊而成,形成密密匝匝的效果;還有的演變出立領的樣式;有一種“車輪拉夫”,大如車輪,需要在領子底部用鐵圈提供強力的支持。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Hortensia del Prado夫人,弗蘭德斯畫家Gortzius Geldorp繪製,1599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車輪拉夫領,大而舒展,蕾絲材質輕盈、浪漫,威嚴而不失溫柔。

製作拉夫的材料一開始大多使用亞麻布或者荷蘭麻紗。今天我們可能會認為麻只是一種普通的紡織材料,但在16世紀,麻的品質遠勝於今天的麻紡織品,一件倖存下來的拉夫麻領讓我們看到當時工藝之精湛:它在一釐米的寬度內竟然織進了50條麻線。後來,出現了更加美麗精緻的蕾絲,人們先是在白麻布上以蕾絲鑲邊,最後整個拉夫領都改用蕾絲製成。這種在16世紀早期出現的新紡織品,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工細作,使本來已經價格不菲的拉夫領更加昂貴。

從製衣技術上來說,這種誇張的衣飾需要製衣工藝上的改進來配合。這項工藝是給布匹上漿,如此才能使拉夫領輕而易舉地挺立起來。16世紀早期,上漿工藝從低地國家引進,至1560年代才在英國廣泛使用。1564年,主婦Dinghen van der Plasse從費蘭德斯移居英國,開闢了自己的上漿業務。這項業務受到歡迎,很快上漿工藝傳遍整個英國。隨之,拉夫領的製作更容易,其使用也更加流行。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Mertijntje van Ceters夫人,匿名畫家繪製,1623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多層拉夫領,繁複華貴。

但是今天的人們可能不曾想到,上漿工藝需要從諸如小麥或玉米等穀物中提取澱粉作為原料,這在今天看來無關緊要,可在食物匱乏的當時卻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首席大臣威廉·塞西爾曾經說道:“當很多人因吃不到麵包而餓死街頭的時候,我們卻用它們來製造漿水維持自己的高貴和驕傲,這難道不是可悲的事情嗎?”

考慮到製作拉夫領需要花費數個小時的時間,用料昂貴,卻只可以穿戴一次,因為身體的熱量和天氣的冷暖都會促使它變塌然後鬆弛變形,那麼使用拉夫領無疑是一種相當奢侈的行為。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Anna Boudaen Courten的畫像,荷蘭畫家Salomon Mesdach繪製,1619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淺層蕾絲拉夫領,精緻細膩。

領子豎起的是階級與財富的標誌

拉夫領既然在用料、製作工藝上花費不菲,自然不能為一般的民眾所享用。實際上它也的確只在宮廷和貴族間流行。亨利二世來自意大利的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將一位專門製作拉夫領的意大利匠人引入法國,並給予專售特權,促使這位工匠收集了所有拉夫領的樣式出了本“大全”;而最注重宮廷裝飾的挑剔的法國國王亨利,據說喜歡穿15英寸寬、半碼高的拉夫領;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拉夫領則是質量最上乘的,由配以金線和銀線刺繡的亞麻布製成,並飾有大量蕾絲,這在當時十分時髦。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對於拉夫領珍愛有加,從她不同時期的肖像中,可以看到拉夫領風尚的變化。此圖為1575年典型的“8字形”拉夫領。

雖然拉夫領在整個歐洲都有流行,但是它卻在英國發展到巔峰,特別是在英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引領之下,拉夫領在1580年代晚期到1590年代出現了誇張到極致的樣式。但是這種流行只限於階級地位比較高的人中間,女王陛下將拉夫領視為特權的標誌,一般人並沒有濫用的權力。為此,她曾在1580年頒佈法令,對人們在她的宮廷之外穿戴拉夫領的尺寸做出規定,甚至會派遣衛兵在倫敦城的城門檢查領子是否合規。

就衣服所具有的擋風避雨、保暖遮羞的目的來講,拉夫領顯然不具有這些最實用的功能。實際上,人們穿戴拉夫領的時候,只能保持僵直的身體姿勢並高昂起頭顱,行動上已很困難,進食則更成了問題,為此還專門發明了特製的長勺子。這一套穿戴的機制顯示出拉夫領根本不可能為從事體力勞動的勞苦大眾所用,即便他們有此逾越之心,也似乎無能為力——這些東西對他們來說太無用因而變得可笑,衣服本身已然發出無需明言的禁令。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到1585年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拉夫領變為大如扇面的車輪拉夫領。

拉夫領的唯一目的只是讓人看起來尊貴,它通常是白色的,與當時服裝通體深色形成強烈的反差,因此當它圍繞在穿戴者的頸部時顯得分外耀眼,無法不讓人們將目光轉向穿戴者的臉部,再普通平凡的一張臉,在隆重而華麗的衣飾映襯下也立刻熠熠生輝。拉夫領僵硬的形狀也不允許穿戴者低頭、塌腰,一個人只要身姿挺拔、下巴高昂,其驕傲而高貴的樣子自然顯露。

拉夫領讓穿戴者顯得不自然甚至可以說相當矯飾,同時也在穿戴者與他人之間製造了一種距離感,而距離感通常是特權維持及其神祕的手段之一,它不停訴說著穿戴者與非穿戴者之間的差異。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之後再到1592年又變為敞開的帶側翼的拉夫領。拉夫領從封閉到敞開,從嚴謹到奔放,從堅硬到柔美,顯示出從男性特質向女性特質的轉變。

男領女用:請注視我的頭腦

雖然拉夫領後來演變出半開放的形式,但是它的典型樣式仍是一個封閉的圓形。封閉的領子一般應用於男裝,而女裝的領子則通常在胸前有各式各樣的開口。這種差異不言而喻,對於女性來說,胸脯是她身上被認為是最美也最具誘惑力的地方,服裝定要為此服務,在隱藏與暴露間讓它們更具魅惑。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優雅的情侶,荷蘭畫家Willem Pieterszoon Buytewech繪製,1616年~1620年。各式各樣的拉夫領為穿戴者增添了別樣的魅力,高貴優雅,同時也使穿戴者行動受阻。

尤其在文藝復興時代,按照愛德華·傅克斯在《歐洲風化史》中的看法,人的生命力重新昂揚,這其中就包括對肉體、對生殖的讚美,與之有關的身體部分都得到了彰顯,服裝在此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男裝中,通過顯示發達的肌肉、寬肩、厚實的胸膛等等來強調力量;而在女裝中則渲染胯股和乳房。”所以,當時男裝的主流是緊窄的上衣,以顯示上身肌肉的線條;外衣很短以便露出結實有力的臀部;發展到極端時,這種緊身的衣服甚至阻礙了人的行動,所以才不得不在褲腿和袖管上開出幾個口子,在上衣開出一些縫隙使裡面的襯衫露出些褶子讓人透氣呼吸,拉夫領的最初原型就是這些小褶皺,可見拉夫領基本上是男裝的產物,它在男裝上應用不足為奇。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安布羅西奧·斯皮諾拉肖像,荷蘭畫家米歇爾·楊茲繪製,1609年。安布羅西奧以熱那亞貴族的身份,擔任西班牙的將領,併為西班牙王室贏得許多重要戰役,被認為是當時最偉大的將領之一。畫中人物衣著上拉夫領的精緻和盔甲的堅硬之間形成反差和對比,這種裝束在當時的軍人肖像中十分流行,同時展示了穿著人的富裕優雅和勇猛剛強。

與男子服裝的封閉特性相反,當時女裝的主流則是向外拓張、向外顯露,由此發展出了誇張的枕式裙和胸褡。枕式裙是將一種又寬又重的墊枕圍在腰上的特殊裙子,其目的是使穿戴者顯得腰身粗壯,給人豐腴的感覺;胸褡則使胸部高高挺起,如嫌不夠豐滿,還可塞進棉花,衣服的上緣越來越低,乳房幾乎隨時可跳出衣裳之外。事實上當時的觀點是:“女人不穿衣衫,強過珠衣羅衫。”袒胸被認為是女性最高級的美,地位越高的女性越能享有這一特權:在貴族統治的地方,市民女性就無權袒胸;而在城市富紳掌權的地方,手工業工人的妻子則只能望衣興嘆。

"

觀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畫像時,最令人難忘的一定是畫中人那高高的、極富戲劇性的衣領——拉夫領,無論是在男人身上還是在女人身上,它都像一個光環,將人物的臉盤襯托得高貴、尊嚴,甚至不可一世,也讓畫中人看起來不那麼真實。這小小的卻引人注目的衣領是如何出現的,又是如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讓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文、圖/荷蘭國立博物館 英國國家肖像 編譯/丁潔雯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匿名英國畫家繪製,1588年。拉夫領在女王引領之下,在1580年代晚期和1590年代之間發展出最誇張的樣式。畫中女王所穿戴的是蕾絲刺繡拉夫領,在當時極為時髦奢華。

拉夫領:挺立的祕密

拉夫領在英文中對應的單詞是“ruffles”,它的意思是“褶皺”——這很好地形容了拉夫領的起源和樣子,它最初就是從男士穿在緊身外套下的襯衣領子邊緣上的褶皺演變而來。這褶皺原來只有一小圈,逐漸地,褶邊越來越大,成為獨立的裝飾性元素,最終成為神氣的拉夫領。

據說,拉夫領最先出現在16世紀中期的西班牙。一位高貴婦人喉部長了一個粉瘤,為了遮擋住這不甚美觀的贅物,她就用蕾絲摺疊出一些褶皺繞脖一週。當時的西班牙是強大的海上帝國,它的時尚自然成為全歐洲的時尚。拉夫領風潮很快傳到了意大利,隨後又被出生於意大利的法國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帶到法國;藉著瑪麗王后與西班牙菲利普親王聯姻的契機,又傳到了英國。拉夫領就這樣傳遍了整個歐洲。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年輕女人的畫像,意大利畫家喬凡尼·巴蒂斯塔·莫羅尼繪,1560年~1578年。畫中年輕女性穿戴的是拉夫領最基本的樣式,和當時男裝的拉夫領幾乎一致,亞麻布的厚實質感給這位女性增添了幾分男子的英氣。

拉夫領是歐洲人奇詭想象力的舞臺。它演變出各種尺寸和形狀,從窄至1英寸到寬至12英寸的都有。典型的拉夫領,是將條形布按一定寬度摺疊起來,讓摺疊的邊緣形成“8”的樣式,再用鐵棒壓幹定型;或是用等邊寬或不等邊寬的多層白布或蕾絲重疊而成,形成密密匝匝的效果;還有的演變出立領的樣式;有一種“車輪拉夫”,大如車輪,需要在領子底部用鐵圈提供強力的支持。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Hortensia del Prado夫人,弗蘭德斯畫家Gortzius Geldorp繪製,1599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車輪拉夫領,大而舒展,蕾絲材質輕盈、浪漫,威嚴而不失溫柔。

製作拉夫的材料一開始大多使用亞麻布或者荷蘭麻紗。今天我們可能會認為麻只是一種普通的紡織材料,但在16世紀,麻的品質遠勝於今天的麻紡織品,一件倖存下來的拉夫麻領讓我們看到當時工藝之精湛:它在一釐米的寬度內竟然織進了50條麻線。後來,出現了更加美麗精緻的蕾絲,人們先是在白麻布上以蕾絲鑲邊,最後整個拉夫領都改用蕾絲製成。這種在16世紀早期出現的新紡織品,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工細作,使本來已經價格不菲的拉夫領更加昂貴。

從製衣技術上來說,這種誇張的衣飾需要製衣工藝上的改進來配合。這項工藝是給布匹上漿,如此才能使拉夫領輕而易舉地挺立起來。16世紀早期,上漿工藝從低地國家引進,至1560年代才在英國廣泛使用。1564年,主婦Dinghen van der Plasse從費蘭德斯移居英國,開闢了自己的上漿業務。這項業務受到歡迎,很快上漿工藝傳遍整個英國。隨之,拉夫領的製作更容易,其使用也更加流行。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Mertijntje van Ceters夫人,匿名畫家繪製,1623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多層拉夫領,繁複華貴。

但是今天的人們可能不曾想到,上漿工藝需要從諸如小麥或玉米等穀物中提取澱粉作為原料,這在今天看來無關緊要,可在食物匱乏的當時卻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首席大臣威廉·塞西爾曾經說道:“當很多人因吃不到麵包而餓死街頭的時候,我們卻用它們來製造漿水維持自己的高貴和驕傲,這難道不是可悲的事情嗎?”

考慮到製作拉夫領需要花費數個小時的時間,用料昂貴,卻只可以穿戴一次,因為身體的熱量和天氣的冷暖都會促使它變塌然後鬆弛變形,那麼使用拉夫領無疑是一種相當奢侈的行為。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Anna Boudaen Courten的畫像,荷蘭畫家Salomon Mesdach繪製,1619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淺層蕾絲拉夫領,精緻細膩。

領子豎起的是階級與財富的標誌

拉夫領既然在用料、製作工藝上花費不菲,自然不能為一般的民眾所享用。實際上它也的確只在宮廷和貴族間流行。亨利二世來自意大利的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將一位專門製作拉夫領的意大利匠人引入法國,並給予專售特權,促使這位工匠收集了所有拉夫領的樣式出了本“大全”;而最注重宮廷裝飾的挑剔的法國國王亨利,據說喜歡穿15英寸寬、半碼高的拉夫領;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拉夫領則是質量最上乘的,由配以金線和銀線刺繡的亞麻布製成,並飾有大量蕾絲,這在當時十分時髦。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對於拉夫領珍愛有加,從她不同時期的肖像中,可以看到拉夫領風尚的變化。此圖為1575年典型的“8字形”拉夫領。

雖然拉夫領在整個歐洲都有流行,但是它卻在英國發展到巔峰,特別是在英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引領之下,拉夫領在1580年代晚期到1590年代出現了誇張到極致的樣式。但是這種流行只限於階級地位比較高的人中間,女王陛下將拉夫領視為特權的標誌,一般人並沒有濫用的權力。為此,她曾在1580年頒佈法令,對人們在她的宮廷之外穿戴拉夫領的尺寸做出規定,甚至會派遣衛兵在倫敦城的城門檢查領子是否合規。

就衣服所具有的擋風避雨、保暖遮羞的目的來講,拉夫領顯然不具有這些最實用的功能。實際上,人們穿戴拉夫領的時候,只能保持僵直的身體姿勢並高昂起頭顱,行動上已很困難,進食則更成了問題,為此還專門發明了特製的長勺子。這一套穿戴的機制顯示出拉夫領根本不可能為從事體力勞動的勞苦大眾所用,即便他們有此逾越之心,也似乎無能為力——這些東西對他們來說太無用因而變得可笑,衣服本身已然發出無需明言的禁令。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到1585年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拉夫領變為大如扇面的車輪拉夫領。

拉夫領的唯一目的只是讓人看起來尊貴,它通常是白色的,與當時服裝通體深色形成強烈的反差,因此當它圍繞在穿戴者的頸部時顯得分外耀眼,無法不讓人們將目光轉向穿戴者的臉部,再普通平凡的一張臉,在隆重而華麗的衣飾映襯下也立刻熠熠生輝。拉夫領僵硬的形狀也不允許穿戴者低頭、塌腰,一個人只要身姿挺拔、下巴高昂,其驕傲而高貴的樣子自然顯露。

拉夫領讓穿戴者顯得不自然甚至可以說相當矯飾,同時也在穿戴者與他人之間製造了一種距離感,而距離感通常是特權維持及其神祕的手段之一,它不停訴說著穿戴者與非穿戴者之間的差異。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之後再到1592年又變為敞開的帶側翼的拉夫領。拉夫領從封閉到敞開,從嚴謹到奔放,從堅硬到柔美,顯示出從男性特質向女性特質的轉變。

男領女用:請注視我的頭腦

雖然拉夫領後來演變出半開放的形式,但是它的典型樣式仍是一個封閉的圓形。封閉的領子一般應用於男裝,而女裝的領子則通常在胸前有各式各樣的開口。這種差異不言而喻,對於女性來說,胸脯是她身上被認為是最美也最具誘惑力的地方,服裝定要為此服務,在隱藏與暴露間讓它們更具魅惑。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優雅的情侶,荷蘭畫家Willem Pieterszoon Buytewech繪製,1616年~1620年。各式各樣的拉夫領為穿戴者增添了別樣的魅力,高貴優雅,同時也使穿戴者行動受阻。

尤其在文藝復興時代,按照愛德華·傅克斯在《歐洲風化史》中的看法,人的生命力重新昂揚,這其中就包括對肉體、對生殖的讚美,與之有關的身體部分都得到了彰顯,服裝在此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男裝中,通過顯示發達的肌肉、寬肩、厚實的胸膛等等來強調力量;而在女裝中則渲染胯股和乳房。”所以,當時男裝的主流是緊窄的上衣,以顯示上身肌肉的線條;外衣很短以便露出結實有力的臀部;發展到極端時,這種緊身的衣服甚至阻礙了人的行動,所以才不得不在褲腿和袖管上開出幾個口子,在上衣開出一些縫隙使裡面的襯衫露出些褶子讓人透氣呼吸,拉夫領的最初原型就是這些小褶皺,可見拉夫領基本上是男裝的產物,它在男裝上應用不足為奇。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安布羅西奧·斯皮諾拉肖像,荷蘭畫家米歇爾·楊茲繪製,1609年。安布羅西奧以熱那亞貴族的身份,擔任西班牙的將領,併為西班牙王室贏得許多重要戰役,被認為是當時最偉大的將領之一。畫中人物衣著上拉夫領的精緻和盔甲的堅硬之間形成反差和對比,這種裝束在當時的軍人肖像中十分流行,同時展示了穿著人的富裕優雅和勇猛剛強。

與男子服裝的封閉特性相反,當時女裝的主流則是向外拓張、向外顯露,由此發展出了誇張的枕式裙和胸褡。枕式裙是將一種又寬又重的墊枕圍在腰上的特殊裙子,其目的是使穿戴者顯得腰身粗壯,給人豐腴的感覺;胸褡則使胸部高高挺起,如嫌不夠豐滿,還可塞進棉花,衣服的上緣越來越低,乳房幾乎隨時可跳出衣裳之外。事實上當時的觀點是:“女人不穿衣衫,強過珠衣羅衫。”袒胸被認為是女性最高級的美,地位越高的女性越能享有這一特權:在貴族統治的地方,市民女性就無權袒胸;而在城市富紳掌權的地方,手工業工人的妻子則只能望衣興嘆。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所羅門·布朗費爾斯女伯爵Ursula肖像,匿名畫家,1630年代。拉夫領因價格昂貴,是皇室和貴族的專屬。

就在這種以袒胸為風氣的時代,封閉胸部的拉夫領卻能在女裝中流行,顯然與潮流相悖,不同流俗。雖然這種領子也在歐洲其他地方流行,但是它在英國女裝上的流行度無人能比。能扭轉潮流的非有權勢的人莫屬,這個人當然只能是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拉夫領正是在她統治時期的英國成為風尚。男裝女穿,通過服裝上這一微不足道的裝置,女王要求人們忘記她的女性身份,視其為擁有強大權力的君主。拉夫領築起一道小小的高牆擋住人們投向女性身體的目光,逼迫人們注視她的臉盤、她的頭腦和思想。它時刻提醒人們,作為女王,她不是那種通常被視為肉慾對象的性感尤物,她是一個可以和男性並駕齊驅甚至超越男性的偉大君主。事實上,伊麗莎白一世在位期間,她的權力越是攀上頂峰,她對國家做出的功績越大,她的拉夫領就越發地誇張而引人注目——“車輪拉夫”就出現在此時。穿上拉夫領的女性,消減了柔媚,多了幾分英氣和高貴。

"

觀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畫像時,最令人難忘的一定是畫中人那高高的、極富戲劇性的衣領——拉夫領,無論是在男人身上還是在女人身上,它都像一個光環,將人物的臉盤襯托得高貴、尊嚴,甚至不可一世,也讓畫中人看起來不那麼真實。這小小的卻引人注目的衣領是如何出現的,又是如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讓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文、圖/荷蘭國立博物館 英國國家肖像 編譯/丁潔雯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匿名英國畫家繪製,1588年。拉夫領在女王引領之下,在1580年代晚期和1590年代之間發展出最誇張的樣式。畫中女王所穿戴的是蕾絲刺繡拉夫領,在當時極為時髦奢華。

拉夫領:挺立的祕密

拉夫領在英文中對應的單詞是“ruffles”,它的意思是“褶皺”——這很好地形容了拉夫領的起源和樣子,它最初就是從男士穿在緊身外套下的襯衣領子邊緣上的褶皺演變而來。這褶皺原來只有一小圈,逐漸地,褶邊越來越大,成為獨立的裝飾性元素,最終成為神氣的拉夫領。

據說,拉夫領最先出現在16世紀中期的西班牙。一位高貴婦人喉部長了一個粉瘤,為了遮擋住這不甚美觀的贅物,她就用蕾絲摺疊出一些褶皺繞脖一週。當時的西班牙是強大的海上帝國,它的時尚自然成為全歐洲的時尚。拉夫領風潮很快傳到了意大利,隨後又被出生於意大利的法國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帶到法國;藉著瑪麗王后與西班牙菲利普親王聯姻的契機,又傳到了英國。拉夫領就這樣傳遍了整個歐洲。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年輕女人的畫像,意大利畫家喬凡尼·巴蒂斯塔·莫羅尼繪,1560年~1578年。畫中年輕女性穿戴的是拉夫領最基本的樣式,和當時男裝的拉夫領幾乎一致,亞麻布的厚實質感給這位女性增添了幾分男子的英氣。

拉夫領是歐洲人奇詭想象力的舞臺。它演變出各種尺寸和形狀,從窄至1英寸到寬至12英寸的都有。典型的拉夫領,是將條形布按一定寬度摺疊起來,讓摺疊的邊緣形成“8”的樣式,再用鐵棒壓幹定型;或是用等邊寬或不等邊寬的多層白布或蕾絲重疊而成,形成密密匝匝的效果;還有的演變出立領的樣式;有一種“車輪拉夫”,大如車輪,需要在領子底部用鐵圈提供強力的支持。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Hortensia del Prado夫人,弗蘭德斯畫家Gortzius Geldorp繪製,1599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車輪拉夫領,大而舒展,蕾絲材質輕盈、浪漫,威嚴而不失溫柔。

製作拉夫的材料一開始大多使用亞麻布或者荷蘭麻紗。今天我們可能會認為麻只是一種普通的紡織材料,但在16世紀,麻的品質遠勝於今天的麻紡織品,一件倖存下來的拉夫麻領讓我們看到當時工藝之精湛:它在一釐米的寬度內竟然織進了50條麻線。後來,出現了更加美麗精緻的蕾絲,人們先是在白麻布上以蕾絲鑲邊,最後整個拉夫領都改用蕾絲製成。這種在16世紀早期出現的新紡織品,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工細作,使本來已經價格不菲的拉夫領更加昂貴。

從製衣技術上來說,這種誇張的衣飾需要製衣工藝上的改進來配合。這項工藝是給布匹上漿,如此才能使拉夫領輕而易舉地挺立起來。16世紀早期,上漿工藝從低地國家引進,至1560年代才在英國廣泛使用。1564年,主婦Dinghen van der Plasse從費蘭德斯移居英國,開闢了自己的上漿業務。這項業務受到歡迎,很快上漿工藝傳遍整個英國。隨之,拉夫領的製作更容易,其使用也更加流行。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Mertijntje van Ceters夫人,匿名畫家繪製,1623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多層拉夫領,繁複華貴。

但是今天的人們可能不曾想到,上漿工藝需要從諸如小麥或玉米等穀物中提取澱粉作為原料,這在今天看來無關緊要,可在食物匱乏的當時卻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首席大臣威廉·塞西爾曾經說道:“當很多人因吃不到麵包而餓死街頭的時候,我們卻用它們來製造漿水維持自己的高貴和驕傲,這難道不是可悲的事情嗎?”

考慮到製作拉夫領需要花費數個小時的時間,用料昂貴,卻只可以穿戴一次,因為身體的熱量和天氣的冷暖都會促使它變塌然後鬆弛變形,那麼使用拉夫領無疑是一種相當奢侈的行為。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Anna Boudaen Courten的畫像,荷蘭畫家Salomon Mesdach繪製,1619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淺層蕾絲拉夫領,精緻細膩。

領子豎起的是階級與財富的標誌

拉夫領既然在用料、製作工藝上花費不菲,自然不能為一般的民眾所享用。實際上它也的確只在宮廷和貴族間流行。亨利二世來自意大利的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將一位專門製作拉夫領的意大利匠人引入法國,並給予專售特權,促使這位工匠收集了所有拉夫領的樣式出了本“大全”;而最注重宮廷裝飾的挑剔的法國國王亨利,據說喜歡穿15英寸寬、半碼高的拉夫領;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拉夫領則是質量最上乘的,由配以金線和銀線刺繡的亞麻布製成,並飾有大量蕾絲,這在當時十分時髦。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對於拉夫領珍愛有加,從她不同時期的肖像中,可以看到拉夫領風尚的變化。此圖為1575年典型的“8字形”拉夫領。

雖然拉夫領在整個歐洲都有流行,但是它卻在英國發展到巔峰,特別是在英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引領之下,拉夫領在1580年代晚期到1590年代出現了誇張到極致的樣式。但是這種流行只限於階級地位比較高的人中間,女王陛下將拉夫領視為特權的標誌,一般人並沒有濫用的權力。為此,她曾在1580年頒佈法令,對人們在她的宮廷之外穿戴拉夫領的尺寸做出規定,甚至會派遣衛兵在倫敦城的城門檢查領子是否合規。

就衣服所具有的擋風避雨、保暖遮羞的目的來講,拉夫領顯然不具有這些最實用的功能。實際上,人們穿戴拉夫領的時候,只能保持僵直的身體姿勢並高昂起頭顱,行動上已很困難,進食則更成了問題,為此還專門發明了特製的長勺子。這一套穿戴的機制顯示出拉夫領根本不可能為從事體力勞動的勞苦大眾所用,即便他們有此逾越之心,也似乎無能為力——這些東西對他們來說太無用因而變得可笑,衣服本身已然發出無需明言的禁令。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到1585年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拉夫領變為大如扇面的車輪拉夫領。

拉夫領的唯一目的只是讓人看起來尊貴,它通常是白色的,與當時服裝通體深色形成強烈的反差,因此當它圍繞在穿戴者的頸部時顯得分外耀眼,無法不讓人們將目光轉向穿戴者的臉部,再普通平凡的一張臉,在隆重而華麗的衣飾映襯下也立刻熠熠生輝。拉夫領僵硬的形狀也不允許穿戴者低頭、塌腰,一個人只要身姿挺拔、下巴高昂,其驕傲而高貴的樣子自然顯露。

拉夫領讓穿戴者顯得不自然甚至可以說相當矯飾,同時也在穿戴者與他人之間製造了一種距離感,而距離感通常是特權維持及其神祕的手段之一,它不停訴說著穿戴者與非穿戴者之間的差異。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之後再到1592年又變為敞開的帶側翼的拉夫領。拉夫領從封閉到敞開,從嚴謹到奔放,從堅硬到柔美,顯示出從男性特質向女性特質的轉變。

男領女用:請注視我的頭腦

雖然拉夫領後來演變出半開放的形式,但是它的典型樣式仍是一個封閉的圓形。封閉的領子一般應用於男裝,而女裝的領子則通常在胸前有各式各樣的開口。這種差異不言而喻,對於女性來說,胸脯是她身上被認為是最美也最具誘惑力的地方,服裝定要為此服務,在隱藏與暴露間讓它們更具魅惑。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優雅的情侶,荷蘭畫家Willem Pieterszoon Buytewech繪製,1616年~1620年。各式各樣的拉夫領為穿戴者增添了別樣的魅力,高貴優雅,同時也使穿戴者行動受阻。

尤其在文藝復興時代,按照愛德華·傅克斯在《歐洲風化史》中的看法,人的生命力重新昂揚,這其中就包括對肉體、對生殖的讚美,與之有關的身體部分都得到了彰顯,服裝在此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男裝中,通過顯示發達的肌肉、寬肩、厚實的胸膛等等來強調力量;而在女裝中則渲染胯股和乳房。”所以,當時男裝的主流是緊窄的上衣,以顯示上身肌肉的線條;外衣很短以便露出結實有力的臀部;發展到極端時,這種緊身的衣服甚至阻礙了人的行動,所以才不得不在褲腿和袖管上開出幾個口子,在上衣開出一些縫隙使裡面的襯衫露出些褶子讓人透氣呼吸,拉夫領的最初原型就是這些小褶皺,可見拉夫領基本上是男裝的產物,它在男裝上應用不足為奇。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安布羅西奧·斯皮諾拉肖像,荷蘭畫家米歇爾·楊茲繪製,1609年。安布羅西奧以熱那亞貴族的身份,擔任西班牙的將領,併為西班牙王室贏得許多重要戰役,被認為是當時最偉大的將領之一。畫中人物衣著上拉夫領的精緻和盔甲的堅硬之間形成反差和對比,這種裝束在當時的軍人肖像中十分流行,同時展示了穿著人的富裕優雅和勇猛剛強。

與男子服裝的封閉特性相反,當時女裝的主流則是向外拓張、向外顯露,由此發展出了誇張的枕式裙和胸褡。枕式裙是將一種又寬又重的墊枕圍在腰上的特殊裙子,其目的是使穿戴者顯得腰身粗壯,給人豐腴的感覺;胸褡則使胸部高高挺起,如嫌不夠豐滿,還可塞進棉花,衣服的上緣越來越低,乳房幾乎隨時可跳出衣裳之外。事實上當時的觀點是:“女人不穿衣衫,強過珠衣羅衫。”袒胸被認為是女性最高級的美,地位越高的女性越能享有這一特權:在貴族統治的地方,市民女性就無權袒胸;而在城市富紳掌權的地方,手工業工人的妻子則只能望衣興嘆。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所羅門·布朗費爾斯女伯爵Ursula肖像,匿名畫家,1630年代。拉夫領因價格昂貴,是皇室和貴族的專屬。

就在這種以袒胸為風氣的時代,封閉胸部的拉夫領卻能在女裝中流行,顯然與潮流相悖,不同流俗。雖然這種領子也在歐洲其他地方流行,但是它在英國女裝上的流行度無人能比。能扭轉潮流的非有權勢的人莫屬,這個人當然只能是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拉夫領正是在她統治時期的英國成為風尚。男裝女穿,通過服裝上這一微不足道的裝置,女王要求人們忘記她的女性身份,視其為擁有強大權力的君主。拉夫領築起一道小小的高牆擋住人們投向女性身體的目光,逼迫人們注視她的臉盤、她的頭腦和思想。它時刻提醒人們,作為女王,她不是那種通常被視為肉慾對象的性感尤物,她是一個可以和男性並駕齊驅甚至超越男性的偉大君主。事實上,伊麗莎白一世在位期間,她的權力越是攀上頂峰,她對國家做出的功績越大,她的拉夫領就越發地誇張而引人注目——“車輪拉夫”就出現在此時。穿上拉夫領的女性,消減了柔媚,多了幾分英氣和高貴。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1620年代之後拉夫領時尚逐漸被前部有開口的搭在肩上的落帶領所取代。

有意思的是,隨著女王在1603年去世,新的男性國王即位,拉夫領的全封閉特徵也慢慢消失,出現了胸前打開,只在肩部和背部才開始延伸的半圓形樣式,之前誇張的尺寸也開始變小。打開的拉夫領,能讓穿戴者頭部更容易移動,最重要的是讓女性再次展露出她們雪白的胸脯,這種樣式在16世紀晚期和17世紀早期更為流行。到了17世紀中期時,拉夫領已經不再時髦,一種散開來搭在肩膀上的稱為落帶領的新領子開始流行。

"

觀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畫像時,最令人難忘的一定是畫中人那高高的、極富戲劇性的衣領——拉夫領,無論是在男人身上還是在女人身上,它都像一個光環,將人物的臉盤襯托得高貴、尊嚴,甚至不可一世,也讓畫中人看起來不那麼真實。這小小的卻引人注目的衣領是如何出現的,又是如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讓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文、圖/荷蘭國立博物館 英國國家肖像 編譯/丁潔雯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匿名英國畫家繪製,1588年。拉夫領在女王引領之下,在1580年代晚期和1590年代之間發展出最誇張的樣式。畫中女王所穿戴的是蕾絲刺繡拉夫領,在當時極為時髦奢華。

拉夫領:挺立的祕密

拉夫領在英文中對應的單詞是“ruffles”,它的意思是“褶皺”——這很好地形容了拉夫領的起源和樣子,它最初就是從男士穿在緊身外套下的襯衣領子邊緣上的褶皺演變而來。這褶皺原來只有一小圈,逐漸地,褶邊越來越大,成為獨立的裝飾性元素,最終成為神氣的拉夫領。

據說,拉夫領最先出現在16世紀中期的西班牙。一位高貴婦人喉部長了一個粉瘤,為了遮擋住這不甚美觀的贅物,她就用蕾絲摺疊出一些褶皺繞脖一週。當時的西班牙是強大的海上帝國,它的時尚自然成為全歐洲的時尚。拉夫領風潮很快傳到了意大利,隨後又被出生於意大利的法國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帶到法國;藉著瑪麗王后與西班牙菲利普親王聯姻的契機,又傳到了英國。拉夫領就這樣傳遍了整個歐洲。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年輕女人的畫像,意大利畫家喬凡尼·巴蒂斯塔·莫羅尼繪,1560年~1578年。畫中年輕女性穿戴的是拉夫領最基本的樣式,和當時男裝的拉夫領幾乎一致,亞麻布的厚實質感給這位女性增添了幾分男子的英氣。

拉夫領是歐洲人奇詭想象力的舞臺。它演變出各種尺寸和形狀,從窄至1英寸到寬至12英寸的都有。典型的拉夫領,是將條形布按一定寬度摺疊起來,讓摺疊的邊緣形成“8”的樣式,再用鐵棒壓幹定型;或是用等邊寬或不等邊寬的多層白布或蕾絲重疊而成,形成密密匝匝的效果;還有的演變出立領的樣式;有一種“車輪拉夫”,大如車輪,需要在領子底部用鐵圈提供強力的支持。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Hortensia del Prado夫人,弗蘭德斯畫家Gortzius Geldorp繪製,1599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車輪拉夫領,大而舒展,蕾絲材質輕盈、浪漫,威嚴而不失溫柔。

製作拉夫的材料一開始大多使用亞麻布或者荷蘭麻紗。今天我們可能會認為麻只是一種普通的紡織材料,但在16世紀,麻的品質遠勝於今天的麻紡織品,一件倖存下來的拉夫麻領讓我們看到當時工藝之精湛:它在一釐米的寬度內竟然織進了50條麻線。後來,出現了更加美麗精緻的蕾絲,人們先是在白麻布上以蕾絲鑲邊,最後整個拉夫領都改用蕾絲製成。這種在16世紀早期出現的新紡織品,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工細作,使本來已經價格不菲的拉夫領更加昂貴。

從製衣技術上來說,這種誇張的衣飾需要製衣工藝上的改進來配合。這項工藝是給布匹上漿,如此才能使拉夫領輕而易舉地挺立起來。16世紀早期,上漿工藝從低地國家引進,至1560年代才在英國廣泛使用。1564年,主婦Dinghen van der Plasse從費蘭德斯移居英國,開闢了自己的上漿業務。這項業務受到歡迎,很快上漿工藝傳遍整個英國。隨之,拉夫領的製作更容易,其使用也更加流行。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Mertijntje van Ceters夫人,匿名畫家繪製,1623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多層拉夫領,繁複華貴。

但是今天的人們可能不曾想到,上漿工藝需要從諸如小麥或玉米等穀物中提取澱粉作為原料,這在今天看來無關緊要,可在食物匱乏的當時卻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首席大臣威廉·塞西爾曾經說道:“當很多人因吃不到麵包而餓死街頭的時候,我們卻用它們來製造漿水維持自己的高貴和驕傲,這難道不是可悲的事情嗎?”

考慮到製作拉夫領需要花費數個小時的時間,用料昂貴,卻只可以穿戴一次,因為身體的熱量和天氣的冷暖都會促使它變塌然後鬆弛變形,那麼使用拉夫領無疑是一種相當奢侈的行為。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Anna Boudaen Courten的畫像,荷蘭畫家Salomon Mesdach繪製,1619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淺層蕾絲拉夫領,精緻細膩。

領子豎起的是階級與財富的標誌

拉夫領既然在用料、製作工藝上花費不菲,自然不能為一般的民眾所享用。實際上它也的確只在宮廷和貴族間流行。亨利二世來自意大利的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將一位專門製作拉夫領的意大利匠人引入法國,並給予專售特權,促使這位工匠收集了所有拉夫領的樣式出了本“大全”;而最注重宮廷裝飾的挑剔的法國國王亨利,據說喜歡穿15英寸寬、半碼高的拉夫領;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拉夫領則是質量最上乘的,由配以金線和銀線刺繡的亞麻布製成,並飾有大量蕾絲,這在當時十分時髦。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對於拉夫領珍愛有加,從她不同時期的肖像中,可以看到拉夫領風尚的變化。此圖為1575年典型的“8字形”拉夫領。

雖然拉夫領在整個歐洲都有流行,但是它卻在英國發展到巔峰,特別是在英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引領之下,拉夫領在1580年代晚期到1590年代出現了誇張到極致的樣式。但是這種流行只限於階級地位比較高的人中間,女王陛下將拉夫領視為特權的標誌,一般人並沒有濫用的權力。為此,她曾在1580年頒佈法令,對人們在她的宮廷之外穿戴拉夫領的尺寸做出規定,甚至會派遣衛兵在倫敦城的城門檢查領子是否合規。

就衣服所具有的擋風避雨、保暖遮羞的目的來講,拉夫領顯然不具有這些最實用的功能。實際上,人們穿戴拉夫領的時候,只能保持僵直的身體姿勢並高昂起頭顱,行動上已很困難,進食則更成了問題,為此還專門發明了特製的長勺子。這一套穿戴的機制顯示出拉夫領根本不可能為從事體力勞動的勞苦大眾所用,即便他們有此逾越之心,也似乎無能為力——這些東西對他們來說太無用因而變得可笑,衣服本身已然發出無需明言的禁令。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到1585年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拉夫領變為大如扇面的車輪拉夫領。

拉夫領的唯一目的只是讓人看起來尊貴,它通常是白色的,與當時服裝通體深色形成強烈的反差,因此當它圍繞在穿戴者的頸部時顯得分外耀眼,無法不讓人們將目光轉向穿戴者的臉部,再普通平凡的一張臉,在隆重而華麗的衣飾映襯下也立刻熠熠生輝。拉夫領僵硬的形狀也不允許穿戴者低頭、塌腰,一個人只要身姿挺拔、下巴高昂,其驕傲而高貴的樣子自然顯露。

拉夫領讓穿戴者顯得不自然甚至可以說相當矯飾,同時也在穿戴者與他人之間製造了一種距離感,而距離感通常是特權維持及其神祕的手段之一,它不停訴說著穿戴者與非穿戴者之間的差異。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之後再到1592年又變為敞開的帶側翼的拉夫領。拉夫領從封閉到敞開,從嚴謹到奔放,從堅硬到柔美,顯示出從男性特質向女性特質的轉變。

男領女用:請注視我的頭腦

雖然拉夫領後來演變出半開放的形式,但是它的典型樣式仍是一個封閉的圓形。封閉的領子一般應用於男裝,而女裝的領子則通常在胸前有各式各樣的開口。這種差異不言而喻,對於女性來說,胸脯是她身上被認為是最美也最具誘惑力的地方,服裝定要為此服務,在隱藏與暴露間讓它們更具魅惑。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優雅的情侶,荷蘭畫家Willem Pieterszoon Buytewech繪製,1616年~1620年。各式各樣的拉夫領為穿戴者增添了別樣的魅力,高貴優雅,同時也使穿戴者行動受阻。

尤其在文藝復興時代,按照愛德華·傅克斯在《歐洲風化史》中的看法,人的生命力重新昂揚,這其中就包括對肉體、對生殖的讚美,與之有關的身體部分都得到了彰顯,服裝在此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男裝中,通過顯示發達的肌肉、寬肩、厚實的胸膛等等來強調力量;而在女裝中則渲染胯股和乳房。”所以,當時男裝的主流是緊窄的上衣,以顯示上身肌肉的線條;外衣很短以便露出結實有力的臀部;發展到極端時,這種緊身的衣服甚至阻礙了人的行動,所以才不得不在褲腿和袖管上開出幾個口子,在上衣開出一些縫隙使裡面的襯衫露出些褶子讓人透氣呼吸,拉夫領的最初原型就是這些小褶皺,可見拉夫領基本上是男裝的產物,它在男裝上應用不足為奇。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安布羅西奧·斯皮諾拉肖像,荷蘭畫家米歇爾·楊茲繪製,1609年。安布羅西奧以熱那亞貴族的身份,擔任西班牙的將領,併為西班牙王室贏得許多重要戰役,被認為是當時最偉大的將領之一。畫中人物衣著上拉夫領的精緻和盔甲的堅硬之間形成反差和對比,這種裝束在當時的軍人肖像中十分流行,同時展示了穿著人的富裕優雅和勇猛剛強。

與男子服裝的封閉特性相反,當時女裝的主流則是向外拓張、向外顯露,由此發展出了誇張的枕式裙和胸褡。枕式裙是將一種又寬又重的墊枕圍在腰上的特殊裙子,其目的是使穿戴者顯得腰身粗壯,給人豐腴的感覺;胸褡則使胸部高高挺起,如嫌不夠豐滿,還可塞進棉花,衣服的上緣越來越低,乳房幾乎隨時可跳出衣裳之外。事實上當時的觀點是:“女人不穿衣衫,強過珠衣羅衫。”袒胸被認為是女性最高級的美,地位越高的女性越能享有這一特權:在貴族統治的地方,市民女性就無權袒胸;而在城市富紳掌權的地方,手工業工人的妻子則只能望衣興嘆。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所羅門·布朗費爾斯女伯爵Ursula肖像,匿名畫家,1630年代。拉夫領因價格昂貴,是皇室和貴族的專屬。

就在這種以袒胸為風氣的時代,封閉胸部的拉夫領卻能在女裝中流行,顯然與潮流相悖,不同流俗。雖然這種領子也在歐洲其他地方流行,但是它在英國女裝上的流行度無人能比。能扭轉潮流的非有權勢的人莫屬,這個人當然只能是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拉夫領正是在她統治時期的英國成為風尚。男裝女穿,通過服裝上這一微不足道的裝置,女王要求人們忘記她的女性身份,視其為擁有強大權力的君主。拉夫領築起一道小小的高牆擋住人們投向女性身體的目光,逼迫人們注視她的臉盤、她的頭腦和思想。它時刻提醒人們,作為女王,她不是那種通常被視為肉慾對象的性感尤物,她是一個可以和男性並駕齊驅甚至超越男性的偉大君主。事實上,伊麗莎白一世在位期間,她的權力越是攀上頂峰,她對國家做出的功績越大,她的拉夫領就越發地誇張而引人注目——“車輪拉夫”就出現在此時。穿上拉夫領的女性,消減了柔媚,多了幾分英氣和高貴。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1620年代之後拉夫領時尚逐漸被前部有開口的搭在肩上的落帶領所取代。

有意思的是,隨著女王在1603年去世,新的男性國王即位,拉夫領的全封閉特徵也慢慢消失,出現了胸前打開,只在肩部和背部才開始延伸的半圓形樣式,之前誇張的尺寸也開始變小。打開的拉夫領,能讓穿戴者頭部更容易移動,最重要的是讓女性再次展露出她們雪白的胸脯,這種樣式在16世紀晚期和17世紀早期更為流行。到了17世紀中期時,拉夫領已經不再時髦,一種散開來搭在肩膀上的稱為落帶領的新領子開始流行。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

觀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畫像時,最令人難忘的一定是畫中人那高高的、極富戲劇性的衣領——拉夫領,無論是在男人身上還是在女人身上,它都像一個光環,將人物的臉盤襯托得高貴、尊嚴,甚至不可一世,也讓畫中人看起來不那麼真實。這小小的卻引人注目的衣領是如何出現的,又是如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讓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文、圖/荷蘭國立博物館 英國國家肖像 編譯/丁潔雯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匿名英國畫家繪製,1588年。拉夫領在女王引領之下,在1580年代晚期和1590年代之間發展出最誇張的樣式。畫中女王所穿戴的是蕾絲刺繡拉夫領,在當時極為時髦奢華。

拉夫領:挺立的祕密

拉夫領在英文中對應的單詞是“ruffles”,它的意思是“褶皺”——這很好地形容了拉夫領的起源和樣子,它最初就是從男士穿在緊身外套下的襯衣領子邊緣上的褶皺演變而來。這褶皺原來只有一小圈,逐漸地,褶邊越來越大,成為獨立的裝飾性元素,最終成為神氣的拉夫領。

據說,拉夫領最先出現在16世紀中期的西班牙。一位高貴婦人喉部長了一個粉瘤,為了遮擋住這不甚美觀的贅物,她就用蕾絲摺疊出一些褶皺繞脖一週。當時的西班牙是強大的海上帝國,它的時尚自然成為全歐洲的時尚。拉夫領風潮很快傳到了意大利,隨後又被出生於意大利的法國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帶到法國;藉著瑪麗王后與西班牙菲利普親王聯姻的契機,又傳到了英國。拉夫領就這樣傳遍了整個歐洲。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年輕女人的畫像,意大利畫家喬凡尼·巴蒂斯塔·莫羅尼繪,1560年~1578年。畫中年輕女性穿戴的是拉夫領最基本的樣式,和當時男裝的拉夫領幾乎一致,亞麻布的厚實質感給這位女性增添了幾分男子的英氣。

拉夫領是歐洲人奇詭想象力的舞臺。它演變出各種尺寸和形狀,從窄至1英寸到寬至12英寸的都有。典型的拉夫領,是將條形布按一定寬度摺疊起來,讓摺疊的邊緣形成“8”的樣式,再用鐵棒壓幹定型;或是用等邊寬或不等邊寬的多層白布或蕾絲重疊而成,形成密密匝匝的效果;還有的演變出立領的樣式;有一種“車輪拉夫”,大如車輪,需要在領子底部用鐵圈提供強力的支持。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Hortensia del Prado夫人,弗蘭德斯畫家Gortzius Geldorp繪製,1599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車輪拉夫領,大而舒展,蕾絲材質輕盈、浪漫,威嚴而不失溫柔。

製作拉夫的材料一開始大多使用亞麻布或者荷蘭麻紗。今天我們可能會認為麻只是一種普通的紡織材料,但在16世紀,麻的品質遠勝於今天的麻紡織品,一件倖存下來的拉夫麻領讓我們看到當時工藝之精湛:它在一釐米的寬度內竟然織進了50條麻線。後來,出現了更加美麗精緻的蕾絲,人們先是在白麻布上以蕾絲鑲邊,最後整個拉夫領都改用蕾絲製成。這種在16世紀早期出現的新紡織品,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工細作,使本來已經價格不菲的拉夫領更加昂貴。

從製衣技術上來說,這種誇張的衣飾需要製衣工藝上的改進來配合。這項工藝是給布匹上漿,如此才能使拉夫領輕而易舉地挺立起來。16世紀早期,上漿工藝從低地國家引進,至1560年代才在英國廣泛使用。1564年,主婦Dinghen van der Plasse從費蘭德斯移居英國,開闢了自己的上漿業務。這項業務受到歡迎,很快上漿工藝傳遍整個英國。隨之,拉夫領的製作更容易,其使用也更加流行。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Mertijntje van Ceters夫人,匿名畫家繪製,1623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多層拉夫領,繁複華貴。

但是今天的人們可能不曾想到,上漿工藝需要從諸如小麥或玉米等穀物中提取澱粉作為原料,這在今天看來無關緊要,可在食物匱乏的當時卻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首席大臣威廉·塞西爾曾經說道:“當很多人因吃不到麵包而餓死街頭的時候,我們卻用它們來製造漿水維持自己的高貴和驕傲,這難道不是可悲的事情嗎?”

考慮到製作拉夫領需要花費數個小時的時間,用料昂貴,卻只可以穿戴一次,因為身體的熱量和天氣的冷暖都會促使它變塌然後鬆弛變形,那麼使用拉夫領無疑是一種相當奢侈的行為。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Anna Boudaen Courten的畫像,荷蘭畫家Salomon Mesdach繪製,1619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淺層蕾絲拉夫領,精緻細膩。

領子豎起的是階級與財富的標誌

拉夫領既然在用料、製作工藝上花費不菲,自然不能為一般的民眾所享用。實際上它也的確只在宮廷和貴族間流行。亨利二世來自意大利的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將一位專門製作拉夫領的意大利匠人引入法國,並給予專售特權,促使這位工匠收集了所有拉夫領的樣式出了本“大全”;而最注重宮廷裝飾的挑剔的法國國王亨利,據說喜歡穿15英寸寬、半碼高的拉夫領;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拉夫領則是質量最上乘的,由配以金線和銀線刺繡的亞麻布製成,並飾有大量蕾絲,這在當時十分時髦。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對於拉夫領珍愛有加,從她不同時期的肖像中,可以看到拉夫領風尚的變化。此圖為1575年典型的“8字形”拉夫領。

雖然拉夫領在整個歐洲都有流行,但是它卻在英國發展到巔峰,特別是在英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引領之下,拉夫領在1580年代晚期到1590年代出現了誇張到極致的樣式。但是這種流行只限於階級地位比較高的人中間,女王陛下將拉夫領視為特權的標誌,一般人並沒有濫用的權力。為此,她曾在1580年頒佈法令,對人們在她的宮廷之外穿戴拉夫領的尺寸做出規定,甚至會派遣衛兵在倫敦城的城門檢查領子是否合規。

就衣服所具有的擋風避雨、保暖遮羞的目的來講,拉夫領顯然不具有這些最實用的功能。實際上,人們穿戴拉夫領的時候,只能保持僵直的身體姿勢並高昂起頭顱,行動上已很困難,進食則更成了問題,為此還專門發明了特製的長勺子。這一套穿戴的機制顯示出拉夫領根本不可能為從事體力勞動的勞苦大眾所用,即便他們有此逾越之心,也似乎無能為力——這些東西對他們來說太無用因而變得可笑,衣服本身已然發出無需明言的禁令。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到1585年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拉夫領變為大如扇面的車輪拉夫領。

拉夫領的唯一目的只是讓人看起來尊貴,它通常是白色的,與當時服裝通體深色形成強烈的反差,因此當它圍繞在穿戴者的頸部時顯得分外耀眼,無法不讓人們將目光轉向穿戴者的臉部,再普通平凡的一張臉,在隆重而華麗的衣飾映襯下也立刻熠熠生輝。拉夫領僵硬的形狀也不允許穿戴者低頭、塌腰,一個人只要身姿挺拔、下巴高昂,其驕傲而高貴的樣子自然顯露。

拉夫領讓穿戴者顯得不自然甚至可以說相當矯飾,同時也在穿戴者與他人之間製造了一種距離感,而距離感通常是特權維持及其神祕的手段之一,它不停訴說著穿戴者與非穿戴者之間的差異。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之後再到1592年又變為敞開的帶側翼的拉夫領。拉夫領從封閉到敞開,從嚴謹到奔放,從堅硬到柔美,顯示出從男性特質向女性特質的轉變。

男領女用:請注視我的頭腦

雖然拉夫領後來演變出半開放的形式,但是它的典型樣式仍是一個封閉的圓形。封閉的領子一般應用於男裝,而女裝的領子則通常在胸前有各式各樣的開口。這種差異不言而喻,對於女性來說,胸脯是她身上被認為是最美也最具誘惑力的地方,服裝定要為此服務,在隱藏與暴露間讓它們更具魅惑。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優雅的情侶,荷蘭畫家Willem Pieterszoon Buytewech繪製,1616年~1620年。各式各樣的拉夫領為穿戴者增添了別樣的魅力,高貴優雅,同時也使穿戴者行動受阻。

尤其在文藝復興時代,按照愛德華·傅克斯在《歐洲風化史》中的看法,人的生命力重新昂揚,這其中就包括對肉體、對生殖的讚美,與之有關的身體部分都得到了彰顯,服裝在此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男裝中,通過顯示發達的肌肉、寬肩、厚實的胸膛等等來強調力量;而在女裝中則渲染胯股和乳房。”所以,當時男裝的主流是緊窄的上衣,以顯示上身肌肉的線條;外衣很短以便露出結實有力的臀部;發展到極端時,這種緊身的衣服甚至阻礙了人的行動,所以才不得不在褲腿和袖管上開出幾個口子,在上衣開出一些縫隙使裡面的襯衫露出些褶子讓人透氣呼吸,拉夫領的最初原型就是這些小褶皺,可見拉夫領基本上是男裝的產物,它在男裝上應用不足為奇。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安布羅西奧·斯皮諾拉肖像,荷蘭畫家米歇爾·楊茲繪製,1609年。安布羅西奧以熱那亞貴族的身份,擔任西班牙的將領,併為西班牙王室贏得許多重要戰役,被認為是當時最偉大的將領之一。畫中人物衣著上拉夫領的精緻和盔甲的堅硬之間形成反差和對比,這種裝束在當時的軍人肖像中十分流行,同時展示了穿著人的富裕優雅和勇猛剛強。

與男子服裝的封閉特性相反,當時女裝的主流則是向外拓張、向外顯露,由此發展出了誇張的枕式裙和胸褡。枕式裙是將一種又寬又重的墊枕圍在腰上的特殊裙子,其目的是使穿戴者顯得腰身粗壯,給人豐腴的感覺;胸褡則使胸部高高挺起,如嫌不夠豐滿,還可塞進棉花,衣服的上緣越來越低,乳房幾乎隨時可跳出衣裳之外。事實上當時的觀點是:“女人不穿衣衫,強過珠衣羅衫。”袒胸被認為是女性最高級的美,地位越高的女性越能享有這一特權:在貴族統治的地方,市民女性就無權袒胸;而在城市富紳掌權的地方,手工業工人的妻子則只能望衣興嘆。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所羅門·布朗費爾斯女伯爵Ursula肖像,匿名畫家,1630年代。拉夫領因價格昂貴,是皇室和貴族的專屬。

就在這種以袒胸為風氣的時代,封閉胸部的拉夫領卻能在女裝中流行,顯然與潮流相悖,不同流俗。雖然這種領子也在歐洲其他地方流行,但是它在英國女裝上的流行度無人能比。能扭轉潮流的非有權勢的人莫屬,這個人當然只能是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拉夫領正是在她統治時期的英國成為風尚。男裝女穿,通過服裝上這一微不足道的裝置,女王要求人們忘記她的女性身份,視其為擁有強大權力的君主。拉夫領築起一道小小的高牆擋住人們投向女性身體的目光,逼迫人們注視她的臉盤、她的頭腦和思想。它時刻提醒人們,作為女王,她不是那種通常被視為肉慾對象的性感尤物,她是一個可以和男性並駕齊驅甚至超越男性的偉大君主。事實上,伊麗莎白一世在位期間,她的權力越是攀上頂峰,她對國家做出的功績越大,她的拉夫領就越發地誇張而引人注目——“車輪拉夫”就出現在此時。穿上拉夫領的女性,消減了柔媚,多了幾分英氣和高貴。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1620年代之後拉夫領時尚逐漸被前部有開口的搭在肩上的落帶領所取代。

有意思的是,隨著女王在1603年去世,新的男性國王即位,拉夫領的全封閉特徵也慢慢消失,出現了胸前打開,只在肩部和背部才開始延伸的半圓形樣式,之前誇張的尺寸也開始變小。打開的拉夫領,能讓穿戴者頭部更容易移動,最重要的是讓女性再次展露出她們雪白的胸脯,這種樣式在16世紀晚期和17世紀早期更為流行。到了17世紀中期時,拉夫領已經不再時髦,一種散開來搭在肩膀上的稱為落帶領的新領子開始流行。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如果說拉夫領的特徵是“立”,落帶領的特徵顯然是“落下”。拉夫領的最初原型就是這些小褶皺,可見拉夫領基本上是男裝的產物,它在男裝上應用不足為奇。


"

觀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物畫像時,最令人難忘的一定是畫中人那高高的、極富戲劇性的衣領——拉夫領,無論是在男人身上還是在女人身上,它都像一個光環,將人物的臉盤襯托得高貴、尊嚴,甚至不可一世,也讓畫中人看起來不那麼真實。這小小的卻引人注目的衣領是如何出現的,又是如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讓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文、圖/荷蘭國立博物館 英國國家肖像 編譯/丁潔雯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伊麗莎白女王一世,匿名英國畫家繪製,1588年。拉夫領在女王引領之下,在1580年代晚期和1590年代之間發展出最誇張的樣式。畫中女王所穿戴的是蕾絲刺繡拉夫領,在當時極為時髦奢華。

拉夫領:挺立的祕密

拉夫領在英文中對應的單詞是“ruffles”,它的意思是“褶皺”——這很好地形容了拉夫領的起源和樣子,它最初就是從男士穿在緊身外套下的襯衣領子邊緣上的褶皺演變而來。這褶皺原來只有一小圈,逐漸地,褶邊越來越大,成為獨立的裝飾性元素,最終成為神氣的拉夫領。

據說,拉夫領最先出現在16世紀中期的西班牙。一位高貴婦人喉部長了一個粉瘤,為了遮擋住這不甚美觀的贅物,她就用蕾絲摺疊出一些褶皺繞脖一週。當時的西班牙是強大的海上帝國,它的時尚自然成為全歐洲的時尚。拉夫領風潮很快傳到了意大利,隨後又被出生於意大利的法國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帶到法國;藉著瑪麗王后與西班牙菲利普親王聯姻的契機,又傳到了英國。拉夫領就這樣傳遍了整個歐洲。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年輕女人的畫像,意大利畫家喬凡尼·巴蒂斯塔·莫羅尼繪,1560年~1578年。畫中年輕女性穿戴的是拉夫領最基本的樣式,和當時男裝的拉夫領幾乎一致,亞麻布的厚實質感給這位女性增添了幾分男子的英氣。

拉夫領是歐洲人奇詭想象力的舞臺。它演變出各種尺寸和形狀,從窄至1英寸到寬至12英寸的都有。典型的拉夫領,是將條形布按一定寬度摺疊起來,讓摺疊的邊緣形成“8”的樣式,再用鐵棒壓幹定型;或是用等邊寬或不等邊寬的多層白布或蕾絲重疊而成,形成密密匝匝的效果;還有的演變出立領的樣式;有一種“車輪拉夫”,大如車輪,需要在領子底部用鐵圈提供強力的支持。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Hortensia del Prado夫人,弗蘭德斯畫家Gortzius Geldorp繪製,1599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車輪拉夫領,大而舒展,蕾絲材質輕盈、浪漫,威嚴而不失溫柔。

製作拉夫的材料一開始大多使用亞麻布或者荷蘭麻紗。今天我們可能會認為麻只是一種普通的紡織材料,但在16世紀,麻的品質遠勝於今天的麻紡織品,一件倖存下來的拉夫麻領讓我們看到當時工藝之精湛:它在一釐米的寬度內竟然織進了50條麻線。後來,出現了更加美麗精緻的蕾絲,人們先是在白麻布上以蕾絲鑲邊,最後整個拉夫領都改用蕾絲製成。這種在16世紀早期出現的新紡織品,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工細作,使本來已經價格不菲的拉夫領更加昂貴。

從製衣技術上來說,這種誇張的衣飾需要製衣工藝上的改進來配合。這項工藝是給布匹上漿,如此才能使拉夫領輕而易舉地挺立起來。16世紀早期,上漿工藝從低地國家引進,至1560年代才在英國廣泛使用。1564年,主婦Dinghen van der Plasse從費蘭德斯移居英國,開闢了自己的上漿業務。這項業務受到歡迎,很快上漿工藝傳遍整個英國。隨之,拉夫領的製作更容易,其使用也更加流行。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Mertijntje van Ceters夫人,匿名畫家繪製,1623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多層拉夫領,繁複華貴。

但是今天的人們可能不曾想到,上漿工藝需要從諸如小麥或玉米等穀物中提取澱粉作為原料,這在今天看來無關緊要,可在食物匱乏的當時卻引起了相當大的爭議。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首席大臣威廉·塞西爾曾經說道:“當很多人因吃不到麵包而餓死街頭的時候,我們卻用它們來製造漿水維持自己的高貴和驕傲,這難道不是可悲的事情嗎?”

考慮到製作拉夫領需要花費數個小時的時間,用料昂貴,卻只可以穿戴一次,因為身體的熱量和天氣的冷暖都會促使它變塌然後鬆弛變形,那麼使用拉夫領無疑是一種相當奢侈的行為。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Anna Boudaen Courten的畫像,荷蘭畫家Salomon Mesdach繪製,1619年。畫中女性所穿戴為淺層蕾絲拉夫領,精緻細膩。

領子豎起的是階級與財富的標誌

拉夫領既然在用料、製作工藝上花費不菲,自然不能為一般的民眾所享用。實際上它也的確只在宮廷和貴族間流行。亨利二世來自意大利的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將一位專門製作拉夫領的意大利匠人引入法國,並給予專售特權,促使這位工匠收集了所有拉夫領的樣式出了本“大全”;而最注重宮廷裝飾的挑剔的法國國王亨利,據說喜歡穿15英寸寬、半碼高的拉夫領;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拉夫領則是質量最上乘的,由配以金線和銀線刺繡的亞麻布製成,並飾有大量蕾絲,這在當時十分時髦。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對於拉夫領珍愛有加,從她不同時期的肖像中,可以看到拉夫領風尚的變化。此圖為1575年典型的“8字形”拉夫領。

雖然拉夫領在整個歐洲都有流行,但是它卻在英國發展到巔峰,特別是在英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引領之下,拉夫領在1580年代晚期到1590年代出現了誇張到極致的樣式。但是這種流行只限於階級地位比較高的人中間,女王陛下將拉夫領視為特權的標誌,一般人並沒有濫用的權力。為此,她曾在1580年頒佈法令,對人們在她的宮廷之外穿戴拉夫領的尺寸做出規定,甚至會派遣衛兵在倫敦城的城門檢查領子是否合規。

就衣服所具有的擋風避雨、保暖遮羞的目的來講,拉夫領顯然不具有這些最實用的功能。實際上,人們穿戴拉夫領的時候,只能保持僵直的身體姿勢並高昂起頭顱,行動上已很困難,進食則更成了問題,為此還專門發明了特製的長勺子。這一套穿戴的機制顯示出拉夫領根本不可能為從事體力勞動的勞苦大眾所用,即便他們有此逾越之心,也似乎無能為力——這些東西對他們來說太無用因而變得可笑,衣服本身已然發出無需明言的禁令。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到1585年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拉夫領變為大如扇面的車輪拉夫領。

拉夫領的唯一目的只是讓人看起來尊貴,它通常是白色的,與當時服裝通體深色形成強烈的反差,因此當它圍繞在穿戴者的頸部時顯得分外耀眼,無法不讓人們將目光轉向穿戴者的臉部,再普通平凡的一張臉,在隆重而華麗的衣飾映襯下也立刻熠熠生輝。拉夫領僵硬的形狀也不允許穿戴者低頭、塌腰,一個人只要身姿挺拔、下巴高昂,其驕傲而高貴的樣子自然顯露。

拉夫領讓穿戴者顯得不自然甚至可以說相當矯飾,同時也在穿戴者與他人之間製造了一種距離感,而距離感通常是特權維持及其神祕的手段之一,它不停訴說著穿戴者與非穿戴者之間的差異。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之後再到1592年又變為敞開的帶側翼的拉夫領。拉夫領從封閉到敞開,從嚴謹到奔放,從堅硬到柔美,顯示出從男性特質向女性特質的轉變。

男領女用:請注視我的頭腦

雖然拉夫領後來演變出半開放的形式,但是它的典型樣式仍是一個封閉的圓形。封閉的領子一般應用於男裝,而女裝的領子則通常在胸前有各式各樣的開口。這種差異不言而喻,對於女性來說,胸脯是她身上被認為是最美也最具誘惑力的地方,服裝定要為此服務,在隱藏與暴露間讓它們更具魅惑。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優雅的情侶,荷蘭畫家Willem Pieterszoon Buytewech繪製,1616年~1620年。各式各樣的拉夫領為穿戴者增添了別樣的魅力,高貴優雅,同時也使穿戴者行動受阻。

尤其在文藝復興時代,按照愛德華·傅克斯在《歐洲風化史》中的看法,人的生命力重新昂揚,這其中就包括對肉體、對生殖的讚美,與之有關的身體部分都得到了彰顯,服裝在此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男裝中,通過顯示發達的肌肉、寬肩、厚實的胸膛等等來強調力量;而在女裝中則渲染胯股和乳房。”所以,當時男裝的主流是緊窄的上衣,以顯示上身肌肉的線條;外衣很短以便露出結實有力的臀部;發展到極端時,這種緊身的衣服甚至阻礙了人的行動,所以才不得不在褲腿和袖管上開出幾個口子,在上衣開出一些縫隙使裡面的襯衫露出些褶子讓人透氣呼吸,拉夫領的最初原型就是這些小褶皺,可見拉夫領基本上是男裝的產物,它在男裝上應用不足為奇。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安布羅西奧·斯皮諾拉肖像,荷蘭畫家米歇爾·楊茲繪製,1609年。安布羅西奧以熱那亞貴族的身份,擔任西班牙的將領,併為西班牙王室贏得許多重要戰役,被認為是當時最偉大的將領之一。畫中人物衣著上拉夫領的精緻和盔甲的堅硬之間形成反差和對比,這種裝束在當時的軍人肖像中十分流行,同時展示了穿著人的富裕優雅和勇猛剛強。

與男子服裝的封閉特性相反,當時女裝的主流則是向外拓張、向外顯露,由此發展出了誇張的枕式裙和胸褡。枕式裙是將一種又寬又重的墊枕圍在腰上的特殊裙子,其目的是使穿戴者顯得腰身粗壯,給人豐腴的感覺;胸褡則使胸部高高挺起,如嫌不夠豐滿,還可塞進棉花,衣服的上緣越來越低,乳房幾乎隨時可跳出衣裳之外。事實上當時的觀點是:“女人不穿衣衫,強過珠衣羅衫。”袒胸被認為是女性最高級的美,地位越高的女性越能享有這一特權:在貴族統治的地方,市民女性就無權袒胸;而在城市富紳掌權的地方,手工業工人的妻子則只能望衣興嘆。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所羅門·布朗費爾斯女伯爵Ursula肖像,匿名畫家,1630年代。拉夫領因價格昂貴,是皇室和貴族的專屬。

就在這種以袒胸為風氣的時代,封閉胸部的拉夫領卻能在女裝中流行,顯然與潮流相悖,不同流俗。雖然這種領子也在歐洲其他地方流行,但是它在英國女裝上的流行度無人能比。能扭轉潮流的非有權勢的人莫屬,這個人當然只能是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拉夫領正是在她統治時期的英國成為風尚。男裝女穿,通過服裝上這一微不足道的裝置,女王要求人們忘記她的女性身份,視其為擁有強大權力的君主。拉夫領築起一道小小的高牆擋住人們投向女性身體的目光,逼迫人們注視她的臉盤、她的頭腦和思想。它時刻提醒人們,作為女王,她不是那種通常被視為肉慾對象的性感尤物,她是一個可以和男性並駕齊驅甚至超越男性的偉大君主。事實上,伊麗莎白一世在位期間,她的權力越是攀上頂峰,她對國家做出的功績越大,她的拉夫領就越發地誇張而引人注目——“車輪拉夫”就出現在此時。穿上拉夫領的女性,消減了柔媚,多了幾分英氣和高貴。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1620年代之後拉夫領時尚逐漸被前部有開口的搭在肩上的落帶領所取代。

有意思的是,隨著女王在1603年去世,新的男性國王即位,拉夫領的全封閉特徵也慢慢消失,出現了胸前打開,只在肩部和背部才開始延伸的半圓形樣式,之前誇張的尺寸也開始變小。打開的拉夫領,能讓穿戴者頭部更容易移動,最重要的是讓女性再次展露出她們雪白的胸脯,這種樣式在16世紀晚期和17世紀早期更為流行。到了17世紀中期時,拉夫領已經不再時髦,一種散開來搭在肩膀上的稱為落帶領的新領子開始流行。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如果說拉夫領的特徵是“立”,落帶領的特徵顯然是“落下”。拉夫領的最初原型就是這些小褶皺,可見拉夫領基本上是男裝的產物,它在男裝上應用不足為奇。


拉夫領的驕傲與傳奇

本文原刊載於《文明》雜誌2017年01期

掃描封面右下方二維碼,關注《文明》雜誌公眾號:WENMINGZAZHI,瞭解更多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文明》雜誌所使用的文章和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繫及時處理。版權作品,未經《文明》雜誌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客服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010-67135553/67112221。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