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改革開放40年我與洛陽”徵文大賽獲獎作品:悠悠伊河情'

"


"


“致敬改革開放40年我與洛陽”徵文大賽獲獎作品:悠悠伊河情

作者:曹會智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我的家鄉西馬村,座落在萬安山下,伊河之濱,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小村莊,鄉親們親切地稱她為馬村。村子東邊,是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鑑》的獨樂園。村子南面的萬安山,在藍天白雲之下,峰巒疊翠,清晰可見。村子北邊,新開發的中國(洛陽)薰衣草莊園裡,滿園子的薰衣草花兒,正開得熱烈,溫馨而浪漫,儼然成了洛陽人民喜愛的婚紗拍攝基地。村子西邊不遠處,就是那條讓我魂牽夢繞的河----伊河。依山傍水,土地肥沃,歷史文化厚重,我的家鄉真的是一塊風水寶地。

伊河,她從遠古走來,發源於洛陽市欒川縣,流經嵩縣、伊川,蜿蜒於熊耳山南麓,伏牛山北麓,穿龍門伊闕向北而來,在馬村西北部轉了個彎,然後向東奔去,與洛河交匯成伊洛河,最終流入黃河。

從我記事起,馬村渡口就是伊河上的一個重要渡口。十里八鄉的鄉親們去關林趕廟會,都喜歡從馬村渡口過河,因為這兒路近。隨著過河人越來越多,馬村渡口也聲名遠播。小時候,我常跟著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走到村西河灘,坐上渡船,晃悠悠地過河,去關林趕會。我上小學時,宋林老師曾帶著我們一起坐船渡河,去關林電影院看電影。這些往事,如今已成我童年美好的記憶。記憶中,大人把去洛陽叫作“進城”,馬村渡口也被俗稱“馬村河上”。 馬村渡口,有船工馬革名、馬毛順、馬妞等十人,都是俺村的,其中就有我小夥伴的爺爺。他們風雨無阻,只要渡河人一聲呼喚,他們便應聲而至,一根長篙在手,撐船擺渡,載起滿船鄉情。

在伊河上擺渡,渡船會順流而下。怕渡船被河水衝跑,船工們就拿繩子,把船拴在橫跨伊河上的那根鋼絲繩上,用滑輪聯結。船橫渡伊河時,扯著繩子走,吱吱有聲。固定鋼絲繩的,是兩根粗壯的水泥杆,看上去十分地威武。鋼絲繩很長,飛跨伊河時,重心自然垂下,在伊河中央,畫出了一道優美的弧線。

閒的時候,渡船會被放到河灘乾地上,刷些桐油用來防腐。頑童無知,小船兒便成了我們的樂園,翻上去又蹦又跳,被船工瞅見,大聲地吆喝追趕,嚇得我們轟的一下四散逃竄,就看誰的小腿兒尥得快。

水清,沙淨,石圓,是伊河最大的特色。伊河水質好,口渴的時候,常有人用手捧水就喝。說來也怪,伊河向下流到某處,石頭竟然一下子就消失地無影無蹤,此處遂得名“石罷”。

平時的伊河,很是恬靜,彷彿一位溫婉的少女,含羞而矜持。河水清澈見底,圓潤的鵝卵石之間,有小魚小蝦遊動,也有各色水鳥在河面上翩翩起舞。水深處的河灣,水面平整如鏡。風起時,吹皺一灣清水。傍晚時分,常有魚兒躍起落下,激起層層漣漪。水淺且有坡度的地方,河水奔流不息,嘩嘩之聲不絕。多彩的鵝卵石下,或許就有螃蟹等生靈藏著,當你翻起石頭伸手去捉時,小精靈們就會趁著石頭抬起時河水的片刻混濁,倏然而逝,躲了起來。我喜歡“打水漂兒”,就彎腰撿起一塊小石頭,最好是那種又圓又薄的,側身向河面上用力甩出,只見石子激起一串串水花兒,石子掠過,水花間距漸小,速度漸慢,最後,輕輕地隱於水中。河水清清,河沙細細,芳草萋萋,小船悠悠,當有人來往走動時,空曠的河灘上,便有了鄉音飄繞。傍晚時分,我佇立河畔,掬一捧清水,洗去身上的疲憊,任河風陣陣吹過,清爽襲來,心曠神怡。夕陽西下,伊河西邊圓圓落日下的餘暉,和東邊村子裡的裊裊炊煙,交相輝映,如畫的美景,像情竇[初開的少女,悄悄地用她溫柔的手,輕輕地拂了一下我的衣角,心絃撥動,心兒顫慄,一時間,竟讓我久久不捨離去。

常言道,“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每年汛期,暴雨驟然而至,伊河也會發大水。洪水撲來,波濤洶湧,濁浪排空,伊河一下子變成了一條怒髮衝冠的漢子。洪水會把上游人家辛苦種的西瓜,養的家畜無情地衝下來。村子裡膽大的人,會去河裡撈些浮財,小孩子們則躲在家裡,害怕河堤垮了,河水會淹沒村子。我的記憶裡,村子是沒有被河水淹過的,但全家人用肩膀辛苦挑水種的花生苗,卻被洪水衝得一乾二淨。洪流過後,伊河很可能會改道,從西邊跑到東邊,過些年,又會從東邊回到西邊。

伊河水清見底,水淺的時候,人是可以挽起褲腿兒趟水過河的。從1982年開始,我在洛陽求學四年。從洛陽回家,我需要坐公交車到關林,再從關林步行到馬村渡口過河。記得一個夏日的中午,我趟水過伊河,水流湍急處,腳下一滑,身子一歪,一隻鞋子竟然被水衝跑了!我眼睜睜地看著鞋子隨波逐流,打了個兒漩渦,全然不見蹤跡。實在無奈,我只好光著一隻腳,一高一低,在鄉間凸凹不平而又晒得發燙的土路上,蹣跚而行,那隻光腳丫,又燙又硌,模樣狼狽不堪,幸虧未遇到熟人,竟也有了“近鄉情更怯,不敢看來人”的感覺。

除了渡船,村裡還在伊河上修建過土橋。父親他們把粗木樁削尖一頭,掄起鐵錘深深地砸入河床當了立柱,再用樹幹搭架,用鐵抓子連接固定,上面鋪些板子,最後用玉米秸稈橫豎交叉擺平,鋪了黃土壓實。橋面不寬,自行車過橋,只敢推著走,倆人對面而過時,必須禮讓。載了重物的架子車通過時,有點危險。雨雪天,橋面上的黃土變得泥濘光滑,而土橋上光禿禿的,兩側並無安全護欄,一不小心,行人就可能會連人帶車掉進河裡。

再後來,村裡集資,在伊河上建了一座鋼筋水泥漫水橋。兩岸的馬村、劉富村商量好了,一起對過橋的人、車進行收費,但馬村、劉富村和司馬街的鄉親則免費。

當時,還沒有身份證,守橋人就會仔細盤問,過河人則理直氣壯,

“你是哪兒的?”

“俺是司馬街西頭十八隊的,俺爹叫常有理,俺娘叫花常開!”

“啊?你就是那老常家的孩子?知道知道,走吧走吧!”

家鄉的伊河很美,只是兩岸分隔,交通多有不便。我兒時的一個夢想,就是要在伊河上架一座橋,祈盼著“一橋飛架東西,天塹變通途。” 這個夢想,今天已經實現。

從2009年4月開始,洛陽跨過伊河向南向東發展,偃師市的諸葛鎮、李村鎮、寇店鎮、龐村鎮和佃莊鎮劃屬洛陽市,伊濱區應運而生。從此,家鄉便進入一個重新規劃快速發展時期,修路、架橋、建房、建企業,建學校,一派熱火朝天的大建設氣象。

鄭西高鐵從我的家鄉經過。現在伊河上的這座高速鐵路大橋,就坐落在馬村渡口舊址上。緊靠著高鐵大橋的下游,修了一條平行公路,直接叫高鐵大道,建起一座跨伊河公路大橋,飛跨伊河兩岸。高鐵大橋上游不遠處,再修公路,建公路大橋,名曰希望橋。這兩座公路大橋,相繼通車,雙橋臥波,將伊濱區和洛龍區連在一起,渾然一體。

伊河之濱,如今己建造成溼地公園,成了十里畫廊。高鐵大橋上,不時有高速列車飛馳而過。伊河岸邊,也常有人踏橋接踵而來,遊玩水世界,賞花薰衣草,休閒泡溫泉,徜徉伊河邊。伊河大堤也加寬了很多,大堤上新修好的柏油路與伊河相伴而行。河岸植物茂密,桃紅柳綠,空氣清新,綠樹叢中,常聽蟬兒歡唱,花草之間,可見蝶舞蜂飛,蘆葦蕩中,蛙聲悠揚,鳥兒爭鳴,環境十分之雅靜。溼地公園裡,人工修成的小路,綿延到了水邊。河水中捉魚的少年,和光腳丫追蝦的女娃們,在沙灘上留下腳印串串。清晨和黃昏,不時有人在此散步,打太極拳,也有人臨河垂釣,還有成雙成對的戀人在說悄悄話。

從趟河、渡船、土橋、漫水橋到如今的現代化大橋,路橋變化,鄉間土路變成了通衢大道,我回家之路已不再難。從步行、自行車、摩托車、電動車,到今天開車回家,交通工具升級,速度更是快了很多。現在,不到半個小時,我即可回到父母身邊。

家是什麼?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1986年大學畢業時,我選擇留在洛陽工作,迄今已三十二載。最近這幾年,眼看父母華髮滿頭身體漸弱,我就特別想回家,多陪陪他們,在他們膝下承歡,陪二老漫步伊河邊,看日出東方,賞晚霞滿天,閒談家國事,盡享好時光。

適逢週末,有了閒暇,我專門騎了電動車回家,讓自己置身於大自然之中,走一走家鄉熟悉而又陌生的道路,聞一聞家鄉泥土的芬芳。中午時分,我和弟弟一起圍坐父母身旁,一邊吃飯,一邊聽父母講過去的故事。下午,我帶著父親親手為我創作的書法條幅,帶著母親精心為我種植的新鮮蔬菜,帶著滿滿的溫情和濃濃的愛意,返回我洛河邊的小窩。

秋高氣爽,天高雲淡。一路走來,伊河平靜如斯,兩岸卻已經地覆天翻。領略著伊水河畔的嬗變更新,品味著古都洛陽的滄海桑田,這一幕幕,就像洛陽牡丹賜給我的片片花瓣,被我日日珍藏心間。

情一樣深,夢一樣美,如情似夢伊河水。那山,那水,那路,那橋,那花,那草,家鄉的人和事,洛陽的日新月異,給我遐思,令我神往,也帶給我新的期待......

"


“致敬改革開放40年我與洛陽”徵文大賽獲獎作品:悠悠伊河情

作者:曹會智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我的家鄉西馬村,座落在萬安山下,伊河之濱,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小村莊,鄉親們親切地稱她為馬村。村子東邊,是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鑑》的獨樂園。村子南面的萬安山,在藍天白雲之下,峰巒疊翠,清晰可見。村子北邊,新開發的中國(洛陽)薰衣草莊園裡,滿園子的薰衣草花兒,正開得熱烈,溫馨而浪漫,儼然成了洛陽人民喜愛的婚紗拍攝基地。村子西邊不遠處,就是那條讓我魂牽夢繞的河----伊河。依山傍水,土地肥沃,歷史文化厚重,我的家鄉真的是一塊風水寶地。

伊河,她從遠古走來,發源於洛陽市欒川縣,流經嵩縣、伊川,蜿蜒於熊耳山南麓,伏牛山北麓,穿龍門伊闕向北而來,在馬村西北部轉了個彎,然後向東奔去,與洛河交匯成伊洛河,最終流入黃河。

從我記事起,馬村渡口就是伊河上的一個重要渡口。十里八鄉的鄉親們去關林趕廟會,都喜歡從馬村渡口過河,因為這兒路近。隨著過河人越來越多,馬村渡口也聲名遠播。小時候,我常跟著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走到村西河灘,坐上渡船,晃悠悠地過河,去關林趕會。我上小學時,宋林老師曾帶著我們一起坐船渡河,去關林電影院看電影。這些往事,如今已成我童年美好的記憶。記憶中,大人把去洛陽叫作“進城”,馬村渡口也被俗稱“馬村河上”。 馬村渡口,有船工馬革名、馬毛順、馬妞等十人,都是俺村的,其中就有我小夥伴的爺爺。他們風雨無阻,只要渡河人一聲呼喚,他們便應聲而至,一根長篙在手,撐船擺渡,載起滿船鄉情。

在伊河上擺渡,渡船會順流而下。怕渡船被河水衝跑,船工們就拿繩子,把船拴在橫跨伊河上的那根鋼絲繩上,用滑輪聯結。船橫渡伊河時,扯著繩子走,吱吱有聲。固定鋼絲繩的,是兩根粗壯的水泥杆,看上去十分地威武。鋼絲繩很長,飛跨伊河時,重心自然垂下,在伊河中央,畫出了一道優美的弧線。

閒的時候,渡船會被放到河灘乾地上,刷些桐油用來防腐。頑童無知,小船兒便成了我們的樂園,翻上去又蹦又跳,被船工瞅見,大聲地吆喝追趕,嚇得我們轟的一下四散逃竄,就看誰的小腿兒尥得快。

水清,沙淨,石圓,是伊河最大的特色。伊河水質好,口渴的時候,常有人用手捧水就喝。說來也怪,伊河向下流到某處,石頭竟然一下子就消失地無影無蹤,此處遂得名“石罷”。

平時的伊河,很是恬靜,彷彿一位溫婉的少女,含羞而矜持。河水清澈見底,圓潤的鵝卵石之間,有小魚小蝦遊動,也有各色水鳥在河面上翩翩起舞。水深處的河灣,水面平整如鏡。風起時,吹皺一灣清水。傍晚時分,常有魚兒躍起落下,激起層層漣漪。水淺且有坡度的地方,河水奔流不息,嘩嘩之聲不絕。多彩的鵝卵石下,或許就有螃蟹等生靈藏著,當你翻起石頭伸手去捉時,小精靈們就會趁著石頭抬起時河水的片刻混濁,倏然而逝,躲了起來。我喜歡“打水漂兒”,就彎腰撿起一塊小石頭,最好是那種又圓又薄的,側身向河面上用力甩出,只見石子激起一串串水花兒,石子掠過,水花間距漸小,速度漸慢,最後,輕輕地隱於水中。河水清清,河沙細細,芳草萋萋,小船悠悠,當有人來往走動時,空曠的河灘上,便有了鄉音飄繞。傍晚時分,我佇立河畔,掬一捧清水,洗去身上的疲憊,任河風陣陣吹過,清爽襲來,心曠神怡。夕陽西下,伊河西邊圓圓落日下的餘暉,和東邊村子裡的裊裊炊煙,交相輝映,如畫的美景,像情竇[初開的少女,悄悄地用她溫柔的手,輕輕地拂了一下我的衣角,心絃撥動,心兒顫慄,一時間,竟讓我久久不捨離去。

常言道,“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每年汛期,暴雨驟然而至,伊河也會發大水。洪水撲來,波濤洶湧,濁浪排空,伊河一下子變成了一條怒髮衝冠的漢子。洪水會把上游人家辛苦種的西瓜,養的家畜無情地衝下來。村子裡膽大的人,會去河裡撈些浮財,小孩子們則躲在家裡,害怕河堤垮了,河水會淹沒村子。我的記憶裡,村子是沒有被河水淹過的,但全家人用肩膀辛苦挑水種的花生苗,卻被洪水衝得一乾二淨。洪流過後,伊河很可能會改道,從西邊跑到東邊,過些年,又會從東邊回到西邊。

伊河水清見底,水淺的時候,人是可以挽起褲腿兒趟水過河的。從1982年開始,我在洛陽求學四年。從洛陽回家,我需要坐公交車到關林,再從關林步行到馬村渡口過河。記得一個夏日的中午,我趟水過伊河,水流湍急處,腳下一滑,身子一歪,一隻鞋子竟然被水衝跑了!我眼睜睜地看著鞋子隨波逐流,打了個兒漩渦,全然不見蹤跡。實在無奈,我只好光著一隻腳,一高一低,在鄉間凸凹不平而又晒得發燙的土路上,蹣跚而行,那隻光腳丫,又燙又硌,模樣狼狽不堪,幸虧未遇到熟人,竟也有了“近鄉情更怯,不敢看來人”的感覺。

除了渡船,村裡還在伊河上修建過土橋。父親他們把粗木樁削尖一頭,掄起鐵錘深深地砸入河床當了立柱,再用樹幹搭架,用鐵抓子連接固定,上面鋪些板子,最後用玉米秸稈橫豎交叉擺平,鋪了黃土壓實。橋面不寬,自行車過橋,只敢推著走,倆人對面而過時,必須禮讓。載了重物的架子車通過時,有點危險。雨雪天,橋面上的黃土變得泥濘光滑,而土橋上光禿禿的,兩側並無安全護欄,一不小心,行人就可能會連人帶車掉進河裡。

再後來,村裡集資,在伊河上建了一座鋼筋水泥漫水橋。兩岸的馬村、劉富村商量好了,一起對過橋的人、車進行收費,但馬村、劉富村和司馬街的鄉親則免費。

當時,還沒有身份證,守橋人就會仔細盤問,過河人則理直氣壯,

“你是哪兒的?”

“俺是司馬街西頭十八隊的,俺爹叫常有理,俺娘叫花常開!”

“啊?你就是那老常家的孩子?知道知道,走吧走吧!”

家鄉的伊河很美,只是兩岸分隔,交通多有不便。我兒時的一個夢想,就是要在伊河上架一座橋,祈盼著“一橋飛架東西,天塹變通途。” 這個夢想,今天已經實現。

從2009年4月開始,洛陽跨過伊河向南向東發展,偃師市的諸葛鎮、李村鎮、寇店鎮、龐村鎮和佃莊鎮劃屬洛陽市,伊濱區應運而生。從此,家鄉便進入一個重新規劃快速發展時期,修路、架橋、建房、建企業,建學校,一派熱火朝天的大建設氣象。

鄭西高鐵從我的家鄉經過。現在伊河上的這座高速鐵路大橋,就坐落在馬村渡口舊址上。緊靠著高鐵大橋的下游,修了一條平行公路,直接叫高鐵大道,建起一座跨伊河公路大橋,飛跨伊河兩岸。高鐵大橋上游不遠處,再修公路,建公路大橋,名曰希望橋。這兩座公路大橋,相繼通車,雙橋臥波,將伊濱區和洛龍區連在一起,渾然一體。

伊河之濱,如今己建造成溼地公園,成了十里畫廊。高鐵大橋上,不時有高速列車飛馳而過。伊河岸邊,也常有人踏橋接踵而來,遊玩水世界,賞花薰衣草,休閒泡溫泉,徜徉伊河邊。伊河大堤也加寬了很多,大堤上新修好的柏油路與伊河相伴而行。河岸植物茂密,桃紅柳綠,空氣清新,綠樹叢中,常聽蟬兒歡唱,花草之間,可見蝶舞蜂飛,蘆葦蕩中,蛙聲悠揚,鳥兒爭鳴,環境十分之雅靜。溼地公園裡,人工修成的小路,綿延到了水邊。河水中捉魚的少年,和光腳丫追蝦的女娃們,在沙灘上留下腳印串串。清晨和黃昏,不時有人在此散步,打太極拳,也有人臨河垂釣,還有成雙成對的戀人在說悄悄話。

從趟河、渡船、土橋、漫水橋到如今的現代化大橋,路橋變化,鄉間土路變成了通衢大道,我回家之路已不再難。從步行、自行車、摩托車、電動車,到今天開車回家,交通工具升級,速度更是快了很多。現在,不到半個小時,我即可回到父母身邊。

家是什麼?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1986年大學畢業時,我選擇留在洛陽工作,迄今已三十二載。最近這幾年,眼看父母華髮滿頭身體漸弱,我就特別想回家,多陪陪他們,在他們膝下承歡,陪二老漫步伊河邊,看日出東方,賞晚霞滿天,閒談家國事,盡享好時光。

適逢週末,有了閒暇,我專門騎了電動車回家,讓自己置身於大自然之中,走一走家鄉熟悉而又陌生的道路,聞一聞家鄉泥土的芬芳。中午時分,我和弟弟一起圍坐父母身旁,一邊吃飯,一邊聽父母講過去的故事。下午,我帶著父親親手為我創作的書法條幅,帶著母親精心為我種植的新鮮蔬菜,帶著滿滿的溫情和濃濃的愛意,返回我洛河邊的小窩。

秋高氣爽,天高雲淡。一路走來,伊河平靜如斯,兩岸卻已經地覆天翻。領略著伊水河畔的嬗變更新,品味著古都洛陽的滄海桑田,這一幕幕,就像洛陽牡丹賜給我的片片花瓣,被我日日珍藏心間。

情一樣深,夢一樣美,如情似夢伊河水。那山,那水,那路,那橋,那花,那草,家鄉的人和事,洛陽的日新月異,給我遐思,令我神往,也帶給我新的期待......

“致敬改革開放40年我與洛陽”徵文大賽獲獎作品:悠悠伊河情

洛陽三川畫苑 李淑麗


"


“致敬改革開放40年我與洛陽”徵文大賽獲獎作品:悠悠伊河情

作者:曹會智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我的家鄉西馬村,座落在萬安山下,伊河之濱,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小村莊,鄉親們親切地稱她為馬村。村子東邊,是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鑑》的獨樂園。村子南面的萬安山,在藍天白雲之下,峰巒疊翠,清晰可見。村子北邊,新開發的中國(洛陽)薰衣草莊園裡,滿園子的薰衣草花兒,正開得熱烈,溫馨而浪漫,儼然成了洛陽人民喜愛的婚紗拍攝基地。村子西邊不遠處,就是那條讓我魂牽夢繞的河----伊河。依山傍水,土地肥沃,歷史文化厚重,我的家鄉真的是一塊風水寶地。

伊河,她從遠古走來,發源於洛陽市欒川縣,流經嵩縣、伊川,蜿蜒於熊耳山南麓,伏牛山北麓,穿龍門伊闕向北而來,在馬村西北部轉了個彎,然後向東奔去,與洛河交匯成伊洛河,最終流入黃河。

從我記事起,馬村渡口就是伊河上的一個重要渡口。十里八鄉的鄉親們去關林趕廟會,都喜歡從馬村渡口過河,因為這兒路近。隨著過河人越來越多,馬村渡口也聲名遠播。小時候,我常跟著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走到村西河灘,坐上渡船,晃悠悠地過河,去關林趕會。我上小學時,宋林老師曾帶著我們一起坐船渡河,去關林電影院看電影。這些往事,如今已成我童年美好的記憶。記憶中,大人把去洛陽叫作“進城”,馬村渡口也被俗稱“馬村河上”。 馬村渡口,有船工馬革名、馬毛順、馬妞等十人,都是俺村的,其中就有我小夥伴的爺爺。他們風雨無阻,只要渡河人一聲呼喚,他們便應聲而至,一根長篙在手,撐船擺渡,載起滿船鄉情。

在伊河上擺渡,渡船會順流而下。怕渡船被河水衝跑,船工們就拿繩子,把船拴在橫跨伊河上的那根鋼絲繩上,用滑輪聯結。船橫渡伊河時,扯著繩子走,吱吱有聲。固定鋼絲繩的,是兩根粗壯的水泥杆,看上去十分地威武。鋼絲繩很長,飛跨伊河時,重心自然垂下,在伊河中央,畫出了一道優美的弧線。

閒的時候,渡船會被放到河灘乾地上,刷些桐油用來防腐。頑童無知,小船兒便成了我們的樂園,翻上去又蹦又跳,被船工瞅見,大聲地吆喝追趕,嚇得我們轟的一下四散逃竄,就看誰的小腿兒尥得快。

水清,沙淨,石圓,是伊河最大的特色。伊河水質好,口渴的時候,常有人用手捧水就喝。說來也怪,伊河向下流到某處,石頭竟然一下子就消失地無影無蹤,此處遂得名“石罷”。

平時的伊河,很是恬靜,彷彿一位溫婉的少女,含羞而矜持。河水清澈見底,圓潤的鵝卵石之間,有小魚小蝦遊動,也有各色水鳥在河面上翩翩起舞。水深處的河灣,水面平整如鏡。風起時,吹皺一灣清水。傍晚時分,常有魚兒躍起落下,激起層層漣漪。水淺且有坡度的地方,河水奔流不息,嘩嘩之聲不絕。多彩的鵝卵石下,或許就有螃蟹等生靈藏著,當你翻起石頭伸手去捉時,小精靈們就會趁著石頭抬起時河水的片刻混濁,倏然而逝,躲了起來。我喜歡“打水漂兒”,就彎腰撿起一塊小石頭,最好是那種又圓又薄的,側身向河面上用力甩出,只見石子激起一串串水花兒,石子掠過,水花間距漸小,速度漸慢,最後,輕輕地隱於水中。河水清清,河沙細細,芳草萋萋,小船悠悠,當有人來往走動時,空曠的河灘上,便有了鄉音飄繞。傍晚時分,我佇立河畔,掬一捧清水,洗去身上的疲憊,任河風陣陣吹過,清爽襲來,心曠神怡。夕陽西下,伊河西邊圓圓落日下的餘暉,和東邊村子裡的裊裊炊煙,交相輝映,如畫的美景,像情竇[初開的少女,悄悄地用她溫柔的手,輕輕地拂了一下我的衣角,心絃撥動,心兒顫慄,一時間,竟讓我久久不捨離去。

常言道,“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每年汛期,暴雨驟然而至,伊河也會發大水。洪水撲來,波濤洶湧,濁浪排空,伊河一下子變成了一條怒髮衝冠的漢子。洪水會把上游人家辛苦種的西瓜,養的家畜無情地衝下來。村子裡膽大的人,會去河裡撈些浮財,小孩子們則躲在家裡,害怕河堤垮了,河水會淹沒村子。我的記憶裡,村子是沒有被河水淹過的,但全家人用肩膀辛苦挑水種的花生苗,卻被洪水衝得一乾二淨。洪流過後,伊河很可能會改道,從西邊跑到東邊,過些年,又會從東邊回到西邊。

伊河水清見底,水淺的時候,人是可以挽起褲腿兒趟水過河的。從1982年開始,我在洛陽求學四年。從洛陽回家,我需要坐公交車到關林,再從關林步行到馬村渡口過河。記得一個夏日的中午,我趟水過伊河,水流湍急處,腳下一滑,身子一歪,一隻鞋子竟然被水衝跑了!我眼睜睜地看著鞋子隨波逐流,打了個兒漩渦,全然不見蹤跡。實在無奈,我只好光著一隻腳,一高一低,在鄉間凸凹不平而又晒得發燙的土路上,蹣跚而行,那隻光腳丫,又燙又硌,模樣狼狽不堪,幸虧未遇到熟人,竟也有了“近鄉情更怯,不敢看來人”的感覺。

除了渡船,村裡還在伊河上修建過土橋。父親他們把粗木樁削尖一頭,掄起鐵錘深深地砸入河床當了立柱,再用樹幹搭架,用鐵抓子連接固定,上面鋪些板子,最後用玉米秸稈橫豎交叉擺平,鋪了黃土壓實。橋面不寬,自行車過橋,只敢推著走,倆人對面而過時,必須禮讓。載了重物的架子車通過時,有點危險。雨雪天,橋面上的黃土變得泥濘光滑,而土橋上光禿禿的,兩側並無安全護欄,一不小心,行人就可能會連人帶車掉進河裡。

再後來,村裡集資,在伊河上建了一座鋼筋水泥漫水橋。兩岸的馬村、劉富村商量好了,一起對過橋的人、車進行收費,但馬村、劉富村和司馬街的鄉親則免費。

當時,還沒有身份證,守橋人就會仔細盤問,過河人則理直氣壯,

“你是哪兒的?”

“俺是司馬街西頭十八隊的,俺爹叫常有理,俺娘叫花常開!”

“啊?你就是那老常家的孩子?知道知道,走吧走吧!”

家鄉的伊河很美,只是兩岸分隔,交通多有不便。我兒時的一個夢想,就是要在伊河上架一座橋,祈盼著“一橋飛架東西,天塹變通途。” 這個夢想,今天已經實現。

從2009年4月開始,洛陽跨過伊河向南向東發展,偃師市的諸葛鎮、李村鎮、寇店鎮、龐村鎮和佃莊鎮劃屬洛陽市,伊濱區應運而生。從此,家鄉便進入一個重新規劃快速發展時期,修路、架橋、建房、建企業,建學校,一派熱火朝天的大建設氣象。

鄭西高鐵從我的家鄉經過。現在伊河上的這座高速鐵路大橋,就坐落在馬村渡口舊址上。緊靠著高鐵大橋的下游,修了一條平行公路,直接叫高鐵大道,建起一座跨伊河公路大橋,飛跨伊河兩岸。高鐵大橋上游不遠處,再修公路,建公路大橋,名曰希望橋。這兩座公路大橋,相繼通車,雙橋臥波,將伊濱區和洛龍區連在一起,渾然一體。

伊河之濱,如今己建造成溼地公園,成了十里畫廊。高鐵大橋上,不時有高速列車飛馳而過。伊河岸邊,也常有人踏橋接踵而來,遊玩水世界,賞花薰衣草,休閒泡溫泉,徜徉伊河邊。伊河大堤也加寬了很多,大堤上新修好的柏油路與伊河相伴而行。河岸植物茂密,桃紅柳綠,空氣清新,綠樹叢中,常聽蟬兒歡唱,花草之間,可見蝶舞蜂飛,蘆葦蕩中,蛙聲悠揚,鳥兒爭鳴,環境十分之雅靜。溼地公園裡,人工修成的小路,綿延到了水邊。河水中捉魚的少年,和光腳丫追蝦的女娃們,在沙灘上留下腳印串串。清晨和黃昏,不時有人在此散步,打太極拳,也有人臨河垂釣,還有成雙成對的戀人在說悄悄話。

從趟河、渡船、土橋、漫水橋到如今的現代化大橋,路橋變化,鄉間土路變成了通衢大道,我回家之路已不再難。從步行、自行車、摩托車、電動車,到今天開車回家,交通工具升級,速度更是快了很多。現在,不到半個小時,我即可回到父母身邊。

家是什麼?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1986年大學畢業時,我選擇留在洛陽工作,迄今已三十二載。最近這幾年,眼看父母華髮滿頭身體漸弱,我就特別想回家,多陪陪他們,在他們膝下承歡,陪二老漫步伊河邊,看日出東方,賞晚霞滿天,閒談家國事,盡享好時光。

適逢週末,有了閒暇,我專門騎了電動車回家,讓自己置身於大自然之中,走一走家鄉熟悉而又陌生的道路,聞一聞家鄉泥土的芬芳。中午時分,我和弟弟一起圍坐父母身旁,一邊吃飯,一邊聽父母講過去的故事。下午,我帶著父親親手為我創作的書法條幅,帶著母親精心為我種植的新鮮蔬菜,帶著滿滿的溫情和濃濃的愛意,返回我洛河邊的小窩。

秋高氣爽,天高雲淡。一路走來,伊河平靜如斯,兩岸卻已經地覆天翻。領略著伊水河畔的嬗變更新,品味著古都洛陽的滄海桑田,這一幕幕,就像洛陽牡丹賜給我的片片花瓣,被我日日珍藏心間。

情一樣深,夢一樣美,如情似夢伊河水。那山,那水,那路,那橋,那花,那草,家鄉的人和事,洛陽的日新月異,給我遐思,令我神往,也帶給我新的期待......

“致敬改革開放40年我與洛陽”徵文大賽獲獎作品:悠悠伊河情

洛陽三川畫苑 李淑麗


“致敬改革開放40年我與洛陽”徵文大賽獲獎作品:悠悠伊河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