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錢類App是掉餡餅還是挖陷阱 用戶吐槽個人信息洩露提現難

一些應用程序號稱有手機就能賺錢 用戶吐槽個人信息洩露提現難

賺錢類App是掉餡餅還是挖陷阱

賺錢類App是掉餡餅還是挖陷阱 用戶吐槽個人信息洩露提現難

如今,手機已然成為人們的生活“必需品”,隨著低頭族的不斷增加,移動互聯網又出現了許多新的商機。

在智能手機普及之初,就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既然我們離不開智能手機,那智能手機是否能給我們帶來收益呢?如果現在來回答這個問題,答案是肯定的,甚至有大批網友在熱議如何賺錢、哪個賺錢App比較靠譜等。如果還不清楚,隨便搜索一下就能找到很多,甚至在手機上看段視頻、看個新聞也能把錢給賺了。

看著社交平臺上不時出現的賺錢App廣告,瀏覽一些類似於廣告形式的經驗帖,移動互聯網時代真的可以躺著賺錢嗎?真的如廣告或經驗帖所說沒有風險嗎?對此,《法制日報》記者展開了調查。

賺錢類軟件無處不在

在一些社交軟件上,不少人都收到過一些推廣鏈接,比如幫忙投票或砍價;還有一類就是下載一些軟件或一些做任務的邀請。如果詢問原因,轉發的人大多會回答:需要完成“邀請他人蔘與”的任務,請幫下忙。

人們又是如何發現這類App的?記者調查發現,在一些新聞、微博和短視頻平臺上不時就會出現這樣的廣告,標題大多以“賺錢”等字眼吸引用戶下載,諸如“手機上就可以賺錢”“只要你有手機就可以掙錢”“這裡有賺錢的軟件分享給你”等。而點開之後基本上都是推薦賺錢的一些軟件,內容多是講述“我”的經歷,還附有提現的界面截圖,甚至將操作描述的極為簡單。

此外,還有一些關於賺錢類App的經驗帖在網上隨處可見,如“給大家介紹一個通過閱讀賺錢的App”“走路賺錢App大全都在這”“我是怎麼用某App賺錢的”等文章。這些文章大多是打著分享經驗的幌子為這些App做推廣。記者粗略統計發現,類似的帖子有上千篇。

為了瞭解當下賺錢類App的數量,記者在多個應用下載商店搜索“賺錢App”,剔除一些重複的搜索結果,可以下載活躍的相關App有600多個。這些軟件涉及多個品類:看新聞賺錢的、軟件試玩賺錢的、走路賺錢的、做有獎調查類賺錢的、知識問答類賺錢的等。此外,還有加粉絲數賺錢、看視頻或廣告賺錢的,也有一些是加群玩股票和彩票的。

耗時耗力提現門檻高

北京某大學大二學生陸明(化名)使用賺錢App已經一年多了,他告訴記者:“開始接觸這類App是通過同學介紹的,和同學聊天時聽他們說午飯或晚飯有保障了,我出於好奇就問了問,然後就開始慢慢接觸了。”

陸明告訴記者,他剛開始接觸時,都是用同學推薦的一些軟件掙錢,慢慢上手之後,就開始有選擇性地尋找適合自己的App,他一般會選擇任務相對簡單而且收益可觀的App。

陸明說:“使用賺錢類App,如果真想賺到錢,過程是很耗費時間和精力的。我之前做過一個綜合類的兼職App,需要每天不停刷單,但是隨著不斷使用,得到的單卻越來越少,常常一上線單就被搶沒了。不僅如此,即使搶到單了,獲得的獎勵也很少。後來,我覺得浪費時間就把這款App卸載了。可是,直到我卸載的那一刻我也沒賺到錢,因為之前累積的金額還沒到提現的門檻。”

除了耗時長,陸明還因為任務越來越難做而放棄過多個App。

陸明告訴記者,他之前看到過一個在應用平臺好評率很高的軟件,見評價高,他就下載了。下載後,他發現這是一個看廣告的軟件,也就是說看一個廣告可以得到積分,100積分等於1元,只有累積到3000積分才能提現。第一天,他看一個廣告賺了40積分,覺得積分很容易拿。“可是,累積到400積分左右時,居然要求給軟件好評,好評後可以獲得300積分,如果不給評價就不能繼續掙錢,只能卸載軟件。當時覺得這個軟件還不錯,就給了個好評,但第二天我就發現看一個廣告只有30積分了,到第三天看個廣告就只有15積分,再接下來就是需要下載其他軟件,否則不能繼續。”陸明說。

“積分越來越少,還需要做其他額外任務,就覺得接下去可能會沒完沒了就卸載了。”陸明告訴記者。

在不斷嘗試一些賺錢類App後,陸明有了自己的心得體會。他說,不要看軟件的好評率,那個不準確;其次,一些新推出的App看似容易賺錢,主要是為了吸引用戶,不要上當;再次是要看提現的門檻,有些App很難達到規定的提現門檻。

“現在比較穩定的就是一些閱讀類和知識問答類App,因為這些App的閱讀時長與金額有關,而且不太會變化任務難度。”陸明說。

註冊使用或洩露信息

用賺錢類App賺錢,其實並不容易。那麼,拋開賺不到錢,這類App還有哪些問題?

北京某大學在讀學生邵雨佳(化名)在前不久下載了一些賺錢類App,花了五六天時間,每天大概三四小時,共賺了二十幾元。可是,沒過幾天,邵雨佳接連接到很多被標記為騷擾電話的來電,最多的一天甚至有十幾個。

邵雨佳告訴記者:“騷擾電話的內容大多是兼職或者推薦刷單的,也有網貸的,很明顯是我註冊賺錢類App時,個人信息被洩露了。”

“剛開始下載軟件時就要求註冊,填寫姓名、手機號,有些還需要綁定微信號,雖然當時擔心個人信息被洩露,但覺得現在很多軟件都需要實名認證就將信將疑地填寫了,沒想到還真的被洩露了。”邵雨佳說。

此後,邵雨佳每每看到一些有關推薦賺錢類App的信息就遠遠繞開。

在某廣告公司做文案的張女士之前也曾在手機上下載了幾個賺錢類App。她告訴記者:“之前就聽說在手機上也可以賺錢,然後覺得平常挺無聊的,就試了試。”

這一試卻試出了問題。

“當時註冊完就要求支付一些押金,我就想可能是怕完不成任務,交一點押金有保障,我就交了押金。”張女士說。

接著,張女士就嘗試進行任務,但是翻看了整個App都找不到適合自己的任務,不然就是點開任務頁面而顯示的卻是和任務不符的頁面。

“我當時就覺得奇怪,後來找退押金的地方也沒找到,就把這款App卸載了,幸好押金數額不大,僅十幾元。”張女士說。

(記者韓丹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