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輸了甲午戰爭?彈藥匱乏不夠打半天,槍有16種不知該裝啥子彈

作者:庫夏娜

說到甲午戰爭,軍迷往往會記住清軍將領的庸碌無能。如果說海戰還不乏鄧世昌等英雄人物,陸戰可真是毫無亮點。從許多資料看來,清軍的武器裝備並不遜於日軍。同樣在19世紀,阿富汗、祖魯等土著軍隊還在使用冷兵器,卻能對英國侵略軍造成不小的殺傷。

為什麼清軍並無裝備劣勢,卻屢屢一潰千里,而敵軍只付出兩位數乃至個位數傷亡的代價?

為何輸了甲午戰爭?彈藥匱乏不夠打半天,槍有16種不知該裝啥子彈

英祖戰爭

大戰朝鮮:清軍為何守不住平壤?

1894年9月的平壤之戰,是清日兩軍在朝鮮境內的陸軍決戰。不少文章講到,在戰況激烈之際,日軍糧草彈藥已經即將耗盡,可是清軍統帥葉志超棄城而逃,狂奔五百里撤回國內,還留下了大量補給被日軍繳獲。

實際情況並非如此。1894年9月15日凌晨,日軍對平壤發起總攻,戰至上午八點三十分,日軍攻克了城北要地牡丹臺,俯視平壤,隨後又突破了玄武門,平壤十分危急。然而,清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彈藥不足了。

為何輸了甲午戰爭?彈藥匱乏不夠打半天,槍有16種不知該裝啥子彈

葉志超

以平壤守軍主力之一衛汝貴的盛軍為例。盛軍部隊約6000人,配備火炮20尊,佔守城清軍總數近一半。戰前該軍做了準備,事先在平壤儲備了部分彈藥,包括各類槍械子彈55萬顆、炮彈2400發。此外,士兵每槍自帶子彈150顆,每炮原有配彈50發。

也就是說,平均每位士兵可用子彈242顆(與清軍已形成慣例的每槍配1000顆、最低配置也是500顆的標準相去甚遠),每門火炮有炮彈170發。

然而,平壤之戰中,日軍總攻開始不到一天,盛軍就施放了74萬顆子彈和1800發炮彈,已經消耗了大約一半的彈藥。實際上,在當時的高烈度作戰中,每人配發200發子彈,連支撐半天都很勉強

為何輸了甲午戰爭?彈藥匱乏不夠打半天,槍有16種不知該裝啥子彈

平壤之戰

清軍棄城後,日軍在平壤繳獲步槍子彈56萬發、炮彈840發,數量看似不少。但當時清軍各部共計1.3萬人,至少40門火炮,這些彈藥平攤下來,僅有人均43發子彈、每炮21發炮彈,完全是杯水車薪。

還以盛軍為例,戰前儲備的55萬發子彈,在作戰中分發了約34萬發,已經消耗了百分之六十,總帥葉志超還來借走了10萬6千發,可見當時各軍的彈藥均已接近枯竭了。

為何輸了甲午戰爭?彈藥匱乏不夠打半天,槍有16種不知該裝啥子彈

平壤之戰

由此來看,平壤之戰清軍的彈藥儲備實際相當匱乏,再打一次與9月15日相同強度的作戰,就得赤手空拳和敵人搏鬥了。葉志超還向朝廷報告,城內存糧不足五日。當時清軍的境地,真可謂糧盡彈絕,而且在短期內不可能得到補給或增援。

這種情況下作出撤退決策,並非全無道理。不過,清軍將帥在戰前沒有做好備戰工作,戰場上消極無能,撤退過程中又張皇失措,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無疑是他們的罪責。

彈藥不足:甲午陸戰中的痼疾

缺乏彈藥影響部隊戰鬥力的例子,在清軍中屢見不鮮。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在甲午戰爭中出師增援,鎮守鴨綠江邊境,後來成為戰場主角之一。他出戰時率領的3000士兵,攜帶快槍3800支,人手一槍還有餘,武器可說相當充裕。

然而,這支部隊的子彈不到70萬顆,平均每槍才182顆子彈。明明是主場作戰,彈藥情況卻比平壤之戰中的衛汝貴軍還緊張。鴨綠江防線上其餘各軍,士兵平均攜彈也多為二百餘顆。槍彈儲備不足的情況下,士兵無疑會存在很大顧慮,影響效率和鬥志。結果,邊境防禦又為日軍一擊即破。

為何輸了甲午戰爭?彈藥匱乏不夠打半天,槍有16種不知該裝啥子彈

平壤之戰

隨後的戰事中,依克唐阿多次請求彈藥補給。11月下旬,他要求黑龍江方面勻撥子彈50萬顆,吉林機器局負責趕造30萬顆。依克唐阿稱,需補充毛瑟槍子彈、哈乞開斯子彈各200萬顆,才足夠部下各營使用。然而黑龍江所存子彈實無如此之多,只能先運輸17萬顆,聊勝於無。

光緒皇帝為此電諭直隸總督李鴻章、山東巡撫李秉衡,要求天津和山東機器局籌撥子彈,迅速接濟。然而整個戰爭期間,依克唐阿僅獲子彈119萬多顆。

為何輸了甲午戰爭?彈藥匱乏不夠打半天,槍有16種不知該裝啥子彈

光緒帝

與此同時,他的部隊已經擴充到一萬多人,先後參與摩天嶺之戰、海城反攻戰,彈藥消耗有增無減。這種程度的彈藥儲備,根本無法滿足近代戰爭的需要。

不懂近代戰爭的老大帝國

甲午戰爭中清軍彈藥供給水平如此拙劣,必須從多個方面進行審視。

清朝統治階級根本沒有掌握近代化國家的運行方法。在戰爭準備的各個方面,從戰費籌集到情報搜索,從後勤供應到部隊招募,清廷都採取了極為粗糙原始的方式。

比如,當時日軍已經採取近代軍隊的後勤制度,在進軍路線上設立兵站,保障運輸供給。而在清軍編制內,基本沒有分工明確的後勤輜重部隊,補給輸送嚴重依賴文職官員—民夫的舊式體系,原始而低效。

具體到武器層面,戰前,清朝官員過高估計了洋務運動的成果,自認為:「中國後膛槍炮之多,甲乎天下。」如當時由江南製造總局生產的林明敦槍,清朝官員估計已經造了一百多萬杆,庫存60萬杆。其實該槍各型號加在一起,也只生產了4萬多支。結果,戰端一開,清廷很快發現武器庫存不足,只好加緊外購。

為何輸了甲午戰爭?彈藥匱乏不夠打半天,槍有16種不知該裝啥子彈

甲午戰爭中日軍的火力

而且,在軍火補給種類上,清廷官員對於搭配平衡不夠重視,片面向前線增加槍支,而且清軍裝備的槍支型號有16種之多,這又加劇了彈藥不足和匹配問題。

上文所說的依克唐阿軍,儘管子彈不夠使用,所獲槍械卻相當充足。戰爭期間他們共獲得毛瑟槍5000杆、毛瑟馬槍500杆、哈乞開斯槍1300杆、連珠槍430杆、來福槍300杆等。除了出師時攜帶的3800支快槍,還陸續得到各種槍械補充近10000支,並在此基礎上大規模擴軍。

然而子彈不足的問題卻始終困擾著這支部隊。除此以外,清軍各支部隊裝備參差不齊,後方官員購置和輸送軍火,對於種類、規格不夠關注,經常出現槍炮和彈藥不符的窘事。

為何輸了甲午戰爭?彈藥匱乏不夠打半天,槍有16種不知該裝啥子彈

依克唐阿

此外,清軍缺乏合理的倉儲管理機制,導致有限的子彈也存在嚴重的質量缺陷。甲午戰爭末期,在前線督戰的劉坤一發現,每箱快槍子彈上層還好,用到下層往往有不合膛或藥力不足的問題。統率清軍主力的宋慶也提出,某批子彈多半不響,拆開驗看,發現火藥已經成灰。

這種情況,多半是子彈長期不用又保管不善導致變質。平壤之戰中也是如此,據說清軍預備隊的槍械不時出現失靈或炸膛,從而導致作戰失利。

為何輸了甲午戰爭?彈藥匱乏不夠打半天,槍有16種不知該裝啥子彈

劉坤一

當然,清軍將領也負有重大責任,除了部分將領畏敵怯戰,更大的問題在於他們普遍近代軍事知識不足,難以正確指揮部隊,合理發揮近代武器的威力。

如徐邦道在戰爭中表現不錯,得到不少正面評價。然而他在遼南作戰中鬧了笑話,竟然稱日軍身穿紙甲,小槍不能擊穿。徐邦道還進行了「仿製」,經過試驗,發現用四層洋鐵皮、厚高麗紙和亂頭髮做成的鎧甲,可以在約四五百米上的距離抵擋槍彈。問題在於,這已經超出了當時許多步槍的射程,而且鎧甲十分笨重,穿上連行動都困難。

為何輸了甲午戰爭?彈藥匱乏不夠打半天,槍有16種不知該裝啥子彈

李鴻章

任何一個國家,軍隊的組織體制、訓練、後勤、武器裝備、官兵素質,都與全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水平基本一致。甲午戰爭時的清朝,仍未實現黃仁宇所說的「數目字管理」。整個軍事體系均缺乏戰略預見力和軍事知識,不能有效儲備和輸送近代軍火,戰爭的失敗也就不可避免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