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挺將軍的神祕手杖

葉挺 抗日戰爭 蔣介石 鄧發 讀者報 2017-05-09

葉挺將軍的神祕手杖

葉挺雕像

葉挺(1896-1946),字希夷,號西平,在其戎馬生涯中戰功卓著,並表現出了超凡的軍事才能。曾參與指揮南昌起義並出任前敵總指揮,參加廣州起義時任起義軍工農紅軍總司令,抗日戰爭中又出任新四軍軍長,皖南事變中被國民黨扣押,他拒絕蔣介石的威逼利誘,寫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抗戰勝利後獲救出獄,1946年4月8日與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憲、鄧發、王若飛等人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遭遇空難,享年50歲。1989年11月,經中央軍委確定,葉挺被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的稱號。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大家還是習慣稱呼他為“葉挺將軍”。

葉挺在任新四軍軍長期間,無論是在行軍路上,還是在戰場上,或是在作戰指揮室裡,有根近1米長的手杖總是與他形影不離。許多人對葉挺的手杖很是好奇,對此有人猜測,手杖裡面藏有長劍,抑或是一支長槍。但當有人向葉挺問起這根手杖時,他總是笑而不答。還有人專門去問葉挺的內勤警衛,但警衛也不明真相,更給這根手杖增添了幾分神祕感。

謎底是後來由新四軍軍部首長的保健醫生張崗揭開的。原來這根手杖可以一杖多用,手握的地方是個橢圓形的銅環,下面連著長長的鋼管,鋼管外面套有不鏽鋼的套子,手杖底端著地處是一個鋼塞。平時,它是根普通的手杖,在翻山越嶺的急行軍中可助其“一杖之力”,當勞累之時,只要將橢圓形抓握的地方打開,往地上一插,就可以當凳子坐,用以小憩。葉挺高大魁梧,坐時兩腿叉開,呈三足鼎立之勢,非常威武。在緊急情況下,這根手杖還能當武器使用。只須拉開上面的銅環,裝上子彈,手杖就會自動跳出一個槍栓,擰掉鋼管朝下一端的鋼塞,手杖轉眼就變成了一支左輪單發步槍。

葉挺的這根手杖並非自制,也並非哪兒生產,而是一位德國友人所贈。1927年,繼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後,於12月11日,中共黨人又在廣州舉行起義。因為起義失敗,作為起義軍總司令的葉挺卻在莫斯科受到共產國際不公正的指責。葉挺一怒之下,憤然離開莫斯科,開始了長達10年的海外生涯。其間,葉挺在德國生活了5年。雖然在德國的生活異常艱辛,但他仍然心繫中華民族,潛心研究軍事。葉挺的軍事才華受到了一位德國友人的讚賞,這位友人便贈送給葉挺這根手杖作為留念。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軍軍部直屬部隊等9000餘人,在葉挺、項英率領下開始北移。6日,當部隊到達皖南涇縣茂林地區時,遭到國民黨7個師約8萬人的突然襲擊。新四軍英勇抗擊,激戰7晝夜,終因眾寡懸殊, 彈盡糧絕,陷於困境,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葉挺於1月13日向黨中央發出最後一份電文後,即下令砸毀電臺,分散突圍。隨後,葉挺在饒漱石等人的勸說下,經仔細考慮決定下山與敵談判。葉挺在去與敵人談判之前,知道凶多吉少,不願意將這根手杖帶在自己身上,落到敵人手裡,雖然對這根手杖萬般地不捨,還是隨著一陣清風,將這根心愛的手杖拋下山去,顯示了視死如歸的決心與氣概。葉挺下山後即被國民黨軍扣留。

隨即,國民黨軍隊漫山遍野搜尋葉挺的手杖,但儘管國民黨軍隊找遍了那片區域的溝溝岔岔,恨不能挖地三尺,卻難覓這根手杖的蹤影。葉挺的手杖就這樣神祕地消失了,至今仍然下落不明。(來源|文史博覽·文史 作者|淑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