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市,黑龍江省轄地級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以湯旺河支流 伊春河得名。轄區東部與鶴崗市毗鄰,東南部與佳木斯市毗鄰,南部與省城哈爾濱市毗鄰,西南部與綏化市毗鄰,西北部與黑河市毗鄰,北部 嘉蔭縣與俄羅斯隔江相望,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1]全市總面積32800.29平方公里,轄1市(縣級)1縣15個區,總人口1159286人(2017年)。

伊春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周朝,時為肅慎族的活動區域。戰國到南北朝時為貉、扶余、寇“伊春嘎山”漫汗和豆莫婁屬地。1946年,隸屬湯原縣南岔區管轄。1949年,設置伊春鎮。1950年,建立伊春森林工業管理局。1952年,成立伊春縣。1958年,設置伊春市。

黑龍江省“伊春市”概述

黑龍江省“伊春市”概述

黑龍江省“伊春市”概述

伊春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紅松原始林,號稱為“天然氧吧”。被譽為“祖國林都”、“ 紅松故鄉”。伊春市的市樹、市花和市鳥分別是紅松、興安杜鵑和啄木鳥。[3]著名景點有:湯旺河國家公園、五營國家森林公園、南岔仙翁山等。

2018年10月,“2018中國區域最安全城市排行榜”公佈,伊春市以78.71分在“中國東北十佳最安全城市”中排第9名。

伊春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周朝,時為 肅慎族的活動區域。戰國到南北朝時為貉、 扶余、寇“伊春嘎山”漫汗和豆莫婁屬地。隋唐時期,屬 黑水靺鞨七部之一的黑水部和 河北道黑水都督府。 [4]

遼宋時期屬東京道女真五國部屬地。金代,伊春為上京會寧府 蒲與路所轄。元屬遼陽行省 水達達路。明朝為 奴爾幹都司屯河衛轄區。清初,為 寧古塔昂邦章京轄地。1662年(康熙元年),寧古塔昂邦章京升為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伊春地屬之。1683年,寧古塔將軍所轄 西北地區設置黑龍江將軍,伊春在其轄境內。1698年,黑龍江將軍之下設置 齊齊哈爾副都統,伊春為其轄境。 [4]

清末民初,劃歸 湯原縣管轄,為原始森林地區。東北淪陷後,1941年11月建成綏佳線鐵路後,於1942年7月修建湯林線鐵路南岔至伊春段,日本殖民主義者開始進行掠奪式地亂砍濫伐。1945年春,偽湯原縣公署於伊春設立伊春街。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隸屬湯原縣南岔區管轄,1949年10月設置伊春鎮。1950年建立伊春森林工業管理局,下設南岔等5個森工分局。為了適應森林工業生產發展的需要, 松江省人民政府於1952年7月報請設置伊春縣。同年9月29日,東北人民政府民政部函告:“經中央內務部批示,同意將湯原縣伊春林區劃出,成立伊春縣,縣府設在伊春街”。全縣共7.5萬人,為丁等縣。12月1日,伊春縣政府正式成立,由松江省直轄。1954年7月,將小白、朗鄉兩鎮劃歸 鐵力縣管轄。同年8月,鬆、黑兩省合併後,由黑龍江省直轄。

1957年7月2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伊春縣,設置伊春市(地級),以原伊春縣的行政區域為伊春市的行政區域,市人民委員會駐伊春鎮。伊春市由省直轄。同年11月20日,省人民委員會通知,撤銷原伊春縣的伊春、南岔等13個鎮和佳林鄉的建制,分別設置伊新、南岔、雙子河、五營、帶嶺、翠巒、美溪、 浩良河8個市轄區。1958年2月13日,召開伊春市人民代表大會,正式設置伊春市,撤銷伊春縣。同年8月,改隸 松花江專區。

1960年增設新青、五星、 大豐、東風、紅星、 上甘嶺、 烏馬河、大 西林8個市轄區,全市共轄16個區。1962年12月,將16個區調整為11個區,撤銷了東風、紅星、上甘嶺、烏馬河、大西林5個區。翌年4月,撤銷五星區,併入五營區。 [4]

1964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撤銷伊春市,設置伊春特區,試行“政企合一”的體制,“實行雙層領導制度”,有關企業工作以林業部為主,有關地方工作以黑龍江省人民委員會領導為主。同年12月,設置烏敏河、上甘嶺、友好、東風、紅星5個區,全市共為15個區,基本上是1個林業局1個區,“政企合一”。

1965年4月,撤銷伊新區設置伊春鎮和伊東區。1966年4月,撤銷伊東區併入烏敏河區。1967年5月5日,省革命委員會批准,成立伊春市革命委員會,伊春特區隨之撤銷。同年設立 烏伊嶺區,將伊春鎮改為伊春區。1969年10月,設置西林區;撤銷浩良河區,併入南岔區;撤銷雙子河區,併入友好區。1970年4月1日,設置伊春地區,實行地市合一。同時,將 黑河地區的嘉蔭縣和 綏化地區的 鐵力縣劃歸伊春地區管轄。伊春地區由省直轄。是時,伊春地區共轄15區、2縣。

1979年12月14日,國務院批准,撤銷伊春地區,恢復伊春市(地級),由省直轄。原伊春地區的嘉蔭、鐵力兩縣仍歸伊春市領導。1983年12月24日,省人民政府批准,烏敏河區更名為烏馬河區, 東風區更名為湯旺河區,大豐區更名為金山屯區。1988年9月1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鐵力縣,設立鐵力市(縣級),由伊春市代管。至此,伊春市共轄15個區,領導1個縣,代管1個市。

伊春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地處東經127°37′——130°46′,北緯46°28′——49°26′。東與蘿北縣、鶴崗市、湯原縣相鄰,南與 依蘭縣、通河縣接壤,西接慶安縣、 綏稜縣,北通遜克縣;北部嘉蔭縣與俄羅斯隔江相望,界江長246公里。 [7] 全市行政區劃面積32 759平方公里。 [5]

氣候

伊春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c,氣溫偏低;無霜期110—125天,無霜期短;一年四季分明。春季為四五兩個月,夏季為六七八三個月,秋季為九十兩個月,冬季為十一月至翌年三月。四季氣候特點:春秋兩季時間短促,冷暖多變,升降溫快,大風天多;夏季溼熱多雨;冬季嚴寒漫長,降雪天較多。年平均降水量750—820毫米,降水量較充沛。 [8]

地貌

伊春地貌特徵為“八山半水半草一分田”,整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南部地勢較陡,中部較緩,北部較平坦,海拔高度平均600米。境內千米以上高峰77座,最高山為平頂山,海拔1423米。

水資源

伊春境內溝谷密佈,水系發達,有大小河流702條,總蓄水量102億立方米,其中河流分屬黑龍江、 松花江水系。 湯旺河為伊春的主要河流,境內流長443公里,注入松花江下游。市內大部分城鎮沿河分佈,河水環繞山行,兩岸山秀樹奇,最適宜進行休閒及探險漂流。 [9]

動植物資源

伊春 林城面積300多萬

黑龍江省“伊春市”概述

伊春

公頃, 森林覆被率為82.2%, 活立木總蓄積量2.2億立方米。伊春擁有亞洲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紅松 原始林,森林類型是以紅松為主的 針闊葉混交林,蓄積量較多的樹種有紅松、 雲杉、 冷杉、 興安落葉松、 樟子鬆、 水曲柳、山桃、核桃楸、黃楊木、楓樹、暴馬子樹、 黃菠蘿等,藤條灌木遍佈整個 施業區,各種珍惜名貴的針闊葉樹種達110餘種。 [10]

伊春區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小興安嶺的森林中,棲息著 東北虎、 馬鹿、黑熊、 犴、 猞猁等60多種 珍稀野生動物,260多種鳥類。小興安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孕育了種類繁多、分佈相對集中、療效顯著、質量好、經濟價值高和獨具特色的300多種野生藥材。總蓄 積量200多萬噸,年允收量20萬噸,年有收量約為5000噸。伊春市藥材資源在黑龍江省所佔比重為35%左右,其中 鹿茸、 熊膽、 麝香、 獾油、 林蛙油、人蔘、 刺五加等十分名貴。森林中有1390多種植物,是山野果、 山野菜的豐產區。有鬆籽、榛子、 山葡萄、獼猴桃、五味子,狗奶子, 都柿等山野果20多種,蘑菇、木耳、 刺嫩芽、 猴腿、 蕨菜等已被採集利用的山野菜20多種。山野菜年允採量84萬噸,開發利用潛力巨大。 [11]

礦產資源

伊春礦產資源豐富,據初步勘探,有金、銀、鐵、鉛、鋅、鋁、銅等金屬礦藏20多種,已探明的 金屬礦床、礦點達100多處,黃金儲備量居全省首位。 非金屬礦產資源分佈更為廣泛。有石灰石、大理石、 水晶石、 瑪瑙石、花崗岩、 珍珠岩、紫砂陶土、 褐煤等25種,礦點140多處。小興安嶺經過億萬年的地質變遷,在大森林中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奇巖怪石。 湯旺河興安奇石、 紅星火山地質公園、 朗鄉石林、 嘉蔭茅蘭溝、 南岔仙翁山已成為中國北方罕見的地質奇觀。

據公安部門統計,2017年末全市總人口1159286人。其中:城鎮人口941288人;鄉村人口217998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81.2%,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男性人口575072人,佔總人口的49.6%;女性人口584214人,佔總人口的50.4%。全市出生人口5192人,出生率為4.4‰;死亡人口15567人,死亡率為13.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9‰。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7.9。[12]

民族

全市轄有一個民族鄉,即鐵力市年豐朝鮮族鄉;10個民族村,其中鐵力市有8個朝鮮族村、南岔區有1個朝鮮族村、嘉蔭縣轄有1個鄂倫春族村。有民族中小學3所,其中鐵力市有朝鮮族學校1所、南岔區有朝鮮族小學1所,嘉蔭縣有鄂倫春族小學1所。有朝鮮族文化輔導站一處,民族幼兒園(班)6所。敬老院1處、文化活動室11處,民族鄉、村衛生院(所)9處。 [13]

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00年全市有28個少數民族,人口38,488人,佔全市人口總數的3.08%。超過萬人的少數民族有滿族、回族,超過千人的有朝鮮族、蒙古族,其他少數民族人口都在幾人至幾百人之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