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女王的殊死相爭:伊麗莎白一世平定諾福克叛亂

1558年11月17日,英格蘭都鐸王朝瑪麗一世女王在經歷病痛折磨後終於撒手人寰,年僅42歲,且未留下子嗣。瑪麗信奉天主教,而他的父王亨利八世當年提倡英國新教。因此她在位期間,大力迫害國內新教徒,先後將超過300名“異端分子”送上了絞刑架,從而得到了“血腥瑪麗”這一惡名。第二年一月,她的同父異母妹妹伊麗莎白一世正式加冕登基,不過,此刻英格蘭王室正面臨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重重威脅。與姐姐相反,伊麗莎白是虔誠的新教徒。天主教會與教皇自然不認可伊麗莎白的王位繼承權,與英國王室有著遠親關係的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信奉天主教)則成為王位覬覦者。瑪麗一世的丈夫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以天主教捍衛者自居,也對這場英國王位的爭奪蠢蠢欲動。在風聲鶴唳、群雄逐鹿的複雜環境中,一系列的祕密鬥爭就這樣悄然開始了。

兩位女王的殊死相爭:伊麗莎白一世平定諾福克叛亂

英國女王瑪麗一世

兩位女王的殊死相爭:伊麗莎白一世平定諾福克叛亂

青年時代的伊麗莎白一世

伊麗莎白統治的最大挑戰者蘇格蘭女王、前法蘭西王后瑪麗·斯圖亞特是歷史上有名的悲情人物。幼年時祖國遭受英格蘭侵略,她被送至法國接受教育,16歲嫁給弗朗索瓦二世,18歲便不幸成為寡婦。擔任法蘭西攝政的凱瑟琳·德·美第奇太后並不喜歡這位兒媳。1561年,瑪麗重返蘇格蘭,然而因為其天主教信仰,備受鄰國君主(也是她的表姑)伊麗莎白的猜忌。後者終生未婚,瑪麗是她的潛在繼承人。1567年,蘇格蘭國內發生了貴族叛亂,瑪麗被貴族囚禁,並被迫退位,將王位傳與年僅一歲的兒子詹姆士。第二年5月,瑪麗成功逃出牢籠,旋即亡命英格蘭。但迎接她的不是鮮花與歡呼,而是新的囚禁。禁錮期間,她說了那句名言:“In my end is my beginning(我死即我生)”,並將這句話鑲嵌在她衣服的花邊上。由於蘇格蘭國內一直有傳言說瑪麗參與謀殺了她的丈夫達恩利勳爵,1569年7月,伊麗莎白在將瑪麗·斯圖亞特軟禁於約克郡的伯爾頓城堡之際,對她展開了針對性的“質詢”。伊麗莎白在調查中希望蘇格蘭貴族能將瑪麗·斯圖亞特特的所有醜聞全盤托出,但當時蘇格蘭實權人物默裡勳爵派出的蘇格蘭貴族顯然並不配合。他們擔心瑪麗·斯圖亞特特在調查中說出不該說的話,為了防患於未然,便私下與瑪麗·斯圖亞特特達成了協議,即貴族們將助一臂之力讓瑪麗·斯圖亞特特重新登上王位,但默裡勳爵必須繼續把持著朝政實權。伊麗莎白通過她遍佈各地的耳目知曉了瑪麗·斯圖亞特特與蘇格蘭貴族的祕密談判,她立刻給默裡勳爵寫信,對後者施加了強大的政治壓力,於是最後雙方達成了共識:不能讓瑪麗·斯圖亞特特重登蘇格蘭王位。稍後,莫頓伯爵在蘇格蘭愛丁堡“發現”了一隻雕有F字樣的(F是瑪麗第一任丈夫弗朗索瓦二世名字的第一個字母)銀首飾盒,裡面有8封瑪麗的信件,這就是所謂的“首飾盒信件”。蘇格蘭方面如獲至寶,很快通過新的談判代表便將那些書信的手抄本祕密遞交至英格蘭政府。當時英格蘭國內最具權勢的貴族諾福克公爵(其父親和祖父均為公認的天主教派領袖)原本因為對天主教長期的好感,對瑪麗一直抱有同情,但查閱了這批信件後,也認為她犯下了謀逆大罪。按照當時的法律,罪當處死。不過,伊麗莎白女王堅信君權神授,對於處死一位君主(何況還是她的親屬與潛在繼承人)心存顧慮;而瑪麗本人則極力辯稱,是有人刻意模仿她的筆跡偽造了信件。於是諾福克等調查人員也就揣摩上意,本著大事化小的原則,淡化處理,宣佈證據不足。瑪麗暫時躲過了血光之災,但依然沒有人身自由。

兩位女王的殊死相爭:伊麗莎白一世平定諾福克叛亂

一身縞素的瑪麗·斯圖亞特女王

不久之後,事情峰迴路轉,發生了戲劇性變化。默裡勳爵向諾福克公爵拋出了橄欖枝:提議讓當時居鰥仍正值盛年的他與瑪麗·斯圖亞特特聯姻。默裡向公爵指出聯姻的益處,既可安撫蘇格蘭不滿分子,又能開闢出繼承英格蘭王位的前景——這就等同於為諾福克公爵送上了一頂英格蘭的王冠。而諾福克公爵通過之前的三次婚姻,已經大大擴展了諾福克家族的領地,他擁有整整600平方英里的封邑,還有幾處恢宏壯觀的莊園,宮邸中有內設齊全的網球場、保齡球場,甚至一家劇院。他到倫敦旅行時,排場驚人,有多達500名侍衛騎馬護送,從他的佃戶中就能徵集1200名親兵。公爵的領地位於倫敦東北方向不足100英里,他和自己的佃農們對伊麗莎白倡導的新教貌合神離,骨子裡依然篤信天主教。他剛30歲出頭就成了鰥夫,當下和蘇格蘭女王結成百年之好的確是個不錯的主意,他不僅能在日後有權問津蘇格蘭,且有朝一日他還可能成為英格蘭的主人。這對野心勃勃的公爵極富誘惑力。

兩位女王的殊死相爭:伊麗莎白一世平定諾福克叛亂

第四代諾福克公爵

但諾福克不敢公開向瑪麗·斯圖亞特表露求婚的意圖,茲事體大,他決定循序漸進,首先籠絡更多的貴族擁護他,收買人心。萊斯特伯爵就是拉攏的對象之一。他是伊麗莎白的寵臣,亦曾有意向瑪麗求婚,如今他自願放棄了這一切企圖,轉而表示無條件地支持諾福克公爵。這些貴族一致贊同諾福克的計劃,除了愛戴他的因素外,更多的是對當時的英國國務祕書威廉·塞西爾男爵(1520-1598,曾兩度擔任國務祕書,後兼任財務大臣,是伊麗莎白女王的心腹)的嫉妒。塞西爾是都鐸王朝有史以來最機警、最審慎、最理性的大臣之一,他堅定不移地絕對維護君主的利益,頗受皇恩眷顧,伊麗莎白更託付他負責王國的情報工作。萊斯特與諸多貴族聯名致信瑪麗·斯圖亞特特,提議瑪麗與諾福克結成秦晉之好,認為此舉對兩個王國都大有裨益。諾福克公爵也親自寫信給瑪麗,鼓勵她不要放棄蘇格蘭王位的同時也要爭取獲得英國王位的繼承權。瑪麗女王在回信中對眾人的提議表示出謹慎的讚許,這讓諾福克看到了希望,於是他因此更加積極地推動這個計劃。他不僅拉攏了宮廷內的貴族紳士及在民間享有崇高權威的貴族,甚至還致信法蘭西和西班牙國王(當時在位的分別是查理九世與腓力二世),他們都贊同這些舉措。諾福克也明白聯姻的實現不能不獲得伊麗莎白的認可,但他認為只要未雨綢繆,事先製造出強大的輿論壓力和聲勢,伊麗莎白最終也只能順水推舟,令他得償所願。

兩位女王的殊死相爭:伊麗莎白一世平定諾福克叛亂

威廉·塞西爾男爵

然而密謀的牽涉範圍如此之廣,伊麗莎白和塞西爾不可能無所察覺。而且,諾福克的盟友也並非鐵板一塊。萊斯特與默裡先後反悔,分別向英國女王彙報了這個危險的聯姻計劃,並表現得痛心疾首。精明的伊麗莎白立刻領悟到了局勢的危險性。1569年夏天,伊麗莎白幾次試圖給諾福克機會澄清這一切,甚至特意召見他同自己單獨用餐。她直言不諱地警告他:即使以為高枕無憂,也要時刻擔心自己的腦袋。但公爵對置若罔聞。一方面,諾福克存在僥倖心理,另一方面,他已經開始氣餒,甚至不得不與密謀保持一定距離。雖然他妹妹已經嫁給了威斯特莫蘭伯爵,而威斯特莫蘭伯爵正準備與諾森伯蘭伯爵聯手將瑪麗解救出來——按理他也理所應當是瑪麗陣營裡的人了。但他內心裡還是個傳統的英格蘭貴族,不願背叛自己的女王伊麗莎白,不希望通過叛亂的方式來實踐自己的政治理想。諾福克是個老謀深算的政客,他敏銳地預感到,如果蘇格蘭女王過分仰仗威斯特莫蘭伯爵、諾森伯蘭伯爵這批人馬,他們最終可能會選擇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做她的丈夫(腓力也是伊麗莎白曾經的姐夫),畢竟後者更有力量,也有重振天主教威勢的雄心。到了九月份,由於內心的糾結和掙扎,他決定離開宮廷前往自己封地的肯寧宮休憩一段時間。高度緊張的伊麗莎白卻將此舉視為叛亂的前奏,於是派人到肯寧宮急召他入朝覲見。在女王的大發雷霆下,公爵張皇失措,以為手下走漏了天機,遂將所有計劃和盤托出,以求坦白從寬,孰料最終還是被伊麗莎白下旨關入了倫敦塔。

兩位女王的殊死相爭:伊麗莎白一世平定諾福克叛亂

英國曾經用於軟禁瑪麗·斯圖亞特的博爾頓城堡)

兩位女王的殊死相爭:伊麗莎白一世平定諾福克叛亂

倫敦塔,曾長期作為英國王室關押高級囚犯的祕密監獄)

威斯特莫蘭伯爵和諾森伯蘭伯爵見諾福克公爵鋃鐺入獄,得知密謀敗露,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只得倉促上陣。1569年11月9 日午夜時分,叛亂者們在教堂的鐘聲下聚集起來,第二天他們統一向達勒姆鎮進軍,一路上招兵買馬,招集的人數達到步兵4000名,騎兵1000人,而獄中的諾福克公爵則通過祕密送出的字條動員身邊的朋友和故鄉的家臣參加叛軍。11月14日,叛軍(其實是一群烏合之眾)進入了達勒姆鎮,並佔據了整個達勒姆主教轄區。伊麗莎白一世得知貴族叛亂的消息,立即將瑪麗轉移到考文垂嚴加看管,以防叛軍順勢解救她,同時以雷霆般的動作去平息叛亂。12月13日,在伊麗莎白的指令下,埃塞克斯伯爵率領7000士兵趕到約克,與之遙相呼應的是克林頓勳爵帶領的一支多達12000人的援軍。威斯特莫蘭伯爵和諾森伯蘭伯爵原先計劃攻佔英格蘭北部重鎮約克,但計劃已被伊麗莎白識破,此地已得到嚴密防守,而他們久久等待的西班牙腓力二世的援助卻始終不見蹤影。他們只好調頭攻佔巴納德城堡,進而轉向克里夫荒原。叛軍打算在巴納德城堡和克里夫荒原休整部隊並補充給養,但當地人十分愛戴伊麗莎白,並不歡迎他們。威斯特莫蘭伯爵無計可施,只能以寡敵眾,去迎擊來勢洶洶的英格蘭皇家軍隊。12月17日,伯爵們的軍隊被一舉擊潰,威斯特莫蘭和諾森伯蘭等領導人紛紛逃往蘇格蘭,其他叛亂分子也立即做鳥獸散。而此時他們最親密的顧問康斯坦布爾爵士卻勸說他們回到英國接受女王的寬恕,他們並不知道,康斯坦布爾爵士其實是塞西爾派出打入其內部的間諜。在這次倉促的叛亂後,倫納德·達可利又發動了一場更輕率的起義,但也很快就被平定。英國政府之後向蘇格蘭王國支付2000英鎊“贖金”,把諾森伯蘭伯爵贖回英格蘭,他旋即以叛國罪於約克被明正典刑。而威斯特莫蘭輾轉逃到西班牙控制下的荷蘭,最終窮困潦倒而死。至於諾福克,他幸運地因證據不足而從倫敦塔裡獲釋,但被軟禁在家中。一場針對伊麗莎白的內亂就此煙消雲散了。

兩位女王的殊死相爭:伊麗莎白一世平定諾福克叛亂

伊麗莎白一世的qianming

但瑪麗尚在,伊麗莎白一世的政敵(包括羅馬教皇)希望尚存,等待女王的,還有無數刀光劍影……

未完待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