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業的下半場:決戰智能供應鏈

餐飲業的下半場:決戰智能供應鏈

文/李傳仲(特約編輯)

餐飲業經歷了三次風口期:

1、2007年-2013年,高端餐飲進入野蠻生長期,誕生了如俏江南、湘鄂情、小南國等一眾高端餐飲品牌;

2、2013年-2015年,高端餐飲市場收緊,營收滑坡,美食購物模式快速崛起,全國大部分的購物商場基本可見如西北莜麵、黃記煌、探魚等大眾連鎖餐飲品牌。搶佔購物商場成為市場競爭主流;

3、2015年至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手機支付逐漸取代現金支付,O2O外賣的火燒滿全國,餓了嗎、美團等外賣品牌把快餐推向了消費小高潮。

受政策和互聯網技術影響,我國餐飲業正由中高端餐飲朝著大眾、快消餐飲過度,而在這一階段,餐飲總規模出現了大爆發。2017年我國餐飲總規模為3.96萬億,近三年呈現每年超過10%的增速,其中,外賣市場規模為2045億元,同比增長了23.1%,用戶規模達到3億人。未來幾年,外賣用戶和營收規模仍將保持高速增長,擴大佔比。

作為僅次於美國的餐飲消費大國,表面上看我國餐飲產業欣欣向榮,但發展鏈條卻是極其不均衡、不完善,尤其是餐飲供應鏈領域仍處於起步階段。以美國為例,美國最大的食材供應商Sysco,是世界500強企業,年營收500億美元,佔到整個供應鏈食材份額的18%,而我國供應鏈領先企業的年營收只有4億人民幣,佔比僅為0.03%。

供應鏈能決生死?

回答當然是肯定的,先舉個與我們有關的例子。

相信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自己也好,跟同事、朋友、親屬聚餐也罷,大家都排隊等過位,為了吃到滿意的菜品,等半小時、一小時常有發生,而當你坐下後開始點菜,服務員卻告知你:不好意思,這幾道菜今天賣完了。

沒錯,作為前端消費者來說,給你的影響最多就是花了時間,沒有吃到自己想要吃的菜品,甚至影響了你的心情,不過,對於餐飲企業來說,可能就會直接影響到其發展命脈,因為沒有一個完善的高效的供應鏈做支撐,餐企運營成本得不到控制,運營效率、服務水平都將大打折扣,久而久之,逐漸失去市場競爭力。

百勝集團總裁說過:想做大連鎖,做大品牌,不解決供應鏈,絕對是個災難。

目前,我國餐飲供應鏈存在的幾個突出問題:

連鎖餐廳大多集中供應鏈管理,集中採購、配送食材,由中央廚房統一加工然後分配到各個門店。而各自為政的加盟餐廳和單店,供應鏈則更為紊亂,有的品牌指定供應鏈配送食材,有的則自行採購,送貨時間,食材質量均不可控,尤其是一些單店,食材的採購基本上由老闆或者廚師操辦,需求種類多,數量少,成本高,供應鏈管理就更無從說起了。

餐飲業的“下半場”,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

美團王興在內部信中提出“互聯網進入了下半場“,在互聯網人口紅利臨近殆盡時,以規模驅動增長,正在向以技術驅動增長過度,同年的互聯網大會上,這一概念被李彥宏、周鴻禕等互聯網大佬再次提及。

相同的,餐飲業在經歷前面三個風口期後,在智能經濟的倒逼下,也進入了第四個風口期,中國餐飲業開始從從規模到效率、從數字到智能轉變,而要完成這樣的轉變,智能技術在其中承擔著必要作用。

餐飲業的第四個風口期,我們暫且也可稱之為餐飲業的“下半場“,核心關鍵詞是智慧餐飲,未來很長時間內,智慧餐飲將會成為市場主流,從阿里、京東、美團和一些餐飲巨頭紛紛佈局無人餐廳即可見得智慧餐飲正在成為必爭之地。智慧餐飲要解決的兩個問題,一是降本,二是提效。那麼問題來了,食材供應鏈是餐飲鏈條中的重要一環,如果供應鏈無法實現智能化建設,智慧餐飲基本上也就是紙上談兵了。

因此,餐飲業的“下半場”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更具體點說是以AI、大數據、物聯網技術驅動的供應鏈之間的競爭。

精準大數據預測

最好的供應鏈是能夠做到日配日銷,而這就需要足夠的大數據做支撐,智慧餐飲恰恰滿足了這一條件。

大數據技術是智慧餐飲的核心技術應用,每一位消費者的消費數據都會被精準記錄和分析,不同區域人群的飲食特點、喜好、趨勢都將上傳到上游供應鏈,從而預訂相應的食材並推送菜品組合,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徹底解決配貨多和少的問題。

目前,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通過自建智能供應鏈體系,包括食材源頭,倉儲、物流,以打通整個產業鏈條,降低損耗,使食材流通的銜接更為緊密,縮短田間到餐桌的距離,起到降低成本,提高運營效率的目的。

智慧餐飲如果想在市場上佔據相當份額,並且在同行競爭中勝出,最終實現規模化發展,解決供應鏈問題是重中之重,否則,即便有再好的消費體驗、再炫酷就餐場景,也將會被淘汰出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