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的失敗,賣給了滴滴

移動互聯網 孫正義 人工智能 大眾點評 互聯網普惠金融研究院 2017-04-18

作者: 喬思淵 互聯網普惠金融研究院

在中國的互聯網企業中,曾掀起過一個陣併購浪潮,滴滴和uber、58與趕集網合併、美團與大眾點評合併以及攜程收購去哪兒網,而這些合併的企業所在的行業,大都是商業模式定型,而且屬於非常嚴重的零和博弈,而且市場的增長速度開始放緩,這些公司大都被背後的資本所左右,進行了合併。但從市值等角度來看,這樣的合併都是一種,一加一小於二的博弈。比如說,當年正式因為優酷和土豆的合併,才使得愛奇藝等公司有了發展起來的空間,而在58和趕集網合併之前,58估值53億美元,趕集網估值36億美元,而合併後反而只有70億美元。

uber的失敗,賣給了滴滴

老二並不想合併

首先我們來想一想,雙方是否想合併?答案是老二當然不想,因為一旦老二被老大吃掉,那麼就代表著老二的CEO要被踢出局。比如說,當時滴滴和快的合併,程偉作為一個曾經的阿里員工,作風非常的阿里系,而又拿著騰訊的投資,當然就被推選為新滴滴的ceo,而快的打車創始人則被掃地出門。而美團和大眾點評的合併,雖然王興被推選為ceo,張濤為董事長,但時間不久張濤也就辭職退出了管理層。那老大老二不願意,為什麼又逃不過被合併的命運呢?當時是資本使然,雙方為了競爭贏得整個市場,就必須不斷地融資,出讓股權,而隨著被出讓股權的增多,會使創始團隊丟失掉決策權。最後不得不被賣身。

企業從成長期轉入成熟期

資本當然是為了追求最大利潤。而一旦整個市場浸透率較高,而且商業模式較為穩定時,再進行大規 模的燒錢,就顯得沒有什麼意義,因此一般會在這個階段進行企業的合併,通過企業合併將企業從成長期轉入成熟期。

進入成熟期,對於成熟期的企業,一般都會停止大規模燒錢的活動,如市場擴張,廣告營銷等等,開始坐享穩定的現金流。比如說,當趕集網和58同城合併以後,就停掉了大量的廣告營銷;而UBER和滴滴合併以後,就停掉了大量的用戶補貼和對司機的補貼,並且將價格和對司機的抽成提高。

滴滴UBER合併

但是uber和滴滴的競爭看起來卻不像是傳統意義上老大和老二的競爭,因為從中國市場上來看,滴滴是老大,而UBER是老二;但是從全球層面上來看,UBER則是毋庸置疑的老大。在全球市場上,UBER無論從估值還是從市場份額都甩出滴滴不止一個身位,那為什麼UBER就沒有利用自己在全球市場上的領先優勢與滴滴在中國市場上一絕高低呢?

當然是因為,UBER在進入中國的一年內,就燒掉了10億美元,畢竟UBER收購專注於無人駕駛的企業OTTO才花費了6.8億美元。而滴滴背後,還有著強大的財團——阿里、騰訊和蘋果。如果UBER繼續和滴滴競爭下去,就會是一個大的無底洞,因此UBER選擇了一個一勞永逸的策略,把UBER中國賣給滴滴,通過兩個企業合併,繼續持有滴滴的股份,進而享受中國市場帶來的穩定的現金流。這個想法短期看確實不錯,不但省去了大量的資金,而且還能繼續享受中國市場的紅利。但是從長期看,UBER確實為自己培養了一個強大的競爭夥伴,而這個競爭夥伴因為與UBER在業務上的高度重合性,也將與UBER繼續展開更加強有力的競爭。

uber的失敗,賣給了滴滴

海外擴張中新的對手

uber與滴滴合併以後,徹底退出了中國的市場,而中國是世界上擁有最大互聯網用戶量的國家,退出中國後,將市場拱手讓給滴滴,而滴滴在中國市場做大做強後,也開始了向全球的擴張,滴滴通過投資99taxi,grabtaxi開始進駐東南亞和巴西市場,也通過投資Ola進入了印度市場,而與採用全球戰略的uber形成了競爭,這種無異於養虎為患。而滴滴來自於中國,無疑在這些新興市場的開拓上更有經驗,而這也將影響uber在這些新興市場的開拓。

無人駕駛方面

滴滴也開始了對無人駕駛等技術的研發,以搶佔技術的制高點,前uber的技術總監就跳槽到滴滴。而在滴滴擁有大量交通數據,有很強的發展技術的潛力,而中國政府又在大力推動清潔能源與無人駕駛汽車,擁有後發優勢的滴滴,無疑為UBER又增加了一個強大的對手。

資本市場

而在全球的資本市場上,滴滴也高歌猛進。雖然滴滴現在號稱手握百億美元現金,但還是爆出了孫正義也將為滴滴投資60億美元,而孫正義坐擁AMD等大量科技廠商,因此也會對滴滴提供大量的技術支持,來幫助滴滴來發展自己的無人駕駛技術。而這對於UBER來講,都是極不願意看到的,因為孫正義身後的軟銀系,所希望打造的是全球性的物聯網生態圈,如果滴滴成為了這個生態圈上的一環,那麼UBER肯定會是非常的被動。

留在中國

如果說UBER沒有退出中國,繼續在中國市場與滴滴進行競爭,那麼也勢必將在全球市場上牽制滴滴,使滴滴的不能再全球市場上進行擴張,而UBER作為全球性企業,也可以在其他市場上得以回報。而UBER作為全球最大的獨角獸公司之一,其財力和資源也是滴滴不能相比的,如果進一步的競爭,可能收購方就從滴滴變成了UBER。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