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落美國偵察機,伊朗的“大殺器”有多厲害?

伊朗擊落美軍無人機,伊軍方:就是要向美國傳遞清晰信號。 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一、波斯灣火星四濺,伊朗獅寸步不讓

6月20日,伊朗宣佈在本國西南部阿曼灣沿岸的霍爾木甘省本國領空,擊落一架美國價格昂貴的RQ-4A“全球鷹”無人駕駛偵察機。伊朗革命衛隊總司令薩拉米隨即警告美國“必須尊重伊朗領土完整”。

這是美伊衝突再升級的掠影。

自從2018年5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執意讓美國單方面退出2016年達成的伊朗問題核協定,並隨即向伊朗追加一系列制裁、封鎖乃至軍事壓力後,美伊關係和波斯灣局勢便日趨緊張。

2019年5月5日,美國宣佈向伊朗周邊海域派遣航母特混編隊和B52轟炸機;

8日,伊朗總統魯哈尼宣佈,伊朗將增加低濃縮鈾儲存以報復美方的制裁;

5月12日和6月13日分別有四艘和兩艘外國郵輪在阿曼灣海域發生爆炸,美國指責系伊朗襲擊所致,而伊朗則反駁稱“美國栽贓”;

6月17日美國宣佈向伊朗周邊增兵,同日伊朗則表示,除非歐盟保護伊朗石油出口,否則伊朗將在6月27日突破根據伊朗問題核協定設置的濃縮鈾庫存限制;

這次伊朗擊落美國無人偵察機後,美國中央司令部空軍最高指揮官古斯拉特將軍堅稱,“美國無人機系在公海上空被擊落”。

北美時間6月20日美國在白宮召開高級安全官員緊急會議,特朗普更在推特上高呼“伊朗犯下了個很大的錯誤”。

但緊張歸緊張,美伊間別說“大戰”,就連較小規模的“擦槍走火”也波瀾不興。

無人機事件畢竟不是頭一回發生,早在2011年伊朗就宣稱迫降了一架美國RQ-170“哨兵”無人機,上週被認為受伊朗支持的也門胡塞爾派武裝還擊落了一架美國MQ-9型無人機。

無人機入侵他國領空和因此被擊落雖也屬於“武裝摩擦”,但畢竟不關乎人命,尚屬於烈度較輕、危機較可控的“敵意事件”。

擊落美國偵察機,伊朗的“大殺器”有多厲害?

美軍2017年5月向媒體展示RQ-4型“全球鷹”無人偵察機。圖/新京報網

伊朗自己也曾有多架無人機飛入別國,總體上美伊間並未爆發“大戰”,這是事實。

二、伊朗反艦彈道導彈,丈八矛誰能抵擋?

俄羅斯衛星網稱,是伊朗成功測試了“能飛越霍爾木茲海峽精確擊中波斯灣海上目標”的新型高精度反艦彈道導彈,成功“嚇阻”了美國的軍事冒險。

伊朗方面宣稱“掌握彈道導彈反艦技術(ASBM)”已非一日:早在2011年2月他們就宣稱開發出“波斯灣”型ASBM,射程250-300公里;

2018年,伊朗公開一種名為“法塔赫·莫賓”、射程約400公里,聲稱具有末端精確制導能力的彈道導彈;

今年5月中下旬,正當美國加大對伊朗軍事壓力之際,伊朗革命衛隊副司令喬卡爾兩度宣稱伊朗部署了具備變軌突防能力的“霍爾木茲”反艦彈道導彈,並配套部署了號稱有效探測距離達1100公里的雷達。

有趣的是,5月下旬伊朗宣稱部署“霍爾木茲”導彈時,有人就拋出“美國航母‘林肯’號特混編隊緊急後撤600公里”的新聞,然後才是此次——同一個航母特混編隊被同一型導彈又“嚇破膽”一回。

三、“大殺器”雲裡霧裡 沒開打另有隱情

其實稍懂些軍事常識的人都明白,ASBM沒有這麼容易搞。

由於存在地球曲率,地面火控雷達對地面和海面目標的“鎖定”距離非常有限,不足以確保對射程較遠對地、對艦導彈的持續有效制導,而需要用諸如飛機、衛星等其他手段進行中繼制導。

伊朗還不掌握這門技術,所謂“有效距離1100公里的雷達”即便有,也只是普通的搜索雷達。

即便技術更成熟的巡航式反艦導彈,靠這樣的技術進行遠射程制導也只能是“盲人騎瞎馬”,何況射程更遠、飛行速度高出幾倍的反艦彈道導彈?

航母不是固定目標,而是可以進行海上高速機動的活動目標,雖然停靠在泊位上時是威風凜凜的龐然大物,但在茫茫大海上仍不過滄海一粟,以伊朗的制空、制海能力,即便真有彈道導彈反艦技術,又如何瞄準目標?

美伊之所以沒打起來,並非由於伊朗真有什麼“大殺器”,而是美國國內雖普遍不信任伊朗,但更普遍不希望美伊間發生激烈、尤其長期持續的武裝衝突。

而一貫秉持“美國第一”的特朗普,也並不想真的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海外地緣戰爭,這既不符合其心意,也不利其連任選情。

另一方面,伊朗作為地區性大國,什葉派的旗手,也並非三招兩式就能放倒。且自美方“退群”至今,國際社會在美伊矛盾上對美方的信任度也不斷降低。

特朗普只想嚇不願打,伊朗也一直是“強硬派”,種種因素制約了美伊衝突擴大化、戰爭化。至於波斯灣一有什麼動作就有人喊“美伊要開戰”,聽聽就得了。

□陶短房(專欄作家)

編輯 王言虎 校對 何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