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億身家的親戚告訴我:這樣做你一輩子不可能發大財!

上億身家的親戚告訴我:這樣做你一輩子不可能發大財!

小學四年級的時候,過年聚會,一個很有錢的親戚給了我一個大紅包以後,大概是想測試一下我的“財商”,就問我:“假如你現在手上有100塊錢,給你兩個選擇,要麼有100%的可能獲得10塊錢的利潤,要麼有50%的可能獲得50塊的利潤,50%的可能沒有利潤,你選哪個?”

我說我選第一種。

這個有錢的親戚哈哈大笑,對周圍的其他親戚說:“你們看,這個小姑娘一輩子不可能發大財。”然後她轉向我:“你應該選第二種,風險越大收益才越大。”

現在回想起來,這個場景其實是我的“財商”啟蒙第一課。

雖然過程並不愉快,而且事實上“風險越大收益才越大”這句話也並不完全正確(現在的我會用“數學期望”來回答那個問題),但我仍然感謝,是這個有錢親戚讓我懵懂地知道,有沒有錢和怎麼去用這個錢大有相關。

有錢親戚畢竟是有錢親戚,她有“財商”的意識,這些東西學校沒有教過我,我的父母也沒有和我談論過,他們告訴我的發家致富的方法,除了努力學習以後找個好工作,多多存錢不要亂花之外,就只有年夜飯上要有一條魚,年初五要迎財神這種了。


上億身家的親戚告訴我:這樣做你一輩子不可能發大財!

請讀拼音


財神當然要迎,但是如果說說就有用的話,世界上就不會有窮人了,真的想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潛在的有錢人,更有用且可持續的方法,還是對於“高財商”思維方式的培養。


認識基本概念

就像學數學要知道0~9的數字以及加、減、乘、除這些基本運算方式一樣,財商的學習也應該從最基本的金錢概念和金錢的運作法則開始。

3歲的時候,孩子就可以開始接觸一些基本的金錢概念了,比如:

  • 認識硬幣價值的大小
  • 知曉“歸屬”的概念
  • 知道買東西是一種交換
  • 知道東西是有標價的
  • 知道在買東西的時候我們需要作出選擇


上億身家的親戚告訴我:這樣做你一輩子不可能發大財!


而讓孩子對以上這些基礎的概念有更深的認識,叫他們試著用成人的思維方式去使用金錢,可以在6、7歲的時候開始

最好的學習方式是實踐。比如偶爾把的家庭採購任務交給孩子去做,教他學著做預算,計劃買什麼東西,要用多少錢,這樣就能讓孩子對多少錢能換多少東西,以及生活開銷意味著什麼有實際的感覺。


上億身家的親戚告訴我:這樣做你一輩子不可能發大財!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現在移動支付非常發達,但是無論是教孩子認識錢,還是讓孩子計劃如何用錢,都最好採用實體化的貨幣開始教育。

在一個實驗中,實驗人員問小朋友:“買東西用信用卡好還是用貨幣好?”

小朋友回答說:“用信用卡更好,因為如果你用信用卡的話,你就不用付錢了”。

孩子的抽象思維開始發展是在7歲以後,對於年齡更小的孩子來說,看不到的就是不存在的。所以,在對孩子財商啟蒙中,使用實體的貨幣,會對他認識錢、瞭解錢有更大的幫助。

當然,等到孩子上中學之後,使用信用卡消費更合算,因為這樣每個月你手上的錢能多生一些利息,這樣更“高等”的理財知識也可以試著教給他們了。


上億身家的親戚告訴我:這樣做你一輩子不可能發大財!



財商:一種思維方式

會掙錢,不一定是財商高。

你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過上“996”的加班生活,只是為了多掙那麼幾千塊錢一個月。

會攢錢,也不是財商高。

為了讓自己手上有很多錢而省吃儉地用過日子,是讓金錢困住了自己。

真正財商高的人能讓自己手上的錢發揮最大的價值,知道如何在滿足自己的同時,又能成功積累財富。

財商是一種思維方式。

當你手上有一筆錢,應該如何使用?

全世界最暢銷的財富啟蒙讀物《小狗錢錢》的作者建議,應當把這筆錢放到三個儲蓄罐中。


上億身家的親戚告訴我:這樣做你一輩子不可能發大財!

A “夢想基金”罐:自制力與計劃性

“夢想基金”罐,是一個儲蓄罐。放在這裡的錢用來購買一時買不起,價值比較高的物品。

這個儲蓄罐的使用方法是,給自己定一個合理的期限,並根據自己夢想的大小,計算出每次收入中要投入多少在這個儲蓄罐裡,然後嚴格遵循這一計劃。

儲蓄不是強迫,也不是剝奪孩子購買喜歡的東西的權力和樂趣。

對於孩子們來說,如果他們有自己想要買的大件,他們會更容易地學會有計劃地儲蓄。

我小時候因為喜歡看電影,攢了好幾個月的零花錢買了一臺DVD機,這種成就感和快樂過於巨大,以至於我至今記得從“家樂福”超市裡自己挑選和買回那個DVD機的情景。

買回來之後,每個禮拜我都會用自己的零花錢在小販處淘盜版碟看(錯誤示範,請支持正版)買碟看。一臺DVD機,支持了我好久好久的愛好。

可以說,沒有儲蓄,就沒有這份綿長的快樂回憶

讓孩子學會存款一個附加的好處,是讓他們練習自制力,學會延遲滿足。

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實驗中,孩子被單獨留在一個房間裡,他面前有一塊棉花糖,小朋友可以馬上把它吃掉,但是如果他能等15分鐘再吃,他就能再得到一塊棉花糖。


上億身家的親戚告訴我:這樣做你一輩子不可能發大財!


心理學家對這些參加實驗的孩子進行了跟蹤觀察,能夠等待15分鐘以獲得兩塊棉花糖的孩子,成人後在學業成就、事業表現和人際關係上都表現得更好。

這說明自制力和延遲滿足能力更強的人,更可能取得成功。

延遲滿足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後天培養的。

自制力是從強制力發展來的。如果孩子的自制力本身比較差,那麼要學會多對孩子說“不”,不要每一次都滿足孩子提出的要求,讓孩子感受到強制的力量。


上億身家的親戚告訴我:這樣做你一輩子不可能發大財!


B “錢生錢”儲蓄罐:理財第一課

“錢生錢”罐,也是一個儲蓄罐,但它不是一個一般的存款罐,它是“理財第一課”。

這個儲蓄罐的使用方法是,將一部分的收入積攢在這裡,並用這筆錢進行投資,讓錢生錢。一般來說,可以投入每筆收入的15%左右到這個儲蓄罐中。

這類儲蓄行為,迴應了理財這件事上最基本準則:“Tomorrow before today”,即先考慮明天,再考慮今天。 在考慮一筆錢的用途時,你要考慮它是會給你帶來現金流的流入,還是流出?長遠看來是收益大於投入的,還是相反?

成年人也需要學理財,但成年人的世界更復雜,選擇也更多,而對於孩子來說,可以先從簡單的開始。

上高中之前都建議從銀行定存入門學習“投資-回報”這一流程,獲得穩定的資金收益,可以讓孩子嚐到“錢生錢”的甜頭,鞏固儲蓄投資的意識。

等到孩子年紀大一些了以後,可以逐步教孩子瞭解多種不同的投資方法,告訴他們什麼是通貨膨脹,什麼是股票,有哪些風險,風險和收益應該如何平衡等等。

另外,對於成年人來說,要獲得高財商,要學習,甚至顛覆的價值觀更多。十分推薦《富爸爸,窮爸爸》作為財商知識的進階讀物,裡面有許多反常識卻非常有用的觀點。

這裡摘錄一、兩句品一品,詳細的還是推薦大家自己去看:

·聰明人總是僱傭比他更聰明的人。

·房子是最大的負債,會讓人喪失致富的機會。


上億身家的親戚告訴我:這樣做你一輩子不可能發大財!


C “日常花銷”罐:“目標-手段”意識

“日常花銷”罐就是用於平時花費的錢,一般建議是投入每次收入的50%放在這一塊的上。對於能花多少錢心裡有數,花起來也更爽。


上億身家的親戚告訴我:這樣做你一輩子不可能發大財!


在計劃範圍內,你當然可以ALL BUY!

而且,其實,孩子的每一次花銷,都是一次“目標-手段”流程的實踐。目標合不合理?手段是否有效?都是可以從一次次成功或是失敗的購物中學到的課程。

我有一個關係很好的朋友,有一次我去她家做客,她向我抱怨說,她的老公總是“購物失敗”。

“你看那袋貓糧,雙十二的時候買的,400多塊呢,但是我家貓吃一次吐一次,現在寧願絕食也不吃了!”她指著蹲在牆角的一大袋貓糧和我說,“10斤裝啊,我就說不要買這麼大袋的,他圖大袋便宜非要買”。

“還有這些。”她從玄關櫃裡拿出了四、五個眼鏡盒,“非要買眼鏡,買來又不戴,就放在那裡,每副都要七、八百呢!”。

看到這裡,我大概猜到了一些。於是我問她老公:“你小時候爸媽是不是不怎麼給你零花錢?”

“你怎麼知道的?!”她老公很驚訝,“我爸媽覺得小孩子身上不該有錢,最多隻有一塊兩塊,買袋乾脆面。”

朋友的老公在買貓糧這件事上,犯了一個所有人都很容易犯的錯誤——“目標偏離”。買了大袋的貓糧結果閒置,是因為他沒有注意到這次購物的真正目標是什麼——“讓貓吃”。正確的達到目的的過程,應該是先購買試吃裝,確定貓愛吃了,然後再尋找更有效益的達成手段——“買便宜的”。

定位錯誤的目標,選擇錯誤的手段,成人尚且如此,更別說是孩子了。

而在一次次的日常購物中,“目標-手段”的意識就能夠被潛移默化地建立起來,且慢慢完善。如果你還能幫他孩子分析他購物失敗的原因,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這種意識會變成指導其行為的理性思維模式,並形成的對孩子一生有用的能力


上億身家的親戚告訴我:這樣做你一輩子不可能發大財!


上億身家的親戚告訴我:這樣做你一輩子不可能發大財!

很多外國朋友都曾和我說:“我覺得你們中國人很好,因為你們朋友之間都能夠談錢的事,在我們美國,如果你的朋友買了一個新手錶,你問他這塊表多少錢買的,會被認為很粗魯。不僅如此,我們的爸爸媽媽也不和我們說錢的事,這就讓我每次說到錢都感到很害羞”。

外國朋友的話,多少讓我對中國的社會氛圍感到驕傲。在美國富人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窮人羞於和孩子談錢,而富人會告訴孩子錢是重要的,金錢不等於幸福,但金錢能夠讓你有更多選擇的自由,讓你做你想做的事,甚至是給你幫助他人的機會,金錢能提供更好的生活質量,並且免於在經濟壓力下所產生的情緒負擔。於是窮人的孩子因為沒有正確的金錢意識而總是窮人,而富人的孩子因為從父母那繼承的高財商的思維方式而繼續是富人”。

記得《爸爸去哪兒》裡設計了很多讓小朋友自己去集市買賣東西的環節,這些環節在當時引起過不小的爭議,一些網友指責說:“搞不懂為什麼要讓一定要五歲的孩子按照成人世界的思路去賺錢,去花錢才是懂事、才是正確的、才是長大的表現。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寧願要他們晚點懂事,晚點長大,多享受一下不被金錢汙染的童年。”

金錢不會汙染童年,和金錢沒有建立起健康的關係才會。

讓孩子對錢有概念,能夠自如地面對金錢,是父母應當做到的。


上億身家的親戚告訴我:這樣做你一輩子不可能發大財!


今日話題

你攢錢買過什麼東西讓你覺得很爽?歡迎在下方【留言區】與豆博士分享。

— END —

撰文:伴伴博士

作圖:伴伴博士

圖片來源:網絡

策劃:小糖豆心理

關注【小糖豆心理】微信公眾號,一個真誠的助力家庭成長平臺。由美國耶魯大學訪問學者和復旦大學心理學、社會學博士共同創辦,基於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念,普及嬰幼兒心理知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