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5日,面對“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的時代之問,來自亞洲47個國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賓,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共商大計。習近平主席在此次大會的主旨演講中強調,中國願意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這為破解全球面臨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四大治理困境,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文明交流互鑑體現中國智慧

習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各種文明在地球上交相輝映,才譜寫了世界文明的發展史詩。為應對人類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我們需要繼續堅持這種交流互鑑。它不應以獨尊某一種文明或者貶損某一種文明為前提,不是強制的、單一的、單向的,而是平等的、多元的、多向的。人類文明只有奼紫嫣紅之別,沒有高低優劣之分。

解答時代之問的中國方案


近年來,受多重複雜因素的影響,“文明衝突論”的陳詞濫調又在暗流湧動,殊不知“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的道理。習近平主席指出,“各種文明本沒有衝突,只是要有欣賞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人類文明本身並沒有什麼衝突之說,所謂的“文明衝突論”實際上忽視了世界文明的多樣性。這種論調是非常荒謬的,影響十分惡劣。文明的繁榮、人類的進步離不開求同存異,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生活在一片藍天下,擁有同一個家園,應秉持“天下一家”的理念彼此理解,共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夯實人文基礎。我們應當警惕光明下的陰影,以對話代替對抗,以文明的力量守護文明。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提出“文明自信”,強調在先輩們鑄就的光輝成就的基礎上,堅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鑑,這充分彰顯了中國對其他文明開放包容、互學互鑑的態度。

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對此,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闡明瞭四點主張,即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鑑,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這四點主張既是消除各種文明之間的隔閡和誤解、促進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徑,也是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樑。我們應當秉持平等和尊重,摒棄傲慢和偏見,加深對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異性的理解,共同維護全球文化的多樣性,用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鑑的謙遜態度,尊重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文化差異性不能成為阻礙人類文明交流進步的絆腳石;相反,它更應該符合“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既要讓本國文化充滿生機,又要為他國文明發展創造條件,促進各種文明在交流互鑑中共同發展創新,才能消解所謂的“文明衝突論”,夯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中國方案為世界經濟注入新動能

當前,世界置身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突出,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更加嚴峻。有些國家甚至把自己國內的經濟社會問題歸咎於經濟全球化,否定經濟全球化對人類進步的貢獻,試圖逆時代潮流而行,否定全球合作治理對解決全球問題的貢獻,不願意承擔國際責任、提供公共產品。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對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逐步顯現。

面對世界經濟的複雜形勢和風險挑戰,習近平主席提倡“各國合力推進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作為全球治理的重要參與者和貢獻者,中國維持健康、持續、穩健的經濟增長,勇立潮頭,始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致力於維護多邊主義,提出“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用實際行動化解經濟全球化“逆風”,盡顯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一方面,積極為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等建言獻策;另一方面,不斷提供“一帶一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銀行、絲路基金等浸潤“中國理念”的國際公共產品。比如,“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尊重經濟全球化的歷史規律,豐富了國際經濟合作理念和多邊主義的內涵,為促進全球經濟合作、各國經濟共同發展出謀劃策,而且搭建了中國經濟和相關國家經濟發展之間的橋樑,為推動經濟全球化,進一步促進全球治理模式完善創新作出了貢獻。我們還主動擴大對外經濟交往,不斷拓展對外開放的新模式,建設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港。自由貿易區作為新時代對外開放的新高地,不僅承擔著實施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責任,而且承擔著推動高質量發展,打造動力更強、結構更優、質量更高的增長極的責任。同時,中國不斷加強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自由貿易區建設。另外,繼續放寬市場準入,一是推進金融、保險、教育、醫療、電信等服務業領域開放,二是修訂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自由貿易試驗區負面清單,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為構建開放型經濟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和法律保護。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為推進全球治理向世界傳遞的強大正能量。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中國正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積極做行動派,不做觀望者,擔當起大國應有的責任,努力為世界經濟健康、持續、穩健發展注入新動能。

  體現協和萬邦的大國風範

近年來,中國的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成就。但某些國家基於地緣政治、意識形態、戰略競爭等因素,仍然對中國發展持有懷疑的態度。它們秉承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的舊思維、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錯誤地認為,隨著整體綜合實力的提升,中國在可預見的未來勢必會無視合作伙伴的利益和關切。

然而實際上,正如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強調指出的,“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愛好和平、講信修睦向來是中華民族優良的文化傳統,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稱霸的基因。儘管我們在歷史上曾經多次遭受外來入侵,但中國人民在堅決捍衛國家獨立和民族利益的前提下,從來不稱霸,從來不欺負弱小者。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更是高舉和平的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繼承和發揚愛好和平、講信修睦的民族文化傳統,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這既符合中國人民的利益,又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正如習近平主席所指出的,“沒有和平,衝突不斷甚至戰火紛飛,經濟增長、民生改善、社會穩定、人民往來等都會淪為空談”。

為推動建立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新型大國關係,習近平主席從整體利益、長遠利益出發,始終堅持“和而不同”的原則。在處理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的問題上,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的外交政策,突出“親、誠、惠、容”的理念,不管是“搭快車”也好,還是“搭便車”也罷,都歡迎他們和中國一道共同發展。這表明無論是大國強國還是小國弱國,中國都願意同世界各國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全球夥伴關係,拓展友好合作。2019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中法全球治理論壇閉幕式上強調,要“摒棄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的舊思維,摒棄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明確否定了強權政治理念、你輸我贏的零和遊戲邏輯思維。縱觀全球,中國的夥伴關係網絡觸及世界各個角落,正是因為堅持走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國與國交往新路。新時代的中國既要擴大朋友圈,也要深耕朋友圈,更是以合作謀和平,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堅持對話不對抗、結伴不結盟的外交理念,在平等相待、互相信任的基礎上繼續維護和擴大朋友圈。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倡導下,國家不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有平等參與地區乃至全球安全事務的權利和義務,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辦,不能 “這邊搭臺、那邊拆臺”,而應“相互補臺、好戲連臺”,堅決反對那種盛氣凌人、威脅恐嚇的霸凌主義和強權政治。

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摒棄冷戰思維,改寫零和遊戲定律,破解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提供了中國方案,體現了中國協和萬邦的大國風範。

  (作者系杭州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周玲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相關推薦

推薦中...