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莊: 不該被遺忘的李莊

時光流逝遠了,屹立長江邊近1500年的李莊,卻總是在腦海裡浮現。

思緒拉扯近了,享譽“萬里長江第一鎮”的李莊,竟在眼簾鮮活起來。

曾幾何時,發自海外的郵件或電報,只寫“中國李莊”便能準確送達。而海外一些科研機構,也能接收到寄自“中國李莊”的學術刊物或書籍。

曾幾何時,聞名遐邇的“中國李莊”銷聲匿跡,被人忘卻或故意遺棄:好像在抗日戰爭最為艱苦的年代,似媬姆般的李莊未曾接納被迫輾轉遷徒的院校,大仁大義的李莊人從未有過騰房挪地熱心助學的舉動……

拜謁李莊,我走了兩趟。一次是前往宜賓水富縣境內的向家壩水電站工地採訪,慕名尋訪古鎮而去;第二次是做了些“功課”,為追尋那個被譽為“中國抗戰時期四大文化中心”之地名而行。

拜謁李莊,我是在尋找或揭示一段被湮沒了的歷史啊!

好在,而今中華民族的文化地標上,李莊已擁有了自己的獨特位置。

雅緻李莊

李莊: 不該被遺忘的李莊

眾所周知,岷江與金沙江在宜賓合流。按古人說法,這裡便是長江的起點,因此宜賓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城”。

早在戰國時期,這裡便有僰人聚居。距宜賓城約20公里的長江南岸,就是我魂牽夢縈的李莊。傳說,這座古鎮是因長江打魚為生的李姓弟兄聚居而得名,曾叫“裡樁”、“李家村”、“李莊壩”等名。

自樑代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起,李莊設治南廣縣和六同郡。隋朝因避煬帝楊廣名諱,改南廣為南溪。唐代,戎州(今宜賓)府治曾二次遷駐李莊。至北宋初年,南溪縣治才從李莊遷至仙源壩。明代始,李莊即界是長江上游重要碼頭和物資集散地,是南溪縣第一大鎮。

作為縣治、郡治李莊,曾建有“九宮十八廟”。我沒能在志書上找到手繪圖,其歷史容貌若何,尚不敢妄論。

現實李莊屬開放型格局,水路旱路暢達,找不到歷代設防的痕跡。東西長約一公里,南北寬約半公里的李莊,殿堂、廟宇、宮觀,戲樓聚集,主道街市、大院民居、偏巷深宅、碼頭民房,莫不錯落雅緻,川味十足。

駐足李莊,面對保存完好的明代慧光寺、東嶽廟、旋螺殿,清代禹王宮、文昌宮、南華宮、天上宮、張家祠等建築,敬意油然而生。不談歷史硝煙戰火,單是新中國全民“破四舊”和“文化大革命”,欲使這麼一大批文物古蹟少遭或免遭劫難,非超常智者莫能成功。

鎮內旋螺殿結構精巧,獨具匠心,樑思成先生贊其“樑柱結構之優,頗足傲於當世之作”,它與魁星閣、白鶴窗、九龍石碑並稱“李莊四絕”。

能稱作古街,李莊保存最好也最有韻味的,是建於清初的席子巷。它長不足百米,寬不過三米,俱是一樓一底木建築,穿逗結構。二樓清一色的木挑吊腳樓,上留屋簷。街兩旁的簷口不過五十公分,自街市仰眺,只露一絲天空,故而席子巷又稱“一線天”。據說以往這裡是加工、製作出售草蓆的,故稱席子巷。

李莊民居,大多是四合院,由朝門、過廳、天井、正廳、廂房組成。屋脊兩端有灰塑螯角,小青瓦覆蓋屋面,簷口瓦當和滴水瓦上燒製有福、祿、壽、喜字樣或圖案。小的四合院一進一天井,面積不超過二百平米。大的一進多院多天井,面積近千甚至數千平米。天井,鋪設條形青石和排水系統,其主要功能為採光、休閒和晾晒衣物、糧食等。

李莊: 不該被遺忘的李莊

席子巷

見識了人文李莊,也該瞭解一下李莊飲食文化。

李莊飲食,概括說來就是異彩繽紛的“一花”、“ 二黃、”、“三白”:一花即椒鹽花生,二黃是李莊黃粑、以黃辣丁為代表的長江河鮮,三白為白肉、白酒、白糕,尤以李莊白肉為盛。抗戰時期,著名學者陶孟和首次品嚐李莊“裹腳肉”,薄如蟬翼的肉片肥而不膩,精心調配的蘸醬回味無窮,於是向老闆建議將其改名為李莊刀工白肉,“李莊白肉”由此得名。

仁義李莊

李莊: 不該被遺忘的李莊

歷史李莊,說得再多終不過是個保存尚好的川南集鎮。真正使其成名且令人景仰的,是以羅南陔為首的一批鄉紳在中國抗戰非常時期的非常之舉:1940年,輾轉南遷昆明落腳未穩卻又要被迫遷往四川的同濟大學,多方求助無望時竟然收到一紙十六字電文:“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電文落款人:羅南陔。

風起於青萍之末。十六字彰顯李莊人的情懷,一個註定對中國文化產生深遠影響的行動,悄然開始……事情原委,居然是聽人擺的“龍門陣”。

某日,李莊士紳羅伯希、王雲伯在縣城吃茶。茶客們談日本人佔領了湘、鄂、桂,雲南吃緊,逃難昆明的機構又要轉移,先遣人員已來川選址。南溪縣清靜,當地政要及士紳卻拱手婉拒。檯面語是“手長衣袖短”、“小廟供不起大菩薩”,潛臺詞則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下江人”會破壞鄉風民俗,“惹不起躲得起”。

二人再細打聽,曉得宜賓中元造紙廠錢子寧廠長,受託為母校同濟大學選址,把首選目標定江邊城市,正八方考察,四處託人哩。

李莊: 不該被遺忘的李莊

同大校友寧子寧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羅伯希、王雲伯馬不停蹄趕回李莊傳遞消息。

羅曾行武為軍閥副官,還當過二十六集團軍成都辦事處參謀,頗有見識。他先向長輩羅南陔稟報。羅是國民黨李莊區黨部書記,當即約請張官周、楊君惠、宛玉亭、範伯楷、楊明武、鄧雲陔等全鎮各方頭面人物,齊聚羊街8號議事。

這一議,使李莊人情懷膽略與仁義昭然若揭!

這一議,使李莊成了中國抗戰時期文化中心。

幾天之後,羅伯希、李清泉代表李莊各界,乘船到宜賓去請錢子寧。錢子寧又驚又喜又疑。喜的是選址有著落,驚的是它處婉辭李莊卻肯接納,疑的是縱然李莊有情,同濟未必中意。但一到李莊稍事考察,他釋然了。

由是,羅南陔代表李莊給同濟大學拍發了十六字的電文。

隨即,又幾封函件發至李莊,國民政府行政院、中央研究院等單位,知悉李莊善舉便紛紛派員接洽。同濟理學院院長王葆仁、事務主任周召南赴川籌備,中央研究院史語副研究員芮逸夫、凌純聲等也隨即趕來……

等待的日子裡,李莊人都在想什麼、忙什麼?哦,清廟一一請菩薩們出門暫且入地;騰房一一為師生們挪出辦公、課堂或宿舍。

等待的日子裡,古鎮李莊在歷史的風煙中悄然嬗變!

書院李莊

1941年初,同濟大學師生抵達四川李莊鎮。爾後,陸續遷來國立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體制人類學所和社會科學所、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國營造學社和金陵大學文科研究所等學術機構。

一時間,僅3000人的李莊,湧入11000多“外地人”,古鎮猶如一爿碩大的書院,赫然展現在讀書人眼簾:沉寂多年的廟堂宮館驟然鬧熱,宛若受驚群鳥的同濟師生,終於覓到了一片綠蔭。

李莊: 不該被遺忘的李莊

禹王宮 同大校本部

李莊: 不該被遺忘的李莊

東嶽廟 工學院舊址

李莊: 不該被遺忘的李莊

南華宮 理學院舊址

李莊: 不該被遺忘的李莊

祖師殿 醫學院舊址

李莊: 不該被遺忘的李莊

羊街 李濟舊居

李莊: 不該被遺忘的李莊

當年的教授新封

同濟校本部設於禹王宮,工學院在東嶽廟,理學院在南華宮,醫學院在祖師殿,圖書館設在紫雲宮,大地測量組在文昌宮,體育組則在曾家院子。

羊街的姚家大院、劉家大院、楊家大院、王家花園,水井街的範家大院、鄧家大院、張家大院,麻柳坪的鐘家花園、王家大院等大戶私宅,均騰給同濟,作為男女生宿舍,教師公寓或教授新村。

生物系教授童第周到李莊後,拿出所有積蓄,還當了夫人首飾,買下一臺德國造的舊顯微鏡,嘗試中國最早的克隆技術研究,並取得領先世界的生物胚胎研究成果。

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駐地乃張家祠堂,是清道光年間修建的四合院。正祠供奉牌位,懸有兩廣總督張之洞題贈的“宏我漢京”牌匾。左右東西舍,幾十扇門窗均系楠木,雕花門窗每塊時價達十四兩紋銀,每扇窗上雕有不同形態的仙鶴,栩栩如生,並配以彩雲,謂之百鶴祥雲,被樑思成譽為“李莊四絕” 之一。

李莊: 不該被遺忘的李莊

今日慄峰書院

李莊: 不該被遺忘的李莊

1941年6月9日,板栗坳李莊各界慶祝中央研究院成立13週年。

李莊: 不該被遺忘的李莊

桂花坳 傅斯年一家當年居住的小院

李莊: 不該被遺忘的李莊

傅斯年

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所址在板栗坳,距李莊鎮8裡多。坳上的慄峰書院,是張家幾輩人建成的8000平米大宅院,是一座典型的川南古民居建築群。山莊由山門牌坊、正堂大院、東邊大院、西邊大院(即戲院)、東西朝門、內外圍牆、炮樓等建築物組成。山莊竟有108道門,暗合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星之數,與其一衝之隔的南北兩處,還有兩座院落,北面是“桂花坳”,南面謂“新房子”

傅斯年當年住在桂花坳。山莊右邊的四合院名為“田邊上”,卻是戰時後方最大的文史圖書館,各類書籍擺滿七間大房子。傅斯年曾對北大研究生李孝定說:“如果你願意上課,就去昆明;如果你願意自修,現在史語所搬到四川李莊,那兒的參考書及第一手資料最為豐富,你就到那兒看書”。

董作賓在板栗坳戲臺子的工作室裡,孜孜整理一屋子甲骨,弟子李孝定戲言:“師徒二人據大門板擺成桌子的兩邊,貓在戲樓院的戲樓上,唱了三年戲”。董氏獲世界聲譽的《殷歷譜》,就是在戲樓的一張大門板上寫成的;李光濤、王崇武與勞幹在此整理明清內閣檔案與居延漢簡;“東巴文化之父”李燦霖寫出了《麼些象形文字詞典》和《麼些標音文字字典》;石璋如、屈萬里等以殷墟發掘為基礎,在甲骨文、殷商文化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張政、嚴耕望、逯欽立、何茲全、王崇武等所從事的斷代史亦有了縱深發展……

可憐陶孟和主持的社會科學研究所因房屋緊張,被迫分租兩處:一處在石崖灣,一處門官田,距李莊四五里。

中國營造學社,駐地是張家老房子。樑思成、林徽因夫婦等人工作、居住均在此。樑思成著名的《中國建築史》,即是林徽因病重期間於李莊完成的。樑思成在李莊有兩個得意門生,一個是羅哲文,現是中國著名文物專家;劣一個叫洪逸德,時在同濟大學土木工程系讀書。樑思成的脊背有傷,穿著鋼背心,走路不方便,下鄉就由洪逸德攙扶著,因此樑思成稱他倆是手足徒弟:一個負責繪圖,一個協助走路。

李莊: 不該被遺忘的李莊
李莊: 不該被遺忘的李莊

修葺後的“樑林舊居”

李莊: 不該被遺忘的李莊

六年時光,定格為鏡像:或撐著夾著油傘,或捏著張開著摺扇,或振臂在平壩上演講……著名學者傅斯年、陶孟和、李方桂、樑思成、董作賓、童第周們,行跡匆匆出沒於李莊;

六年時光,濃縮成雕塑:或油燈下凝眸沉思,或書案前瘋狂寫作,或花前月下吟詠漫步……留洋博士李濟、樑思永、吳定良、凌純聲、夏鼐、吳金鼎、曾昭等,均以李莊作“嫁娘”。1948年國民政府評選首屆院士81位,從李莊出去的就有九人。

六年時光,外籍教授史圖博(德國)、魏特(波蘭)、鮑克蘭、史梯瓦特、韋特(德國)、陳一荻(美國)等,曾隨同濟遷徙李莊。

六年時光,費正清、李約瑟等國際友人曾造訪李莊,並與那裡的傅斯年、陶孟和、樑思成、童第周等朋友保持著永恆的友誼。

六年時光,同濟在李莊誕生了法學院,德文補習班變成為新生院,造船組擴增為造船系並增設了機械專修科,理學院的數理系擴分為數學和物理兩系。

有容乃大啊,房屋面積和人口有限的李莊,因了羅南陔等一干精明人之善行義舉,當之無愧成了“中國文化的折射點,民族精神的涵養地”。

緣份李莊

與文化結緣,與文化人攀親,是史實,更是李莊鄉紳的謀略。

挑一樁趣事說說吧:當年生活在李莊的文化人不少單身,李莊卻沒幾個姑娘願嫁。睿智的羅南陔,竟率先將兩個女兒許配給“下江人”:一個嫁給了中央研究院的學者,一個和同濟大學的學生結了婚。很快,女兒們的婚事在李莊起到帶動作用,更多的女子開始效仿,有知識的光棍們陸續娶上了媳婦。

1944年春,逯欽立與羅南陔的九女羅筱蕖喜結連理。22歲的羅筱蕖時任板栗坳史語所子弟校教務主任,34歲逯欽立乃史語所的助理研究員。

這是逾萬外來“下江人”的美談,更是李莊歷史上的一件盛事。因為這樁婚姻的“保媒人”,竟是大名鼎鼎的傅斯年。

1943年,33歲逯欽立傾慕同在板栗坳的清純女子羅筱蕖,苦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遂想到搬請恩師傅斯年撮合。傅非常欣賞這位學生才學,便於重慶為之寫了封情辭並茂的信給羅伯希,約其作女方媒介。

傅信中是這樣介紹逯欽立的:

彼於八代文字之學,造詣甚深,曾重輯《全漢晉六朝詩》百卷,用力之勤,考訂之密,近日不易得之巨篇也。惜此時無法在後方付印耳。一俟抗戰結束,此書刊就,逯君必為國內文學界中知名之士無疑也。

羅伯希覆信贊同。但擔心逯欽立於故鄉山東鉅野是否娶妻。

史語所檔案中,存有傅斯年一封覆信。信上是這樣說的:

伯希先生左右:

惠書敬啟,此點正為弟所注意而不敢苟者,故前信發出之前,已經查照逯君並未婚娶。先是逯君友人託弟寫信,弟即對之雲,此點最重要,須證明。其同事友人遂共來一信,證明其事,故弟乃敢著筆也。

彼時又查其入此填表及在北大填表,均未婚娶。當時辦法,家人多一口即多一口之米,故未有有家室而無填者。逯君平時篤實,不聞其說不實之話,故幾經調查而後以前書相呈也。先是彼在昆明時,其父曾來信囑其在外完婚,事隔三年,又經遷動,原書不存。彼最近又向其家說明一切,當有回信。惟彼家在淪陷共產黨區交錯之處,信每不達,回信當在半年以上耳……

傅斯年謹啟 二月二十一日

有趣的是,此信末尾還附有史語所一群研究人員的“保證書”,簽名的有張政、傅樂煥、王明、勞幹等,證明逯欽立“年逾三十,尚無家室,以上所具,確係實情”。

洞房花燭夜的大喜之日,逯欽立在桐油燈下把傅斯年代自己說項的那封信,虔誠地用小楷抄錄,信末有“弟子欽立錄副”一語。其意或有三:一為銘記師恩,二當愛情信物,三作自我期許。

此後幾年裡,逯欽立果然不負恩師厚望:他潛心研究六朝文學,在史語所集刊上發表了《說文筆》、《形影神詩與東晉之佛道思想》、《述酒詩題註釋疑》、《陶淵明年譜稿》等十幾篇論文。

李莊: 不該被遺忘的李莊

逯欽立伉儷結婚照

李莊: 不該被遺忘的李莊

板栗坳留影:由左至右為傅斯年、樑思成、李濟、李方桂

李莊: 不該被遺忘的李莊

慄峰書院牌門 門後臺階左即“告別慄峰碑”

這裡,還講一則往事:1946年中央研究院奉命東遷,臨行前,虔誠在此立了一塊“告別慄峰碑。”銘文如下:

李莊慄峰張氏者,南溪望族。其八世袓喚玉先生,以前清乾隆年間自鄉之宋嘴移居於此,起家耕讀,致貲稱鉅富,哲嗣能繼,堂構輝光。

本所因國難播越,由首都而長沙、而桂林、而昆明,輾轉入川,適茲樂土,爾來五年矣。海宇沉淪,生民荼毒,同人等猶幸而有託,不廢研求。雖曰國家厚恩,然而使賓至如歸,從容樂居,以從事於遊心廣意,斯仁裡主人暨諸軍政當道、地方明達,其為藉助有不可忘者。

今值國土重光,東邁在邇。言念別離,永懷繾綣。用是詢謀,僉同醵金伐石,蓋弇山有記,峴首留題,懿跡嘉言,昔聞好事。茲雖流寓勝緣,亦學府一時故實,不為鐫傳,以宣昭雅意,則後賢其何述。銘曰:

江山毓靈,人文舒粹。舊家高門,芳風光地。

滄海驚濤,九州煎灼。懷我好音,爰來爰託。

朝堂振滯,燈火鉤沈。安居求志,五年至今。

皇皇中興,泱泱雄武。鬱郁名京,峨峨學府。

我東曰歸,我情依遲。英辭未擬,惜此離思。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五月一日

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同人傅斯年、李方桂、李濟、凌純聲、董作賓、樑思永、岑仲勉、丁聲樹、郭寶鈞、樑思成、陳槃、勞榦、芮逸夫、石璋如、全漢升、張政烺、董同龢、高去尋、夏鼐、傅嶽煥、王崇武、楊時逢、李光濤、周法高、逯欽立、王叔岷、楊志玖、李孝定、何茲全、馬學良、嚴耕望、黃彰健、石鍾、張秉權、趙文濤、潘慤、王文林、楊佔魁、李連春、蕭綸徽、那謙君、李光宇、汪和宗、王志維、王寶先、魏善臣、徐德言、王守京、劉淵臨、李臨軒、於錦繡、羅筱蕖、李緒先同建。陳槃撰文,董作賓題額,勞榦書。

不老李莊

1946年秋後,李莊的諸多廟殿宮院空了,李莊人心裡也空了。

能朝夕守望且人數逾萬的“下江人”,陡然間走了,李莊人的日子便過不慣了,便有了許多念想與牽掛一一接收院校、吸收知識涵養、與文化人結緣,或許就是李莊人之初衷吧。

遺憾的是,新中國成立後的李莊如逯欽立的命運一般,被欽定“死亡”。

傅斯年預言之“一俟抗戰結束,此書刊就,逯君必為國內文學界知名之士無疑也”究竟如何呢?未肯去臺灣的羅氏乘龍快婿嘔心瀝血完成的鉅著《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因種種原因直到1963年才交給出版社,接著便遭遇“文革”。1973年這部135卷的《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竟被出版社以“應突出婦女地位”為由退回。接到退稿的第四天,逯欽立死於“心梗”,時年僅63歲。又10年後的1983年,《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才由中華書局出版。

羅南陔與傅斯年同於1950年辭世,一在南溪,一在臺灣。曾經疪護過“偽”中央院校的李莊,竟成了一處不堪回首的傷心地。還記得1949年毛澤東撰寫並向全國播發的《丟掉幻想,準備戰鬥》麼,毛在文中將史語所所長傅斯年定為“文化戰犯”。於是,史語所留在大陸的一些人,比如張政烺、樑思永、胡厚宣、馬學良、何茲全、楊志玖、逯欽立等人命運大多坎坷。

可以想象,當年收容“下江人”的李莊鄉紳及其家人之後來命運……

好在,被人忘卻且沉寂數十年後李莊“復活”了,這得益於作家岱峻的慧眼。他說:第一次去李莊是在2000年的“五一”長假,川南一線的旅遊景點非常火爆,私家車的長隊綿延好幾公里,但沒有一個人去附近的李莊看看。我去了,住在鎮政府招待所,那時是李莊最好的旅館,一個套間標價才10元錢。那時在李莊沒有一張導遊圖,看不到一處景點標誌。

此後耗時3年,他寫出田野發掘式的《發現李莊》,反響極佳。又5年後,《消失的學術城》和《李濟傳》也付梓了。岱峻說:八年來,我的生命和那個村莊已緊緊地連在一起。

李莊: 不該被遺忘的李莊

昔日張家祠 今成陳列館

2005年,幼年在南溪讀書,1945年考入李莊同濟大學附屬高中,後成為著名翻譯家、文學家的周懋庸,滿腔熱忱為故鄉寫了一首《李莊歌》。

歌詞如下:

李莊坐落長江源,悠悠歷史朔秦漢。山頂曾經開僰道,山腹奇險置懸棺。明末清初戰亂頻,蜀中荒蕪少人煙。兩湖兩廣移民入,此舉名曰填四川。李莊先人闢蓬蒿,改作良田代代勞。民國年間具氣象,張羅李姓人丁旺。

東鄰虎視早眈眈,鐵騎踏我好河山。一夕之間失瀋陽,盧溝橋畔動刀槍。北京先失南京繼,鼙鼓驚天還動地。山河淪喪尚可復,最懼文化無薪傳。救亡圖存幾萬裡,不辭流亡皆南行。顛沛流離湘桂滇,敵機轟炸無處安。傳聞李莊地偏僻,可否棲身問消息。小鎮賢良明大義,熱誠迎來精英聚。佛堂古廟讀書聲,絃歌再唱是同濟。營造社歸月亮田,史語所上板栗坳。板栗坳似桃花源,傅老名居桂花院。傾情所務勞心力,諤諤之士性不變。考古之父數李濟,羊街暫作安身地。至今當日舊街坊,尚憶李老終日忙。生活艱難少醫藥,一雙嬌女先後亡。戲臺門板研甲骨,辛苦當年董作賓。慘淡經營樑思成,病骨支離林徽音。眾賢如星難列舉,李莊從此聲名起。敵寇飛機過李莊,但見雲樹莽蒼蒼。上下城池均被炸,唯有李莊靜如畫。李莊山水護國魂,學術第一耐清貧。傳來消息滿江鄉,四強合力淪扶桑。

八年抗戰終見曉,漫卷詩書喜欲狂。紛紛東下離李莊,李莊寂寞剩餘香。李莊風流一朝歇,保存文化功不滅。五十餘年人不知,李莊無語空寂寂。前人歷史不能忘,岱峻立志傳李莊。滄海桑田遺蹟散,八方搜尋付血汗。數載辛勞路漫漫,發現李莊人驚豔。民族文化乃國脈,常伴星辰與日月。抗日勝利六十年,愛國精神代代傳。李莊當年顯精神,不愧長江第一鎮。板栗坳亦我故鄉,少小離家鬢髮蒼。我欲歸鄉歸未得,長歌一曲獻李莊。

李莊: 不該被遺忘的李莊

2006年,同濟大學在李莊修建立了“李莊同濟紀念廣場”,樹起了紀念碑,邀校史館館長、作家喻大翔寫了一篇《李莊同濟紀念碑碑銘》,銘文如下:

民國未籌,同濟先創。懸壺於黃浦,泛舟在海上。壺中民生久,舟邊社稷長。八一三,炮聲響,倭寇暴爢,儒祖驚殤。江尾狼煙虎火,學館斷瓦殘牆。別吳淞,越浙贛,渡桂滇,歸李莊。豪情飛四野,戰歌動五鄉;蓬車開新路,繃帶挽危亡。十六字電文,春催繁蕊枝枝笑;數千名學子,客來八方戶戶忙。寶殿旋古意,白鶴雕奇窗。水環山靜,福地仙鄉。銀刀剖案,眾生侘惶;眉鎖迷塵,心塑金剛。我有科學克痺症,儂靠勤苦供命糧。吳語柔,德文香,川音如酒訴衷腸。禹王宮中雷雨沸,東嶽廟裡機聲琅。桂輪江濤動天外,留芬茶浪醉書鄉。學研醫工理法,建築文化後方!海外來賓家家串,龍門陣裡誇炎黃。狼蹄獨山裂,羊街軍號響;帆檣獵獵破日吟,凱歌陣陣通天唱。若同濟,英長在;如李莊,國不亡。鬥轉滿甲,星移海滄。偉哉同濟,同心同德同舟楫,彤彤輝輝;濟人濟事濟天下,濟濟翔翔!大哉李莊,李桃花信年年風,莊田果實處處香。有詩曰:歸舟天際常回首,從此頻書慰斷腸。金沙金,黃浦黃,奔流不息長江長。百年同濟遨四海,新儕一新學界,古鎮萬古流芳!

李莊: 不該被遺忘的李莊

抗戰勝利已70年的今天,李莊是個啥模樣,期待有心人前去觀賞。可以告訴您的是,我數年間兩次走訪李莊,都曾在李濟、傅斯年、樑思成夫婦舊居久久逗留,期冀身心俱往那個一莊學子、滿鎮書香的吃不飽飯的年代……

當年的莘莘學子們走了、死了,可學養活著,學術成果不朽啊!

當今社會“運動”多矣,可再怎麼折騰,那方曾經守護且滋養了傳統文化根基的李莊,是可以隨意被“封殺”或被遺棄的麼?

善哉,李莊不老:李莊仁義傳承,李莊人的精氣神永駐!

李莊: 不該被遺忘的李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