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許多朋友提起意大利這個國家,總是會將其近代歷史作喜劇化描繪,比如網上流傳著許多關於二戰期間意大利軍隊的笑話。確實意大利這個國家在近代史上乏善可陳,而且在二戰中的存在感也確實很低。不過在公元1890年代到一戰結束之後,意大利確實也躋身了歐洲列強的行列,也曾嘗試過將觸手伸向世界各地,與其它列強搶奪殖民地。比如在公元1899年,意大利也曾經打起了中國的主意,對中國發出了最後通牒,要強佔位於中國浙江省的三門灣,但最後這個野望卻遭到了慘敗,那麼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三門灣事件的背景

意大利曾是羅馬帝國的發源地,後來又成為中世紀主導歐洲秩序的天主教會所在地,在歐洲及至世界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但也正是因為其地位過於重要,使得意大利成為了宗教勢力統治力最強的地區之一,也因此錯過了擺脫神權統治,建立民族國家,進而開拓海外殖民地的黃金時期。意大利直到公元1871年才最終擊敗了教皇國軍隊,佔領了羅馬城,完成了國家的統一。

發生在中國的“意大利國恥”:三門灣事件始末

統一前的意大利

而統一之後的意大利也很快象歐洲其它國家一樣,走上了對外開拓殖民地,通過掠奪殖民地資源來促進本土工業化進程的道路。但當時英法西葡等老牌歐洲殖民者早已在世界各地經營了幾百年,而與意大利幾乎同期實現了統一的德國實力也明顯強於意大利,在公元1884年通過柏林會議,在瓜分非洲的過程中搶到了大量殖民地,所以當時世界上留給意大利去殖民的空間確實已經很少。

發生在中國的“意大利國恥”:三門灣事件始末

被埃塞俄比亞軍隊俘虜的意大利戰俘

因為要想通過較低的成本建立起殖民統治,兩個先決條件是必須要滿足。一是這塊土地比較落後,二是這裡還沒被其它列強佔領。但這兩個條件可以說是悖論,能同時符合這兩個條件的地區寥寥無幾。不過意大利放眼全球,還真找到了一個地方,東非地區的埃塞俄比亞。從公元1894年開始,意大利入侵當時非洲唯一的獨立王國埃塞俄比亞。開始時戰爭進行得還比較順利,意大利軍隊連續八次擊敗埃塞軍隊。但在公元1896年3月1日,1.7萬意大利軍隊在當地嚮導的誘騙下被引入12萬埃塞軍隊設下的包圍圈,最終幾乎被全殲,7000人被打死,3500人被俘。而這次慘敗導致意大利征服埃塞俄比亞的企圖宣告破產,雖然最終意大利得到了埃塞北部厄立特里亞的控制權,但身為一個歐洲國家卻被非洲國家所擊敗,使意大利成為了當時的國際笑柄,因此意大利在之後的幾年,一直迫切地想尋找一個機會,在國際社會找回自己的“面子”。

意大利如何看上了三門灣

所以意大利當時急於找回面子,而他們把找面子的目標投向了當時同樣比較落後,但卻沒有完全成為列強殖民地的中國。而他們想在中國身上佔便宜,除了想在國際社會找回面子之外,還有其它一些原因。一是當時意大利生產的絲綢產品在歐洲很流行,是意大利外貿的一項主要贏利產品。而製作絲綢產品的生絲有許多是從中國進口,所以意大利希望在中國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為自己牟取更大利益。

此外,當時中國剛剛在甲午戰爭中戰敗,列強再次看到了清政府的虛弱,因此掀起了新一輪瓜分中國的高潮。公元1897年,德國強佔山東膠州灣,公元1898年,英國強租威海衛,俄羅斯強租旅順大連。而清政府在這些事件中幾乎完全無力抵抗,讓列強輕易得手。所以意大利也在其中看到了機會,認為自己也應該藉機在中國控制一處海灣,以建立起自己的勢力範圍。

發生在中國的“意大利國恥”:三門灣事件始末

曾來華執行意大利政府強租三門灣任務的意大利海軍驅逐艦馬可·波羅號

所以意大利開始著手在中國尋找適合的港灣。當時意大利派出了軍艦“馬可·波羅”號來到中國沿海,名義上是護送意大利新任駐華公使雷納託·德馬蒂諾來華赴任,但實際上這艘軍艦的目的卻是對意大利想要的幾個港灣進行實地考察。他們先在地圖上排除了可能與其它列強勢力範圍發生衝突的地點,最終確定了浙江和福建沿海地區的幾個港灣。之後,馬可·波羅號載著德馬蒂諾和意軍將領因科羅納託先後造訪了位於浙江省境內的象山港和三門灣以及位於福建省境內的三沙灣。之後,因科羅納託向意大利政府遞交了一份報告,在其中他認為三沙灣是最合適的地點,而三門灣則需要進行大量投資,建設各種基礎設施之後才能投入使用。

但不知為何,意大利政府最終還是選中了三門灣。公元1899年2月,意大利政府向清朝總理衙門遞交照會,要求租借三門灣及其周邊領土,理由是要將其用作意大利皇家海軍的加油補給基地,並要求獲得在三門灣和鄱陽湖之間修建鐵路的權力。但出乎意大利預料的是,此照會遞交之後,遭到了清政府的斷然拒絕,總理衙門甚至沒有拆封就將其直接退還。而意大利駐華公使德馬蒂諾在向意大利國內報告此事時,將其添油加醋地形容成了中國對意大利的汙辱,而這種情緒又戳中了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亞失敗之後的敏感神經。3月8日,意大利外交部致電德馬蒂諾,要求他再次向清政府遞交照會,而此次的照會則是最後通牒,即如果清政府不同意,則意大利就將動用當時已經遊弋在三門灣附近的馬可·波羅號和埃爾巴號軍艦強行攻佔三門灣。

發生在中國的“意大利國恥”:三門灣事件始末

三門灣的大致方位

但在此後,意大利政府又很快改變了主意。意大利當時實力確實不強,因此在籌劃強租三門灣的過程中,就曾多次向英國政府進行了通報,希望得到英國政府的支持。而當時英國政府卻始終對此事不置可否。一方面,當時沙俄獲得了參與修建京漢鐵路的權力,這讓英國非常不安,害怕沙俄會將其與西伯利亞鐵路連接起來,使沙俄在瓜分中國的競爭中佔據上風。而意大利則對英國毫無威脅,同時其強租三門灣的舉動符合英國對抗沙俄的門戶開放政策,因此英國樂見其成。但另一方面,在前文提到的英俄德等國強佔中國領土事件之後,中國民間反對列強的民意已接近沸騰,因此英國雖然不反對意大利強租三門灣,但卻給意大利劃下了不得動武的紅線,以防止意大利動武進一步激發中國民間對列強的怒火,影響其對中國的整體佈局。

所以當意大利政府向英國駐羅馬使館通報已向中國發出了最後通牒之後,立即遭到了英國使館的強烈反對。意大利外長卡內瓦羅感到強行動武后果嚴重,立即再次致電德馬蒂諾,要求擱置最後通牒。但意大利使館在譯解第二封電報時卻出現延誤,使德馬蒂諾認為之前的電報已經是最終決定,因此立即向清政府遞交了最後通牒。而清政府仍然嚴辭拒絕了意大利人的無理要求,而且很快英國路透社也得到消息,當作特大新聞向全世界播發,之後立即引發全球輿論大譁。意大利政府則立馬嚇麻爪了,在12日宣佈召回德馬蒂諾,並向全世界聲明無意攻佔三門灣。

三門灣事件的後續

而當時國際輿論對意大利強租三門灣反應如此強烈,除了意大利本身國力有限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即中國國內針對列強的強烈怒火與相關運動已經使他們感到了一些不安。當時英國媒體對意大利行動的反對尤其激烈,其理由就是他們認為當時中國民間對白人已經有了強烈的不信任和憤恨,而此事會進一步促進中國民間“排外情緒的爆發”。他們指責意大利在進行此事之前甚至連外交官或傳教士被殺的理由都沒找,因此被拒絕後連報復的藉口都沒有。

發生在中國的“意大利國恥”:三門灣事件始末

列強在中國劃定的勢力範圍,綠粉橙黃黑分別代表俄日英法德

因此,此事後來被擔任過意大利首相的吉奧瓦尼·吉奧利蒂稱為“浪費了數百萬里拉的國恥”。但此事卻並未就此結束。當年5月,意大利又派出5艘軍艦進駐上海,繼續向中國提出租借領土要求。同時,在此前後,比利時向清政府提出在漢口建立定居點,日本要求在廈門設立租界,英國則完成了對新界的接收,英國和沙俄還就劃分中國勢力範圍達成一致,相互約定長江流域和長城以北互為各自勢力範圍。


而這一系列舉動進一步激發了中國民間的怒火,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義和團運動的發展。而義和團又引發八國聯軍侵華,意大利又加入八國聯軍之中,最終通過辛丑條約在天津獲得了租界。而直到二戰意大利戰敗之後,天津意租界才由中國正式收回,可以說三門灣事件引發的餘波到此時才告一段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