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這個地方藏著200多年前的清朝大院!主人還和皇帝有關

宜賓這個地方藏著200多年前的清朝大院!主人還和皇帝有關

請輸入圖片描述

黃家大院俯瞰全景

古代庭院民居

是古人智慧及其民俗的活化石

具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

地處川南的宜賓市南溪區清代民居

裴石鋪黃家大院

其立柱、石刻、窗花、樓閣

風姿典雅,頗具特色

黃氏與附近精美的節壽牌坊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

民居背後蘊含著怎樣的一部家族興衰史和社會變遷史?

請隨筆者沿著老譜文獻和田野調查逐步揭祕。

1

川南穿鬥式木構架古代庭院民居

宜賓這個地方藏著200多年前的清朝大院!主人還和皇帝有關

請輸入圖片描述

宜賓市南溪區裴石鎮培農社區2組洪家山,有一座保存較好的清代民居黃家大院。

該大院屬於川南典型的穿鬥式木構架古代庭院民居,坐北向南,正樑高7米,築於約一米的高臺石基上,利水防溼,通風采光良好。小青瓦覆蓋懸山屋頂,屋脊兩端飛簷翹角。

目前,大院建築整體保存較好,顯出古雅、高大、堅固的氣勢。

宜賓這個地方藏著200多年前的清朝大院!主人還和皇帝有關

請輸入圖片描述

▲黃家大院部分正房

大院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含外圍牆以內土地面積約10畝。

正房7間,總長34米,進深12米(前廊和後院除外),每排九柱落地。排排立柱,架構嚴謹,榫卯合縫,筆挺如初,裡灰外漆,規整統一。

宜賓這個地方藏著200多年前的清朝大院!主人還和皇帝有關

請輸入圖片描述

廂房共6間,左右對稱,總長27米,進深5.5米(前廊除外),每排六柱落地。正房和廂房原均為一樓一底,木板壁、木樓梯、木樓板,現僅存一間左廂房保持樓閣原貌,樓板高2.4米,上樓木梯14步。右廂房後面原為馬房和雜屋,現已無存。

正房臺基立面4幅淺浮雕石刻圖案為“麒麟吐書”“馬上封侯”“鹿鶴同春”“雙鹿和鳴”,石雕上部風化嚴重。正房分排兩種鏤空雕刻的木質窗花,圖案典雅。

宜賓這個地方藏著200多年前的清朝大院!主人還和皇帝有關

請輸入圖片描述

▲黃家大院正房臺基立面石雕“鹿鶴同春”

所有房間四圍皆配石質地腳,其中左廂房後面的4間客房(現因破敗空置),石質地腳上再配以高約0.3米的一圈斜條紋石雕、吉祥圖案、花樣石雕柱礎,屋內外皆有,比較珍貴罕見。

宜賓這個地方藏著200多年前的清朝大院!主人還和皇帝有關

請輸入圖片描述

▲黃家大院客房地腳臺基石雕圖案

庭院天井原為正長方形,現為縱長方形,上部為石鋪地面,中設甬道,比下部水泥地面高0.2米。1949年後,接左右廂房各續修兩間對稱的教室,比廂房低5級石階。自八字朝門進入,分別由正面、左右面5個五級石臺階,通達正房和左右廂房。房屋前廊三方互通,雨天不溼腳。

大院翠竹環繞,綠意盈懷。八字朝門外原植兩棵高大桂樹,花香撲鼻,1949年後桂樹被砍去。

院後緊臨一座約7米的高丘靠山,門前一灣田衝,下坡即見一方大水塘,視野開闊,風水極佳。

大院距離清代遞鋪裴石鋪舊址(現屬省道307宜瀘公路)約一公里,既具交通之便,又享田園之幽。

2

營造年代

始建於清康熙中後期到乾隆初期

1970年代,周邊居民黃樹華(現年92歲)、黃學明(現年68歲),在拆除黃家大院八字朝門和瓦片檢漏時,發現部分磚塊和瓦片上有“洪化”“李老太爺享用”“乾隆元年”的古蹟刻字。

洪化,是清初“三藩之亂”時,吳周政權吳三桂之孫吳世璠的年號,時在清康熙十七年至二十年(1678-1681),前後共4年。

稍具規模的古代民居建築,往往需幾代人耗時數十年方能最終完成。筆者推測,裴石鋪黃家大院備料或始建於康熙中後期至乾隆初期,基本成形於乾隆中後期,最遲於嘉慶時完成。

理由有四:一是上段所述磚瓦上的古蹟刻字;二是同治己巳年(1869)刻本《黃氏家譜》所載“洪家山圖譜”,第一位是黃進忠(乾隆十二年即1747年生),第二位是其子黃永久(乾隆四十三年即1778年生),可見,這父子倆在世時,大院已正在修建或基本成形,當時父子倆已基本定居大院;三是大院原住民黃氏回憶說,祖上相傳大院是永祖公即黃永久最後修成的;四是現存大院建築的整體形制特點體現出的時代特色。

3

黃氏家族

康熙初年由湖南遷到南溪

據同治己巳年《黃氏家譜》記載,南溪裴石鋪黃氏,自康熙初年由湖南武岡州遷至川蜀,佔業南溪縣裴石鋪。黃昌德為裴石鋪黃氏開基始祖,祖傳字輩為:“真良均同迪,昌全漢寶進。永沐先人澤,長開奕世祥。”

黃昌德,為黃迪堯之子、黃同寶之孫,字得祿,大約生於明崇禎初期,葬裴石鋪象嘴,配劉氏,葬裴石鋪穆家屋基,子黃全彬、黃全性、黃全柱、黃全樑。

黃全性,康熙元年壬寅臘月生,康熙庚子臘月壽終,葬象嘴,子黃漢富。

黃漢富,生於康熙丁卯五月,雍正丙午十月壽終,子黃寶善、黃寶訓。

黃寶訓,生於雍正二年甲辰,卒於乾隆二十一年丙子,子黃進忠(正元)、黃進臣(正倫)。

黃進忠,監生,子黃永久。黃永久,南邑武庠,子黃沐貴、黃沐榮。黃沐榮,子黃先椿、黃先麟。

黃先椿,監生,子黃人金、黃人誠。黃人誠,子黃澤益(萬全)、黃澤建(敬明)。黃澤益,子黃長文、黃長武(成烈)、黃長誼、黃長遠。黃長武,子黃開學。黃長誼,子黃開勤。黃澤建,子黃長周、黃長潤。

黃進臣(1751-1831),生於乾隆十六年辛未,乾隆三十六年辛卯中武舉,卒於道光十一年辛卯,子黃永亨、黃永孚、黃永超。

黃進臣80歲高壽那天,在眾人的慫恿下,提起120斤的官刀,騎馬繞黃家大院跑了3圈,結果當晚去世。黃進臣墓前有一對聯,“贈公重飲鹿鳴宴也”:

辛卯中,辛卯終,花甲全度惟此老;

必得名,必得壽,古稀 一旬竟隨翁。

上述黃氏中,黃沐榮後裔黃澤益、黃澤建,從清朝末期至民國末期還住在黃家大院,黃長武、黃開學(現年74歲)一家後來搬離黃家大院。

黃沐貴後裔黃學明現保存一張1952年政府發給的土地房產證,上面寫有“川南區南溪縣土地房產所有證(民地證字第4795號)”,上有縣長李箴言印鑑及南溪縣人民政府印鑑。

4

大院故事

200年間黃氏家族從興盛到衰落

黃寶訓(1724-1756),中年早逝,遺下黃進忠9歲、黃進臣5歲,孤兒寡母,“白髮在堂,黃口在室”,處境維艱。

但其妻黃鄧氏效法歐陽修之母,守節自持,上奉高堂盡孝,下育幼子盡職。及二子讀書成年,黃進忠列為監生,黃進臣得中武舉,黃氏一門丕振家聲,全賴黃鄧氏苦節勤育、教子有方之功。

嘉慶乙亥年(1815)十月廿一日,黃鄧氏去世,壽享古稀。經上奏朝廷,皇帝恩准修建節壽牌坊,旌表其德。次年(1816)六月十二,石質牌坊及兩根望柱告竣。從此,黃鄧氏節壽牌坊精美的石雕藝術和感人的教子故事美名遠播,傳頌至今。

宜賓這個地方藏著200多年前的清朝大院!主人還和皇帝有關

請輸入圖片描述

黃鄧氏節壽牌坊

黃鄧氏安葬那天,恰逢江安、南溪二縣交界的木頭灝趕場。因她的兩個兒子黃進忠、黃進臣分別是監生和武舉人,場面自然更加講究和熱鬧。

具體選擇一個什麼時辰下葬呢?據說,所請的陰陽先生能“吊天星看天相”,說是必須等“魚上樹了、打九槌鑼的和戴鐵帽子的都到齊了”,才能落棺下葬。

結果,左等右等,大家終於看到:一個漁夫腰拴魚簍爬上樹叉看熱鬧,一個閹匠(農村專業閹割牲畜的人)敲著馬鑼(攤在手掌上使用的特小銅鑼)“嘍嘍嘍”地漸漸走近了,一個從木頭灝趕場購物回來頭頂鐵鍋的人漸漸走近了。

宜賓這個地方藏著200多年前的清朝大院!主人還和皇帝有關

請輸入圖片描述

黃鄧氏節壽牌坊望柱,如今僅存一根

陰陽先生看到三者齊備,說是吉時已到,終於可以下葬了。此事,周圍民眾至今仍傳為奇談。

黃澤益之妻包修文,為南溪城書畫世家包氏女,其兄弟為包翰臣(多文)。因此,黃家大院正廳神櫃前曾懸掛多幅南溪包氏書畫,後來損毀遺失。

南溪晚清書法名家包弼臣的曾孫包德宇,曾到裴石鄉培農村5隊下放落戶,得到過黃氏送飯食接濟。包德宇回城後,曾任縣僑聯副主任、縣政協常委等職。包德宇曾向黃家大院周邊居民逐戶致謝,並置辦酒席款待大家。

宜賓這個地方藏著200多年前的清朝大院!主人還和皇帝有關

請輸入圖片描述

包弼臣雕像

黃澤益的五妹黃澤芝(佩蘅),民國時嫁縣城人趙之祥(1903-1994)。趙之祥曾在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第五期炮兵班學習,1928年任“南溪農暴”副總指揮,晚年曾任縣政協文史委員。

黃澤益的八妹黃澤蓮(1912-1984),因一直守閣未嫁,由侄孫黃開學養老送終,72歲離世。

1938年2月,政府在洪家山黃家大院創辦裴石鄉第二小學校。1985年,該校有4個班,學生233人,教師9人。1991年,有7個班,教師16人。2002年秋期,學校搬遷到省道宜瀘公路旁,更名為南溪縣逸夫小學。

2013年,長期空置的黃家大院,經轉手由清朝南溪進士羅肅後裔、古建古玩愛好者羅利君購得。

裴石鋪洪家山,以前叫馮家山,為何現在周邊既無馮氏也無洪氏?

黃家大院磚瓦上為何刻字“李老太爺享用”?

裴石鎮(古為裴市鎮)境內為何目前沒有一個裴氏?

歲月悠悠,風流雲散,諸多歷史謎團尚待後來者解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