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冷”Apple Pay不是核心玩家?

移動支付 Apple Pay 蘋果公司 信用卡 交大安泰高管教育 2017-06-05

出門忘帶錢包沒所謂,一買東西就下意識掏手機,已經成為許多人的生活方式。大到投資理財,小到買個煎餅果子,移動支付帶來了方便和效率,同時也成為商場上一門趨之若鶩的生意。

最近相關新聞就不少,蘋果將在6月份的全球開發者大會上推出iOS11,其中包含基於iMessage的點對點轉賬功能,此外在中國用Apple Pay 刷公交、地鐵的時代也即將到來。而另一頭,支付寶與美國支付處理服務商First Data Corp達成合作,正式進軍美國。

在變化迅速的移動支付領域,除了“掃一掃”,還有哪些事你應該知道?就從近來動作頻繁的Apple Pay說起吧。

“高冷”Apple Pay不是核心玩家?

“高冷”Apple Pay不是核心玩家?

對於去年2月在中國上線的Apple Pay來說,其趨勢可用“高開低走”來形容,本以為憑藉iPhone在用戶心目中的地位,Apple Pay理應能在移動支付市場有所作為,但實際上局面卻被支付寶和微信掌控。在第三方監測數據裡,Apple Pay被歸類於可忽略的“其他”。

究其原因,很多人最直觀的感受是地推沒做好,使用的場景不夠。就消費體驗來說, Apple Pay是閃付,連手機都不用打開,體驗比二維碼更好,但是能用的地方太有限,還有些地方能用卻不知道。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網絡智酷總顧問段永朝認為,時間窗口也是Apple Pay推廣不理想的原因,“支付寶有十幾年的歷史,蘋果支付太年輕,消費者的支付習慣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難怪就連曾經把Apple Pay作為唯一接入的第三方支付的星巴克,都悄悄支持起了微信支付。

無論如何,Apple Pay都是消費者移動支付時的一個選項,再加上最近蘋果強制關閉微信打賞功能,又要推出點對點支付,一副和微信“茬架”的架勢,很容易讓普通消費者把它和支付寶、微信放在同一競技場上比較。然而Apple Pay似乎並不是移動支付領域的核心玩家。“蘋果在本質上跟支付沒有太大的關係,它只是一個硬件供應商。蘋果介入支付是一種增加自己產品競爭力的做法。”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宏民如是說,從增加功能、提升消費者體驗的角度看,HUAWEI Pay、小米Pay都是一個道理。而在如今監管體系日益嚴格的環境下,移動支付已不是純粹的市場行為,段永朝認為,留給蘋果們在科技手段、支付裝備等方面的發揮空間也不會很大。

既然蘋果不是核心玩家,那麼誰才是?支付寶、微信支付這類持牌第三方支付機構算一方,另外一方就是在蘋果背後,我們都很熟悉的——中國銀聯。

你們愛的“掃一掃”讓誰“不高興”了?

要講清銀聯和第三方支付之間的恩怨情仇,就不得不提支付的兩種模式——四方模式和三方模式。

在線上支付出現之前,人們的支付方式除了現金,就是刷卡。四方模式的四方是指商業銀行、消費者、商戶和收單機構。商業銀行向消費者發放銀行卡;消費者在商戶刷卡消費;收單機構(最早是銀行)向商戶收單,完成整個刷卡交易。由銀行充當收單機構的侷限是無法跨行收單,為了開放市場,銀聯出現了,它一頭連著收單機構,一頭連著商業銀行,完成轉接清算。支付過程中的三個環節:髮卡、收單、轉接清算,由各個機構各司其職,每個機構只做一件事。這其中產生的手續費由商家承擔,以7:2:1的比例在商業銀行、收單機構和銀聯之間分配。銀行卡支付的傳統的四方模式全世界都是如此,VISA、萬事達,相當於國外的銀聯。

其實最早支付寶也是收單機構,但做著做著就開始直接在商業銀行開戶,以同行轉賬和同賬戶轉賬的間接手段完成轉接清算。這就是所謂三方模式。

於是銀聯“不高興”了,這也是它要站在Apple Pay背後的原因。雖然要分潤給蘋果,但銀聯可以利用蘋果的技術去抵擋支付寶、微信支付這樣的第三方支付的“進攻”。

不高興的還有商業銀行。用戶把錢劃到第三方支付,要理財有大量理財工具,要消費可以直接消費,儲蓄投資都可以,商業銀行成為一個通道。更關鍵的是,原先商業銀行利用發行銀行卡得到的大量數據可以做精準營銷,可以幫產品做市場分析。但用戶用了支付寶們,賬單流水上顯示的是第三方支付的進出款項,如此一來,商業銀行得不到這些數據,只有支付寶們掌握了大量信息,可能涉及到信息安全、資金安全的問題。

你的資金和信息還安全嗎?

先來看下兩種模式的利弊比較。

陳宏民覺得三方模式的效率比四方模式要高一些。除了快速便捷,段永朝還肯定了三方模式在支付場景的革新突破、個性化理財方面的優勢。

然而,在資金安全和信息安全上,三方模式存在著先天的不足。陳宏民分析說,四方模式每個環節很透明,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管也很成熟。反觀第三方支付,它們算收單機構、髮卡機構還是轉接清算機構?都像,但又都不是,“缺乏監管風險就很大,萬一現金流斷掉,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段永朝擔心的問題是三方模式為諸如賭博、洗錢等“黑產”提供了便利。

無論從國家還是私人角度,那麼多消費行為、資金走向的信息掌握在少數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手中,都令人擔憂。信息可以使用嗎?可以買賣嗎?陳宏民說,現階段的信息買賣還只是打打推銷電話,如果發展到侵犯個人隱私或者更甚,就不堪設想了。

在支付這件事上,便利性和安全性往往是此消彼長,難以兩全。

線上支付重新洗牌?

在以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咄咄逼人的大趨勢下,3月31日,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臺(下稱“網聯”)橫空出世。據瞭解,網聯首批接入四家商業銀行和支付寶、財付通(微信支付)、網銀在線,第二批包括快錢支付、平安付、百付寶等;以後每個月陸續接入技術籌備到位的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

網聯取代之前第三方支付機構直連銀行的模式,僅作為清算平臺,一端連接持牌支付機構,另一端對接銀行系統。銀聯轉接線下支付,網聯轉接線上支付,第三方支付平臺可任意選擇接入其中的一種,但不得再繼續直連銀行的模式。

段永朝認為,網聯的意義在於“它實現了不同支付通道的互聯互通,支付路徑的透明化讓過去第三方支付的灰色地帶可見了。”

接下去,網聯將對接入機構進行備付金管理來降低資金的風險和安全隱患。以支付寶為例,客戶在支付寶上的備付金和餘額不屬於支付寶,支付寶無權使用。網聯的專項管理規定支付寶必須在商業銀行開設專戶,把這些錢與其自有資金分開,禁止隨便挪用,並且得不到利息。而在過去,第三方支付可以任意使用備付金和餘額(最常見的是紅包形式),在不向用戶支付利息的同時還能得到銀行的利息。

但是普通消費者或許不會對支付背後走的模式有什麼感覺。“兩種模式有競爭是好事,大家都想提升用戶體驗。”陳宏民說,在四方模式中,不論是刷卡還是閃付都有個要求:支付場景中必須有pose機,有設備就有成本,而二維碼幾乎沒有成本,銀聯、VISA都在往二維碼的方向走。

如此看來,雙方的競爭還在繼續。網聯的出現,讓局勢變得更撲朔迷離,支付領域的各方博弈遠未結束。


“高冷”Apple Pay不是核心玩家?

陳宏民 教授

應用經濟系研究領域:產業組織理論、技術管理與創新、平臺型企業的商業模式

更多內容請關注“交大安泰高管教育”官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