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在伊拉克這10年

中國石油在伊拉克這10年

兩千多年前,中國商船沿著古絲綢之路海道,由波斯灣進入兩河流域,停泊在巴比倫口岸,到達重要名城驛站巴格達。從此,東方文明與兩河文明交相輝映、經貿往來不斷。廣袤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所蘊含的豐富油藏,支撐起伊拉克國家發展的經濟命脈,也讓伊拉克在全球能源市場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08年,中國石油迴歸伊拉克油氣市場,開啟中伊能源新絲路之旅。隨著日前《中國石油在伊拉克企業社會責任專題報告》的出爐,一幅中國石油在伊拉克的“油”墨畫卷漸次呈現。

於全球石油版圖而言,伊拉克地位之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石油參與伊拉克油氣合作始溯於1997年,外資獲得准入伊拉克油氣行業後,2008年中國石油迴歸伊拉克油氣市場。

以2008年艾哈代布油田順利啟動為標誌,中國石油在伊拉克油氣業務進入新時期,成為伊拉克石油開發事業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作為伊拉克油氣領域主要的參與方、技術服務商之一,中國石油參與投資運作的四大上游項目包括:與中國北方工業合作的艾哈代布項目,與法國道達爾、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合作的哈法亞項目,與BP合作的魯邁拉項目,與埃克森美孚合作的西古爾納項目。此外,中國石油還為伊拉克提供工程技術、工程建設、物資裝備、後勤保障等服務。

回望來路,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見證著中國石油在伊拉克十年來的奮鬥與努力——艾哈代布項目提前3年實現二期年600萬噸產能,是伊拉克戰後第一個投產油田;哈法亞項目提前15個月滿足合同要求的7萬桶/日產量目標;魯邁拉項目提前2年實現增產10%的目標,創造30年來魯邁拉油田最高產量紀錄;累計提供4萬多個就業機會,員工本土化率達85%……

中國石油將“助力伊拉克國家和人民實現石油復興夢”理念深埋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孕育下,終綻放出熠熠生輝的“寶石花”。

助力魯邁拉老油田復興

位列伊拉克第一、全球第四大油田的魯邁拉油田開採已有50年。油田穩產基礎薄弱,油藏亟待重新認識和研究,且油田設施老化,管線洩漏事件頻發,生產配套裝置嚴重缺乏。僅2011年3月,因設備原因導致產量損失最高時每日達15萬桶。

在此背景下,中國石油聯合BP和伊拉克國家石油營銷組織(SOMO)通過採取翻新維修現有設備、引進新設備、改進工藝,執行安全標準、應用國際先進生產管理軟件,開展大規模培訓等多種措施,建設安全高效現代化油田,促使魯邁拉油田實現大幅增產,為伊拉克貢獻了鉅額財政收入。

魯邁拉項目為當地增加了2.2萬個就業機會,一批伊拉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成為魯邁拉油田建設的中堅力量。當地承包商獲得30億美元合同額,而且在以國際化標準為指導的大量培訓下,團隊的生產安全質量、施工效率、技術水平發生了質的改變。此外,魯邁拉項目提供的知識技能和社會公益支持使當地社區從油田發展中全面受益,油田所在地的巴士拉省正一步步奠定伊拉克主要油田服務中心的地位。

“魯邁拉油田已經成為巴士拉和伊拉克資源的一部分,我們對此感到無比驕傲。”巴士拉省議會主席薩巴赫感慨道。

控制環境影響,實現綠色發展,也是中國石油一直遵循的理念。據統計,魯邁拉油田每年約有200億標準立方米的伴生氣被直接放空燃燒。為合理利用能源,中國石油聯合BP、伊拉克南方石油公司組成聯合體(ROO),啟動建設“綠色油田”計劃,分多期建設電站工程。

記者瞭解到,該電站已於2018年完工,每年可提供13億千瓦時發電量,滿足當地108萬戶家庭一年用電需求;每年可有效利用5.2億標準立方米伴生天然氣,減少300噸左右二氧化硫排放。電站的建成對促進伊拉克地方經濟發展、保障油田電力供應、改善周邊大氣環境、促進油田節能減排等具有重要意義。

“毫無疑問,項目可以平衡油田擴大規模與產能不足的矛盾,有助於伊拉克生產的恢復。來自中國等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將讓這一地區重現發展活力。不僅僅是石油產業,電力、民生都將因此得到改善。”伊拉克《明日報》對此舉給予了高度評價。

打造“原油外輸的生命線”

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但受常年戰亂和經濟制裁的影響,國內石油基礎設施十分薄弱,需要從零開始更新石油、天然氣等領域的基礎設施,重建市場潛力巨大。中國石油積極參與伊拉克能源基礎設施重建,並完成了米桑原油外輸管道、艾哈代布輸油管道等一系列重大工程。

米桑原油外輸管道由中國石油管道局(CPP)承建。它是伊拉克戰後第一條全自動化控制的戰略外輸管線,經由米桑、巴士拉,入法奧港,連接波斯灣,全長272千米,管徑42英寸,年設計輸油能力5000萬噸,被視作米桑省“原油外輸的生命線”。

該管道近1/4穿越沼澤,穿越300餘條大中型河流、16處等級公路和鐵路,通過近200米密集高壓油氣管網群、30千米雷區及未爆軍火區,歷經世界“熱極”酷暑風沙,並經受伊拉克政局持續動盪等一系列挑戰和風險考驗,於2014年8月全線貫通投產,開啟伊拉克石油外輸新篇章。值得一提的是,該管道與原有的KRG主管線、DNO/陶克管道等管線連接形成橫貫南北的骨幹管網系統,進一步優化了伊拉克國家戰略管網布局,強化了原油出口安全,帶動了沿線地區的油氣開發生產。該戰略工程被伊拉克政府譽為“伊拉克管道建設史上深化友誼、合作多贏的典範工程”。

在伊拉克石油部長魯埃比看來,該管道將使伊拉克南部石油出口能力實現跨越式提升,快速促進米桑省及伊拉克的經濟發展。

“這條管道把伊拉克原油外輸系統理順了。它從設計上‘既可南上,也可北下’,融入伊拉克國家戰略管網,對其分產分儲、分運分銷的長期戰略具有深遠影響。”中國石油管道專家、米桑管道工程技術顧問劉為民總結稱。

數據顯示,米桑原油外輸管道建設為當地提供就業機會1000餘個,員工本土化60%以上,土建、運輸、服務等領域近40家當地分包商參與到管道建設中,帶來數千萬美元的商機。通過國際化規範管理,當地分包商HSE管理水平得到質的飛躍。

與當地共享油田開發紅利

最大程度地把油田開發的經濟紅利留在當地、共享發展機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和根本目的。中國石油在伊拉克的開發建設為當地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注入了新活力。

作為伊拉克戰後第一個對外石油合作項目和第一個投產的油田項目,艾哈代布油田的建設對當地戰後重建及恢復民眾信心、促進當地經濟騰飛作出了重要貢獻。

艾哈代布項目首創井場承包制促進當地就業,油田始終堅持優先使用當地用工的政策。2011年項目投產以來,油田生產穩定,石油美元已經成為當地政府最為穩定的收入來源。所在的瓦西特省從農業省變為工業省,極大改善了當地面貌,賦予了當地現代化石油工業城的新夢想。

“自伊拉克對外開放石油投資以來,伊拉克政府積極實施和推進石油產業復興計劃,向國際能源企業提供准入機會,為中國石油提供了參與伊拉克戰後石油工業重建的歷史機遇。此外,近年來伊拉克安全形勢逐步好轉,石油產量持續增長,開發和投資潛力巨大,國家重建和經濟復甦可期。”中油國際中東公司總經理黃永章表示。

展望未來,毋庸置疑,中國石油將持續深耕這片孕育古老文明的肥沃土地。“‘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為中國石油與包括伊拉克在內的中東油氣資源國開展合作構建了良好的依託平臺,更為中國石油在伊拉克的油氣業務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黃永章強調。

談及中伊能源合作前景,伊拉克石油勘探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納什萬亦信心滿滿:“中國石油是多個行業的市場領導者,並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在伊拉克石油開發中發揮了突出作用。在伊拉克未來油氣上下游項目上,在互利合作方面,中國公司都有很好的機會。我們需要中國的資金、技術和經驗,通過‘一帶一路’項目,與中國的溝通與合作將會更加緊密。”(記者 曲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