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衰落與頭條的興起

微博的衰落與頭條的興起

一年前如果有人說新浪微博會死於今日頭條之手,必定會被人當成笑話。今天呢,我身邊的朋友十之八九已經離開微博、選擇了頭條,再說這樣的預言好像又不能被當成先知了。在過去的十一黃金週,我在頭條上的時間是每天6個小時以上。泡在朋友圈裡的時間基本不變。新浪微博一次沒有打開過。

社交為王的時代,微博作為進化到食物鏈最高端的時勢英雄,曾經風光一時無人能敵,無論是用戶基數、經營模式、對社會的影響力和對我們日常生活的滲透力上,沒有誰可以複製它的成功。它的失敗,並不能歸因於頭條的挑戰,應該說在它的基因中就埋藏了失敗的種子。

微博作為公眾化社交工具凝聚力越來越弱:

和我一起離開微博的一個朋友說,在微博上發個自己吐槽都要被一大堆不認識的人視奸。他認為微博的隱私度不夠,開放性太強,激發起人的攀比心理,卻又不能使普通用戶的交際需求和炫耀心理得到滿足。

山人分析,在他的情緒中,被人視奸並不是不爽的根本原因,被沒有資格的人視奸才是關鍵。圍觀群眾層次參差不齊,而大v們又永遠不會關注他這樣的普通人。但是這也怪不得大V,各種心情吐槽早已經讓微博變成一個負面情緒的大垃圾場。幾百上千的好友,數量一多,就全是和自己半點瓜葛沒有的另一堆陌生人。

或者說,公眾化社交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真正外向型性格的人在整個社會中佔的比例少之又少,所以你看到,身邊比比皆是那種每天不發表點東西就失去存在感的病態人格,這就有些黑色幽默了。

最後一點,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任何人對待不同事件的觀點都有其社會身份的侷限性,社群鴻溝絕不會因為網絡而模糊化,你的聲音只能被你的同類人長期關注。說的通俗點,我每天朝九晚六,你年年巴黎普吉島,誰受得了那種炫耀?跨界關注的新鮮感一過,就只有刪除拉黑了。

微博作為自媒體平臺其聲音越來越空洞:

段子作為草根和富裕階層的主流價值觀之外的跨階層文化狂歡,在這十年來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過另一個趨勢更值得注意:段子手的創新活力未減,而段子在我們生活中的存在感越來越差。就像花式QQ簽名,止於個性的表達,段子對於社會生活的深入性不能打政治的擦邊球,這就使它止於一個笑話。

微博段子所塑造的網絡麻醉性文化基本上就是一個殭屍狀態。社會風氣的改變可能是一夜之間的事,就如同上世紀50年代隨著戰後經濟恢復美國全社會瀰漫著的奢華之風和享受之樂,一夜之間就被蘇聯一顆人造衛星改變過來。

不客氣地說,微博自媒體除了段子之外,就剩下娛樂圈裡的一些網紅還能長期活躍下去。而頭條新聞對於自媒體平臺和新聞的整合性遠強於微博,對比微博自媒體,“言之有物”是頭條新聞自媒體版塊的最大優勢。

人人都有話要說是正常的,人人沒話找話說的社會則是一個病態社會,當我們看到,微博上比比皆是精緻的人格包裝和炫耀心理時,我們知道,微博的生命從根上開始枯萎了。我們關心時政、關心健康、關心社會熱點,“今日頭條”這樣用新聞釣出話題的平臺才是合理且有生命力的。

微博作為病毒式社交拓展性越來越無力:

微博是最典型的病毒式社交拓展平臺。你在張三的朋友圈裡看到了土豪李四,從李四那裡又發現了一個美女,在美女的朋友圈去研究她關注的社會熱點,.....因此,理論上說,只需要七個熟人的節點,你就可以認識地球上每個角落裡的人。但問題是,這樣的交往,真的能拓展和密切人的社交網絡嗎?

網絡社交浪潮隨風氣一時之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後現代思潮理論家讓-弗朗索瓦·利奧塔說,互聯網時代是危險的,各種思潮的衝突會激化矛盾,人和人在網絡上締結的關係會因為社會生活中的孤單無助而隨起隨落,脆弱無比。

微博和微信一樣,在這些年的各類社交場景中,起到的作用恰恰相反,它們並沒有延展人的社交圈子,哪怕網上天天@,現實中一次電話也不會通,這種交流甚至談不上是精神層面的,只是為交流而交流,生怕在網上也落了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