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的《中國古代地圖》上看,春秋時期就有葉縣邑存在,屬鄭宋衛。戰國時始有葉陽的名字出現在地圖集上,與葉縣並設,屬韓魏。秦時廢葉縣而單設昆陽。到了西漢、東漢時期,葉縣被一分為四,設葉縣、犨縣、紅陽和昆陽建制。葉縣和紅陽在澧水之南,昆陽和犨縣在昆水之北,隸屬荊州刺史南陽郡。到了三國時期,已沒紅陽縣的建制,葉縣和昆陽分屬荊州郡和豫州郡。三國消亡後的西晉時期,葉縣和昆陽分屬司州荊州郡和豫州郡,算起來已經有兩千多年曆史了。

在後來的朝代裡,葉縣、昆陽時設時廢,東晉時地圖上已無葉縣和昆陽建制,這兩個縣同屬豫州潁川郡。到了成、前趙、前涼、後趙,地圖上仍無葉縣、昆陽建制,只不過在潁川郡外又設立了襄城郡。前涼、前秦、前燕、代等朝只有襄城郡建制,仍找不到葉縣和昆陽的蹤跡。前秦時期,仍有潁川郡和襄城郡的設置,又增加了魯陽的建制,沒有發現葉縣和昆陽的設置。歷史前進到後秦、後燕、西秦、後梁、

魏朝代,屬河南南陽郡,但仍無葉縣、昆陽建制,地圖上也無襄城郡建制。在後秦、魏、南涼、北涼、西涼、南燕、夏、西秦、北燕時期,又增加潁川郡和襄城郡設置,仍無葉縣、昆陽建制。到了宋魏時期,廢掉襄城郡,增設汝陽郡,保留潁川郡,仍無葉縣、昆陽的建制。齊、魏時期,廢掉潁川郡、汝陽郡,只保留襄城郡,屬豫州管轄,仍不見葉縣、昆陽建制。樑、東魏、西魏時期,只有潁州的建制,其他郡縣全廢。陳、齊、周時期,現平頂山市所轄區域內郡、州、縣全廢,整個區域歸東豫州管轄。南朝宋時期,現平頂山市所轄區域內只有魯陽關一個地名,其它郡、縣俱無。南朝齊時期,只有南豫州、汝陽郡和穎川郡的設置,汝陽郡轄武津、汝陽二縣,潁川郡轄臨潁、邵陵、南許昌、曲陽四縣。南朝梁時期,只有南穎川郡的建制,其他郡、縣全廢。南朝陳時期,地圖上無豫州的建制,整個平頂山市轄區在地圖上沒有蹤影。北朝魏時期,已有昆陽、高陽、龍山縣建制,無葉縣建制,歸襄城郡管轄。北朝東魏時期,設魯陽、漢廣郡、定陵郡和襄城郡,葉縣和昆陽分屬這四個郡管轄,無葉縣、昆陽建制。北朝齊時期,設定陵郡、魯陽郡、襄城郡、文城郡、臨潁郡,歸襄州(據《葉縣地名志》記載,襄州即葉縣)管轄。北朝周時期,設魯陽郡、襄州,其他郡縣全廢。到了隋朝,葉縣境內分設三縣,即葉縣、犨城、汝墳,無昆陽建制。在元和方陣圖中,除許州外,新增汝州設置,歸河南道管轄,已見郟城(郟縣)、襄城、龍興(寶丰)建制。五代十國時期,樑、晉、岐、盧龍等鎮、唐的版圖中,在許昌市設匡國節度使,轄汝州、許州,無縣級設置。五代十國晉、漢時期,在許昌市設忠武節度使,轄汝州、許州,仍不見縣級設置。到五代十國周、北漢時期,疆域及建制沿襲晉、漢,沒有什麼改變。到了宋代 各地的行政單位被簡化為路,已有葉縣縣治,歸京西北路管轄,著名宋代書法家黃庭堅1067至1072年任葉縣尉,也在這一時期,宋代縣所仍在葉邑,早期的黃公祠就設在舊北清真寺的斜對面。到了南宋時期,葉縣仍歸京西路管轄,治所仍在葉邑,仍無昆陽縣建制。在金、南宋時期,葉縣時而歸南宋,時而歸金,此時似應有昆陽建制,因為葉縣文廟就是金、南宋時代所建(有碑記為證),但在古代地圖集上查不到昆陽的位置。可以這樣認為,這時的葉縣治所已遷至澧水之北、滍水之南,葉縣與昆陽合二為一,統稱為葉縣,而葉邑的治所改為舊縣。可以這樣說,葉縣現在的治所,是從南宋和金交替統治時,變為現在的治所的,已有大約一千多年的歷史。

元代以後直到現在,葉縣治所一直在現址,一千多年中再無大的遷徙行動。在抗日戰爭期間,1944年8月,以崔兆元為縣長的國民黨縣政府曾遷往常村劉東華辦公。1945年3月,葉縣抗日民主政府在龍泉宣告成立,劉雪堂(部隊幹部)任縣長,沈祥甫任副縣長,董錫之任祕書。1945年9月日本投降後,崔兆元又率國民黨縣政府遷回葉縣縣城。1947年12月19日,葉縣代縣長孫贊襄棄城逃跑,葉縣宣告解放。1947年12月31日,葉縣民主政府在常村成立,範離(部隊幹部)任縣長,蘭德修任副縣長。1948年初,葉縣民主政府遷往縣城老縣衙辦公,沿襲蘇聯的模式,改作葉縣人民委員會,簡稱“人委”,一直延續至“文革”期間。葉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後,搬入當時的葉縣縣委招待所(即現在的文廟)辦公,當時是黨政合一,主管全縣工作的機構叫葉縣生產指揮部。80年代初,縣政府在昆陽鎮九龍口劃撥土地,籌建葉縣人民政府辦公大樓。1983年3月,縣政府辦公樓建成,多數局、委、辦搬入辦公,縣委和政府從此開始單獨辦公。21世紀初,縣委在昆陽鎮東菜園和城關鄉焦莊的土地上劃撥土地重建,新中國建立後的前20年間,葉縣幾乎沒有十分明顯的變化,老城內的建築全部沒有大的改動,城外的擴展也相對緩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葉縣的發展才步入快車道,城區範圍擴大了幾倍.老城也按明清風格進行了改、擴建,城外的高層建築鱗次櫛比,顯示了現代化城市的精神風貌。

昆陽城(葉縣)的變遷與昆陽之戰


我們相信,隨著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國民經濟繼續快速發展,人民收入穩步上升,物質文化、精神生活日漸豐富,國民素質逐步提高,葉縣的明天會更美好。

昆陽之戰究竟是在葉邑鎮或者是在昆陽鎮,是葉縣人久談不衰的話題。有的覺得昆陽之戰的戰場在昆陽鎮(今葉縣城),有的認為在葉邑鎮(舊縣),各自都有充足的理由,誰也說服不了誰。從中國歷史地圖集上看,葉縣設縣治的時間是在春秋末年,昆陽設縣治所的時間在戰國末年。後時設時廢,在東漢末年,葉、昆分設,同時設紅陽、犨縣,葉縣、紅陽屬荊州郡,昆陽、犨縣屬豫州郡。由此可見,葉縣是最早的昆陽。後有人說葉邑鎮也曾稱昆陽,但時間上應該晚於葉縣。應該說明的是,葉邑鎮稱為昆陽在中國歷史地圖集中並沒有標出。


昆陽城(葉縣)的變遷與昆陽之戰


昆陽之戰是個以地域命名的戰役,不管是昆陽也好,葉縣也罷,都是在葉縣的行政管轄區內,試想,王莽號稱百萬大軍,在手握刀槍劍戟的情況下,每個士兵佔地面積應該是兩平方米左右,僅是站在那裡不動,佔地面積就超過了數千畝。加上運送輜重的民工和非戰鬥人員不下百萬(根據推算,行軍距離超過400華里,每個士兵就得有兩個民夫保障他的後勤工作),行軍距離應該超過數百里。筆者記得,葉縣曾召開過多次萬人大會,一萬人就把葉縣的老廣場擠得滿滿的。1969年4月1日,四川省成都市在成都體育場召開慶祝中國共產黨第九次代表大會召開,僅30萬人,就擠滿30萬平方米的體育場,可想而知,100多萬人的隊伍,佔的空間有多大?所以筆者認為,昆陽之戰應該是在昆陽和葉縣兩個戰場進行的。其原因有十一:一、劉秀搬兵的主要傳說、故事都發生在葉邑鎮境內;二、劉秀廟建在葉邑;三、燒車河在葉邑,四、隕石現在在葉邑舊縣村的寨河中;五、50年代,葉邑鎮供銷社收購了很多箭矢刀槍劍戟的殘品,而在葉縣(昆陽)卻很少發現此類物品;六、劉秀搬兵返回歇馬的草場在葉邑東;七、葉邑澧河上游有“王莽堰”;八、毋霸城遺址在葉縣(昆陽);九、淹死大量莽兵的滍水在葉縣(昆陽)北;十、王莽軍隊從西或者北來,先經過葉縣,他們不可能放棄葉縣(昆陽)而先打葉邑(舊縣),極有可能是攻葉縣不下,留下部隊圍困葉縣,其餘大部隊攻葉邑,葉邑是春秋重鎮,兵多將廣,莽軍在葉邑兵敗後,向北回竄,圍昆陽之兵受其兵敗影響,向北逃命,才有屍體充盈滍水的可能;十一、東漢時期昆陽就是葉縣。

原葉縣供銷社主任劉榮先生,祖籍葉邑鎮中村,是葉邑鎮古城保護和宣傳的倡導者和積極組織實施者。根據他的記憶,他小的時候,有一個趕會的江湖人,在賣針的時候經常唱:“大昆陽小昆陽,大小昆陽擺戰場,大昆陽戰將數馬武,小昆陽戰將數姚剛。”民間傳說流傳了兩千多年,雖然有些誇張,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不然的話,根本傳不下來,這說明,葉縣和昆陽都是昆陽之戰的戰場,根據發現的殘留兵器來看,葉邑鎮應該是主戰場之一。

據網上記載的資料:“更始元年(23年),西漢宗室劉玄被綠林軍的主要將領擁立為帝,建元“更始”,是為更始帝。對此,劉縯及南陽劉姓宗室極為不滿,只是迫於在聯軍之中,綠林軍人多勢大,又有強敵在前,只得暫且作罷。劉縯被封為大司徒,劉秀則受封為太常偏將軍。更始政權建立,複用漢朝旗號,此舉大大震動了新朝,王莽即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發各州郡精兵共42萬撲向昆陽和宛城一線,力圖一舉撲滅新生的更始政權。同年五月,王邑、王尋率軍西出洛陽,南下潁川(今河南禹縣),與嚴尤、陳茂兩部會合,迫使劉秀的部隊從陽關(今河南禹縣西北)撤回昆陽。昆陽漢軍僅九千人,眾恐不敵,欲棄城退守荊州故地。劉秀以“合兵尚能取勝、分散勢難保全”為由,說服諸將固守昆陽。此時王莽軍已逼近城北,劉秀率13名騎兵乘夜出城,赴定陵縣、郾縣調集援兵,後有步兵、騎兵17000名精兵赴援昆陽。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強大,揚言:“百萬之師,所過當滅,今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後舞,顧不快耶!”王邑軍向昆陽城發起進攻,並挖掘地道,製造雲車。昆陽守軍別無退路,堅守危城。此時王莽軍久戰疲憊,銳氣大減。劉秀於六月一日率領步騎萬餘人馳援昆陽。劉秀親率千餘精銳為前鋒,反覆猛衝,斬殺王莽軍千餘人,漢軍士氣大振。隨後又以勇士三千人,迂迴到敵軍的側後,偷渡昆水(今河南葉縣輝河),向王邑大本營發起猛烈的攻擊。王邑依舊輕敵,下令各營勒卒自持,不得擅自出兵,自行和王尋率及萬人迎戰,王邑兵馬陷入困境,王尋戰死,諸將未敢出援。昆陽守軍見城外漢軍取勝,乘勢出擊。王莽軍大亂,紛紛奪路逃命,互相踐踏,積屍遍野。此時突然大風飛瓦,暴雨如注,滍水暴漲,王莽軍萬餘人涉水被淹死,滍水為之不流。新朝號稱百萬大軍的主力覆滅於昆陽城下,三輔震動,新莽政權土崩瓦解。更始元年九月,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混戰之中,新朝覆滅。”


昆陽城(葉縣)的變遷與昆陽之戰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是否可作出如下推論:一、昆陽之戰發生在葉縣境內,就像官渡之戰發生在官渡境內,淝水之戰發生在淝水境內,赤壁之戰放生在赤壁境內一樣,這只是一個籠統地域符號;二、昆陽之戰的戰場不限於葉縣和昆陽兩個城池,是在葉縣的轄區之內進行的;三、昆陽和葉縣都是戰場,昆陽之戰是從昆陽(葉縣)開始,從葉邑鎮的地形來看,葉邑鎮應該是主戰場;四、在古代,昆陽和葉縣是兩個縣治,分屬不同的郡。

孰對孰錯?套用清代南陽知府趙藩的對聯作為本文結尾:

功在漢室原無論大戰小戰,名滿天下何必辯葉縣昆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